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
太昊,是上古華夏部族的祖先和首領,三皇之首,亦作大嗥、太嗥、風姓,號伏戲氏。以木德王,是為春皇。在位百十一年,一雲百六十四年,定都汶上。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是春秋戰國前期的主要文獻《左傳?昭公十七年》「陳,太?之虛也。」
在位︰公元前7569前7527年。
生卒︰公元前7593前7527年。
出生︰泰安(今山東泰安市大汶口)。
立都︰汶上(今山東濟寧市西北)。
年號︰太昊元年(癸丑,前7568)。
陳地在今河南淮陽,淮陽今存太昊墓。周代以後,其後裔屬地漸次東移,《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須句、顓頊,風姓也。實司太?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因此華夏的祖先和首領太昊、少昊等被納入到華夏的古帝序列中。
「嗥亦作昊」(《十三經論》)。之後戰國初期的《山海經》的世系記載,上起太吳,下至商周,包括了上古史大部分帝王和首領︰炎帝、黃帝、少昊等;「隨著考古學、古文字學和民俗學研究的深入,這些世系將成為信史的組成部分。」(王立︰談《山海經》的人神差異)。而《漢書?律歷志》將太吳、少昊列入中國古史最完各的按五德相生順序編排的帝王系統,為後來的各朝各代封建高層所認可,並遵奉不違。
《漢書》「太吳帝宓羲氏,宓者伏」,此後各種典籍、文獻中又有︰包犧、庖犧、伏戲、宓戲、犧皇、雄皇氏等等同音、同義、近義及通假字。應該說太昊確有其人,先為華夏部落聯盟酋長,後與西來東進的伏羲氏東西合璧,融為一體,並稱太昊伏羲氏,為華夏文化的共祖。
太昊生平︰
太昊是純血緣伏羲氏族傳人,他的祖輩是三任帝?移,母輩是四任帝師?。
太昊生于師?二十二年(戊子,前7593),是純血緣伏羲氏族的一位絕頂聰明的男子。當時的社會制度是以女人為尊,男人從屬于女人。因此,各部落大酋長多數都是女人。只有極少數出類拔萃的男人才能有資格被選為部落首領。太昊就是其中一個。
公元前7569年,四任帝師?病死于宮中。師?去世後,族人推薦他即帝位,以癸丑年(前7568)為太昊元年。
太昊娶五世女媧氏女子為妻,生有四子。長子名重,次子名該,三子名修,四子名熙。這四個兒子後來都得到了太昊的重用。太昊執政時,提升葛天氏後裔木正勾芒(又作句芒)為天棟勾陳柱下史總官,拜為上相。改任長子重代替勾芒木正之職,主東方木星,龍星的觀測。因為人們習慣于稱木正為勾芒,便把重稱作勾芒。此後「勾芒」便成了木正官職的代名詞。太昊任命次子該為金正,號蓐收,又稱金天氏,主西方金星的觀測。又以三子修和四子熙共主北方水星,號為玄冥,負責北方辰星的觀測。
太昊是伏羲女媧政權的一位很有作為的帝王,史書上曾留有許多記錄,但由于天災**的損毀,保留下來的很少,我們也只能從史書的引文和考古中獲得少量的信息。
太昊在位執政虛記四十三年,卒于太昊四十二年(甲午,前7527),終年六十七歲。遺體葬在宛丘太昊陵(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城北),尊號白帝、帝太昊。
活動區域︰
太昊執政時期,其活動區域主要在太行山以東和山東半島的山地,《淮南子、時則訓》記載︰「東方之極,自碣石山,過朝鮮,貫大人國,東至日出之次,樽木之地,青土樹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萬二千里。」這里清楚地說明,當時伏羲女媧政權所統治的區域在中國的北方和東部,而在長江流域和嶺南地區及西部高原,同時還活動著其它部族的中華人,他們分屬于不同的氏族聯盟政權。
太昊初都于汶上(今山東濟寧市西北),晚年時遷都于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北)。
改革發明︰
太昊執政時期除繼承了先祖伏羲所創造的遠古文明外,還有了許多新的發明和創造。在生活上的發明主要有三項︰
一是進行農田改革,放水澆田,史稱「畎田」。當時氣候多雨,洪水不斷泛濫,黃河水攜帶著黃土高原的大量泥沙沖擊著下游窪地,形成大面積的平原。當時人們稱這種河水沖擊形成的平原為「息土」、「息壤」、「宿沙」、「夙沙」。太昊時期發明的「畎田」就是在這些平原上開溝挖渠,即可以灌溉農田,又可排泄洪澇,是農業文明的大發展。伏羲氏因有畎田之利,後被周邊氏族稱之為畎夷。
二是對大風雨表的改革,太昊以前的大風雨表為木質,稱木主,極易損毀。太昊改用石主為碑,以象髀骨,樹立測試風雨的山碑天齊石主。又稱石晷。
三是發明草編織物簑衣。當時的氣候晴天少陰雨多,夏季里更是經常陰雨連綿,麻類織成的衣物不利于田間勞作和漁獵。這時候,民間發明了用草和樹皮編成的防雨工具,稱作簑衣,以適應當時的惡劣天氣。後來,人們便把這項發明歸功于太昊了。
發明十二地支︰
傳說十二地支是太昊的重臣勾芒發明的,古時的十二地支讀音和寫法與現在完全不同,古時的寫法和讀音是︰1□讀「孳zi」,即現在的子;2□讀「孬nao」,即現在的丑;3□讀「坳ao」,即現在的寅;4□讀「嬌jiao」,即現在的卯;5□讀「臣chen」,即現在的辰;6□讀「廣guang」,即現在的巳;7□讀「五wu」,即現在的午;8□讀「圍wei」,即現在的未;9□讀「長cang」,即現在的申;10□讀「酋qiu」,即現在的酉;11□讀「渠qu」,即現在的戌;12□讀「礦kuang」,即現在的亥。【因上古符號文字無法輸入,寫法暫時空缺】(據王大有《三皇五帝時代》)
