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中華道家修煉築基法,先從靜功開始。其實修煉過程的每一步功夫,都離不開靜功的作用。無論是起初入手、最末了手,還是中間過程的各個環節,其中每一不同層次和同一層次的不同側面,都是靜功在起主導作用。因此也可以把道家修煉總體稱為靜功。

靜功,在中華道家修煉功法之中,是最為基礎的東西;而在氣功之中,屬于高層次的功法。內丹與氣功的層次之差別,由此可見。

靜功的外在動作

中華道家修煉,歸根結柢是要修煉內在的精、、神三寶。因此外在的姿式動作,並不重要。只求能夠做到頭脊正直、舒適自然,即是最大原則。

靜功的姿式,一般采取坐式、站式或臥式,或散步亦無不可。各種姿式的要點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于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盤腿坐在床上。盤坐困難者可先在座下墊個枕頭;兩手相疊,大拇指相抱成太極圖形狀,置于丹田即可,或者手撫兩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雙膝微屈,兩手疊放丹田,或垂于體側均可。

臥式,一般為側臥,一手曲肱枕頭,拇指與食指分開,耳朵置于虎口處,以使耳竅開通;另外一手置于胯上,或放于丹田;兩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與兩手剛好相反。

散步之時,應當選擇在人少安靜的地方,公園或者大一點的庭院之內,沒有其他干擾,而且道路又比較平坦。緩步徐行,如飄雲端。散步之時,可以用靜功之中的听息法,但是不要閉眼楮。

選擇一種姿式做好後,開始煉功。對于外面動作,修行要點如下︰

1、全身放松

無論采取何種姿勢,均須全身放松。這個放松,不是軟作一團,須要保持頭脊正直,以便經脈通暢;但也不要成為硬挺,變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于放松,亦會阻礙經脈的暢通。放松的做法,首先要求雙肩下沉。一般人平時身心緊張,而不察覺,動作上就不符合放松的要求;現在我們做修煉功夫,首先從動作上調整過來,自然就容易進入放松的狀態。

2、雙目垂簾

垂簾即微閉之義。為什麼需要微閉雙目,因為睜開眼楮容易滋生雜念,全部閉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煉功。微閉之時的口訣,就是「睜三閉七」,即睜三分閉七分。具體做法從前皆是口傳,在這是明白說出就是眼簾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3、舌頂上齶

兌為口,丹經上又謂之「塞兌」,即抿口合齒。舌頂上齶的做法,從前也是秘傳,要把舌尖反卷過來,以舌尖底面頂到上齶部位。因為人之上齶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故此煉功必須堵住,如同嬰兒哺乳之狀。

4、鼻息自然

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隨著靜功層次的不斷深入,鼻息應當逐漸做到深、長、勻、細、微。

達到以上要求之後,即可逐步鍛煉「听息」的功夫。所謂「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用功,只用耳听,不加意念。但是並非要求死守耳竅,也不是听呼吸的聲音。只須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似听非听的慢慢體會,這就算是得法。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等,不可用意念去強行支配。听到後來,心息逐漸相戀相依,雜念不知不覺泯滅,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了入靜的境界。

5、兩手抱訣

兩手的掐訣法,道家稱為「太極八卦陰陽連環訣」,又稱「太極訣」,這個在從前都是師徒之間秘密相傳,因而世人罕知。兩手抱訣之時,男子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因為男子左手為陽,女子右手為陽,故以陽手居外,而陰手居內。外面陽手的大拇指,須放在陰手的虎口里面,這樣兩手拇指交叉,這是一個「太極圖」的形狀。如此相抱,則人身之陰陽二,自然接通,片刻之後,兩手感到發熱發脹,奇妙無比,即是二接通之效。

靜功的內在法訣

1、听息

古代道家修士創立了許多法門,如听息、坐忘、守一、數息等等。比較起來,以中華道家莊子所講「心齋」之中,談到的「听息」法最好。

所謂「听息」要求兩耳返听于內,好象是听呼吸出入之聲。但是呼吸出入,本來要求無聲。所言「听息」,是求其凝神內注,專心養靜;並非列死地去守耳竅,也不是去听呼吸的聲音。「听」是為了精神集中,只要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慢慢似听非听的去做,這就算是對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

听到後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達「入靜」的境界。

2、觀光

「觀光」之法,是道家秘傳的修煉法門,從前秘而不授,皆為師徒相傳。觀光的作用,就是為了煉性。吾人之性,原為虛空一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因此這是煉性的根本方法,謂之性功。性之根,在于兩目中間之一竅。此竅來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稱為「祖竅」。

