【四大天師】
「天師」原是古代對有道者的尊稱,後世道教徒稱張道陵為天師。「四大天師」為道教史上的四位重要真人,分別是張道陵、葛玄、許遜(許旌陽)、薩守堅,為玉皇殿前的四位天神。
另有一說︰張道陵、許遜、邱弘濟、葛洪為四大天師
【張天師】
張道陵本名張陵(34-157年),字輔漢,號天師,道教尊稱為張道陵。他于東漢末年創建五斗米道,後被道教奉為創教者。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予他的稱號。張天師為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又稱「降魔護道天尊」,「高明大帝」,「正一真人」,「祖天師」。
【出生】
他于東漢末年創立五斗米道,後被道教奉為創教者,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與他的封號。《清微仙譜》、《歷代神仙通鑒》和《列仙傳》傳其為漢留候張良的八世孫,沛國(今江蘇豐縣)人。其父張翳,字太順,曾客居于天目山。其母一夜夢見北斗魁星下降授以蘅薇香草,即有孕在身。回沛後,于建武(25-56年)甲午上元(五月十八日)生陵。生時黃雲籠室,紫氣盈庭,空中光如蛋。張道陵從小聰明穎慧,七歲時遇河上公,得授《道德真經》通曉五千言精微義理。
【成年】
成年後相貌奇異,身長九尺二寸,龐眉廣顙,朱頂綠楮,隆準方頤,目有二角。通四書五經,曉天文地理、河洛圖緯之書。曾入太學,博學諸經。年二十六「舉賢良方正極諫科」。東漢明帝時(58-76年)曾為巴郡江卅(今重慶市)令。後遁隱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修長生不死之道。據傳魏伯陽曾收其為徒,授其秘旨。朝廷征為博士,稱病不赴。和帝(89-105年)征為太傅,封冀縣侯,三詔不出。其志在精誠修煉,得黃帝九鼎丹法。後又攜弟子住雲錦山修玄玄之道,煉龍虎大丹。又居嵩山靜心冥思,得《三皇內文》《九鼎太清丹經》于是遍訪名山,以尋道修真。
【貢獻】
順帝時(126-144年),一為四川樸素民風所吸引,二為蜀中峻峰秀嶺、澗溪泉瀑所吸引,連入四川,在鶴鳴山(一名鵲鳴山,在今四川大邑縣境內)燒煉九鼎神丹,歷三年而丹成。服後返老還童,于是繼續西行探訪仙源,求得五岳攝召萬靈神龜秘文,精思修煉以至法術無邊,世莫能測。據《列仙全傳》稱,張陵擅用符水治病,功瀆漸著。後得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三清眾經、符?丹灶秘訣印劍、法服等,奉治蜀地八部鬼神、六天魔王,命令五方八部六天鬼神會盟于青城山黃帝壇下,使人鬼分治,把鬼神的牢獄變成二十四福庭。即為二十四治,每治立陰官一人,仙官一人,分別掌管人事禍福。後到蒼溪縣雲台山修九還七返之功,準備升天,但因其殺鬼太多,終未成功,太上老君又讓他修行謝過,仍居留人間。于是返回鶴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創立五斗米道,後世又稱天師道、正一道。後又度率弟子游歷諸山,修行謝罪,大功告成,太上老君引領張陵升天,朝拜元始天尊,封為正一平氣**師,令其重返人間,勸化尚未悟道者,遂降臨人間演法,治鬼,成為驅鬼避邪的天師,一旦靈至神到,鬼怪立除。永壽(155-158年)二年(156年),功成道著,天神來迎,白日升天。