功績和傳說︰
編簑衣、創歷法、發明畎田制,以石代木天表柱,乃太吳在古羽山的四項發明。太昊還針對當時古羽山地區多雨、潮濕的天氣,發明了用草編織的簑衣,至今雲台山區及周邊山民、農民還有編織或穿用簑衣的習慣;在稻麥即將成熟季節,你在農田可看到身著簑衣的稻草人,用以驅嚇偷吃糧食的鳥類,太昊利用連雲港地區多山、多島、東臨大海,地理位置適中的優越條件,指派羲仲在羽(蝸、隅、郁)夷的所在地雲台山,建立了測天觀海(潮)場所。為其創立八卦歷法提供了日出日落、潮汐漲退、氣候季節變化等數據。至今太吳指派羲仲觀日祭日的遺跡還在。連雲港是世界水稻種植的發源地之一,這已被將軍崖岩畫等史跡與出土文物所證實。這也是太吳部落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太吳利用連雲港地處黃、淮下游,水量充沛(河水、雨水),土地肥沃,氣候溫濕,適宜農、牧、漁、獵的特點,進行了農田改革,放水澆田;其發明的畎田溝洫制,既可灌溉又可排澇;是農業文明的一大發展。太吳還改木制天表柱為石質天表柱,名石晷,至今雲台山的東磊還有石晷殘跡可尋。
百鳥棲息繁衍的古羽山,是鳳鳥圖騰的發源地。太吳的另一個名號叫帝俊,帝俊又稱為大吳嗥,其形狀為鳥首人身,說明帝俊是鳥絕不會錯。古羽山之地的大海和臨海沼澤便成為百鳥覓食的天堂、繁衍的王國。鳥自然成為與其共存的人類的食物鏈之一,久而久之便產生出許多與鳥相關的習俗與文化。如以鳥的不同特性,任命部落里的不同職能官員的名稱;以鳥的生活習性,來判斷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的發生變化;以不同鳥類的棲息地命名有關部落、民居的名稱和族徽(圖騰)。
吳佬爺與十花城。傳說在市區東部的埒子口外,有一座非常富裕繁華的神國十花城。哪家、哪人做了壞事,吳佬爺就會降災于彼;如行善做了好事,昊佬爺也會記著;待有善果了,就帶你或全家乘他的蘆葦筏到十花城去玩。這城牆、城門都是用蘆葦編的,擋風擋雨擋潮水,開城門時昊佬爺也是用蘆葦兩根,搭成「十」字形,對著門念念有詞︰「昊佬爺來門開開!吳佬爺來門開開!」如此門就自動打開。城里物產豐富,應有盡有;人人穿金戴銀,個個喜笑顏開,可自行取用,不用付錢。一次有一戶人家進了十花城起了貪心,大包小包,全家瘋拿;臨走時,乘昊佬爺瞌睡間,還偷走了蘆葦十字鑰匙,說等下次再來;不想全家上了蘆葦筏漂了不一會,就被海浪吞沒;接著十花城也沉入海底,變成了淺灘,長滿了蘆葦。至今人們手拿蘆葦十字鑰匙,尋找十花城,可再也踫不上了。人們說是吳佬爺生氣懲罰這一家,但也殃及無辜;自從沉了十花城,沿海海汛侵堤,災難不斷。據說這昊佬爺就是太吳,這十花城就是藤花落。
觀音老母、女媧與太吳。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通稱觀世音為觀音大士、觀音菩薩、救苦救難觀世音等等;唯獨連雲港及周邊地區的古人稱之為「觀音老母」。原來儀妙莊嚴、俊美無比的女性神靈,竟然被稱為「老母」位有些老態龍鐘的婆婆,真耐人尋味。小時听大人講︰人是觀音老母創造的,她捏泥為人,是人祖。現在才知道,這哪是觀音,絕對的「女媧」。自然當地人稱創造人類的女媧為觀音,那麼女媧的丈夫太昊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女媧的化身觀音老母的配偶,這不是褻瀆神靈,是兩種傳說的「東海之外」的合璧。
二郎神、侉父、滄海桑田。二郎擔山趕太陽,已是連雲港地區民間家喻戶曉的口頭禪,至今遺留二郎神擔的東陬山、西陬山在東部海濱,並有童謠、大鼓詞傳播至今︰「一字洋洋離家鄉,二郎擔山趕太陽……」。歌頌二郎神擔山鎮住了後羿射下的九顆到處亂滾的毒太陽。看來這二郎神應是夸父,是居住在羽山一帶操「侉」音的連雲港人。據推測,這二郎神、夸父都是太吳的化身。二郎擔山趕太陽也好,夸父逐日也好,都與東夷人的太陽崇拜有著密切關聯。精衛填海的故事,後羿射九日的傳說,都標志著我們這個「東海之外」頭上頂日的太昊部族戰天斗地的豪情壯舉。
太昊在位年表(供參考)
公元紀年(干支)……在位時間……大事記
前7568(癸丑)……元年……
前7567(甲寅)……二年……
前7566(乙卯)……三年……
前7565(丙辰)……四年……
前7564(丁巳)……五年……
前7563(戊午)……六年……
前7562(己未)……七年……
前7561(庚申)……八年……
前7560(辛酉)……九年……
前7559(壬戌)……十年……
前7558(癸亥)……十一年……
前7557(甲子)……十二年……
前7556(乙丑)……十三年……
前7555(丙寅)……十四年……
前7554(丁卯)……十五年……
前7553(戊辰)……十六年……
前7552(己巳)……十七年……
前7551(庚午)……十八年……
前7550(辛未)……十九年……
前7549(壬申)……二十年……
前7548(癸酉)……二十一年……
前7547(甲戌)……二十二年……
前7546(乙亥)……二十三年……
前7545(丙子)……二十四年……
前7544(丁丑)……二十五年……
前7543(戊寅)……二十六年……
前7542(己卯)……二十七年……