初先靜坐片時,用前面所講「听息」法。身心入靜之後,即將兩目之光收回,似觀非觀,止于祖竅之前——不在身內,亦不在身外,就在眼前約一寸二分的位置

觀祖竅之法,是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會見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許多煉氣功的人士,往往就在這里進入魔境,不自覺察。須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

心神微微放于祖竅,就可能出現自己的性光。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他;開始似乎由外而來,出現之後,此時以心神稍微照攝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于白光之中,此為聚性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是則最後終于成為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漸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靜。

光是性的表現,觀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圓滿形狀曰︰「圓陀陀,光灼灼。」圓者,是言其沒有不規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圓滿」的最高境界。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

觀光的功夫,雖用「觀」法,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煉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強,從波動而至光定,從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煉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

以上所言,「听息」與「觀光」之道,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雖曰听息,其實無听;雖曰觀光,其實無觀。听息無息,息听于無;觀光無光,光觀于無。無息之息,謂之真;無光之光,謂之真性。由此參悟,方入真道。

靜功止念法

靜功的關鍵,在于入靜;入靜的關鍵,在于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雜念,然後一心一意地去做靜功。往往有的人,平時不覺自己腦海之中存有雜念,及至靜坐之時,什麼念頭都來了。只有通過靜功止念之法,去除雜念,才可能把靜功做好。

止念之法,可以分為平時和練功兩種情況講述︰

平時如何止念

1.欲正人,先正己;欲人敬,先敬人。

2.事來則應,事過則忘。

3.得之不喜,失之不憂。

靜功如何止念

1.有念即止

2.收回忘掉

3.順其自然

靜功之層次

靜功築基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身靜(身體不動謂之身靜)

起初做功夫的時候,不論是采取坐式、站式還是臥式,總要周身放松,不使身體存在局部的緊張,亦不讓其有絲毫的拘束,腰帶可以松一松,鞋帶也不要系得太緊,不宜穿過緊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緊張的情緒。身心放松之後,自己感覺非常的舒適,做得恰到好處之時,煉功時間雖然長久,自己心中並不厭煩,身上也沒有坐立不安、難以忍受的情況,能夠坐得住,坐得輕松,這樣就是**已經得到安靜了,這種境界,謂之「身不動」,即身靜。此為靜功之初層。

心靜(念頭不動謂之心靜)

做到身安靜之後,思想上的束縛尚未解除。這時,要用「听息」的方法,做到以心听,心合一。此時心無雜念,萬緣放下。已往事情不回想,眼前事情不牽掛,未來事情不打算,大腦神經完全進入休息狀態,這樣就是精神世界得到安靜了。心中不起念,謂之「心不動」,即心靜。此為靜功之中層。

意靜(不知有我謂之意靜)

心中無念之後,功夫尚未徹底。此時還有一個自我存在,心中並未完全干淨。更進一步,由心合一,逐漸做到忘記自我,入于混混沌沌的境界,似乎睡著了一樣,什麼也不知道,並且也不是做夢。此時當然不知有我,進入「忘我」的境界。一般人睡著了還要做夢,夢境中依然有一個「我」在那里活動,凡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男女、金錢、名譽、地位、利益、爭斗、煩惱等等,見景生情,心旌搖曳,醒時也許有把握,夢中全都無把握,不能做到自己對自己說了算,這樣不能算是真正的忘我。所以做靜功,一直應當做到忘我一層,才是真正的入靜。忘記自我,謂之「意不動」即意靜。此為靜功之高層。

一般人講靜功,最多講到念頭不動,即心靜的境界,只能達到中層。氣功家講靜功,能夠做到身體不動即可,並不深入內在的念頭把握,僅能維持身靜;而且強調用意念,不忍割棄,不過到達中層。中華道家修煉學之築基靜功,認為心靜並不徹底,由心靜進入意靜,方為靜功之高層。于此可見中華道家修煉學之高妙,築基尚且如此,往上功夫之層次,更非一般氣功學說所能望其項背。除靜功之劃分為初層、中層、高層之外,尚有最高一層,可以頓悟直超,即身得道。但這屬于修「道」一方面事,非修「丹」之範疇。故此略去不述,確定修煉築基法之靜功為三大層次。