【子孫】
此後,張陵的子孫世襲天師道法,歷代皆受朝廷封號︰唐天寶(742-756年)六年(747年)冊封天師為「太師」,唐僖宗封天師為「三天扶教輔元**師」;宋理宗冊封天師為「三天扶教輔元**師正一靜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加封天師為「正一沖元神化靜應顯佑真君」;明供武(1368-1355)元年(1368年)改封天師為「真人」。
天師之名,始見于《莊子?徐無鬼》文日︰「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實指尊敬之辭,然天師之名即源于此。李膺《蜀記》稱張陵入鶴鳴山,自稱天師。北魏有寇天師(謙之),劉宋有陸天師(修靜),唐有杜天師(光庭),宋有薩天師(守堅)等等。「天師」之號始稱張道陵的,最早見于《晉書?郝超傳》《傳》雲︰「?事天師道,而超奉佛。即稱張陵之道為天師道。雖然明代朝廷不用天師之號,但後世仍稱天師,一直沿至今日。
張道陵為道教的創始人,加之其是道法高深、陣魔伏妖、神通廣大,白日飛升的仙人,故在道教中的地位十分崇高。又為歷代神仙故事所烘染,其在民間的影響也十分顯著,奉祀一直至今。
【許天師】
許天師,為晉代道人許遜,字敬之,號旌陽,南昌(今江西)人,又稱「許真君」。許遜生于吳赤烏(238-251年)二年(239年)正月十八日。
【出生】
按《十二真君傳》︰「許真君名遜,字敬之,本汝南人也。祖琰、父肅,世幕至道。」《三教源流授神大全》載,許遜生于吳赤烏(238-251年)二年(239年)正月廿八日,其母先夢金風餃珠,墜落懷中,遂受孕而生。
【成年】
弱冠之年,其事師大洞真君吳猛,受三清之法,博通經史,明天文、地理,歷律、五行、讖緯之書,更喜歡神仙修煉之事。據《雲笈七簽》記載︰一次許遜去打獵,射中一只有孕在身的母鹿,適時母鹿生下小鹿,中箭的母鹿不顧一切,折回頭來傷心地舌忝小鹿,一會便死去了。許遜見狀,心中非常難過,悵然感悟,折其弓矢,銳意神仙之道。晉太康(280-290年)元年(280年),許遜舉為孝廉,時年四十二歲,拜為蜀地旌陽縣令。從政期間,公正廉明,吏民悅服,民眾感其恩德,遂立祠供奉其像,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許旌陽。後來晉室紛亂,連棄官東歸,遨跡江湖,尋求至道。此間與吳君同游江左,又與郭璞一同陰止五敦作亂。郭璞被五敦處刑後,他又與吳君共同隱遁,至廬江口,遇船工,化度之,教其服草,授以神仙之術。後遇上聖真人傳授太上靈寶淨明法,有斬邪擒妖之道法。不久游豫章,遇一少年名慎郎,乃蛟蜃精所化,數興洪水危害江西,遂化為黑牛,率弟子殺之,為江西翦除水患。自此,許遜道法大顯,聲名遺邇,求拜弟子甚多。
【貢獻】
東晉寧康(373-376年)二年(374年)舉家從豫章西山(今江西南昌西山),白日飛升。鄉人與其族人共立祠以祀之。其所遺詩一百二十首,均被刻于竹簡,令人探取,以決休咎,名日「聖簽」。北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二年(1112年)封為「神功妙濟真君」,因皇帝夢中顯靈,為其療疾,升觀為宮,賜額為「玉隆萬壽宮」(宮在今江西南昌西山)。南宋紹興間(1131-1163年),相傳西山玉隆萬壽宮道士何真公祈請許真君降臨解救戰亂,因得許遜授《飛仙度人經》、《淨明忠孝**》等。元朝時,道士劉玉用「淨明」作為教派名稱,主要經典為《淨明忠教全書》,並奉許遜為教祖,創立「淨明忠孝道」。後來道教將其與張道陵、薩守堅、葛玄共為四大天師。