前7541(庚辰)……二十八年……
前7540(辛巳)……二十九年……
前7539(壬午)……三十年……
前7538(癸未)……三十一年……
前7537(甲申)……三十二年……
前7536(乙酉)……三十三年……
前7535(丙戌)……三十四年……
前7534(丁亥)……三十五年……
前7533(戊子)……三十六年……
前7532(己丑)……三十七年……
前7531(庚寅)……三十八年……
前7530(辛卯)……三十九年……
前7529(壬辰)……四十年……
前7528(癸巳)……四十一年……
前7527(甲午)……四十二年……
【少昊】
少昊(前2598-前2525年),是遠古時羲和部落的後裔,東夷人的首領,中國五帝之一,中國贏姓及其秦、徐、黃、江、李等數百個姓氏的始祖。
少昊最初建立的的國度在山東省東海之濱的日照地區。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儒帝顓頊,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淵,甘水出焉」。
《山海經?大荒南經》寫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淵」。晉人郭璞在為《山海經》「甘淵」作注時說︰「水積則成淵也。」珂案︰大荒南經雲︰「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原作日浴,據宋本改)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經文「東南海之外」,北堂書抄卷一四九引無南字,無南字是也。大荒南經此節疑亦本當在此經「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之下,乃簡策錯亂,誤月兌于彼也。此經甘淵實當即大荒南經羲和浴日之甘淵,其地乃湯谷扶桑也。海外東經雲︰「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即此,亦即少昊鳥國建都之地。尸子(孫星衍輯本)卷上雲︰「少昊金天氏邑於窮桑,日五色,互照窮桑。」謂此也。則所謂甘淵、湯谷(扶桑)、窮桑,蓋一地也。
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王青教授在《從大汶口到龍山:少昊氏遷移與發展的考古學探索》一文中說︰「少昊氏是史前東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發現的陶文和大墓證明,少昊氏不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時期,而且還延續到龍山文化時期,期間經歷了不斷遷移和發展的過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莒縣陵陽河一帶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遷到五蓮丹土一帶,龍山早中期又遷到日照堯王城、兩城等地,在濱海地帶形成超大規模的中心,龍山中期之末遷到了臨胊西朱封一帶,到龍山晚期又遷到曲阜一帶.少昊氏的遷移過程是不斷發展壯大和文明化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經歷了從古國到方國的社會轉變.到龍山文化末期,少昊氏走向衰亡,被東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權實體取代」。
據考證,《山海經》記載的少昊之國和羲和之國的甘淵(湯谷)在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旅游風景區內的天台山中。
東夷人均崇拜鳥,少昊時代對鳥的崇拜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吳玉麗教授在《從古文字看先民的美意識與圖騰崇拜》一文中又說:「百鳥之王少昊,名鷙,是一只鷙鳥,更是鳥崇拜最典型的氏族部落,在其氏族部落內,各氏族全以鳥為名,《左傳.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嗥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鳩氏,司馬也;?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鳩民者也。五雉的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為九農正、扈民無謠者也。」自稱為少昊後代的郯子把上述傳說歸化為歷史,固然不足為信,但作為反映少昊之國豐富多彩的鳥圖騰崇拜,則是確信無疑的。而且,根據考古發現並證實,?鳩為布谷,爽鳩為鷹,鶻鳩為鳥、梟、雕。當時,以鷙鳥為圖騰的少昊之國,征服並包容了分別以鳳鳥、玄鳥;伯趙鳥、青鳥、丹鳥及五鳩、五雉、九扈等鳥類為圖騰的大小部落(氏族),並給各部落(氏族)首領按其勢力和特氏分別授予不同權限和職能的官餃,共同管理天下政事」。
少昊陵
