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靈】
1謂四異獸。《禮記?禮運》︰「麟、風、龜、龍,謂之四靈。」
2謂四星名。《三輔黃圖》卷三︰「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
東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狀如龍,所以稱東宮為青龍或蒼龍;
西方七星奎、婁、胃、昂、畢、角、參形狀如虎,稱西宮為白虎;
南方的井、鬼、柳、星、張、翼、軫聯為鳥形,稱朱雀;
北方七星斗、牛、女、虛、危、室、壁,其形如龜,稱玄武。
3道教守護神。道教本有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為天神護衛的說法,而這四位天神實際上來源于古代的星神崇拜、古人將黃道(太陽和月亮經過的天區)中的恆星分為二十八個星座,稱為「二十八宿」;後來將二十八宿和四象相結合,形成了「二十八宿」和「四象」的說法。其中東方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古人將其想象成龍的形象,因位在東方,按陰陽五行五方配五色之說,東方青色,故稱「青龍」。以此有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之說。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合稱「四象」,又稱四萬四神。一般這四方之神常被運用于軍容軍列,成為行軍打仗的保護神《禮記?曲禮上》曰︰「行。前朱鳥(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陳滿注曰︰「行,軍旅之出也。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方宿名也。」又曰︰「旒(liu,旗子上的飄帶)數皆放之,龍旗則九旒,雀則七旒,虎則六旒,龜蛇則四旒也。」即說其表現形式是將「四象」分別畫在旌旗上,以此來表明前後左右之軍陣,鼓舞士氣,達到戰無不勝的目的。《十三經注疏?禮記曲禮上》論及其作用時說︰「如鳥之翔,如龜蛇之毒,龍騰虎奮,無能敵此四物。」可見其作用之大。
道教興起後,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納入其神系,作為護衛之神,以壯威儀。《抱樸子?雜應》描繪太上老君形象時說︰「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十分氣派,著實威風。後來,四象逐漸被人格化,並有了其封號,青龍號為「孟章神君」,白虎號為「監兵神君」,朱雀號為「陵光神君」;玄武號為「執明神君」。不久,玄武(即真武)的信仰逐漸擴大,從四象中月兌穎而出,躍居「大帝」的顯位,青龍、白虎則被列入門神之列,專門鎮守道觀的山門。宋朝範致能《岳陽風土記》雲︰「老子銅有二神像,謂青龍、白虎也。」明姚宗儀《常熟私志?敘寺觀篇》雲︰「致道觀山門二大神,左為青龍孟章神君,右為白虎監兵神君。」
在古時《史記.天宮書》‘東宮蒼龍、南方朱鳥、西宮咸池、北宮玄武。’在這里的不是白虎,而是咸池。而咸池是主五谷的星,主秋季,因五谷是在秋天有收成的,所以就把它放在秋季,但它不是動物,如何能和龍、鳥、龜配成四靈呢?在《正義》︰‘咸池三星在五車中,天演南,魚鳥所?也。’所以在宋代己提出質疑︰‘蒼龍、朱鳥、玄武、各總七宿而言之。至于咸池,則別一星,自在二十八宿之外。咸池還有一個解釋,就是太陽洗浴之所。在《淮南子.天文篇》︰‘日出于?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謂晨明’。可見咸池原是羌人視為日出之處,咸池也就是堿水湖,應是岷山地區的芋個湖泊,或是青海。由此可證明原始人所崇拜的星宮天象尚沒有青龍白虎的觀念。在《禮記.禮運》所謂︰‘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把不屬于動物的咸池換成麒麟。後世有四靈有麟、四象有虎的習慣。
【四靈與五方五色五行】
四靈,也叫作四象,四神,即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是我國古代人民所喜愛的吉祥物。
四靈導源于遠古神話,起初稱為「四象」指水,火,木,金分布四方之象。《易?系辭上》說:「兩儀主四象。」兩儀即陰陽或天地。在上古,表示天空東南西北四大區星象是用東龍,南鳥,西虎,北龜蛇(武)四組動物。這四組動物,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四方之神靈。春秋戰國時期,由于五行學說五行學說盛行,根據《黃帝內經》五行與五色的搭配關系,木=青色,為木葉萌芽之色,火=赤色,為篝火燃燒之色,土=黃色,為地氣勃發之色,金=白色,為金屬光澤之色,水=黑色,為深淵無垠之色,所以四象也被配色成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兩漢時期,四象演化成為道教所信奉的神靈,故而四象也隨即被稱為四靈。關系列表如下︰
