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之祝融】
獸頭人身,雙耳穿兩條火蛇,腳踏兩條火龍,全身火紅鱗片。
【簡介】
祝融,名重黎(簡稱黎),又稱祝誦,祝和。相傳帝嚳高辛氏時,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鄭)擔任火正之官,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為民造福。帝嚳命曰祝融,後世尊為火神。
祝融氏是黃帝後世子孫。《史記?卷四十?楚世家》說︰「高陽者(帝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世本》說︰「老童(即卷章)生重黎及吳回。」
帝嚳時代,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乃以庚寅日誅重黎,以其弟吳回為火正。吳回死,陸終嗣。陸終有子六人,第四子名求言,西周時為鄶國。
【神話傳說】
1.南岳傳說之祝融的故事
黃帝時候有個火正官,名叫祝融,他小時候的名字叫做黎,是一個氏族首領的兒子,生成一副紅臉膛,長得威武魁偉,聰明伶俐,不過生性火爆,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火冒三丈。那時候隧人發明鑽木取火,還不大會保存火和利用火。但黎特別喜歡跟火親近。所以十幾歲就成了管火的能手。火到了他的手里,只要不是長途轉遞,?就能長期保存下來。黎會用火燒菜、煮飯、還會用火取暖、照明、驅逐野獸、趕跑蚊蟲。這些本領,在那個時候是了不得的事。所以,大家都很敬重他。有一次,黎的爸爸帶著整個氏族長途遷徙,黎看到帶著火種走路不方便,就只把鑽木取火用的尖石頭帶在身邊。
一次,大家剛定居下來,黎就取出尖石頭,找了一筒大木頭,坐在一座石山面前「呼哧呼哧」鑽起火來。鑽呀,鑽呀,鑽了整整三個時辰,還沒有冒煙,黎很生氣,他嘴里喘著粗氣,很不高興。但是沒有火不行,他只好又鑽。鑽呀,鑽呀,又鑽了整整三個時辰,煙倒是出來了,就是不起火。他氣得臉子黑紅,「呼」地站起來,把尖石頭向石頭山上狠狠砸去。誰知已經鑽得很熱的尖石頭踫在石山上,「 喳」一聲冒出了幾顆耀眼的火星。聰明的黎看了,很快想出了新的取火方法。他采了一些曬干的蘆花,用兩塊尖石頭靠著蘆花「 」敲了幾下,火星濺到蘆花上面,就「吱吱」冒煙了。再輕輕地吹一吹,火苗就往上竄了。
自從黎發現石頭取火的方法,就再也用不著費很大工夫去鑽木取火了,也用不著千方百計保存火種了。中原的黃帝知道黎有這麼大的功勞,就把他請去,封他當了個專門管火的火正官。黃帝非常器重他,說︰「黎呀,我來給你取個大名吧,就叫祝融好了,祝就是永遠,融就是光明,願你永遠給人間帶來光明。」黎听了非常高興,連忙磕頭致謝。從此,大家就改叫他祝融了。