古稱雲陽山,位于曲阜城東4公里處的高阜上,有「中國金字塔」之稱。傳為少昊的墓地,是我國著名古陵之一。陵闊28.5米,高8.73米,頂立12米,形如金字塔,故有「中國金字塔」之稱。
傳說故事
聰明美麗的皇娥每天在天宮中用五顏六色的彩絲織布,常常到深夜也不知疲倦。有時為了輕松一下,她便乘著木筏,蕩漾在浩瀚的銀河中自娛自樂。
有一天,皇娥又乘木筏,沿著銀河溯流而上,最後來到西海邊的窮桑樹下,把木筏停下。此樹高達萬丈,根深葉茂,花繁枝茂。葉子是紅的,果實是紫色的。據說,這棵樹一萬年才結一次果實,吃了這種果實,壽命比天還高。
當皇娥正在窮桑樹下浮想聯翩的時候,忽然看見一位英俊的小伙子從天上徐徐而降。她好奇地打量著小伙子,見小伙子面如滿月,眼如晨星,渾身上下隱隱發著光亮,十分瀟灑,禁不住看得呆了。小伙子瀟灑地來到皇娥跟前,深施一禮,道︰「皇娥仙女你好!我是白帝的兒子,願和你交個朋友。」
皇娥驚奇地道︰「啊,你就是啟明星?也叫金星?原來就是你呀!我常常坐在這里,仰望東方天空的啟明星,心里說,這顆星多亮、多美、多勤快啊,每天都把白天帶給人間。她說到這里,耳熱心跳,連忙收住話頭,羞紅了臉。
啟明星的臉微微一紅,動情地說︰「我也是這樣!我升到天空時,常常第一眼就看到你,就覺得你太美麗了。我向別的星星一打听,才知道你就是心靈手巧的皇娥。你織的七彩錦和你自己一樣美。我每天夜里都听到你的織布聲,悅耳動听的聲音使我夜不能寐。每日早上,我都盼你出現在銀河邊。
啟明星一口氣敞露了心扉,發覺自己太激動了,連忙收住了話頭,紅著臉不好意思的看著皇娥。皇娥害羞地低下了頭,雙手拂弄著垂下的黑發,掩飾著心房的狂跳。啟明星微笑著,將手一伸,召來了一把銀光閃閃的琴。他雙手抱琴,依著窮桑樹,彈奏出美妙的樂曲。皇娥立刻被這琴聲給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跟著啟明星的樂曲輕輕地唱起了歌。啟明星的琴聲在情切切地向皇娥傾吐著愛慕之意,皇娥的歌聲也在綿綿地向啟明星訴說著傾慕之情。歌聲、琴音婉轉悠揚,吸引著魚兒成群結隊地浮游在水面上,激動得花兒競相開放。鳳凰飛來了,在空中翩翩起舞。百靈鳥飛來了,放開歌喉為皇娥和啟明星伴唱。他們的心越貼越近,雙雙走上了木筏,並用桂樹的樹條做筏桅,用芳香的燻草拴在桂樹樹頭上當做旌旗,還刻了一只叫玉鳩的鳥,擺放在桅頂,以辨別方向。
木筏在銀河里飄蕩。皇娥伴著悠揚纏綿的琴聲,情不自禁地吟唱。美妙的琴聲和優美的歌聲融為一體。皇娥和啟明星依偎在一起,沉浸在愛情的幸福中。魚兒撒歡追逐在木筏旁邊,鳳凰在幸福情侶的歡笑中飛翔。皇娥和啟明星就這樣盡興地漂游著,不久,他們的愛情結晶兒子少昊誕生了。
在少昊誕生的時候,天空有五只鳳凰,顏色各異,是按五方的顏色紅、黃、青、白、玄而生成的,飛落在少昊氏的院里,因此他又稱為鳳鳥氏。少昊開始以玄鳥,即燕子作為本部的圖騰,後在窮桑即大聯盟首領位時,有鳳鳥飛來,大喜,于是改以鳳鳥為族神,崇拜鳳鳥圖騰。不久遷都曲阜,並以所轄部族以鳥為名,有風鳥氏、玄鳥氏、青鳥氏,共二十四個氏族,形成一個龐大的以鳳鳥為圖騰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會。
少昊在父母精心培育下,具有神奇的稟賦和超凡的本領。少昊長大後,成為本氏族的首領,後又成為整個東夷部落的首領。他先在東海之濱建立一個國家,並且建立了一套奇異的制度︰以各種各樣的鳥兒作為文武百官。具體的分工則是根據不同鳥類的特點來進行。鳳凰總管百鳥,然後再有燕子掌管春天,伯勞掌管夏天,鸚雀掌管冬天,錦雞掌管冬天。除此之外,他又派了五種鳥來管理日常事務。孝順的鵓鴣掌管教育,凶猛的鷙鳥掌管軍事,公平的布谷掌管建築,威嚴的雄鷹掌管法律,善辯的斑鳩掌管言論。另外有九種扈鳥掌管農業,使人民不至于婬佚放蕩。五種野雞分別掌管木工、漆工、陶工、染工、皮工等五個工種,一句話,各種各樣的鳥兒都鳥盡其材,物盡其用,各司其職,協調活動。因此,一到開會的時間,百鳥齊鳴,一時間,鶯歌燕語,嘈嘈雜雜。有輕盈靈巧的麻雀,有五彩斑斕的鳳凰,有普普通通的喜鵲,也有引人注目的孔雀。而一國之君少昊就根據諸鳥的匯報,來論功行賞,論過行罰,一切都顯得那麼井井有條。百鳥們無不感激少昊的慈愛和德政,無不佩服少昊的智能和才華。
少昊見百鳥之國到處呈現繁榮向上的景象,十分欣慰。他為了百鳥之國更加興旺發達,便請來年幼聰敏、很有才干的佷兒顓頊幫助料理朝政。顓頊不負眾望,干得很出色,深得叔父的賞識。少昊見佷子常常累得女敕臉上掛著汗珠,于心不忍,就將父親傳下來的那張琴搬出來,手把手教顓頊彈奏,以便使佷子提神和娛樂。
顓頊聰慧好學,很快就成為撫琴高手。他的精湛琴藝,贏得了百鳥的齊聲喝彩,自然而然地超過了叔父少昊。幾年後,顓頊長大成人,便要回到自己的國家,最後他成為了北方的天帝。顓頊一離開,少昊便覺得空蕩蕩的,心里別提有多寂寞了。每當看到那琴,只能給他增添思念和煩惱。他覺得物在人已去,離愁難消。于是,他便拿起琴扔進了東海。從此,每當更深夜靜、月朗星稀的時候,那平靜的海面便飄蕩著婉轉悠揚、淒淒切切的琴聲,讓人流連忘返,驚嘆不已。
少昊的子女
