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506章 無利不起早

()何大興當然不可能一個人種下1000畝地,而是將他的父母和弟妹都接到了鳶島自治領。說起來,何大興家人到鳶島,在盧江縣還引起了不小的風波。

原因就是何大興在電報中說,他在鳶島自治領承包了1000畝土地準備種莊稼,請家人做好前來鳶島的準備,他不日就要回盧江接家人去鳶島。

差不多一年前,何大興離家去海外打工,家人是知道的,走的時候家里也領了一筆錢,然後每個月還能收到何大興從海外寄回的100米元,折合成華夏幣可是600多塊呢。

這樣的收入,可比一個縣委書記強得實在是太多了,鄉鎮上的那些官員們,平時見到何大興一家,都是趾高氣揚的,但何家每月有了600元的收入後,情形就大大的改變了,年紀大的見到何大興的父親何長海時,稱呼一聲「何大哥」,年紀小的官員見到何長海時,更是親切地稱呼一聲「何大叔」。

至于「何大叔」,內心里更是美不勝收了,但凡有村鄉干部到家,何長海都要好酒好肉地招待。而村鄉干部也投桃報李,見何長海如此懂事,正準備讓他當個生產隊長呢。

何長海所在的村,到「回春堂」打工的自然不只一個,但高中畢業生卻只有何大興一個。而這個高中畢業生所拿回家的錢,硬是比初中畢業生要多一倍,這讓何長海大大地長了一回臉。看啊,還是俺當年有眼光,再困難都要送孩子去讀高中。

可是,何大興一封電報,讓何長海如墜雲霧。這工作好好的,收入又不錯,怎麼突然想到要去當農民了?

雖然說1000畝地的面積很大,如果全部是水田的話。相當于比全村的水田面積還大,可是,即便1000畝水電能收成多少呢,每畝水田種兩季,就算收1500斤谷子吧,大約可賣900塊錢,但是。開支呢?

這些開支可龐大得不得了,首先是種子、肥料和農藥,然後才是人工、伙食等,而且,那啥鳶島,工資水平如此高。種地的人工工錢也少不了吧。

何長海算過賬後,覺得這並不劃算,如果遇到什麼天災**,還極有可能虧本。

因此,收到何大興的電報後,何長海開始閉門不出,他覺得。自己這個大兒子有些亂來,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每月有上千元的收入,比縣委書記還高的工資,為什麼還不滿意,還要東跳西跳?

但是,何長海又管不了自己的兒子。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兒子是一個有主見的人,此前。報名去打工,何長海就不同意,听說還要到外國去打工,他就更不同意了。那外國人,白皮膚藍眼楮紅頭發,長得像個鬼一樣,嚇都把人給嚇死了。而且外國人說那啥鳥語也听不懂,去那兒豈不是找罪受,根本沒有盧江的家鄉舒服好過啊。

一年前的何長海沒有留住何大興,讓鄉鄰間好好地笑話了一番。說自己管不住兒子。但體驗和簽訂用工協議之後,數千元一拿回家,卻堵住了何長海的牢騷,這完全是事實勝于雄辯,金錢橫掃一切嘛。

但是,何家收到兒子電報的事,還是被何長海的婆姨給說了出去,于是,鄉鄰們圍了上來。

「長海,听說你要去鳶島當地主了?」

「長海,恭喜啊,1000畝上好的地,可比當年的劉家還富有啊!」

「長海,哪天我家糧食接不上,在你家借點啊。」

不要以為這些是「好話」,何長海自然听得出來,在這些鄉鄰們的眼中,那外國的地有那麼好種?如果真能賺錢,為什麼別人不種,偏偏讓你一個盧江的農民去種?

仿佛為了應證這件事似的,原來正在撮和何大興與鄰村一姑娘婚事的媒婆,某一天上門來說,「鄰村的的姑娘家最近說好了一個教師,你們家大興的事,就只有暫時算了。」

何長海無言以對。

雖然小學教師一個月只有四五十塊錢,但至少每天看得見人影吧。可跑到國外,連個人花花都看不到,萬一哪天出事了呢?

不得不說,這時的華夏農村,人們大多還是純樸的。雖然也開始看重金錢,但人們「遠走不如近爬」的思想還根深蒂固。

不過,何大興回家後,把那1000畝地形容了一番,頓時就改變了何長海的看法。

何長海擔心要雇很多人,何大興說,雇什麼人,除了我們家人外,我最多臨時性地雇幾個人,總人數絕不對超過十個。

不雇人,那些地咋個種?全部是機器耕種,水管不但牽到了地角,而且還埋進了土里。

最重要的是何大興說了,他們家的地,完全是平平的,而且是在樓層上種地,一共5層呢。

神馬?樓層上種地?當何大興拿出他拍的農場照片並解釋了一番後,何長海當即決定,全家人移民那啥鳥島,一家人都去當農民,祖祖輩輩去當農民。

當然,讓何長海決定去鳶島的,除了那工廠式農田外,那幢數百上千平方米的洋房也讓他十分心動。

在鳶島,在海倫島,與何大興一樣,考取第一批「農業執業資格證書」的人共有100人,而這100人均獲得了500畝以上的耕地,而這些人與何大興一樣,差不多都利用春節前後的時間,回到華夏把自己的家人給接了過來。

