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四十七章 五礦控股

話還得從當日茅庚和陸九淵談論四大銅監的永平監說起。

按照茅庚的想法,後世江西德興那個露天銅礦,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三,而既然是露天銅礦,埋藏必然極淺,理所應當優先開采,至于開采完德興的銅資源怎麼辦,茅庚覺得一點也不用擔心,全世界銅礦多的是,只要工業化發展起來,大宋第一個邁入大航海時代,南美的資源就取之不竭。

不過,讓茅庚有些失望,陸九淵雖然也知道德興產銅,卻知之有限,反倒是對于鉛山的永平鎮膽水煉銅知之甚祥。

原來,讓茅庚吃驚的是,鵝湖就在永平鎮。

當年朱陸鵝湖相會,陸九淵在鵝湖寺一呆就是十幾天。陸九淵本非不食人間煙火之人,自然明白當地能建鵝湖寺,多半是因為此地產銅的緣故,正因為產銅,這才有錢建寺,而且香火鼎盛。

在鵝湖寺的日子里,陸九淵不但知道這里產銅,也听說了有關于銅的各種故事。具體而言,鵝湖寺是名剎,位于永平鎮北面的鵝湖山,而產銅的桂陽山和天排山位于永平鎮西南,也是聞名遐邇,最多的時候據稱有十萬人圍著這兩座銅山、鉛山從事營生,比如采銅、冶煉、運輸等等。

茅庚記得,後世的永平銅礦,就在永平鎮的西南,據介紹說,原本在宋代就產銅,但是只采了最上面的一層,多數時候是收集膽水煉銅,宋人沒有想到底下還儲藏著巨大的銅礦藏,連後世也是幾經勘探,這才確定在地底下還有一個超級銅礦。

這就是作為穿越者的好處了,話說20世紀經過十幾年的艱難勘探,才探明永平銅礦地底下的銅礦儲量驚人,而且只須揭開一層,就能露天開采。這個信息放在大宋就相當于一張藏寶圖。現在,茅庚就掌握著這張藏寶圖。

對于陸九淵,當然不需要隱瞞,茅庚直接就告知,只須在如今采銅處再往下挖挖,就是無窮無盡的銅礦石。

永平銅礦的銅金屬儲量超過100萬噸,後世的產量是年產兩萬噸,折算成宋斤,就是超過3000萬斤的產量。當然,如果采用人海戰術采礦,就算可以用火藥炸開堅硬的岩石層,估計能達到後世兩三成的產量就不錯了。

德興銅礦暫時還不知道藏在何處,永平銅礦的位置則是確定的。盡管德興銅礦的儲量是永平銅礦儲量的好幾倍,但茅庚覺得,自己掌握的德興那個藏寶圖顯得太不精確,與其費事去找,還不如先挖出來業已精確定位的永平寶藏。

陸九淵也不問茅庚究竟是何以得知永平銅礦儲藏著天量的銅礦的,陸九淵素知茅庚不會亂開玩笑,茅庚所言,盡可相信無妨。

于是,兩人就如何開采永平銅礦計議起來。

茅庚的初步設計是,以火藥炸開岩石層,以人海戰術開采銅礦,至于煉銅,則以火法煉銅為主,膽銅法煉銅為輔。在開采永平銅礦的同時,也可以伺機探明德興銅礦。

考慮到需要以火藥開礦,同時涉及到需要保密的鋅冶煉,而且基于規模和效率的考慮,目前只能采取官營模式,而調集具備紀律性的廂軍開采銅礦,堪稱是首選。

算一算,派過去兩萬廂軍,就算人均日產一斤銅料,一天就能產兩萬斤,年產700萬斤銅料應該不難,外加五十萬斤鋅,如果再引進一些先進的管理措施,也許產量會更高。

兩萬廂軍一年要發餉百萬貫,當然所發的是會子,相當于75萬貫銅錢,一斤銅三百文,一斤鋅算是兩百文,一年總收入是兩百二十萬貫,考慮到投資和其他運行成本,利潤應該是可觀的。茅庚簡單地估算了一下,一年下來,不會低于五十萬貫的利潤。如果將規模效應、科技效應和管理效應結合起來,還能進一步提高盈利水平,這還不包括附加產品金銀在內,要知道,永平銅礦中礦石中的含金量和含銀量都不低。

不要奇怪,茅庚設計的就是後世的國企模式,在這個時代就叫官營。考慮到大宋的廂軍戰力基本上是渣,但是廂軍別的本事沒有,卻有一個最大的本事,就是很消耗國帑——很坑爹,茅庚認為,這些干耗國帑又沒什麼用的廂軍最佳的出路就是轉化為工業人口。以官營企業的模式消化廂軍,變相裁軍,實現裁軍軟著陸,可能是將來一段時間的唯一出路。

一直以來,大宋就把軍營當做收容所了,什麼無業游民、懶漢、災後流民以至于罪犯都收羅進了軍中,完全將軍隊當做慈善機構了,當然,這也是大宋才有的奇葩,大宋皇帝以為將這些人都養起來之後,天下就太平了。