少昊有好幾個兒子,他的這些後代的外貌、性格、品德、才能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其中一個名字叫重。他有著人的面孔,鳥的身體,而且更令人驚訝的是,重的臉是四四方方的,經常穿著白色的衣服。出行的時候,駕馭著兩條飛龍。由于他的非凡才干,所以受到東方天帝伏羲的器重和垂青,成為神話中的木神,和伏羲共同掌管著春天,人們一般稱之為句芒。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繁花似錦,鶯歌燕舞,小草偷偷地探出頭,樹木也輕輕地伸伸腰,魚兒在水中游來游去,鴨子也在河水里嬉戲,整個世界都是一派生機盎然、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到處是歡歌笑語,到處是歌舞升平。木神就拿著一個圓規一樣的東西,掌管著此時的大地萬物的生命。圓規是他的權利的象征,人們叫他句芒,就包含著彎彎曲曲的意思,和春天草木初生時刻的彎曲柔軟的樣子很相近。句芒還兼任著生命之神,如果某人多行善事,對國家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句芒就會給他增加壽命。
少昊的另一個兒子該。該有著老虎的爪子,人的臉,渾身到處都是白毛。他是父親少昊的部下,人們一般叫他蓐收,他就是神話中的金神,和父親少昊一起共同掌管著西方一萬二千里的地方。他們分工負責,少昊的工作是查看夕陽反射到東邊的光輝是否正常,該的工作和父親大同小異,就是查看太陽落山的時候,西邊的霞光是否正常。除此之外,蓐收還掌管著天上的刑罰,如果有人做了壞事,危害了國家的利益,他就會對此人進行懲罰,輕則減少壽命,重則剝奪生命,和他的哥哥句芒的工作恰恰相反。
他還有一個兒子窮奇,長相有一點像老虎,肋下有一對翅膀,能夠在天空自由的翱翔。而且他有一個奇異的本領,就是能夠听懂天下各地的語言。他是個顛倒黑白、是非不分的家伙,而且喜歡惡作劇,比如,他看見兩個人打架,就把正直有理的哪個人吃掉,而讓凶惡鬧事的無賴逍遙法外。不過,他有時候,也做好事,比如每年十二月初八,他和他的伙伴們就到處尋找吃人的害蟲,把他們趕跑或吃掉。
他還有一個兒子般,發明了弓和箭,使得人們戰勝野獸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他的另外一個叫做倍伐的兒子,被貶到南方,作了緡淵的主神。少昊的一個後代昧,擔任水官,被稱為玄冥師。昧的兒子台駘,因為治水有功,被封在汾川。此外,帝堯時候幫助堯治理國家的皋陶,大禹時候幫助大禹治理洪水的伯益,都是少昊的子孫。他的後代中,有一個在遙遠的北方的「一目國」,這里的人只有一只眼楮,長在臉的中間部位,也是十分的神奇。
相關資料
少昊在位期間,因修太昊之法,故稱少昊。設工正、農正,分別管理手工業和農業,以發展生產。同時還「正度量」,即訂立度量標準,並觀測天象,制定歷法,發明樂器,創作樂曲,以鳥命官(其實是用不同的鳥作各少昊部落的圖騰),少昊的圖騰可能是燕子(嬴)。同時,還與炎黃集團建立了密切的交流關系,比如他收留、養育了黃帝的孫子顓頊接任自己東夷部族聯盟首領的職務。《春秋命歷序》說少昊傳8世,500年,《易緯稽覽圖》說是400年,後期青陽氏強力四征,重兵苦之,遺之美女。青陽之君悅之,營域不治,大臣爭權,遠近不相听,國分為八(《逸周書?史記解》)。周朝時熊盈諸族、徐、群舒、趙、秦貴族多是其後代。
黃帝時的少昊名清,一說是黃帝兒子玄囂青陽氏,《史記》說玄囂不在帝位。
【顓頊】
顓頊(拼音︰zhu nxu,注音︰ㄓㄨㄢtㄩ),相傳是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陽東南),號高陽氏。顓頊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
【人物簡介】
顓頊(前2514∼前2437)
他聰明敏慧,有智謀,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統治的地盤也大了很多,北到現在的河北省一帶,南到南嶺以南,西到現在的甘肅一帶,東到東海中的一些島嶼,都是他統治的地城。古代歷史書上描寫說,顓頊視察所到之處,都受到部落民眾的熱情接待。
據《淮南子?時則訓》載︰「北方之極,顓頊、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又據《史記?五帝本紀》載︰「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蹯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真是一位澤被宇內,功德蓋世的帝王。
《春秋緯》中一本叫《命歷序》的書說顓頊部落共傳20世,350年,《易緯》中的《稽覽圖》說是500年。
顓頊、帝嚳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國學大師範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寫道︰「漢以前人相信黃帝、顓頊、帝嚳三人為華族祖先,當是事實。」
【生平簡介】
顓頊帝塑像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
顓頊,姓姬,號高陽氏。傳說活到98歲,在位78年。葬于東郡濮陽頓丘城外廣陽里(今河南省濮陽縣西南)。死後又化為半人半魚的「魚婦」。他幼年曾去叔父的「少昊之國」游玩,10歲時就幫助治理國政。20歲時當了首領。當時,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依然敬奉他們的巫教,崇拜鬼神。顓頊襲位後,下令禁絕巫教,要九黎族遵從黃帝族的教化。他又重視人事治理,努力發展農業。
