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銳張迪等在工程上插不上手的人按照大家商議在民工中挑選了一部分青壯年用加班補貼等方式在其空余時間進行軍訓,最後挑選了六十多個十八到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作為全月兌產專職士兵編了兩個排,設了六個班長,其中黃石俊、劉宏就在士兵中任班長,劉偉黃石蓉等其余人員作為民兵預備隊也照常進行訓練,生產、訓練兩不耽誤,等訓練差不多了時候再設立排長。
林岩王東林指揮民工用混凝土澆築的幾個兩響炮發射管已經做好了,就是50x50x60公分的水泥墩,就像水泥預制板一樣有三排共九個圓孔,水泥墩上一端在制作的時候就被封死,只在中間留了一個小孔以便穿過兩響炮的引線。
鐘銳蕭陽他們讓民兵把水泥墩抬往訓練場,用專門制作幾十個兩響炮模型進行訓練,他們讓士兵、民兵在耳朵里塞好棉花帶上耳罩,一切動作都由連長、排長、班長的紅綠色小旗指揮,一切都像實戰一樣。
民兵按照指揮把兩響炮逐個輕輕放入發射孔內,然後用火藥引線把所有兩響炮引線鏈接在一起,然後根據命令點火。火藥引線燃盡算一個訓練過程,然後取出兩響炮再重復練習。
雖然槍支數量有限,但鐘銳他們還是讓所有士兵民兵都輪流進行射擊訓練和兩響炮填彈訓練。
蕭陽、小柳還有張迪郝強蔣小博他們還從俘虜里挑選幾個槍棍教練一直在訓練士兵、民兵隊列和拼刺刀。
王東林和他的徒弟們認為士兵馬上就能配備步槍應該讓他們在短時間內掌握射擊要領沒必要花費太大力氣來學習那些短時間內不可能熟練掌握的刺殺技術,現在的士兵從一開始當兵就舞槍弄棒,近戰拼刺刀咱們根本沒有任何優勢,還不如把火力設計的強大一點壓根就不讓對手近身,再就是咱們現在的鋼鐵質量根本就不適合做刺刀,而且這一時期對手都穿著盔甲,刺刀很難發揮作用的。刺刀練的再好只要近戰必有損傷,咱不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了,損八十咱也損不起能遠遠的打掉他們多好?咱一個也不用損,咱不跟他們玩近戰!大小槍榴彈遠近戰都是優勢,咱們的步槍也就不需要刺刀了,當然,徒手格斗也應該訓練,體能鍛煉也絕對不能少,五公里十公里的武裝負重越野鍛煉絕對不能少的。不過步槍上的刺刀位置還是預留有的,等以後鋼鐵質量好了加工一批裝上就是了。紙殼子彈現在已經能批量生產沒必要那麼精打細算應該讓他們盡快進行實彈射擊訓練。
但鐘銳他們認為在敵我對陣的時候可以遠距離射擊,但日常警戒等任務中不能在遠處見人就開槍,近處詢問的時候發生沖突不會一點兒格斗會吃大虧的。而且隊列及拼刺訓練可以士兵的集體榮譽感提高他們的信心。
由于不能印染,浸染出的迷彩布很難看。他們只好決定把軍裝全部改成浸染的淺米黃色,顏色介于沙漠黃和灰白之間。
蕭陽郝強等人要求給士兵配發皮帶,說用咱們自己浸染的布料做出軍裝本來就難看,如果再不用好看點兒的皮帶點綴一下簡直就像一群叫花子。