東方青龍五行屬木色青
南方朱雀五行屬火色紅
西方白虎五行屬金色白
北方玄武五行屬水色黑
中央無極五行屬土色黃
【四靈與四時】
四靈依次主理春夏秋冬。
《青龍》
﹝青龍﹞指青色的龍,青色即蒼色,所以又稱「蒼龍」。東方是青色,佔東方的龍故稱「青龍」。春天配以東方,其靈物「青龍」代表了春天的生機、萬物生長之氣。青龍的生氣勃勃,就仿佛春天的花草萌芽之象。
《白虎》
在漢代人們把虎看作百獸之王,相傳五百歲的老虎毛色才會變白。所以白虎就成了神物,唯有帝王廣施「德政」才能出現。白色代表西方,所以﹝白虎﹞為西方之神。秋天帶有肅殺之氣,古時行刑亦多于秋季,稱之為秋決。白虎還代表秋天的落寞、肅殺的氣氛。
《朱雀》
夏天時候,鳥雀格外活躍,﹝朱雀﹞即是紅色的火雀,因此夏天之靈物為朱雀。朱雀在漢代又稱為「朱鳥」,朱雀與朱鳥就是「鳳凰」。在古代鳳凰為南方赤色的代表,它的別名還有玄鳥、青鳥、鷥鳥、赤鳥等。古人視鳳凰為神鳥百雀之王,預示了吉祥、安寧、子孫興旺,象征著蓬勃騰達。
《玄武》
冬季時候,花草樹木不再繁盛,動物亦冬眠,有著收藏之象。所謂﹝玄武﹞,即黑色的大龜,黑色代表收斂,正好象征這個季節。龜有甲,是武器,玄武之「武」由此而來。玄武是龜蛇合體的神獸,因蛇形如龍,故古人敬蛇並祈禱如龜壽般生命不息……
【四靈與七政二十八動物】
七政者為太陽、月亮、金、木、水、火、土星。最初是古人為比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運動而選擇的二十八個星官,作為觀測時的標記。四象中二十八星宿以二十八動物命名之。如下︰
東方蒼龍七宿,青色︰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貉,箕水豹,尾火虎,房日兔,心月狐;
南方朱雀七宿,紅色︰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軫水蚓,翼火蛇,星日馬,張月鹿;
西方白虎七宿,白色︰奎木狼,婁金狗,胃土雉,壁水蝓,觜火猴,昂日雞,危月燕;
北方玄武七宿,黑色︰斗木豸,牛金牛,女土蝠,參水猿,室火豬,虛日鼠,畢月烏。
【四靈圖的組成】
探討及其繁雜,略,如下︰
蒼龍=麒+麟;
朱雀=鳳+凰;
白虎=貔+貅;
玄武=龜+蛇。
【古代四神】
古代四神,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別稱】︰四靈、四象、四維、四獸等。
【起源解說】︰
四神原本是遠古人類崇拜的威武而有靈性的動物神,其起源與原始星辰崇拜有直接關系。上古人們仰望天空將群星劃分為若干組團,並賦以人、物或神話的形象,這是中外天文史上普遍存在的現象。
中國處于四時分明的自然條件,所以很早就把春天黃昏時南方的若干星星想象成一只鳥形,謂之朱雀;東方的若干星星想象為一條龍,謂之青龍;西方的若干星星想象為一只虎,謂之白虎;北方的若干星星想象為龜蛇形象,謂之玄武。
湖北隨州發現的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稍後)中,有畫著二十八宿和青龍、白虎的漆箱蓋。這說明四神二十八宿體系起源甚早。二十八宿體系形成後,人們根據其方位,每七宿組成一種動物形象,即四象或「四宮」。其對應關系如下︰東宮青龍︰角、亢、氐、房、心、尾、箕;西宮白虎︰奎、婁、胃、昂、畢、觜、參;南宮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北宮玄武︰斗、牛、女、虛、危、室、壁。
「四神」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為劃分天區,制定歷法,提供了比較科學的參照。到了後來,隨著陰陽五行學說的流行,四神「鎮四方,避不祥」的守護神職能更為人們所重視,並被賦予了更高的神性。二十八宿也成了崇祀的對象。秦漢時期四神與春、夏、秋、冬四季,青、白、赤、黑四色相配,已被當時文獻如《淮南子》、《史記》等書所系統記載,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思想體系。
【青龍】
青龍原為古老神話中的東方之神,道教東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為二十八宿的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其形象龍,位于東方,屬木,色青,總稱青龍,又名蒼龍。《太上黃?齋儀》卷四十四稱青龍東斗星君」為︰「角宿天門星君,亢宿庭庭星君,氐宿天府星君,房宿天駟星君,心宿天王星君,尾宿天雞星君,箕宿天律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雲︰「東方龍角亢之精,吐雲郁氣,喊雷發聲,飛翔八極,周游四冥,來立吾左。此外,道教還將其用于煉丹術語,如《雲笈七?》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青龍者,東方甲乙木水銀也,澄之不情,攪之不濁,近不可取,遠不可舍,潛藏變化無盡,故言龍也。
【白虎】