【薩天師】
薩天師,又稱薩真人,崇恩真君。相傳為宋代著名道士薩守堅,號全陽子。一說為蜀西河(今西川崇寧縣西)人,一說南華(南華山今廣東曲江縣南)人。
【相關記載】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雲︰自稱汾陽薩客。薩守堅少時本為醫生,因醫術不太高明,開錯藥而吃死了人,于是棄醫從道。曾師從于第三十代天師虛靜先生、林靈素及王恃宸。據《三教搜神大全》卷二、《列仙全傳》卷八、《歷代神仙通鑒》卷二十記載,虛靜先生傳其咒棗秘術,王侍宸傳其雷法,林靈素傳其寶扇一把。薩守堅學成秘法後,用咒棗術濟貧拔苦,用雷法鏟奸除害,用寶扇為民報冤。于是道法大顯,聞名遐邇。後被稱為「崇恩真君」,又被玉帝封為「天樞領位真人」。
【地位】
相傳薩守堅以法陣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收其為部將,傳其符?秘訣。然而在民間王靈官的名聲遠遠要比其師響亮。明永樂(1403-1425年)中,供奉王靈官和薩守堅的宮觀,香火盛極一時。在道教中其與張道陵、葛玄、許遜共為四大天師。
【葛天師】
天師姓葛,名玄,字孝先,丹陽句容(今江西句窖)人。三國時的方士,據《抱樸子》記載,曾經從左慈學道,修煉道術,受《九鼎丹經》、《太清丹經》、《金液丹經》等,並受諸秘訣,後以之俱傳鄭隱,相傳他在江西閣皂山修道,常闢谷服餌,擅符咒諸法。道教尊其為「葛仙公」,又稱「太級左仙公」。
【宗教傳說】
道教和民間關于他的傳說很多,有的說他能將口中吐出的飯粒變成成千上萬只蜂,能使頑石走路,蛤蟆、昆蟲、燕雀能在他的指揮下台五音六律翩翩起舞,能從井里取錢請客喝酒,能畫符?為民祈雨,有的說他能拿妖捉怪,曾經在酒店鞭打妖邪,為一秀才解除蛇精纏身,焚邪廟惡小鬼,有的說他曾隨孫權出游,沉于江中,數旬而歸,有的說他曾給屈家二女仙丹,使二人服後成仙而去,有的說他曾在石壁煉食丹藥,不小心掉下一粒,一鳥吃後,即成仙鶴,有的說他功行圓滿後,東華帝君錄其名入仙籍。總之,其仙跡十分廣泛。
【地位】
宋崇寧(1102-1107年)三年(1104年)封為「沖應真人」,淳(1241-1253年)三年(1243年)封為「沖應孚真君」。在道教中其與張道陵、許遜、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
【葛玄與葛洪】
葛洪(284--364)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術家。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葛玄從孫。少好神仙導養之法,從葛玄的弟子鄭隱受煉丹術。司馬睿為丞相,用為掾,後任諮議、參軍等職,賜爵關內侯。聞交趾出丹砂,求為勾漏令。攜子佷至廣州,止于羅浮山,居山煉丹而卒。所著有《抱樸子》內、外篇。《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其旨以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既喜?道家術語附會金丹、神仙教理,又奉儒家名教綱常思想,並對魏晉以來玄學清談風氣不滿。論文主張立言須有助于教化,文章與德行並重,反對貴古賤今。所著《抱樸子?內篇》具體地記載煉丹方法,為現存較早的煉丹術著作。