雖然初層身靜、中層心靜、高層意靜之三大層次,看似簡單,其實並不簡單。內中所含奧妙,直指修煉玄機。丹書雲︰「身不動曰煉精,心不動曰煉,意不動曰煉神。」可見築基靜功的三大層次,已將煉精、煉、煉神之功,包攬無遺,成為一部性命雙修之**。煉精就是補精,煉就是補,煉神就是補神。精神三寶于是補滿無虧,直至「精滿不思欲,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的境地,而這也正是道家修煉築基法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總之,中華道家修煉築基之正法,就是靜功。靜功由「听息」、「觀光」入手,入靜之後,聚合性光。雖為修「性」,其實不是單純的「性功」。此中奧妙,極為深刻。听息之作用,在于听,而听在耳,耳屬于腎,腎主;觀光之作用,在于觀,而觀在目,目屬于心,心主神。故此靜功之道,所煉的就是人身之神。因此雖為修「性」,其實不只煉性,乃為性命雙修。功夫成就,自然神合一,進入化境。

靜功之行持以上所談,基本上囊括了中華道家修煉靜功築基方方面面的問題。但是,恐有修習者對于具體的實行,還有不明之處,因此再作說明如下︰

主要一個問題,就是具體用功的時間安排。這一點已在「靜功與生活」第10條談到,就是每天保持半個小時以上,堅持下去。一般來說,持之以恆,修煉一百天,就是「百日築基」之功。可以完成兩**門中所談到的初步境界。時間可以選擇在早晨、晚上、中午、半夜之時,即子、午、卯、酉四正時。早上三點至五點鐘,這時一般人都會醒來一次,因為經過睡眠,大腦較為純淨,如果能夠起身靜坐,會有較好的效果。

我們談到的靜功兩**門,即听息和觀光;三大層次,即身靜、心靜、意靜三層。如果一定要說多少時間才能完成,這一點由于每個人秉賦的不同,一定會有所差異,因此不好硬性規定,即使築基百日之說,也不過是大概需要一百天而已。不過若為學道者方便起見,在百日築基的階段之內,專以靜功修習,可以勉強規定一個時間的次第,以便體驗修習的功效。

因為听息和觀光兩**門,听息是經常的做法,觀光不可能限定多長時間就能見光,這個要根據每個人的情況,才會出現。也許最初養靜,就能見光。一般來說,能夠達到第二層次「心靜」的階段,就能見光。因此我們只能從靜功的三大層次,勉強劃分時間如下︰

前半個月,專修第一層次「身靜」。听息必須要听,觀光順其自然。

中間一個月,專修第二層次「心靜」。听息仍舊堅持,觀光有之即可。

後一個半月又十天,專修第三層次「意靜」。听息、觀光,無心用之即可。

如此分段,在具體修習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比較容易把握。听息之法堅持要用,觀光之事不可追求,開始是有心而用之,以後均歸于無心。對于三大層次,修第一層時不管後二層,修第二層時不管第三層。在限定時間之內,只體悟一個層次的效驗,這樣逐層遞進。

另外,做功者應當經常閱讀本書,反復理解,以求自悟。即使看不懂也沒關系,先將其大意含藏心中,不知不覺在做功之中,將會發生不可思議的潛化作用。

吐納法

中華道家修性學,首先講究祛病健體,其次著重延年益壽,最後追求長生久視。這些均需修性煉命,性命雙修,才能達到。

前面所述,靜功的修煉之道,是為了修「性」(當然前面已有所述,靜功听息、觀光兩**門,所講即屬性命雙修。此處所言,是依其側重面而言)。修性功夫到達一定程度,就要「煉命」。命即也,煉命即煉,這是中華道家修煉築基法的第二步功夫。這也正是中華道家修煉學所獨具的精華所在。佛家修煉,只講修持心性,對于煉氣功夫則不重視,所以性命雙修是中華道家的獨特學術。

中華道家雖講煉的功夫,但是與社會上所傳的氣功絕不相同。觀見社會上各派氣功,五花八門,雜而多端,頗令學習者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或見異思遷,或誤入旁門,或不知法度,甚至做出偏差,不可收拾,欲養生而反戕生,此氣功本身之弊端也。蓋中華道家功法,遵循「道法自然」,依法行持,不可能出現任何偏差,且與他家氣功都可相通,更在社會上所傳一切氣功層次之上。

筆者在此所講的中華道家吐納法,即是中華道家修煉築基煉之法。從前僅在道門內部傳授,不傳外人。為了使得人們獲得大道真傳,不為各種氣功所誤,故此不自保守,謹將吐納功法之真訣真法,公開于世。

