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1回、水井鐵索墜玉像

江湖人講道義,這種支鍋拉伙,什麼事都得听支鍋人的吩咐,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得乖乖地听話。無論是入墓還是打洞,抑或是最後坐地分贓,支鍋人說什麼就是什麼,誰也不能頂嘴。

除了丁老鬼他們三個人,馬游擊還帶了一個幫手,個子挺高,人也壯實,陝北漢子,都叫他「大個子」,看那身板就是有兩下子,跟著馬游擊多年了,鞍前馬後,出生入死,很受馬游擊器重。

將軍墓就在赫圖阿拉城城北的大山里,憑著馬游擊手上的殘卷地圖,一行五人穿林越嶺,晝伏夜行,在深山里轉了四五天,最後總算找到了當初被稱為「盤龍谷」的地方。

據說當年的墓就葬在盤龍谷里,大伙本以為到了地方就開始挖墓,沒想到,所謂的盤龍谷竟然是一道縱伸極長的峽谷,南北足有十余里長,一時都傻了眼了。這道山谷東西兩側高山聳立,谷內雜草沒頂,腳下藤蔓繞膝,莫說找墓,連土都看不見,要在這十余里長的山谷內找一座幾百年前的古墓,比大海撈針都難。

在馬游擊的帶領下,幾個人沿著盤龍谷一路南行,邊走邊看。四周叢林密布,遮天蔽日,分不清早晚,一整天下來也走不出多遠。連續找了三四天,大伙可都有些扛不住了。要說吃不好、睡不好也行,這里面蚊蟲鋪天蓋地,幾天下來,咬得眾人渾身都是紅包,足足腫了一圈,再加上天天鑽草稞子,空氣也不流通,到最後,走路都打晃,頭重腳輕,陸續開始發燒發熱了。

馬游擊嘴上不說,可也沒好得了哪兒去。他抽著大鼻涕,也是硬撐著,帶著大伙滿山谷亂竄,轉眼又過去了將近一個星期,仍然是毫無頭緒。照這樣下去,頂多還能撐上三兩天,要是再找不到將軍墓,這次也只能無功而返,卷鋪蓋下山了,要不然這伙人非得死在這山里面不可。

一晃到了第十二天的頭上,眾人穿過一片石砬子,發現了一大片枯樹林。

枯樹長得很粗,恐怕三個人合抱都抱不過來,顯然長得有些年頭了。看著一大片足有幾百棵的枯樹,這些人都是目瞪口呆,半晌誰也沒有吱聲。

馬游擊也是有了名的「土夫子」,大小墓穴掘了不下一百來個,乍一見這里樹木干枯,與周圍明顯有異,就知道這地底下定有蹊蹺。幾個人在樹林里轉來轉去,意外地發現樹林正中有塊地皮好像有翻動過的痕跡,用鏟子就試著向下挖了挖。這一挖可不要緊,挖了不到五尺深,竟然挖到一塊大青石板,掀開後,下面是一眼水井。

井口有五尺多寬,一條手腕粗細的大鎖鏈直垂井下,繃得筆直。

馬游擊用手試著拽了幾下,感覺鎖鏈好像下面吊著什麼重物,就讓大家搭把手,拉拉試試。

大伙費了挺大勁兒,終于把東西從井里拉了上來,就是這尊玉石像。只是誰也不認識這是什麼東西,圍著看了半天,都直晃腦袋。看樣子像是玉石雕的,無論雕工還是玉質都不像是普通玩意兒,最後一致認定沒準這就是當年下葬時的陪葬品。

還沒找到墓就有所斬獲,大伙都很高興,先把東**好後,趕緊圍著井口找墓,打算把墓里的東西弄出來後,再一起弄下山。

大伙以這口井為中心,從包里掏出「尋龍錐」,接好白蠟木桿子,分工分點,開始挨排往下打洞取土。

「尋龍錐」是一種探穴取土的工具,和「洛陽鏟」相似,但是那陣子還沒有發明洛陽鏟,而這些人所用的這種工具,應該說是洛陽鏟的雛形。錐頭是圓尖空心的鐵錐,上面可以連接木桿,再系上特制的繩索,不用費太大的力氣,就可以輕松地打入地下十幾米,甚至幾十米深的土層里,等到把錐子提上來後,在空心的錐頭里就會帶出一些地下的土來,用以識墓斷代。

幾個人不停地打洞取土,然後驗看鏟頭里土質的變化,用了差不多一個多時辰,終于一錐子下去,帶上來一撮「江米泥」。既然有「江米泥」,問都不用問,這地下肯定有墓。又連下了幾錐,最後確定了墓穴的大至範圍。

這些人中,馬游擊和丁老鬼都是打洞的行家,二人月兌下大衣,輪流打洞。鋼鏟翻飛,洞打得很快,天剛剛擦黑時,終于把洞順利地打到了墓牆外。

金代這個時期的墓葬並沒有什麼大型的地宮或是耳室,基本上就是一間墓室,大多都是大青石堆砌,深埋地下。正因為這樣,墓穴面積小,封土堆不引人注意,再加上又沒有地上的建築,所以相比其他朝代來說,這個時期的墓則更不好找。話說回來,正因如此,也相對幸運的多,至少盜墓賊很少光顧。

眼下這座墓足有幾百年了,墓里的空氣不流通,真要是冒冒失失地進去,估計走不上兩步就得一命嗚呼。這伙人圍著洞口耐心地等了多半個多鐘頭,這才小心地下到了墓底。提鼻子聞聞,也沒什麼異味,丁老鬼小心地點亮了一盞馬燈,高高舉過頭頂,四下照了照。

墓里內部呈圓形,直徑近六米,高約四米,頂部為穹窿頂,頂尖有一座石制的蓮花形墓蓋,墓蓋下方垂有一個鐵環,上面掛著一面青銅古鏡。古鏡能有盤子大小,上面刻著一些古怪的紋飾,雖然常年埋在地下,但是燈光一照,仍然是幽光閃閃,寒氣逼人。看著這面古鏡,這幾個人都是面面相覷,誰也不知道這是什麼名堂。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