【四大元帥】
神話中,由於種種條件,所以南天門的守門官雖職卑而位尊,竟以〞元帥〞餃的人員充任,鑒於出自各種記載,也許是天門守門官經常換班,四天門守門的四大元帥竟有幾種說法。
一是馬、趙、溫、關四元帥說,明清小說多有〞請神〞,這是道教法師一大本領。《三福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有張天師〞請神〞描寫,說他〞取出那個令牌來,拿在手里,連敲三下,喝聲道:「一擊天門開,二擊地戶裂,三擊馬、趙、溫、關赴壇!」敲了三下令牌,急忙里把個飛符燒了兩道,猛听得半空劃喇喇一聲響,響處吊下了四位天神:〞同是一樣兒的長,長有三十六丈長;同是一樣兒的大,大有一十八圍。〞(第十三回)
這四位元帥,馬元帥是靈官馬元帥,〞眉生三眼照天堂〞,也就是《南游記》主角華光天王;趙元帥乃是〞竹節鋼鞭手內擎,坐下斑斕一猛虎〞的趙公明;關元帥是關羽,有詩為證:鳳翅綠巾星火裂,三綹髭須腦後散。臥蠶一皺肝膽寒,鳳眼圓睜神鬼怯。青龍刀擺半天昏,跨赤兔壇前謾謁〞。溫元帥是溫瓊,原系東岳大帝部將,因為英勇,受到玉皇大帝特殊恩遇,封為〞亢金大神〞,賜予〞無拘霄漢〞金牌一面,使他能自由出入天門,此神長得〞朱砂發梁遍通紅,青臉獠牙形太毒〞。爾後又被借來作為南天門元帥之一。
二是馬、趙、溫、周四元帥說。《紅樓夢》曾提及大觀園冷落時,賈赦請道士作法,就供有四大元帥神像,他們是馬、趙、溫、周,這里的關羽換了周廣澤。它大概是見清王朝特別推崇關羽,把它放進南天門守門,未免是降低了〞武聖〞特殊身份,因此補上一個無有聲譽的周元帥,據稱此人原系一怪,後隸為北方真武大帝部將,被玉皇大帝封為風輪周元帥,而調來守南天門的。
三是岳、趙、溫、康四元帥說。岳是岳飛。據《說岳全傳》,岳飛系如來佛頂大鵬金翅鳥降世,死後當然回歸我佛如來處仍當菩薩,何為神,調守南天門,不詳。是否因為小說稱〞岳元帥〞由此移植。康元帥名康席,原也是黑松林妖怪,後歸真武大帝,被玉皇大帝封為〞仁聖康元帥〞。《三教搜神大全》稱他從來慈悲為懷,不傷螻蟻,〞四方謂之能仁,聲聞天下〞,故有〞仁聖〞之譽。現在台灣彰化和嘉義還有康元帥和趙元帥合廟,金碧輝煌,供信徒膜拜。
四是四大天王說。按四大天王應是佛經中所稱居須彌四寶山的護世四大天王。但此處所指四大天王,並非由佛地借來,而是姜子牙在《封神》中所封的四大天王,他們是增長天王魔禮青、廣目天王魔禮紅、多聞天王魔禮海、持國天王魔禮壽。〞今將敕封爾為四大天王之職,輔弼西方教典,立地水火風之相,護國安民,掌風調雨順之權〞(第一百回)。他們大概是被玉皇大帝調派守南天門的。孫悟空初上天時,〞先至南天門外。正欲收雲前進,被增長天王領著龐、劉、苟、畢、鄧、辛、張、陶,一路大力天丁,槍刀劍戟,擋住天門,不肯放進〞(第四回)。大概因為守門官守門不定位,,所以像這位增長天王魔禮青,後來也曾守過東天門。孫悟空在萬壽山五莊觀,就是用當年任弼馬溫時〞在東天門與增長天王猜枚耍子贏的〞瞌睡蟲兒彈與看守童子逃跑了的。(第二十五回)。
【北極四聖真君】