黃帝在位的時候,南方有個氏族首領名叫蚩尤,經常侵擾中原,弄得中原的人無法生活。黃帝就號令中原的人聯合起來,由祝融和其他幾個將領帶著,去討伐蚩尤,蚩尤人多勢眾,尤其是他的九九八十一個兄弟,一個個身披獸皮,頭戴牛角,口中能噴射濃霧,好不威風。開始打仗的時候,黃帝的部隊一上大霧就迷失方向,部隊之間失去聯系,互不相顧。蚩尤的部隊就趁勢猛撲過來,打得黃帝所部大敗,一直向北逃到涿鹿才停下來。黃帝被蚩尤圍在涿鹿,好久不敢出戰。不久,因發明了指南針,就再也不怕濃霧了。後來祝融見蚩尤的部下都披獸皮,又獻了一計,教自己的部下每個人打個火把,四處放火,燒得蚩尤的部隊焦頭爛額,慌慌張張地朝南方逃走。黃帝駕著指南車,帶著部隊乘勝向南追趕。趕過了黃河,趕過了長江,一直趕到黎山之丘,最後終于把蚩尤殺死了。祝融由于發明了火攻的戰法,立了大功,黃帝重重封賞了他,他成了黃帝的重要大臣。
黃帝的部隊班回朝時,路過雲夢澤南邊的一群大山。黃帝把祝融叫到跟前,故意問道︰「這叫什麼山?」祝融答道︰「這叫衡山。」黃帝又問︰「這山的來歷如何?」祝融又答道︰「上古時候,天地一片渾沌,象個雞蛋。盤古氏開天闢地,才有了生靈。他活了一萬八千年,死後躺在中原大地之上,頭部朝東,變成泰山;腳趾在西,變成華山;月復部凸起,變成嵩山;右手朝北,變成恆山;左手朝南,就變成了眼前的衡山。」剛剛說完,黃帝緊接著又問︰「那麼,為什麼名叫衡山。」祝融馬上答道?︰「此山橫亙雲夢與九嶷之間,象一桿稈一樣,可以稱出天地的輕重,衡量帝王道德的高下,所以名叫衡山。」黃帝見他對答如流,非常高興,笑呵呵地說︰「好哇!你這麼熟悉南方事務,我要委你以重任!」但黃帝並不說出是什麼重任。
隊伍在衡山駐扎下來了。黃帝登上最高峰,接受南方各個部落的朝拜。許多氏族首領會集在一起,大家都很高興,祝融一時興起,奏起了黃帝自己編的曲子-咸池之樂,黃帝的妃子嫘祖也踏著拍子,跳起舞來。大家見了,都圍著黃帝跳了起來。跳了個痛快以後,黃帝叫大家靜下來,說︰「我就位以來,平榆罔,殺蚩尤,制訂歷法,發明文字,創造音律,編定醫書,又有嫘祖育蠶治絲,定衣裳之制。現在天下一統,我要奠定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恆山,中岳嵩山。從今以後,火正祝融鎮守南岳。」大家一听,都大聲喊著︰「萬壽無疆!萬壽無疆!」祝融這時才知道,原來黃帝說的委以重任就是這麼回事。
黃帝走了以後,祝融被留在衡山,正式管理南方的事務。他住在衡山的最高峰上,經常巡視各處的百姓。他看到這里的百姓經常吃生東西,就告訴他們取火,教他們把東西燒熟再吃。他看到這里的百姓晚上都在黑暗中模模去,就告訴他們使用火松明。他看到這里瘴氣重、蚊蟲多,百姓經常生病,就告訴他們點火燻煙,驅趕蚊蟲和瘴氣。百姓們都很尊敬他,每年八月秋收以後,就成群結隊地來朝拜他。大家說︰「祝融啊,我們人丁興旺了,雞鴨成群了,五谷豐登了。你給我們帶來了這麼多的好處,我們感謝你,我們要尊你為帝了。你以火施化,火是赤色我們就叫你赤帝吧!從此,祝融就被大家尊為赤帝了。」
正在大家安居樂業的時候,忽然電閃雷鳴,從中原地帶來了震天動地的殺喊聲。百姓們嚇得不得了,都跑來問祝融是怎麼一回事。祝融告訴他們說︰「這是共工和顓頊氣爭帝位,打起來了。」他們打了很久,還是不分勝負,共工氣得七竅生煙,縱身一跳,一頭朝不周山上撞去。這不周山原來是一座不平凡的山,它撐住了天空,不讓天垮下來;它系住了大地,不讓大地傾斜。共工一頭撞過去,只听得「轟隆隆」一陣巨響,火星飛濺,照亮了半天,撐天的柱子折斷了,系住大地的繩索也繃斷了。從此,天空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都往西北方向落下去。大地向東南傾斜,江河湖泊的水都往東南方向流過去。