顓頊是高陽氏。在高陽氏的部落里面還有八個有名的氏族。這八個有名的氏族是︰蒼舒、大臨、庭堅、仲容、叔達等,其中庭堅這個部落一直存在,並且直至春秋時代仍同皋陶並祀依照古代「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的傳統,顓頊也屬于夷人的一個分支系統。顓頊活動的地方在衛(今河南濮陽),後來因為受到蚩尤戰敗的影響南遷至鄭(今河南新鄭)。
【不合理的事情】
但是顓頊也辦過不合情理的事情。有這麼一條律令就是他定的:規定婦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須避讓一旁;如果不這樣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頓。這條法律雖然是傳說,但是說明了在顓頊那個時期,由于生產方式的變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導力量,婦女的地位已經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會完全取代了母系氏族社會,男子在社會上的權威已經確立。
【顓頊和共工氏】
與顓頊同時,有個部落領袖,叫做共工氏。傳說他是人首蛇身,長著滿頭的赤發,他的坐騎是兩條龍。
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後代。他的部落在現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對農耕很重視,尤其對水利工作更是抓緊,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那個時候,人類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水的利用是至關重要的。共工氏是神農氏以後,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貢獻的人。
共工有個兒子叫後土,對農業也很精通。他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把水利的事辦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由于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農業生產。因此共工氏制訂了一個計劃,把土地的高處的土運去墊高低地,認為窪地墊高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顓頊部不贊成共工氏的做法。顓頊認為,在部族中至高無上的權威是自己,整個部族應當只听從他一個人的號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他用這樣做會讓上天發怒為理由,反對共工氏實行他的計劃。于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斗爭,表面上是對治土、治水的爭論,實際上是對部族領導權的爭奪。
要說這兩個人比起來,力氣上,共工氏要強;論機智,他卻不如顓頊。顓頊利用鬼神的說法,煽動部落民眾,叫他們不要相信共工氏。當時的人對自然知識缺少了解,對鬼神之事都極為相信,不少人上了顓頊的當,認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會觸怒鬼神,引來災難,因此顓頊得到了多數民眾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堅信自己的計劃是正確的,堅決不肯妥協。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決心不惜犧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業。他來到不周山(今昆侖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來表示自己的堅強決心。
共工氏駕起飛龍,來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霧時間,一聲震天巨響,只見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攔腰折斷,整個山體轟隆隆地崩塌下來。天地之間發生巨變,天空中,日月星辰都變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動,河川變流。