北極四聖亦稱「北極四聖真君」、「北方四元帥」,包括天蓬元帥、天猷副元帥、真武將軍以及黑煞將軍。道教護法神將「四聖真君」的崇奉,起于隋唐以後,宋代神霄派則將「四聖」與「雷部」歸結為道派重要神真之一。《太上三洞咒經》稱其為︰天蓬紫微大帥萬神祖宗、天猷副元帥游行太空、黑煞將軍堯火斬凶、真武角將乞水玄酆。宋代以後,黑煞將軍為「翊聖保德將軍」所取代或合而為一,稱其為︰天蓬大元帥真君、天猷副元帥真君、翊聖保德儲慶真君、真武靈應佑聖真君。
【天蓬大元帥】
北極天蓬元帥是四聖之首。他「現三頭六臂之威容,運七政八靈之洪造,帝鐘才震,萬聖齊臨;鉞斧輕揮,群魔碎滅,神光赫赫,常救護于眾生;真性巍巍,誓永興于正道。」《道法會元》卷一七一曰︰「天蓬大元帥
為嗣教外台卿,別有神局,是陰治之有司,號北極驅邪院,如世之殿師,兵府是也。其中皆是陰治主者,乃地界法官是其任也。以舉仙官為任,使拯治陰魔,禁御萬殺,承陽宣化,保寧山川,生育萬匯,皆荷道化。」同書卷二一七曰︰「天蓬元帥三頭六臂,赤發,緋衣,赤甲,跣足;左一手結天蓬印,右一手撼帝鐘;又左一手執斧鉞,右一手結印擎七星;左一手提索,右一手仗劍,領兵吏三十六萬騎,雷公電母,風伯雨師,仙童玉女,羽衣赫赫,各持金劍,乘北方太玄煞氣、黑氣,氣中有五色氣,從空降壇。」《太上北極伏魔神咒殺鬼錄》亦述天蓬英武儀貌︰「三頭六臂,執鉞斧、弓箭、劍、鐸、戟、索六物,身長五十丈,黑衣玄冠金甲,領神兵三十六萬眾。」
考「天蓬」一名,本為星宿神之稱。《道法會元》卷一七二說︰「北斗九宸,應化分精,而為九神也。九神者,天蓬、天任、天衡、天輔、天英、天內、天柱、天心、天禽也。謂順支辰,總御陰陽,契合天地,主張造化,乘三明以應四時,隨月建以定八節,歷九宮也進退。」即是以天蓬為北斗九宸之首輔,主四時八節、陰陽造化之政。
道書中首載天蓬者為《上清大洞真經》卷二,但已演變成為道教存思之身神。文中曰︰「次思赤氣從兆泥丸中入,兆乃口吸神雲,咽津三過,結作三神,一神伏如天蓬大將,二神待立。」並附有存思圖,其天蓬大將雙手抱于胸前,身披金甲,面容英俊,其形象和善可親,乃人體腦部泥丸君的化身。《道法會元》卷一七一曰︰「北斗七晨,一曰九星。泥丸九宮中有帝席,魂神魄靈,分化列位,隱名曰天蓬,亦曰太微神。事見《上道禁經》、《三匝斗內文》及《紫庭秘旨大洞天書》也。」凡欲修持天蓬**,「須平旦入室朝修,未出戶之時,以淨水一鐘,安神尺于水鐘之上,俱置天蓬元帥真形前。次安九天寶印,在水鐘下。然後二手結元帥印,存見五髒分明,六甲五髒分明,六甲六丁待衛。次存九晨自北方玄虛中來罩兆頂,紫氣出于泥丸後戶。蓋于泥丸中有天蓬大元帥,長九尺,存之分明良久。先叩齒九通,念淨天地神咒。又叩齒五通,念天蓬安神咒,咽津五過。畢,再叩左齒,撞天鐘;後叩右齒,鳴天磬;次叩中間二齒,擊天鼓,各七通。然後微咒之,務以數多立限,若至萬遍,功德滿足,邪鬼魔精凶惡妖怪,聞名即去,萬病千殃,傳言即愈,能令枯木生花,竭水涌泉,破五鬼疫癘,降六天故氣,半天五酉、山魈妖狐,隨咒絕其影響矣。用印封鎖鬼洞,伐戮蛟螭,通達章詞,無截遏之侮,吞佩貼鎮,有起死之功。」由此看來,這位天蓬元帥不僅可以養護身心,亦是闢鬼驅邪的猛將,于是從北斗星神、泥丸身神演變成為道教神系中的第一護法,影響隨之愈巨,其天蓬咒、天蓬符、天蓬印,天蓬鐘、天蓬神尺、天蓬**遂流傳千年,威力甚大。
【天猷元帥】
北極四聖的第二位是天猷元帥。《太上九天延祥條厄四聖妙經》說他位居「妙有天中通明殿右,
