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九陰】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譯文:西北海外的大荒中,在赤水的北岸,有座章尾山。山上有一尊神,人面蛇身,全身長達千里,紅彤彤的,眼楮是長直的。這撙神就是燭龍.他閉上眼楮,天下便是黑夜;他睜開眼楮,天下便是一片光明。他從不吃東西、從不呼吸.他能呼風喚雨,還能用他的神力照亮天下所有黑暗的角落。
一、神話神獸
中國上古創世神之一(天吳、畢方、據比、豎亥、燭陰、女媧),又名燭九陰,也寫作?龍。人面蛇身,口中餃燭,在西北無日之處照明于幽陰。傳說他威力極大,睜眼時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閉眼時天昏地暗,即是黑夜。今文化史家認為,燭龍為北方龍圖騰族的神話,其本來面目應是男根,由男性生殖器蛻變而來。其產生晚于女陰崇拜時代。
燭龍-史書記載
《山海經.大荒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又《海外經》︰「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眠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參閱龔維英《原始崇拜綱要》。
《楚辭.天問》︰「西北闢啟,何氣通焉?日安不到,燭龍何照?」又《大招》︰「北有寒山,?龍赦只。」
燭龍在雁門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淮南子?地形訓》)
天不足西北,無有陰陽消息,故有龍餃火精以照天門中。(郭璞注《大荒北經》燭龍引《詩含神霧》1)
《萬形經》曰︰太陽順四方之氣。古聖曰︰燭龍行東時肅清,行西時,行南時大,行北時嚴殺。(《易緯乾坤鑿度?卷上》)
《海外經》︰「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眠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諸說大同小異,顯系本自《海外經》和《大荒經》。
燭龍是人臉蛇身的怪物,紅色的皮膚,住在北方極寒之地。它的本領很大,只要它的眼楮一張開,黑暗的長夜就成了白天;它的眼楮一合上,白天就變回黑夜。它吹口氣就烏雲密布,大雪紛飛,成為冬天;呼口氣又馬上赤日炎炎,流金鑠石,成為夏天。它老是蜷伏在那里,不吃飯,不喝水,不睡覺,不呼吸因為它一呼吸,就成為長風萬里。它的神力又能燭照九泉之下,傳說它常含一支蠟燭,照在北方幽黯的天門之中,所以人們又叫它燭陰,也寫作?龍。
燭龍-秋天的龍星
《山海經》的《大荒經》和《海外經》兩篇中關于夔龍、應龍、燭龍、相柳的記載,並非繆悠荒誕的神話,而是對于原始歷法中龍星紀時制度的真實寫照,夔龍、應龍、燭龍、相柳分別是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龍星,四者在《大荒經》和《海外經》圖式中分居東、南、西、北三方,正好對應于龍星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方位。這一記載,為證明《山海經》與上古天文學之間的關系以及《山海經》其書的史料價值提供了有一條有力的線索,同時也為理解龍崇拜及其神話與龍星紀時制度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燭龍原型
北方龍圖騰族的神話燭龍是古代典籍中頗有神異色彩的一個記載︰燭龍之為物,人面蛇身,身長千里,睜開眼就為白晝,閉上眼則為夜晚,吹氣為夏天,呼氣為冬天,又能呼風喚雨,顯系非凡之神物。因此,很早就引起學者的注意。
關于燭龍的記載,始見于《山海經》。
縱觀歷來對燭龍之解釋,關于燭龍之原型,大致有如下數說︰
其一,燭龍即太陽說。此說最古,上引《易緯乾坤鑿度》即開其先河,清人俞正燮發明其說,其《癸巳存稿.燭龍》條備引古書燭龍之文,認為「燭龍即日之名。」並稱燭龍之說出自蓋天說宇宙觀。
其二,燭龍即火燭說。姜亮夫《楚辭通故.燭龍》所據材料全抄自俞氏,但其說卻大相徑庭,他認為「燭龍」即「祝融」之音轉,燭龍傳說即「祝融傳說之分化」,又謂︰「古人束草木為燭,修然而長,以光為熱,遠謝日力,而形則有似于龍。龍者,古之神物,名曰神,曰燭龍。」(姜亮夫,2002︰193)。
其三,燭龍為開闢神。袁珂《山海經校注》把燭龍與開天闢地的盤古等同起來,並說︰「說者謂此神當即是原始的開闢神,征于任?《述異記》︰‘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廣博物志》卷九引《五運歷年記》:‘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信然。盤古蓋後來傳說之開闢神也。」(袁珂,1993︰278)。
反方面的論點如下︰
第一,燭龍「視為晝,瞑為夜」。(《海外北經》),有似于日,然《天問》謂︰「日安不到,燭龍何照?」《淮南子.地形訓》謂︰「燭龍在雁門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見日。」《詩含神霧》雲︰「天不足西北,無有陰陽消息,故有龍餃火精以照天門中。」明謂燭龍所在為日照所不及的幽暗之域,則燭龍非太陽明矣,故「太陽說」不可從。
第二,「燭龍」與「祝融」固然聲韻相近,但典籍中所載祝融之事和上引所載燭龍諸事全不相涉,而以「燭龍」之名緣乎「束草木為燭」之形,則純屬想當然之詞,且燭龍之神異又于草木之火燭何涉?故姜氏「火燭說」亦不可從。
第三,盤古為開闢神,《藝文類聚》卷一引《三五歷紀》雲︰「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開天闢地,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生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聖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稱天地渾沌是由盤古開闢為天和地的。
清馬?《繹史》卷一引《五運歷年紀》雲︰「元氣?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則謂世間萬物為盤古死後身體所化,任?《述異記》雲︰「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為草木。秦漢間說︰盤古氏頭為東岳,月復為中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亙為三百里,俗雲︰後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氏廟,今人祝祀。」
《三五歷紀》和《五運歷年紀》的作者徐整為三國人,任?為南北朝時梁人,此前的先秦及秦漢文獻如《楚辭.天問》、《淮南子.原道訓》等在述及世界創生時,皆未提及盤古,可見盤古創世的神話出現較晚,且據徐整稱引「吳楚間說」,並雲「南海有盤古氏墓」、「桂林有盤古氏廟」,可見盤古神話當是魏晉間由南方民族傳入者。盤古之主要事跡為開闢天地和化生萬物,然諸書述燭龍,卻全然與開闢和創世無涉,《海外經》所謂「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息為風」雲雲,也與創世無關,《廣博物志》卷九引《五運歷年記》所謂「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夜。」顯系以意捏合盤古與燭龍,袁氏「燭龍為開闢神說」,正為此說所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