功理篇

吐納者,呼吸也。莊子雲︰「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為壽而已矣。」意即吐出濁氣,納入人體所需之清,以幫助培蓄人體內部之真,達到修真養性、延年益壽之目的。

中華道家修煉,重視「」對人體的作用。認為「聚則生,亡則死。」天地萬物無不需以生之。東晉道士葛洪在《抱樸子》中說︰「服藥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藥,但行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中華道家吐納,就是一種行之法,至簡至易,常年堅持,自可終身受益。

中華道家認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內,以臍帶隨生母呼吸受。胎兒之通生母之,生母之通太空之,太空之通太和之。那時並無口鼻呼吸,任督二脈息息相通,無有隔閡,謂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圓,裂胞而出,剪斷臍帶,其竅閉矣。其呼吸即上斷于口鼻,下斷于尾閭,變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隨咽喉而下,至肺部即回,即莊子所雲「眾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氣粗而浮,呼長而吸短。從此太空太和之不能下行于月復,而月復內所蓄之先天祖,謂之先天元,「動而愈出」(老子語),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喪失過多,腎部脈虛,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

蓋人生稟天地之數有限,要知保即保生也。故常人不欲求長生之術,亦應求延年之法。中華道家修煉,就是要返本還源,回到嬰兒先天狀態,以增益壽算。吐納之法,使呼吸歸根,保住先天元,足則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層修煉。丹經謂「欲點常明燈,須用添油法」是也。

功法篇

須擇空氣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園、湖邊、田野皆可,室內可以打開窗戶。時間可以選擇在子、午、卯、酉四正時,且此時一般工作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身法

煉功之時,最好不要穿過緊的衣服,腰帶可以松一松,以利氣血流通。姿勢不限,行、立、坐、臥均可。

行,可緩步徐行,神態自若,安然行。

立,自然站立,腳同肩寬,雙膝微屈。雙手自然下垂,放在體側,或雙手相疊,放在臍下。

坐,最好盤坐,雙手相疊,放在肚臍,或掐訣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撫兩膝。

臥,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于體側,或雙手相疊,置于臍上。或者側身臥最佳,一手置于頭側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肚臍,兩腳一伸一屈,與手相反。先轉動頭部,使脊椎正直,然後做功。

上四種姿勢,可以自由選擇。但求其自然安適,以利入靜。

煉功時要求舌頂上齶,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頂住。因人之上齶有兩個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故煉功時必須堵住,如嬰兒哺乳之狀。

兩耳須屏卻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仍舊按照前面靜功所講的方法,凝韻听息。《莊子》雲︰「無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無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此即「莊子听息法」。要求兩耳返听于內,听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無聲,所以听息者,是求其絕利一源,專心養。

煉功時雙目微閉,含光內視。所以微閉者,睜開容易滋生雜念,全閉容易昏沉入睡,皆于養不利。微閉時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這時可用前面靜功「觀光」煉就的「性光」回光返照。即眼光觀鼻,鼻下觀心,心觀丹田。觀丹田者,觀丹田之是也

心法

行功前必須排除雜念,念想不除,無法馭。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靜無物。如《老子》所言︰「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如此方可言行之法。

《青華秘文》論述止念之法時說︰「但于一念妄生之際,思平日不得靜者,此為梗耳,急舍之,久久純熟。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則不怒,喜里知抑則不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又說︰「心求靜必先治眼,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歸于心。」即言內觀返照,亦可止念。

入靜功夫,主要還在自己悟解。

息法(命功有為之法,復歸無為)

首先開口,緩緩吐出體內濁氣,再自鼻中吸入清,用意咽入下丹田(臍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補充呼出之氣。呼必呼盡,吸必吸滿。吸時小月復圓起,呼時小月復回收,叫做順呼吸。初學吐吶必須如此,這樣口呼鼻吸三次。

然後抿口合齒,舌頂上齶,收視返听。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務必做到以心領氣,以氣隨心,吸氣時隨意念下注丹田,呼氣時以意念領出竅外,謂之心息相依。