原來這不周山是天地之間的支柱,天柱折斷了,使得系著大地的繩子也崩斷了,只見大地向東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因為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從東邊升起,向西邊降落;因為大地向東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騰向東,流入東邊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為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他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司水利之神),他的女兒後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說"蒼天後土在上",就談的是他,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
關于共工氏和顓頊爭奪帝位,怒撞不周山的傳說,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前邊講的幾個神話,說明在那時我們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釋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規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樣的無力,因此把各種疑惑歸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創造了神話傳說,歌頌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話中盤古、女媧、黃帝等等傳奇人物來。
至于傳說中的共工氏,當然並不一定實有其事,然而他那種勇敢、堅強,願意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的大無畏精神,是值得我們欽佩的。盡管前邊所講的神話和傳說是後人的臆想和藝術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會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歷史的真實,象部落首領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來是服務于部落的首領轉化成了高踞于社會之上的權力。原始社會也就開始有了階段的分化。
即位後,進行政治改革,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後裔。後人對顓頊大帝的評價是︰靜淵有謀,疏通知事,養材任地,載時象天,依鬼神以治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因他生前崇尚玄色,故後人推戴他為玄帝。
【顓頊傳說】
一.顓頊為黃帝之孫
史載,顓頊帝本姓姬,是軒轅黃帝的孫子,昌意之子,生于若水(今四川省渡口一帶),實居窮桑,其母女樞因感「瑤光」而生,十歲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初封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都于帝丘(今濮陽縣西南)。在位78年,壽98歲,號為高陽氏,列為五帝之一,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在位期間創制九州,使中國首次有了版圖界線;建立統治機構,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別,長幼有序;針對巫術盛行之風,下令民間禁絕巫教;改革甲歷,定下四季和二十四節氣,後人推戴他為「歷宗」等。帝嚳是顓頊的族佷,15歲幫助顓頊治理天下,30歲登帝位,其在位期間嚴以律己,是一位萬民誠服的帝王。
二.顓頊是傳說中的神化人物
顓頊是傳說中的神化人物,他有非凡的經歷和超人的力量,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的轄區非常大。據《淮南子.時則訓》載︰「北方之極,顓頊、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又據《史記.五帝本紀》載︰「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東至于于蹯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真實一位澤被宇內,功德蓋世的帝王。
傳說中,內黃西南一帶有個黃水怪,經常口吐黃水淹沒農田、沖毀房屋。顓頊听說後就決心降服它。可黃水怪神通廣大,二人激戰九九八十一天不分勝敗。顓頊便上天求女媧神幫忙。女媧借來天王寶劍交給顓頊並教他使用方法。顓頊用天王寶劍打敗了黃水怪。為了給人間造福,他用天王劍把大沙崗變成了一座山;取名付禺山,又用劍在山旁劃一道河,取名硝河。從此這里有山有水,林茂糧豐,人們過上了好日子。