本來,南岳衡山這塊天眼看也要垮下來了,這塊地也一晃一晃的就要翻過去了。老百姓一個個抱著大樹,攀著岩石,嚇得哭起來了。祝融連忙使出自己的全身本領,象個大柱子一樣撐住這個地方的天才沒有垮,山才沒有塌。唐朝有個詩人,特意寫了這件事︰「東南地益卑,維岳資柱石。前當祝融居,上拂朱鳥翮。」後來,還有一個詩人也寫道︰「地涌一峰秀,高撐南楚天。」?祝融在南岳山上活到一百多歲才死去。百姓把他埋在南岳山的一個山峰上,並把這個山峰命名赤帝峰。他住過的最高峰,大家就一直叫做祝融峰。在祝融峰頂上,百姓們修建了一座祝融殿,永遠紀念著他的功德。
2.祝融與火攻戰法
祝融是在我國長期以來廣泛祭祀的火神。據羅泌《路史?前紀》卷八中說︰「祝誦氏,一曰祝?,是為祝融氏……以火施化,號赤帝,故後世火官因以為謂。」《史記?楚世家》︰「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傳說祝融不但是管火的能手,而且發現了擊石取火的方法,還發明了火攻戰法。
祝融原名叫黎,傳說他誕生在氏族社會,是氏族首領的兒子。黎從小就特別喜歡火,那時,燧人氏剛發明了鑽木取火,人們對保存和使用火的知識很缺乏。有一次,他隨父親進行氏族長途遷徙,因帶著火種走路不方便,他只帶了鑽木取火的石頭。晚上,大家要用火了,黎卻取不出火來,頓時氣得他將取火的石頭向山上扔去,不料石頭落下來濺起了幾顆火星。聰明的黎見了靈機一動,立即想出了新的取火辦法。他采來曬干的蘆花,用兩塊尖石頭靠著蘆花連敲幾下,火星濺到蘆花上,再輕輕一吹就冒起了火苗。這就是後來的擊石取火方法。擊石取火比鑽木取火省力多了,更不用千方百計保存火種,因此,當時中黃帝封他為火正官,並賜名祝融。
火攻戰法傳說也是祝融最早發明的。當時南方有個氏族,首領叫蚩尤,經常侵犯中原,祝融奉命前去討伐。蚩尤人多勢眾,非常強悍。祝融就命自己的部下每人打個火把和爆燃之物,等蚩尤的人一到,就四處放火,把蚩尤的隊伍燒得焦頭爛額,倉皇潰敗,他們乘勝追擊,終于打敗了蚩尤,立了大功。為此,黃帝重賞了他,命他掌管天下的火,鎮守南山。
祝融是管火用火的能手,他不但發明了新的取火方法和火攻戰法,他還教人們如何用火把食物燒熟了吃,如何用火取暖和照明,如何用火驅除瘴氣和蚊蟲,防止鬧病。祝融以火施化,贏得了人們的敬重。因火是赤色的,人們就稱他為「赤帝」,每年秋後都向他朝拜。
在科學文化落後的年代里,人們對火的認識還僅僅是表面的,認為火很神秘,主宰火的是神。祝融用火為人們造福,所以,後人把他尊為火神,每年都要進行隆重的祭祀,以表達人們對祝融的感激和紀念。
火神祝融的傳說,帶有神話色彩,但它反映了人類同火災作斗爭的一種希冀,寄希望于火神能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光明和幸福,驅除邪惡,消災免禍。然而,要真正預防火災,避免火災給人類帶來的危害,祭神求佛是無濟于事的,只有依靠科學,依靠人類的智慧戰勝火災。今天,人類對火已有了科學的認識,再不用祈求火神保護了,但火種祝融以火造福人類的形象卻將作為美好的傳說繼續流傳下去。
3.祝融擊火
各種各樣的打火機,已經普及到人們日常生活中。但在一些邊遠山區,農民至今還隨身攜帶著取火用的火鏈,因它不用汽油火石,隨時用,隨時取。所以,一直沿用了幾千年。那麼,火鏈最早是誰發明的呢?