領天罡之次帥,列下土之諸侯。」「上佐北帝,下臨九州,肩生四臂,項長三頭,身披金甲,手執戈矛,雲隨步發,海逐身流,紅光杳杳,紫氣悠悠,雄風,猛霧颼颼,真氣宛轉,星斗回周,千神自朝,五岳巡游,金童鼓吹,玉女歌謳,名列金闕,位鎮豐幽,蒼禽獅子,巨海蛟虯,三十萬兵,從我周游,逢妖即斬,遇鬼皆收,人遭尤善,祟遇無休,降臨福氣,滌蕩無憂。」《道法會元》卷一七四謂其主治元景丹天府,領玄都蛟龍金龍驛吏萬千,執印施符,救助萬民,「氣濁者以印上之,靈散者以符助之,亦可鎮山川大澤魔鬼群集之所。」《太上三洞神咒》卷五亦曰︰「紫微之敕,運動靈文,降行天地,帝君天蓬,紫微大帥,萬神祖宗,天猷副帥,游行太空。」
【翊聖元帥】
四聖的第三位是翊聖元帥,亦名黑殺元帥。《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妙經》說北極翊聖黑殺大元帥,「天庭位列,總三洞五雷之號令,掌八天九地之權衡,憫造化之樞機,僚真仙之將吏,無邪不斷,何鬼敢當。攝大力之妖魔,逐流星之芒怪,光華日月,威震乾坤。」其《黑殺咒》曰︰「走符攝錄,絕斷鬼門,行神布氣,攝除五瘟,左右吏兵,三五將軍,雷公霹靂,電激風奔,刀劍如雨,隊仗如雲,手把帝鐘,頭戴昆侖,行繞天下,搜提鬼神,九州社令,血食之兵,不許拒逆。」《道法會元》卷一七五謂翊聖元師主治元照靈虛府,有元照靈虛府印、丁甲合同印及六丁六甲符、三天五斗符傳世。《上清天樞院回車畢道正法》卷上收有上清黑殺神符,並曰︰「若黑殺真君聞龍蜃觸符,即親下伏之,若渡江海,用紙書佩之,不受水厄,大闢水怪,亦能鎮宅,除災驅怪。」這位翊聖元帥因得北宋皇室的推崇,早在宋初即成為護佑宋室的大神。據王欽若《翊聖保德傳》記載,建隆初年(960年)太宗命于終南山中築上清太平宮,每逢三元、諸聖誕節,致醮祀神。于是翊聖真君經常降臨,為人祛殄驅怪,靈驗不可勝紀。故官吏民眾不遠千里,「或馳誠遙禱,或齋潔朝拜,以祈真受,時有所聞。大抵多隨其性習,加以訓助。人臣依于忠,人子依于孝,清淳者示之格言,貪酷者警以要道,詞甚平易,頗葉音韻。」如降言曰︰「盡力事君以為忠臣,濁財勿顧,邪事莫聞,整雪刑獄,救療人民,動合王道,終為吉人。積愆為咎,必有沉淪。眾生本無形之性,配有形之軀,曠劫以來,不能自悟,自有無極世界不夜之鄉,混合太虛,杳冥同理。」凡此類降言,內容涉及廣泛,有講修心觀空,有論煉氣養生,有勸善君臣民眾,充分顯示了道教度人濟世的一貫作風,故甚得朝野上下的信仰與祭禮。
【真武大帝】
北極四聖的最後一位即真武元帥。《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聖妙經》謂他乃「虛危分宿,壬癸孕靈,
化身自金闕之尊,居位極玉虛之奧。玄妙極至,奚止于輔正除邪;正一所生,豈但于消魔護國。保劫終而制劫始,護群品而掌群仙,勇果全才,威神備德。」其《真武咒》曰︰「干元有將,頂戴三台,披發圓象,真武威靈,助吾大道,龜蛇合影,身如山岳,四氣朗清,金光赫赫,努目光明,牙如劍樹,手執七星,天魔外道,鬼魅妖精,見吾為血,化為紫塵,魁罡正氣,是吾本身,天符通現,大保乾坤。」隨著民間對真武崇拜的日益普及與高漲,真武元帥後來又升格為玄武大帝、玄天上帝,成為與紫微大帝同格的大神。
【記載著作】
