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4節 讓魯迅更通俗(1)沉滓的泛起

第14節讓魯迅更通俗(1)沉滓的泛起

我死後好多年才知道,日本成為了二戰的戰敗國,這很丟臉,其實細想一下也不丟臉,因為它敗給的是中國。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戰無不勝的國家,對外消倭寇,對內當然滅英雄,這是對偶句,如果你要追究我的責任,我就要你出橫批。其實呢,橫批我已經替你想好了——哪里哪里。東三省是滿清的發祥地,原來稱為女真族。女真是部落的簡稱,全稱是女人真麻煩,所以他們歷代的首領都是男的。等到後來的孝莊、慈禧太後都沒有稱帝,原因就在于她們不想給自己找麻煩。二百多年前,努爾哈赤還是遼寧邊城的一個城防監理員,負責監督東北的防務工程建設,每天忙著趕進度。看到有誰偷工減料時,他就上前呵斥道,你這是忽悠納稅人啊,來人,砍了他。于是乎,兩個士兵就把此人拉到一邊砍了,然後倆人就要喝酒慶祝,又為人民除了一害。

現如今,東三省已經淪陷了,我還在北京教書,沒有心得,只有稿費和工資的所得。由于久居北京,沾染了一些官氣,我對人民的疾苦已經有些麻木了,不像西瀅先生之流,在國難當頭時總要大聲疾呼的。他們之所以大聲疾呼,一方面為了凝聚力量,喚醒國民,另一方面是為了吸引報社的約稿,換取稿費。有時候,叫喚是沒有用的,雄鳥通過叫喚來吸引雌鳥的注意,卻也往往把天敵招來。對于泱泱大中國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粒沙子,就算我們拼盡死命的吶喊,日本人也听不懂中國話,還是毛毛說得對,槍桿子里出政權。其實清政府不是沒有嘗試軍事革新的,曾國藩就曾經組建過湘軍,配備新式武器,可惜他喜新厭舊,沒幾天就玩膩了。

我們現在最渴望的便是和平,政府尤其渴望,以此彰顯它的憂國憂民情懷。為了和平,我們寧願舍棄武力,只任列強揉虐我們,我們堅決不抵抗,這就是好政府主義。有人要說,魯迅,你何德何能,敢在這里胡說八道。我當然無德無能,否則早已做了敵人的刀下鬼,那還能跟諸君一樣,坐在這里談天氣呢。東北的淪陷,于我們來說就是國難,國難當頭,我還通過寫文章來發國難財,真是不道德,有違正人君子的良苦用心了。我還是想說說梁實秋先生,梁先生是位偉大的革命家,他對中國歷史的貢獻,絕不亞于秦皇漢武,可惜前兩者早就死掉了,連祖墳都毫無蹤影可循。

文藝家認為,文藝可以救國,不然魯迅為什麼不去打手槍呢?軍事家認為,軍事可以救國,魯迅這樣的文人只配打手槍。我個人認為,救國不能按行業分類——文藝固然神通,但也擋不住堅船利炮,槍一響吶喊就只剩「啊」了;軍事固然萬能,但沒有文藝的歌頌,你們也難以青史留名。所以,只要是中國人,不管你是干什麼的,都要團結,要齊心協力,要讀書看報增長知識,《語絲》就不錯,我編的。

听說日本剛佔領東三省的時候,每天都要發射炮彈。時間長了,大家對于炮擊習以為常,偶有遇到不響的炮彈時,大家就都笑說,你瞧,這就是日本制造,哈哈哈。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