傳說從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後,到了黃帝時期,人類已開始用火燒熟食物,用火取暖,用火驅趕毒蟲猛獸,用火打仗。可是在那時,人們只知道用火,卻不會保存火種,這對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游獵生活的人們來說很不方便。他們必須經常帶火種行路,每到一個地方,頭一件大事就是用火種燃火燒飯,燒過飯後又得把火種小心地保存起來。
有一年,黃帝帶著夏部落的群民,由南向北轉移。中途忽然遇到暴雨,山洪暴發,遍地是水,大人小孩被雨水澆得像落湯雞。祝融負責管理火種,他隨身帶的火種也被暴雨撲滅了。人們又冷又餓,孩子們哭叫不停。黃帝命令大家在一個大石洞里暫住下來,等待天晴之後再走。誰知,老天好像故意與人們作對,一連幾天,雨一直不停地下著。人們住在山上石洞里饑寒難忍。但因失去了火種,無法生火做飯取暖。餓得實在支持不住了,大人便開始吃生肉,老人和小孩也只得用冷水泡蘑菇吃。祝融著急萬分,想用鑽木取火的方法取火,可是帶來的木柴全是濕的,鑽了很長時間,也未鑽出火星。眼看天黑了,祝融累得滿頭大汗,毫無效果,一氣之下,便把手里的鑽頭狠狠地扔出去。不料,鑽頭踫擊在石洞的岩石上,濺出的火星更多。祝融心里頓時由憂變喜,他忘記了疲勞,找來好多岩塊,用力互相踫擊,只見火星不斷飛濺。可是,怎樣才能使火星燃燒呢?這又成了一個難題。黃帝走過來對祝融說︰「你不要太急,從石頭上能擊出火星,這就是很大的成功。下一步怎麼辦,需要多找些人來共同商量。」黃帝的這番鼓勵,使祝融信心倍增。他找來常先、大鴻、力牧、嫘祖等人一同想辦法。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說個不停,唯有常先一人低著,一句話也不說。大家以為他餓病了,勸告他去休息。不料,常先猛然往起一站,說了聲︰「有辦法了!」說著,把自己纏腰的腰圍解下來,用勁撕開,從容掏出一團花絮,對祝融說︰你把這些蘆花絮放在石頭下面,再擊石取火。」祝融按他的建議把蘆花絮擺好,再擊石,火星濺落的越來越多,點燃蘆花絮的聲音越來越大,祝融用口輕輕一吹,隨著一股濃煙竄出了火苗。取火成功了!有了火人們就有了生存的希望。石洞里的大人小孩無不歡呼跳躍。黃帝專門為祝融舉行了慶功會,給他記了大功,並封他為「火正」(官職)。
祝融發明的「擊石取火」,使人不再為保存火種發愁,這就大大方便了人類的生產生活。因火又是紅色的,所以後世人都把祝融稱為「赤帝」。
4.祝融與共工之戰
祝融因為教會人類使用火,人們對祝融都非常之崇拜,但水神共工看不過眼,心想世界萬物離不開水,為什麼人類只崇拜祝融,而不崇拜自己,越想越氣奮。于是集四湖五海之水沖向昆侖山,把昆侖山上的聖火澆滅,頓時全世界漆黑一片。祝融得知非常憤怒,騎上火龍,與共工大戰起來,水此終是往低處流,洪水從昆侖山下落下來,祝融乘機發起進攻,把共工燒得焦頭爛額。共公輸得不順氣,一氣之下撞向不周山,誰知不周山是天柱,天柱給撞斷了,天也塌下來,給世界萬物帶來災難,于是就引來女媧補天的故事。按今天的話來說這可以說是女媧補天的前傳。
另一說法,伏羲死後共工作亂,黃帝派祝融平叛,雖然打敗了共工,但沒有殺死所有共工氏成員,黃帝殺了祝融。後由他的弟弟吳回擔任火正官,依舊稱祝融氏。
【文獻記載】
重嚳封功食邑于新鄭一帶。《左傳》昭公十七年說︰「鄭,祝融之墟也。」春秋時的鄭國,是祝融族原來居住過的地方,即今河南新鄭縣一帶。《國語?周語上》說︰「有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崇山即嵩山。可見,在夏族開始興盛的階段,祝融族有一部分還在嵩山一帶居住。嵩山與新鄭同為鄭國疆域,基本上屬于一個地區。
羅泌《路史》卷八說︰「﹝祝誦氏﹞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陽,是以謂祝融峰也。」
祝融因功狀昭顯,食邑于新鄭,故乾隆四十一年本《新鄭縣志》特為祝融作《封建表》
另外,三國時南蠻王孟獲之妻亦叫祝融,史稱祝融夫人,相傳是火神祝融之後裔。