如《北帝說豁落七元經》、《太上紫微中天七元真經》、《北帝七元紫庭延生秘訣》、《北帝紫微神咒妙經》、《上清北極天心正法》、《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北方真武妙經》、《玄天上帝啟聖錄》、《大明玄天上帝瑞應圖錄》等。《太上三洞神咒》卷五「紫微敕遣咒」曰︰「紫微有敕,命魔攝凶,翻天撼地,震動虛空。瓊魁元帥,天威天蓬,威靈氣焰,萬神祖宗。明元副帥,天猷天雄,自號赫奕,諸天齊功。翊聖大神,天靈太沖,內諱招搖,斬邪滅蹤。真武大聖,天武天童,內名玄武,嚴攝北豐。北極四聖,顯靈威雄,下游塵世,上登玉隆。」
重慶大足地區珍存的道教石刻中,舒成岩第三號窟為紫微大帝窟,鑿造于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3年)。窟正壁上刻一大帝,面西端坐于雙頭龍靠椅上,坐身高1.30米,肩寬0.40米,他頭戴平頂通天冠,頭兩側垂香袋護耳,身著圓領寬袖袍服,項下佩方心曲領于胸部,雙手在胸前捧玉圭,兩足著雲頭靴擱于方形踏幾上,面慈無須,此即為紫微大帝。在主像的左右二側,各立一護法神將,身高1.45米,均頭戴束發金冠,冠側有繩系于頸,身著鎧甲,橫目怒目。左神將三頭六臂,面容猙獰,其左上手執帝鐘,右上手舉一兵器(殘);中二手在胸前捧住一法印;左下手置于一龍頭的雙角上,右下手執一方天戟,戟尖有紅纓下垂。右神將為一頭四臂,面黑如炭,其左上手舉一法印,右上手執鉞;左下手握一絹素,右下手斜持寶劍,又有一龍蹲伏其右腳旁。這就是四聖元帥中的天蓬(左)、天猷(右)元帥。
在石門山第十號三皇洞(原名聖府洞),亦為南宋石刻。主像有三,面南端坐于雙龍頭靠背椅上,中央主神,頭載平頂通天冠,冠側有香袋護耳,內著圓口荷葉邊中單,外罩寬袖大袍,項下系方心曲領,雙足著靴,踏于方形幾上,雙手于胸前捧玉圭。容貌年輕英俊,其造型、服飾與舒成岩紫微大帝像十分相似,此當為紫微大帝。在紫微大帝的右側當為玉皇大帝,其臉形長方,頜下有須;左側當為後土地祗,亦呈莊嚴端相。在紫微大帝頭部上方的岩壁上,一字排列著三個小圓龕,每龕內各有一天尊坐像,這就是道教最高的尊神三清道祖。主像兩側左、右壁前,各立一位護法神將,身高1.94米。二神面目猙獰,頭戴束發冠,身披胸甲,腳蹬戰靴,披帛繞體下垂。左像為三面六臂,其左上手舉法印,右上手握帝鐘;左中手在傍執弓,右中手握二箭置胸前;左下手抓住一龍的左角,右下手拄宣花斧于體側。右像為三面四臂,其左上手于胸前持物(殘),右上手于月復前拄劍(殘);左下手反執一長矛,右下手握拳砸于一龍頭上。毫無疑問,他們就是天蓬、天猷元帥。
此外,左壁尚有六尊立像,其中第五像眼瞪目張,額敕束發箍,腦後有雙飄帛上拂,身著鎧甲,左手牽右袖袍,右手在月復前仗劍,赤足立于一龜背上,龜左側有一蛇盤曲,十分明顯,這是四聖中的真武元帥。其余的五尊造像皆著官袍朝服,形容端莊嚴肅,如上朝面聖之狀,則當為五斗真君。惜右壁造像無乎全毀,但亦可推測當為翊聖元帥與五星真君,以與左壁諸神相配。在左壁的上層,還有二十八尊較小的造像,一字排列,即當為二十八宿星神,亦屬雷部諸真。《太上三洞神咒》卷三曰︰「仰啟皈命天蓬將,摧碎群魔大力神,嚴駕夔龍降道場,赫奕威光動天地。二十八宿明星主,三十六部大神王。手持金劍斬妖精,掌持寶印除凶魅。帝鐘搖響震天宮,驅雷掣電走紛紜。」大足石刻中的這幾組道教造像,已有八百六十余年的歷史,其題材豐富,造像精美,系統完整,神系清晰,且與眾多道經所記一一吻合,十分珍貴。尤其是紫微三帝、北極四聖的造像,是道教雷法的神聖道場,凡研究、修持雷法者,皆當朝拜頂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