從鳶島自治領政府的角度看,以這種方式的移民,對鳶島的認同感最強,也最容易建立起來。

……

在鳶島自治領各項事業穩步推進之時,華夏也在發生著深刻人變化。其中,困擾華夏上千年的黃河治理,終于提上了議事日程。

黃河治理,漢代王景總結出「善淤,善決,善徙」的「三善」規律,新華夏成立後,黃河雖然沒有決堤。也沒有遷徙,但淤泥卻越來越重。

有資料表明,黃河每年經陝縣下洩的泥沙約16億噸,其中90%來自黃土高原,隨泥沙流失的氮磷鉀養分約3,000餘萬噸,這也是導致黃河下游泥沙堆積,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之一。

後世華夏治理黃土高原。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治理方針是以水土保持為中心,改土與治水相結合,治坡與治溝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實行農林牧綜合發展等。極大地改善了黃土高原的生態條件。

但是,如果將黃土高原的治理與黃河治理結合起來看,「華夏趕考」似乎永無止境。因為,黃河泥沙並不見明顯減少,黃河作為「天河」依然懸掛在下游兩岸民眾的頭上。

治理黃河,核心是對黃土高原地表水土流失的治理,不僅僅因為黃河泥沙的百分之九十。都是黃土高原沖涮下來的;而善決與善徙,都與泥沙有密切關系。

治理黃河,必須對黃土高原進行治理,必須降低黃土高原地表土的流失。而治理黃土高原,後世的華夏,從技術和資金的角度上看,已經不存在什麼大的問題。難就難在移民,難在經濟的轉型。

但是。趙無極既然要插手黃河處理,自然要追求「一勞永逸」的效果,否則,五年一小治,十年一大治,華夏豈不是永遠要被拴在一條黃河之上。

趙無極能夠做到這一步,是因為他不僅擁有【神創基地】這個逆天的利器。更重要的是,他還有一系列的治理技術。

譬如黃河大堤,過去多用泥沙築成,而趙無極可以將之改用為油砂岩。這種能夠經受海水無數世紀浸泡,作為高級文明地表和水面治理的最基本的建築物,成本相當低廉,甚至比磚瓦廠燒制的紅磚的價格還要低廉。

當然,如果僅僅用油砂岩代替黃土,這個工程就簡單了。趙無極在決定使用【神創基地】去挖黃河泥沙之時,對黃河中下游就有了一個系統治理方案。

翻開後世的華夏地圖,人們會發現,自黃河進入南河省開始,其河道就彎彎曲曲,河道兩岸存在著大面積的灘涂、泄洪荒地,這些地方,只要稍加改造,就是良田萬傾。

因此,在決定將黃河泥沙掏走之時,沿河兩岸就被規劃好了。

首先,自然是將河底的泥沙掏干淨,讓「天河」降到地面,河道寬度,保持在400米至1000米之間;其次,必須建一條沿河高速公路,這條雙向八車道的高速公路,正好利用黃河南岸河堤;再次,對兩岸灘涂荒地進行整理,或成綠化帶,或成良田美土;第四,在沿河兩岸組建新型農牧業經濟體;第五,也即趙無極非常看重的一點,即黃河航道可以正式開通!

僅以這樣的方式整治下來,南河省以下的黃河兩岸,就可新增森林面積100萬公頃,新增良田33萬公頃,新增集鎮100個以上,新增新型農牧業經濟體1000個以上,按華夏中原一帶的人口密度,可承載人口500萬人左右。

當然,趙無極如此積極,並不是無償的。即便他的「神創基地」掏泥沙不要錢,但其他很多東西都需要錢,特別是相關技術以及產業,可是能帶來巨額經濟效益的。一方面要掏錢出來治理,另一方面治理好後卻擁有巨大的經濟效益,趙無極沒理由放棄這些利益。

別看趙無極現在很有錢,他的蒲台醫院,他的天網系統,每一樣都非常來錢,但這錢也只是針對地球而言的,如果哪一天趙無極決定要去月球建立基地,他現在那點錢又哪兒夠用呢。因此,此時在治理黃河上花一些錢,以後完全可以從黃河上找回來。

趙無極與華夏簽訂的治理黃河中下游的協議就具有這種「無利不起早」的特點︰

第一,整治後的黃河水面及航道收益,全部歸鳶島自治領的獨資企業「黃河生態投資集團」;第二,沿黃高速公路,屬于「黃河生態」與華夏政府共有,其中「黃河生態」佔有51%的收益權;第三,新增土地面積,「黃河生態」將優先無償使用其中的30%,其無償使用年限為70年。(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