話說到了戰時,需要真刀真槍沖鋒陷陣的時候,大宋的老爺兵當然濟不得事,于是只好招募效用和使臣。所謂效用和使臣,便是招募的高級軍士,岳飛當時就是作為效用投軍的。使臣級別最高,效用次之,同時,使臣和效用的軍餉也比普通軍士高得多。但後來問題又來了,軍中**滋生,武將手下若有三千兵,常常會報上朝廷聲稱營中有兩千效用和使臣,實際上當然是沒有的。這些武將戰力不怎麼樣,但吃空餉的本事見漲,孝宗無法,只好在隆興年間出台一項硬性規定,規定軍中效用和使臣至多不能超過三成。

好吧!這有點跑題了。

總之,廂軍就是等而下之的收容所,搞點後勤還湊合,打仗無論如何是指望不上他們。所以,還是盡早轉化為工業人口為妙!根據特區的實踐,證明了一個道理——廂軍轉行當水泥工人和建築工人,還是十分要得的。

除了消化廂軍,第二個原因,就是要趙將國庫中的閑錢拿出來一點發展工礦業。幾百萬貫錢擱在府庫之中,據說串錢的繩子都腐朽了,很顯然不符合保值增值的法則。在茅庚眼中,趙就像一個守財奴一般,善于理財是不錯,規避投資風險也是不錯,但在刺激經濟上就顯得乏善可陳了。相比較而言,王安石搞的那個青苗法,就有動用國家資源刺激經濟的意思,只是行事不得法而已,畫虎不成反類犬了。不過公正地說,人家王安石宏觀上還是很靠譜的,只是細節上沒弄好而已。當然後人講了,細節決定成敗,王安石失敗,就失敗在細節上。

又扯遠了。

好吧,大宋的廂軍閑著也是閑著,大宋的國帑閑著也是閑著,茅庚覺得都應該動員起來,轉化成為大宋的工業發展資源。傾舉國之力發展工業,這是一個嘗試,希望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也許不久之後,這種舉國體制在大宋工業化浪潮中也能佔一席之地,不論舉國體制有多少弊端,畢竟不能否認舉國體制也有其優越性。

為了堅定朝廷的決心,茅庚推出的是股份制。

茅庚設計的股份公司,股本是一百萬貫,朝廷佔七成股份,茅庚的特區集團佔一成,此外台宋海貿和高建地產也各佔一成,台宋海貿和高建地產都不用茅庚怎麼動員,韓侂冑和周巽在得知投進去之後可以獲得大量銅料而且還能大舉盈利之後,便十分主動地認購股份,韓侂冑的台宋海貿不差錢是人所共知,周巽如今賣樓盤也一夜爆發,三家各拿出十萬貫都不是難事。

這樣一來,大宋朝廷實際上只需要拿出七十萬貫,也就是將分期在一年拿出來的錢一次性提前拿出來而已,因為兩萬廂軍的軍餉一年就是七十五萬貫,如果作為廂軍,至少還有兵器鎧甲上的損耗,一百萬貫打不打得住還是個問題。所以,就沖這一點,朝廷就是只賺不虧。如果還算上一年百分之五十的回報,那就更下不得地了。

關于這個官營股份制公司究竟應該叫什麼名號,總不能叫江西銅業吧,何況還有鋅呢,金銀也產啊,再進一步也許還要產別的,思來想去,茅庚覺得應該叫五礦發展控股公司,有了這麼個名號,屆時多裝進去一些廠礦,就省了許多麻煩了。

考慮到五礦控股一開始就起步很高,以後則有可能發展為一個巨無霸企業,所以當陸九淵隆重推薦辛棄疾的時候,茅庚也覺得沒有人比他更合適了。人家辛棄疾無論軍事政治,威望和才能俱是不同凡響,由他來做五礦控股的ceo什麼的,真是再合適不過了。再說了,辛棄疾這會兒閑著也是閑著。

趙看過茅庚的五礦控股項目方案,當時就很是心動,所謂節流開源,莫過于此,而茅庚還聲稱借此可以贏得銅錢大戰,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趙更知道,辛棄疾在理財上堪稱是千里挑一的好手,如果真像茅庚所說那樣,永平那里儲藏有超級銅礦,趙相信,比起交給別人來,交給辛棄疾顯然更令人放心!嗯,稼軒不僅文能安邦,武能殺敵,還是個經商的能人,我看好他,看好他能為大宋賺更多的錢,換一句話說,他可以讓朝廷利益最大化。

至于茅庚在計劃中提出的期權,不就是給辛棄疾百分之一的期權嗎!反正也是要出錢的,只是晚一點掏錢買五礦的股份而已,這樣的方便當然可以給。

趙想到後來,越發覺得辛棄疾是最佳人選,但又忍不住有些擔心,稼軒長期被晾在一邊,總不會看不上五礦總裁的位置而不肯出山吧!

a

h

ef=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src=">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