開始人的呼吸之氣,並不能直達丹田。人之心窩正中,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原來在胞胎時是相通的,下生之後變為肺呼吸,這根管就逐漸迷塞了。《老子》說︰「天地之間,豈有橐龠乎,虛而不屈。」就是指的這根管。有人初學氣功為什麼會發生胸悶胸痛呢?就是由于行氣不當,把橐龠管沖壞的緣故。所以行氣之時,不可強迫壓氣,也不可強制憋氣。勿執著,勿勉強。只要不痛就往下一點,發悶就往上一點,時間長了,慢慢沖開,自己是有感覺的。

吐吶還有一個重要的口訣,謂之吸長呼短。吸氣進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後才能收月復呼氣,作用在于吸入空中太和之,注潤丹田積蓄下來,坤月復先天元不得外流通,才能達到吐納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為天,腎為地,隨著行,心性漸漸伏下,與腎。《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內自然生出甘涼津液。此津液乃煉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補益之效。待至滿口,送至咽喉,引頸吞之,汩汩有聲,亦可幫助入靜。津液為人養生之寶,蓋當可化,潤澤周身,謂之「煉津化」,肺主屬金,金能生水,水為腎主精,亦為造精捷法也。隨著修煉功夫的長進,津液愈加甘美無比,若非修真之士,誰能知之。呂祖喻為「長生酒」,曰︰「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行既久,成為自然,即使不用意領,息自回丹田之內,仿佛有吸引力,橐龠已通矣。這時只將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細細,納惟綿綿,若存若亡,似有似無,方為真息。此時逐漸將有為之法,歸于無為,先存後忘,知而不守。丹經雲︰「真意往來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積久純熟,有心化為無心,有意化為無意,則可使心神得到極大休歇,達至無念無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無夢,《莊子》曰︰「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中效驗不可思議。

最後神氣合為一體,不知不覺打成一片,心入中,包神外,混沌,氤氳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滿口,丹田溫暖,周身融融,呼吸開合,周身毛竅皆與之相應。靜到極處,但覺如根根銀絲,透入毛孔,空洞暢快,妙不可言。鼻無出入之氣,臍有噓吸之能,好似嬰兒在胞胎中,是為胎息。《老子》雲︰「專致柔,能如嬰兒乎?」真正存神達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遠矣。

但是達到如此境界,隨人秉賦有早有晚。要在慎終如始,勿懶勿怠。《太上老君內觀經》說︰「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長存也。」

養生篇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饑渴,可就地靜心吐納服,則無饑渴之感,所謂「滿不思食」。種種效驗,日久自知,不必詳述。

2.煉習吐納,最好結合太極拳之類的動功。蓋「有動乎中,必有其靜。」動靜相兼,互相增益。煉武術者,亦可以此作為內功,只知蠻用拙力,不知以意領,以領形,終究落于下乘,且于養生無益。

3.《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此法貴在堅持,行立坐臥之間,隨時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時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後,方去尋求氣功療法,一旦病有好轉,卻又置之不理,學者切忌此種弊端。

4.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話宜少說,言多傷。《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虛其心,實其月復。」所謂「大巧若拙,大辨若訥。」內含修煉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則心安,心安則順,試看哪位修養高深之人沒有德行。

5.葷腥香辣之物,不利養,應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應注意。蓋葷腥之物,性屬沉濁,食之必使先天之粗而難伏;香辣之品,性主輕浮,食之必使先天之散而不聚。故均應避之。應持清淡飯食,以養真。食可則止,不宜過饑過飽,過饑傷,過飽傷神。此飲食之道,修真煉者不可不知。

6.不可當風吐納,煉到好處,全身發熱,毛孔開張,更不可見風。若盤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驟然下地,最傷筋骨。先把兩腿伸開,手撫兩膝,養靜片刻,待覺身輕,方可下地。

7.煉當禁煙酒,煙為火之象,火能爍金(肺),故抽煙多者肺先損,肺損則無以生。酒者,入于心經則多說話,入于肺經大聲叫喊,入于腎經**不節,入于脾經不願吃飯,入于肝經大動肝火……種種危害,皆令人性亂而耗,故宜戒之。

即此一法,已為養生不二法門。但這在道家修煉之中,只為築基功法。學者得其真趣,欲求上層接命之術者,再訪高師深造可也。

輔助築基

(一)退符八法

初步修習中華道家築基功法,在每次做功完畢之後,應當有一定的收功方法。做功之時,道家稱為「進火」,因需用心神,而心謂之「火」;收功之時,道家稱為「退符」,即用文火封固,以鞏固煉功的效果。這里介紹的「退符八法」,是筆者根據傳統中華道家的按摩法,結合自己多年的煉功經驗,總結出來的八種方法,簡便易行,功效奇特。