《山海經?海內經》一書中關于他的出生作了以下敘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由此可見,祝融系炎帝的第五代玄玄孫。另據《海內經》中又稱︰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生顓頊。《大荒西經》則補敘為︰「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這樣一說祝融又成了黃帝之後了。不過,上古時期黃帝、炎帝本是同根同族,所以傳說中的祝融時而是炎帝之孫,時而又是黃帝的後代也就不奇怪了。那麼,祝融又是一副什麼模樣呢?《山海經?海外南經》中說︰「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可見他並非「完人」,郭亞注釋「火神也」。《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曰︰「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員,神話中的火神祝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逐步演化成了司火的官職。《漢書?五行志上》一書說︰「古之火正,謂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正因為祝融是火神,他的威力也被應用到兩軍對壘的戰爭中去了。《墨子?非攻下》記載如下︰「(成湯伐夏),天命融(祝融)隆(降)火干厘夏城之閑,西北之隅。」降火助戰,這可能是首次把火戰使用于戰爭中的吧。祝融有一弟叫吳回,又稱回祿,也是官司「火正」。只是名聲沒有祝融大,人們把火災稱為「祝融之患」不是沒有依據的。于是,就有了用祝融代替火災一詞的來歷。
【道場】
自燧人氏發明的轉木取火,但有了火種不會保留和使用,後由祝融發明了使用火和留火種的方法後,黃帝封了他為主管火的正火官。後因祝融對南方的情況比較熟悉,又派了他來到衡山附近做司徒,死後葬于衡山,故南岳衡山就是祝融的道場。現衡山的最高峰叫祝融峰,山頂還有一座祝融殿。
【祝融峰】
「南岳四絕」之祝融峰之高。祝融峰挺拔突起,高出芙蓉、紫蓋、天柱、祥光、煙霞、軫宿諸峰之上,據新編《南岳志》載︰祝融峰,海拔米,位于北緯27度18分6,東經112度41分05,是南岳七十二峰的最高峰和主峰。它是根據火神祝融氏的名字命名的,相傳祝融氏是上古軒轅黃帝的大臣,人類發明鑽木取火後卻不會保存火種和不會用火,祝融氏由于跟火親近,成了管火用火的能手。黃帝就任命他為管火的火正官。因為他熟悉南方的情況,黃帝又封他為司徒,主管南方事物。他住在衡山,死後又葬在衡山。為了紀念他對人們的重大貢獻,將衡山的最高峰命名祝融峰。在古語中,「祝」是持久,「融」是光明,讓他永遠光明。
祝融峰頂有祝融殿,原名老聖帝殿,明萬歷年間(15731620)始建為祠。現在的建築是後來重新修建的,殿後岩石上裝有石欄桿,北山風光盡收眼底。
在祝融殿的西邊,有望月台,月明之夜,皓月臨空,銀光四射,景色格外明麗。游人站在台上,欣賞月色,較在平地上別有一番景象。即使月亮西沉,這里也留有它的余輝。正如明代孫應鰲的詩所描繪的︰「人間朗魄已落盡,此地清光猶未低。」幽妙的情景,可以想見了。
祝融峰附近寺廟林立,其南面有上封寺,隋代以前叫光天觀,是道教活動的地方。隋煬帝大業年間(605618),下令改為上封寺。上封寺的正前方是南天門。上封寺後的山上有觀日台,現設有氣象台。在觀日台旁邊,有一塊石碑,上面刻有「觀日出處」四個大字,在秋高氣爽,特別是雨後初晴的日子里,游人可以看到「一輪紅日滾金球」的奇景。
因為牟姓起源于周朝,是火神祝融之後。據《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風俗通》所載,牟(故城在今山東萊蕪東二十里)國為周時子國,相傳為祝融之裔,春秋末滅國,其後以國為氏。
祝融為上古時期掌管火的官職,起初為顓頊曾孫重黎所擔任。祝融又稱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績,能光融天下,被帝嚳命名為祝融。重黎誅伐共工氏時,因沒有將共工家族斬盡殺絕,而被帝嚳誅殺。後帝嚳命其弟吳回繼任,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子陸終,承襲此職。以後祝融由官職又演變為部落名稱。其後有建立牟國者,為周時子國,牟國于春秋末滅國,亡國之後,子孫以國為氏稱牟姓。由于祝融之職由吳回之後相襲,故後世牟姓大多尊祝融陸終為牟姓得姓始祖。
三國祝融︰
三國時祝融即祝融夫人,南蠻王孟獲之妻,被三國迷稱之為︰刺美人。
祝融夫人是南蠻王孟獲之妻,世居南蠻,傳說為火神祝融氏之後裔,善使飛刀。祝融夫人以丈八長標為兵器,背插五口飛刀,百發百中。三江城被諸葛亮取得後,祝融替丈夫出陣,以飛刀傷張嶷之手,又用絆馬索擒下馬忠,生擒了二人;然而因受不住趙雲、魏延挑釁,深入敵軍陷阱,旋即被馬岱以絆馬索擒下。最後孟獲以張、馬二將換回夫人。後來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孟獲表示永不再反,夫人亦隨之投降。祝融恩怨分明,武藝超群,加上絕色的容貌,在三國美女榜上應有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