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又稱水鄉民歌。屬于民間音樂,這種民歌已有170多年歷史,民們在光緒年間涌來水鄉進行開墾圍地,便把歌聲帶到了此地。家人把海水沖擊而成的土地叫做沙田,所以在沙田水鄉流傳的民歌,便被稱為沙田民歌。沙田民歌分很多曲調,大家比較熟悉的咸水歌、結婚時賀婚的高棠歌、漁民打魚唱的大罾歌,還有姑娘出嫁時的嘆家姐,都屬于沙田民歌的不同歌調。咸水歌兩句一小段,旋律婉轉抒情,纏綿悱惻;高堂歌則四句一段,高亢奔放,潑辣而具野性。歌的曲調清新,韻律天然,唱、嘆流暢,委婉抒情。水鄉人家在嫁、聚喜慶的日子里唱;在出海打魚,搖船駁艇時唱;在織網絞纜時唱;特別是在休閑歡聚時更愛唱。用這些歌謠舒心解悶,歡樂助興,從而精神振奮,激勵生產。咸水歌多用對唱的形式出現,歌詞多是四句一節,也有二句一節的,每節字數不拘,一般同韻,各節也可以轉韻。音樂結構通常是上下樂句多次反復的歌謠體,結尾處常因歌詞末句的反復而擴充。曲調常是隨字行腔,但曲式和襯腔是基本不變的。另外,咸水歌的吸收能力很強,它能把其他民歌和戲曲的音調融入自己的曲調里;也可以把不同的歌曲采取去頭留尾,而加以合並的方法造成新曲,使咸水歌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展。沙田咸水歌的音樂語言、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簡明樸實,平易近人,生動靈活,且題材廣泛,演唱形式繁多,除了自己抒情,還可與他人對唱、斗歌,最大特點是觸景生情,即興唱酬。過去,在大鰲、陸沙等沙田區,凡有村民聚集的基頭、圍尾、河岸、艇中,不時听到人們對唱和斗歌,以歌自娛,以歌宜情,以歌會友。
珠江下游各支系的水上居民,流動漁民稱作家人,流傳于珠海沙田地區的沙田民歌是「家人」唱的「家歌」、「漁歌」的基礎上,水鄉人獨創的一種曲目,包括咸水歌、高堂歌、大罾歌、姑妹歌、嘆家姐等。咸水歌有長句、短句兩種,字數不等,風格各異,抒情悠揚。而高堂歌則以每段四句,每句七字為規則,一、二、四句押韻,以敘事為主,格式如七律七絕一樣。沙田民歌主要分布在磨刀門、泥灣門、雞啼門、虎跳門、崖門等珠江五大出海口,影響面積約500平方公里。
從東晉時起經歷代「家人」的創作傳唱,逐漸形成的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歌。它采用帶有珠海沙田地域口音及語匯的光州放眼演唱,在婚、喪、祀神等民俗活動中產生並發展。沙田民歌的歌詞大都反映海河生產和沙田農耕勞動,具有海河文化與農耕文化融合的文化特征;歌詞都是演唱的民歌手即興編詞;有相對固定的曲調,家人將它的唱法稱為「暴肚」,具有即景、即興的特點。演唱時無論任何樂器伴奏和任何道具輔助,具有無伴奏清唱的特征。傳唱至今的曲目有5000多首。沙田民歌對珠江三角洲「家人」的勞動習俗、生活狀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蛋家人賦予沙田民歌生命,沙田民歌拓展蛋家人生存空間。蛋家人對沙田民歌具有重要的影響,也可以說,沒有家人也就沒有沙田民歌。道光七年《香山縣志》對珠海有這樣一段記載,「田廬漁戶水城一國」,可見珠海漁村一斑。珠海位于珠江磨刀門、泥灣門、雞啼門、虎跳門、崖門五大出海口.
百多年來,西江水大量的泥沙在這里沉澱,逐漸淤積成一望無際的沙田區,在這片沙田區上家人世世代代傳唱他們自己的民歌——沙田民歌。從東晉起,在歷經數代「家人」傳唱的「家歌」、「漁歌」的基礎上,逐漸演變而來的珠海沙田民歌,成為他們在生產和生活中進行語言和情感的交流的工具。
「晨沐陽光,晚沐風,頭戴竹笠,雙槳動」,就是當時家人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們泛舟江海,捕魚撈蝦,運輸販鹽,圍墾耕種,半漁半農,常以沙田民歌取悅。
沙田民歌源于家歌,起于漢代,展于元代,盛于清代。家人在性格、語言、服飾、居住、婚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特點,在以打魚為生的悠久歷史中,家人根據自己的生活和勞動過程的獨特性,逐漸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極富濃厚鄉土風情的家傳統文化,家人把海水沖積而成的土地叫做沙田,在沙田圍墾,開始了他們在沙田種植養植生活,在那里廣為流傳的民歌被家人稱之為沙田民歌,沙田民歌以其獨特的形式自成一體。
沙田民歌采用帶有珠海家人沙田地域口音及語匯來演唱,內容情真意切,通俗易懂;旋律婉轉,氣勢磅礡;副詞、稱謂非常多,富有人情味,听來倍感親切,非常有特色。他們在漁歌的基礎上學習和吸取廣東的「木魚」、「龍舟」、「粵謳」等曲藝的長處,也吸取客家人「采茶歌」的藝術精華,觀察生活,搜集素材,創作出內容豐富的沙田民歌。
明末清初,浮家泛宅的人不斷涌入珠江口沿海一帶沙田區,以種禾、蔗、蕉、養魚為主,同時也種桑養蠶,操捕魚業,他們在勞動生活中創造了豐富的沙田民歌。由于家人在過去不被允許讀書識字的,一百多年來這些歌謠只能通過口耳相傳。清人屈翁山的《廣東新語?詩語》中記載︰「人亦喜唱歌,婚夕兩舟相合,男歌勝則牽女衣過舟也」,可見與家人沙田民歌有著不解之源。家人創造了沙田民歌,同時沙田民歌也為我們研究家人的勞動習俗、生活狀態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沙田民歌以其獨特的形式,伴隨著家人的一生,百多年來,為家人的生活增光添彩。自有家人以來,這里的家人已經習慣用唱、嘆流暢的沙田民歌來舒心解悶,歡樂助興。他們在嫁、娶和喜慶的日子里唱;在出海打魚、搖船駁艇時唱;在織網絞纜時唱;在田間地頭、休閑歡聚時唱,處處歌似清風細雨,情如涓涓流泉。
《民俗》一書有著這們一段記載︰「家是一種富有詩意的民族。他們棲息在海上,海潮來了,便守著艇兒,搭兄搭妹的悠揚唱和,潮水退了,便一齊下灘,捕魚的捕魚,拾蛤的拾蛤。」家婚嫁儀式離不開一個「唱」字。森樹開花叫姐咪嫁,留返亞姐煮飯煲茶。至清代,沙田民歌發展至鼎盛。據文字記載,當時凡珠三角地區的水上人家都能演唱.
(續)——
作者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