干沐面

干沐面,又稱干洗臉。兩手五指並攏,以先下後上的順序,搓擦面部,如同洗臉之狀。要搓至面部輕微發熱,才有效果。可以達到調暢氣血、治療面癱、振奮精神、美容駐顏的神奇效驗。連做三十六次。

鳴天鼓

天鼓,即指耳膜。兩手心捂住耳竅,不使漏。以雙手十指按于腦後,然後雙手食指壓住中指,再以食指由中指往下叩腦勺。如果耳膜無損,即可听到「咚咚」如同打鼓的聲音。鳴天鼓可使耳膜得到震動,可以保持耳朵的听力,達到老不耳聾、聾者復聰的奇效。連做三十六次。

運神目

兩目為神光之所系。以兩手心捂住左右雙眼,如果練功之後兩手心發熱效果更好。然後以兩手心揉動雙眼,先由內向外,再由外向內。可以治療眼部一切疾病,如近視、遠視、散光、沙眼、失明等,見效甚速。向內向外各做十八次。

叩羅千

羅千即牙齒之神的名字。按照先腮齒、後門齒的順序,雙齒相叩。一下一下,不可太急。輔助此功,可以在大小便之時,緊緊叩住牙齒,養成習慣。能夠達到堅固牙齒、老不落齒的功效。連做三十六次。

扶中岳

中岳即面部中央之鼻。兩手四指均握掌,大拇指放于食指之上。以兩手大拇指的外側,從山根直至鼻翼兩端之迎香穴部位,從上到下,依次擦動。肺開竅于鼻,兩手拇指外側有「少商穴」,屬肺經,故用此處。可以達到增強肺活量、調整呼吸、保持良好嗅覺、防治感冒、治愈鼻炎等奇效。連做三十六次。

濟天一

濟天一,天一生水,水屬腎,即指腰眼腎髒之部位。左右手心各捂住左右兩腰眼,一上一下搓動兩腰眼。最好能夠搓到兩腰發熱。可以收到溫腎壯陽、心腎相交之功效。治愈腿軟、膝冷、腰痛、陽虛等癥狀。尤其腰部受寒或扭傷而痛,即以此法,將熱氣搓入腰眼之內,即可速愈。連做三十六次。

揉丹田

丹田即肚臍之部位。此處為人生身受之本。兩手相疊,男左女右(即男以左手壓右手,女以右手壓左手),先以順時針方向揉動丹田;然後反手男右女左(即男以右手壓左手,女以左手壓右手),再以逆時針方向揉動丹田。可以收到調動丹田之、增加內、治療腸胃疾病的神效。順時針、逆時針各做十八次。

搓涌泉

涌泉即兩腳心之涌泉穴。坐于凳上或床上,以左手搓右腳心,又以右手心搓左腳心。可以增強全身內、驅寒、明目、排濁、治療腿軟等功效。左右各做三十六次。

以上退符八法,一定要按照所述順序依次煉習。可在做功前,作為進入功態的一種方法,通過對于身體的按摩,使全身放松,能夠很快入靜;在做功之後依次煉習,使機遍達于周身,作為退符收功。如果實在無暇做功,僅做此八法,或者在工作勞累之時,或者在睡覺前後,亦可收到養生益智、祛疾延年之神效。

(二)回陽功

中華道家回陽功,用在初步築基階段。靜坐之中,或睡眠醒起之時,出現無欲陽舉的現象,可用回陽功將其收回,以免散失。如是有了濁念而出現興陽,則屬于濁水源,縱使收回,亦難以保守。

回陽之法,道家傳有十六字訣。其訣為︰「一吸便提,息息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具體做法是︰陽生之時,先是吸,至會陰穴,然後以微意提攝之,隨息歸入下丹田(即臍);同時咽下津液一口,即為水火相見。此法可連用數度,直至陽回而止,然後再以文火溫養丹田,謂之封固。

(三)睡功法

中華道家秘傳睡功法訣,筆者整理為︰「東首而寢,側身而眠。如犬之屈,若龍之盤。一手屈肱枕頭,一手直摩臍眼。一只腳伸,一只腳綣。神不外馳,自安然。收神下藏丹田,神和合成丹。」