趙一方不解的說︰「我帶的迷彩服和長檐迷彩軍帽不少啊?少說也有好幾百套啊?都是在戶外野營批發的,質地挺好的結實耐穿干嘛還要重新再做軍裝?」
蔣小博說︰「王總說咱們幾年甚至幾十年都生產不出來這種質量的布料,還是留著咱自己穿,我可不想以後穿盔甲。鐘隊長和林隊長他們討論服裝顏色的時候說只有迷彩適合咱們,從王彪那兒弄回來的布料不少,上次玉門關幫忙回來曹延晟也給咱們送來的不少布匹,王總說咱們不能印染沒辦法制作迷彩,只能浸染成淺米黃色。」
鐘銳過來說林岩讓後勤那些人專門成立了一個服裝廠,已經把民工家屬組織起來制作了一部分軍裝。林岩之航他們還提議軍餃制,肩章也正在繡制中。如果抓緊時間制作過年還能跟的上換新軍裝。龍家過來的那些工匠中有幾個皮匠,照著咱們的樣品已經制作出幾條,老王用從王彪那兒弄回來的銅制作了幾個皮帶扣,士兵穿上軍裝扎上皮帶挺精神效果也漂亮多了。現在想再從回鶻軍或歸義軍那邊借幾個皮匠過來幫咱們趕制一部分皮帶,因為這一時期的皮匠大部分都被弄在軍營制作盔甲。
鐘銳接著說︰「李林張滿他們幾個在加工皮帶扣的時候提議咱們的軍隊名字叫‘華軍’,就是華夏之軍。」
「就叫華軍吧,華夏的華。老百姓管咱們的迷彩裝叫花軍。」
「可以讓後勤做一面‘華’字大旗,營地光禿禿也不好看啊。」
「不能做大旗!」林岩解釋說「這年頭樹旗就是造反,咱們要是掛起大旗周邊各勢力決不會放任咱們在此扎營的,包括僕固渾,他也沒法向上邊交代的。咱們還是低調一點比較好,不能太張揚。」
張國林說︰「又不是說樹龍旗,咱們掛一軍旗、將旗不成嗎?」
「不成,咱們什麼旗都不能掛的。」
林岩提議以後讓士兵叫上級長官,說他們叫咱們將軍老爺听著別扭。叫長官就挺好,長官可以不分大小,連老百姓也可以叫士兵長官的。所有下級見到上級都要行禮叫長官好,改制軍隊了待遇也得相應提高。
「有必要嗎?小伙子們熱情挺高的。」
「熱情高固然很好,但長時間待遇還不提高的話我怕軍心不穩。」
「那倒不至于,他們現在跟民工的待遇是一樣的,但咱發服裝鞋子,而且不用去干活。」
「提高一點兒吧,比歸義軍回鶻軍高就可以了,按每人每月兩貫銅錢,銅錢舍不得咱可以咱按銀子發放,每月二兩,這樣更能增加他們的凝聚力。」
「二兩?頂每月二百斤糧食了。回鶻軍的軍餉是多少?」
「他們沒軍餉,但戰後戰利品的一部分歸自己,前提是得活下來。」
「太慘了點兒吧?對了,還得讓王總他們給咱這新軍打制一批鋼盔,咱們不裝甲可以,沒鋼盔就不妥了,何況咱們還沒合適的軍帽。」
「不錯,新軍裝,皮帶,鋼盔,就差步槍了。咱得成立個軍需組專門負責這些了,哈哈。」
「就軍需組吧,別xx部了!」
「鋼盔很好,但還是得配備軍帽,咱們不能讓士兵平時天天戴鋼盔啊,我覺得貝雷帽或美式的船型帽就挺好看,改制仿制一批?想來想去這個制作最簡單。」
「也成,本來我想配大蓋帽或長檐帽的,但目前帽檐大蓋帽制作有困難,就船型帽吧,盡管難看點兒。」
王東林說現在生鐵熟鐵粗鋼已經上百噸了同時還澆鑄了一部分鐵鍋,那些鐵匠干勁兒很足的,用熟鐵打制的小鐵鏟做炊具已經很有模樣了,他們很有成就感的。