白虎原為古老神話中的西方之神,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為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其形象虎,位于西方,屬金,色白,總稱白虎。《太上黃?齋儀》卷四十四稱白虎西斗星君為︰「奎宿天將星君,婁宿天獄星君,胃宿天倉星君,昂宿天目星君,畢宿天耳星君,觜宿天屏星君,參宿天水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雲︰「西方自虎上應觜宿,英英素質,肅肅清音,威攝禽獸,嘯動山林,來立吾右。」同時,道教亦將其用于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羲》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白虎者,西方庚辛金白金也,得真一之位。《經》雲︰子若得一萬事畢,淑女之異名,五行感化,至精之所致也。其伏不動,故稱之為虎也。
【朱雀】
朱雀原為古老神話中的南方之神,道教南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為二十八宿的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其形象烏,位于南方,屬火,色赤,總稱朱雀,亦名「朱鳥」。《太上黃?齋儀》卷四十四稱南方朱崔星君為︰「井宿天井星君,鬼宿天匱星君,柳宿天廚星君,星宿天庫星君,張宿天秤星君,翼宿天都星君,軫宿天街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雲︰「南方朱崔,從禽之長,丹穴化生,碧雷流響,奇彩五色,神儀六象,來導吾前。」同時,道教也將其用于煉丹術語,如《雲笈七?》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朱崔者,南方丙丁火朱砂也,刨液成龍,結氣成鳥,其氣騰而為天,其質陣而為地,所以為大丹之本也,見火即飛,故得朱崔之稱也。
【玄武】
玄武原為古老神話中的北方之神,道教北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為二十八宿的北方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其形象龜,亦稱龜蛇台體,位于北方,屬水,色玄,總稱「玄武」。《太上黃?齋儀》卷四十四稱北方玄武星君為︰「斗宿天廟星君,牛宿天機星君,女宿天女星君,虛宿天卿星君,危宿天錢星君,室宿天廩星君,壁宿天市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雲︰「北方玄武,太陰化生,虛危表質,龜蛇台形,盤游九地,統攝萬靈,來從吾右。」同時,道教也將其用于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羲》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玄武者,北方壬癸水黑汞也,能柔能剛。」《經》雲︰上善若水。非鉛非錫非眾石之類,水乃河東神水,生乎天地之先,至藥不可暫舍,能養育萬物,故稱玄武也。
【諦听】
相傳為金地藏菩薩坐騎,又稱「獨角獸」,「地听」,「善听」,乃九華山鎮山之寶。金地藏卓錫九華,立志修行,因有諦听晝夜相隨,處處逢凶化吉,終成佛法。佛教尊稱諦听為神犬,後人緣其曉佛理,通人性,避邪惡,視為吉祥的象征。
諦听集群獸之瑞像于一身,聚眾物之優容為一體,虎頭、獨角、犬耳、龍身、獅尾、麒麟足,形態別致,想象豐富。世人珍之為「鎮宅之寶」、「廟堂之尊」、「天地精靈」和「萬獸征物」,廣泛納為收藏。
諦听是佛門傳言和民間演繹而存在下來的一個圖騰和聖物。唐開元末年,古新羅(今韓國)王子24歲的金喬覺,看破紅塵,攜白犬一只浮海來華,削發為僧。白犬伴金喬覺一路顛簸,卓錫九華。在共同苦修的75載中,白犬與金喬覺晝夜相隨,處處使其逢凶化吉。貞元十年(794)農歷七月三十日金喬覺坐化,白犬亦隨之傍息。
神犬諦听的出現,九華山下的柯、吳、劉、羅四大家族就以犬為寵物、愛物、寶物飼養,以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四季平安、人壽長樂。從造型看諦听,它的獨角其一是象征著能接受宇宙之信息,似為「天線」之用;(其二能起到護身保險之用,它的犬耳是听宇宙之音頻、傳遞給信者分辨是非,它的龍身示為吉祥如意,它的虎頭表示智勇,有困難勇往直前,決不退讓,它的獅尾表示有耐性、有雄心,辦任何事堅持就是勝利,它的麒麟足視為四平八穩,與人為善、和睦相處、為善為寶。
諦听貌似龍非龍、似虎非虎、似獅非獅、似麒麟非麒麟、似犬非犬,是人們想象中的征物,社會上又緣稱「九不象」。民間廣泛認為此物沾有「九氣」,即「靈氣、神氣、福氣、財氣、銳氣、運氣、朝氣、力氣和骨氣」。能起到「闢邪」、「消災」、「降福」、「護身」等作用。一些虔誠的佛門信眾更是相信沾上諦听的「靈氣」即能使家運昌隆,基業常青;孩子帶上它則屈壯成長,長大能成為誠者、賢者、智者、悟者、覺者、壽者。成年人帶著它就心想事成、大吉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