此訣大意是說︰頭靠東方而臥(東方為太陽出升之地,乃是生之所),側著身體而眠。好象犬之屈身而睡(道諺日︰學道不學道,學個狗睡覺),又似龍之盤曲環繞。一手屈臂而枕頭,一手直撫于臍眼(丹田)。一只腳伸展(左手屈則右腳伸,右手屈則左腳伸),一只腳綣回(左手伸則右腳綣,右手伸則左腳綣)。神意不可馳逐于外物,機自然安定和平。收斂心神含藏于下丹田之中,神與自然和合凝聚,結成內丹。

睡功起始,應當先睡心(先收心養靜),後睡眼(後閉目入睡)。致虛之極,守靜之篤。神自然歸根,入于丹田之內;呼吸自然綿綿,歸于元海之中。此時不必有心調息,而呼吸自會安定;不必用意伏,而機自然降伏。臨醒之時,應當先醒眼(先睜開眼楮),後醒心(後心生知覺)。然後慢慢展轉身軀,方可起臥。睡功做到好處,自可入于大靜,一念不生,心同虛空。其後如果能夠放心,靜定一場,還會出現其他良好效驗,妙不可言。

以上道家睡功的法訣,不是一般的小法小術可以比擬,乃是主靜立極的上乘大道。當初陳希夷(陳摶)祖師留其肉身于西岳華山,蔣青霞真人月兌質升舉于王屋山,都是修習睡功得道的古代仙真。

又,上古時代道家傳有「宴息法」︰每當夜晚之時,耳無所聞,目無所視,口無所言,心無所住,息無所促,形無所動。只留一點元神元,相依相偎,如同爐中一點火種相似,綿綿不絕,若有若無。久久純熟,自可達到「神滿不思睡」的境地。所謂妨礙修煉之「睡魔」,亦不知不覺而自動消失。

陳摶老祖傳有睡功秘訣三十二字,名日「蟄龍法」。其決日︰「龍歸元海,陽潛于陰。人日蟄龍,我卻蟄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雲上臥,世無知音。」呂純陽祖師曾為之題詩雲︰「高枕終南萬慮空,睡仙常臥白雲中。夢魂暗入陰陽竅,呼吸潛施造化功。真訣誰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學痴聾。華山處士留眠法,今與倡明醒眾公。」修習道家睡功的同志們,當由此參悟之。

(原出《大成捷要》,筆者編譯)

站樁法

站樁一道,流傳已久。在我國最古老的醫學文獻《黃帝內經》中,就有「**守神,肌肉若一」的描述,說明早在遠古時代即已出現。另據《金蓮正宗記》卷四記載︰道教祖師「全真七子」之一的王玉陽,為了修煉大道,「偏翹一足,**者九年,東臨大海,未嘗昏睡,人呼為‘鐵腳先生’。丘祖贊之曰︰‘九夏迎陽立,三冬抱雪眠。’如此煉形九年,而入于大妙。」于此可見,站樁也是道家修煉的一種方式。

這里把內家拳的一種站樁修煉法——混元樁,介紹于此,以供志心修為者習之。

站樁之前,須做好全身放松的一些準備工作。不可穿太緊的衣服,腰帶要松一松。不宜穿高跟鞋,鞋帶也不可系得太緊。這樣才有利于血脈的流通,保證煉功的效果。

首先兩腳開立,與肩同寬,雙膝微屈,臀部後坐,雙手自然下垂,放于體側,目視前方,似看非看,頭直項豎,身形中正,呼吸自然,全身放松。如此站立片刻,凝神定意,排除雜念。

然後兩手抬至胸前,抱起撐圓,五指張開,十指相對,手心向內,似抱兩球,呈臂半圓、腋半虛的姿勢,手掌距胸約八寸,兩手相距一尺左右,松肩橫肘,小月復微圓。頭頂如繩吊系,以振奮精神;兩目微睜,目視前方,以蓄養精力;肩部稍往後張,使心胸開闊,有利于增加肺活量和精神的舒放;全身放松,有利于周身氣血通暢運行。