顓頊在當地人民心中的位置很高的,被尊稱為高王爺。傳說顓頊生前懲治黃水怪,死後仍可退水救民。相傳有一天,高王爺顯靈變成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坐在高王廟的台階上閉目養神。不久。天降大雨,洪水滾滾而來,田毀莊淹。洪水流到白發老人的面前不再向前流了,從水中鑽出了兩個非人非獸的怪物。白發老人一揮手,怪物乖乖地沉下水去,隨後,洪水慢慢地退走了。高王廟一帶避免了一場洪水災害。
【顓頊歷】
漢初的歷法基本上是沿用秦以來的顓頊歷。顓頊歷是一種古四分歷,以3651/4日為回歸年長度,29499/950日為朔望月長度,十九年七閏。漢武帝時,公孫卿、壺遂、司馬遷等受命議造漢歷;最後,在18種改歷方案中選定了鄧平所造的八十一分律歷,稱太初歷。太初歷以365385/1539日為回歸年長度,2943/81日為朔望月長度。西漢末年,劉歆修訂太初歷而更名為三統歷。
《顓頊歷》完成于秦獻公十九年(前366年)。該歷以夏正十月為歲首,閏置于九月之後,以該年正月初一日剛好立春為節氣的計算起點。《顓頊歷》有兩大特點︰一是其時秦政權尚僻處于雍州,不與諸侯各國交往。諸侯自大,也以夷翟之邦視秦國,所以它實行的歷法,直到秦統一天下後才推行全國。但又漢行秦歷,才使《顓頊歷》一躍而奉為歷法「正統」。二其時古四分歷理論已非常成熟,所謂《顓頊歷》,只不過是月建有差,歷策卻仍是一個師傅下山的「疇人」用古四分歷方法擬訂的。由于前367年夏歷十一月初一日干支為乙卯(年干支也是乙卯!),是用古四分歷推步而出,而《顓頊歷》歷家又稱之為「乙卯元」可知,《顓頊歷》不過是「古四分歷」或逕是《殷歷》的一支而已。關于此兩歷關系中的「正統」問題,實在是要與歷史的看法來個「否定之否定」。
【顓頊陵墓】
顓頊、帝嚳陵位于河南內黃縣城南30公里的梁莊鎮三楊莊土山之陽,人稱「二帝陵」。顓頊陵居東,帝嚳陵居西,兩陵相距60米。顓頊陵南北長66米,東西寬53
米,高約26米;帝嚳陵略小且居後兩米。據專家分析,這種長輩陵冢大、晚輩陵冢小;長輩陵位趨前、晚輩陵位趨後的殯葬方式,正好印證了顓頊帝「長幼有序」的道德倫理。二帝陵園從下至上有御橋、山門、廟院、陵墓、碑林及縱橫其間的甬道,佔地面積350多畝;陵墓四周有圍牆,稱「紫禁城」。史書記載,二帝陵建築宏偉,碑碣林立,松柏蓊郁,歷代帝王祭祀不絕,宋代以後列為定制。農歷三月二十八為顓頊帝誕辰日,民間祭祀大戲喧囂,人聲鼎沸,香火繚繞,熱鬧非凡。但因年代久遠,陵區地處黃河故道和緊靠硝河,河水多次泛濫,風沙肆虐,到清朝同治年間,陵墓和建築群全部被黃沙掩埋于地下。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特別重視對二帝陵的保護和開發。政府連續多年在二帝陵區和周圍育林封沙,使整個陵區被數萬畝蒼茫的森林所環抱。特別是1986年以來,對二帝陵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清沙、鑽探和開發建設,原有的山門、宋井、廟宇、碑亭、陵墓、圍牆和多條甬道相繼重見天日;挖掘出165塊御制祭祀碑、大量仰韶、龍山文化陶片及其他文物碎片;在陵區內,經過科學鑽探表明,深層尚有大量碑碣及陶片。近年,當地政府對二帝陵進行了大規模重修,先後修建了山門、祭拜殿、二帝塑像、欞星門、碑廊、配殿及其他附屬配套設施。陵園外,芳草萋萋,林濤奔涌;陵園內,松柏參天,莊嚴肅穆,透出了帝王陵園的滄桑與威嚴,一年四季前來尋根拜祖的海內外華人、華僑絡繹不絕。公元2000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顓頊、帝嚳二帝陵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當地政府設置了專業管理機構,配備了管理人員。2003年至2005年連續三年的農歷三月二十八,安陽市人民政府、內黃縣人民政府都隆重舉行盛大的公祭大典。每年這一天,都有數十萬內地、港澳台地區及海外華夏子孫前來參加祭祀活動,即時禮炮轟鳴,鐘磬悠揚,頌歌齊唱,共祈華夏血脈永昌、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另一種說法︰顓頊墓位于聊城東昌府區城西北7.5公里處。顓頊乃上古帝王,系黃帝之孫,"初國于高陽,故號高陽氏,都于商丘(今河南濮陽),在位七十八年"。其墓葬于何處,歷來說法不一。《一統志》載︰"帝顓頊高陽氏陵有二︰一在開州,一在東郡城西北二十里。……在東郡者有廟,民間稱‘聊古廟是也‘。"顓頊墓是真是假,目前尚不敢斷言,但據文物考古調查,此處系一古化遺址則確鑿無疑。該遺址為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積500平方米,為黑灰土堆積。遺址表面散布著不少陶片,可識器形有龍山文化時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繩紋筒瓦等。屬龍山文化至商周時期的遺址。
顓頊墓南,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顓頊的廟宇,名"聊古廟",又名"聊王廟"、"顓頊廟"。該廟規模宏大,遠近聞名。廟內有鐘樓、彭樓、大殿、廊房、後樓等建築。大殿內供一高約7尺的顓頊帝執圭坐像。大殿後二層閣樓內,塑有顓頊帝及後妃神像。1945年廟毀,現僅存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