如此站立,少則幾秒鐘,多至一分鐘,即會感覺四肢全身,有麻、熱、脹、沉等不同程度的感覺,說明氣血已達身體之梢部,是氣行全身的標志。

收功時,慢慢伸直兩腿,緩緩放下雙手,就會感到雙手更加發沉發脹。如此原地休息一會兒,待全身的酸脹反應消失之後,全身輕松,再散散步即可。

王薌齋先生述及站樁時說︰「習時須首先將全身之間架,配備安排妥當,內清虛而外月兌化,松和自然,頭直、目正、身端、項豎、神莊、力均、氣息平靜、意念放大、發挺腰松,周身關節似有微屈之意,掃除萬慮,默對長空,內念不外游,外緣不內侵,以神光朗照顛頂,虛靈獨存,渾身毛發有長伸直豎之勢,周身內外,舒適挺拔。自覺如雲端寶樹,上有繩吊系,下有木支撐,其悠揚相依之神情,喻曰空氣浴殊近相似也。然後再體會自身肌肉細胞動蕩之情態。鍛煉有得,自然為正常運動。夫所謂正常者,即合乎改造生理之要道,能使貧血者,可以增血;血壓高者,能使其下降而達于正常。蓋因無論如何運動,都不可使心髒跳動失于常態。然在精神方面,須視此身如大冶洪爐,夫物不在陶溶中。但須覺察各項細胞為自然同時工作,不得有絲毫勉強,更不許有幻象。如依上述之鍛煉,則身體之筋肉不煉而自煉,神經不養而自養,周身舒暢,氣質亦隨之而逐漸變化。其本能之自然力,由內而外,自不難漸漸發達。然切記身心切不可用力,否則稍有注意便失松和,不松則氣滯而力板,意停而神斷,全體皆非矣。……只要呼吸一失常態,或橫膈膜略一發緊,便是錯處,願學者宜慎行之,萬勿忽視。」

開始站樁,由于兩臂抬起的不適應,會出現「假疲勞」的現象,即肩酸、臂脹、腿抖、身晃等感覺。須知這是正常現象,是樁功必經的一個階段。一般來說,堅持天天站樁,十天左右即可自動消失。這時再站,不僅不覺其累,反而有舒適之感,站完之後精力旺盛,猶如睡足覺早晨剛起床一樣。此時方才進入站樁正軌,說明體質已明顯增強。從此興趣倍增,接著站下去,就能夠進入「忘我」狀態,如《清靜經》所言︰「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如此則可使身心得到極大休歇,身不煉而自煉,性不養而自養,宿疾不治而愈,生活充滿信心。王先杰老師說︰「久煉此功,可收到精神充沛、氣貫周身和力量渾厚之效,這就是所謂神元、氣元、力元的混元之體,所以此樁法名為混元樁。」

站樁時,可安排于早晚,白天有暇也可以站,一般每次保持在半個小時以內為好。開始不適應,可站五分鐘至十幾分鐘,待「假疲勞」的階段過去之後,增加為十幾分鐘至半個小時,堅持下去,即可達到去病健身、養性延命之效。

站樁功法簡便易行,費時少而收效大,有病去病,無病強體,沒有副作用,更不會出現偏差。實踐證明,站樁對于慢性風濕或類風濕關節炎、筋骨疼痛、四肢麻木、頭暈目眩、慢性氣管炎、慢性腸胃炎、慢性肝炎、半身不遂、腦血栓、高血壓、心髒病、神經衰弱、頭痛、失眠、多夢、癌腫瘤、骨質增生、腰肌勞損等等疾患,都有明顯療效。要在學者堅持站樁鍛煉,久則自知,非站無以得之。呂祖《指玄篇》曰︰「此事本然無大巧,只爭逐日用功多。」

站樁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站樁時閉眼,容易站不穩。要雙目微睜,目視前方,這樣不僅可以去昏沉,亦可療目疾。

2、當腿部肌肉顫動或身體發生搖擺時,注意控制,以免前傾後倒,影響煉功效果。

3、站樁前不宜飲酒,飲酒後不宜站樁。

4、飯飽之後,休息半個小時,才可站樁。空月復亦不可站樁。

5、大悲、大怒、情緒波動之時,不宜站樁。

6、過度疲勞不宜站樁。

7、女子月經期間,如有不適反應,不宜站樁。

8、失眠者上床前站一會,可以睡個好覺,但時間不可太長,否則引起興奮,更加難以入睡。

站樁之道,不加任何意守,不講丹田呼吸,不論時間方位,不拘場地。因此不同于一般的氣功,倒很符合中華道家「清靜無為,抱元守中」的修養功夫。《太上赤文古洞經》曰︰「有動之動,出于無動;有為之為,出于無為。」《陰符經》曰︰「自然之道靜。」站樁遵循自然之道,使人的身心在靜中自然得到調養。久而久之,就能體會到《莊子》所言「形全精復,與天為一」的「大妙」境界,就會明白站樁是合乎大道的。篤好修為之士,或可由此悟出道中三昧。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