王東林鄭之航他們準備用耐火磚再起幾個爐子,以前的幾個爐子適當時候進行升級改造。現在鐵礦那邊三個爐子出粗鐵,三個爐子用來精煉和鍛造,克隆機床的材料已經備的差不多了,即使零件損壞也不怕,咱們的鋼材質量會越來越高的。零件會越來越耐用的。鍛造太枯燥,鍛造的人干半天就想去敲打鍋鏟,而且菜刀剪刀等日用品也打制了不少,盡管鋼質不好但還能湊合著用,但還是比本地的質量高一點兒。
「哈哈,敲打鍋鏟也是技術活啊,看來得提高鍛工的待遇。」
「是否把鍛工的工資提升到三斤或三斤半?鍛工的勞動強度太大了,一天到晚**錘。」
「可以,不過三斤半也有點兒低,按四五斤算吧,按勞取酬,每月折合成銀兩發放。對了,鍛工也可以按隊長組長的崗位津貼按月發放。」
「鐵匠們打造的鐵鏈子很漂亮的,基本上可以跟咱們以前的產品媲美了。」
「打鐵鏈干嘛?」
「咱現在只能鍛造幾十斤的鋼坯,以後大點兒的鋼件必須要用天車吊鏈的,我準備先加工制作幾套滑輪組,咱現在沒天車沒軌道只能先用滑輪組起吊,加方向繩控制方位。」
「能行嗎?」
「完全可以,就是勞動強度大了點兒。」
「那就好,反正咱不缺勞力。」
「當然不缺了,
耐火磚砌的新高爐點火了,加上二次供風後幾爐鐵煉出來效果效率都有了明顯的提高,特別是生鐵精煉的時候效果最明顯,熟鐵和鋼都可以使用了,最大的缺憾就是不能大規模的鍛壓,還不能生產大型機件。但制作槍膛槍栓等小部件已經不成問題。
王東林他們的機床一直就沒閑過,剛產出能湊合使用的鋼鐵就開始加工零部件,第一批與鋼管匹配的槍膛造出來了,介于熟鐵和鋼之間,除了使用壽命短點兒基本都達到了要求。原來決定直接用鋼管不澆鑄熟鐵不拉膛線僅供發射槍榴彈的步槍被他們否定了,他們認為所有士兵都應該熟練掌握射擊和榴彈發射,為了與兩種不同口徑槍管配置兩種榴彈可能會造成士兵臨陣失誤。所以因為槍管加工太慢只組裝好三十多支步槍,經過蕭陽小柳他們實際操作試射,基本達到設計要求,而且發射槍榴彈也達到了設計要求。
方毅把方宇送來軍訓的時候鐘銳等人堅決反對,畢竟方宇才十二歲還是個孩子。但方毅說既然到了這里就必須得讓方宇從小接受一些最起碼的軍訓,體能鍛煉是一方面另外就是讓他從現在起有一點危急意識,讓他知道我們作為外來者生存的艱難。
但蕭陽張迪等人卻不這樣認為,說過早讓方宇參與進來並不好,目前咱們的火力這麼強悍說不定會適得其反會讓方宇產生咱們的火力無敵的輕敵思想。
最後的折中方案是方宇每天早上跟他們一起出早操外加兩小時的隊列射擊訓練,其余時間繼續學習文化知識及跟著王東林他們學習機械加工技術。讓小家伙多熟悉一下武器性能對以後有好處,但現階段絕對不能讓他使用手槍,以他現在的臂力和腕力根本控制不住手槍發射時的跳動可能會傷及自己或者他人。因為自造的步槍後坐力太大怕傷著他大家一致同意讓方宇在射擊訓練時使用五六式半自動步槍。
剛有人提議把那些丫頭也弄過來軍訓一下時遭到大家一致發對︰那些丫頭就算了吧?她們來了只能添亂的,而且以後也絕對用不著她們上戰場的。
在剛穩定下來的時候方毅曾經考慮過讓大家分頭教方宇學習,他們發現除了方宇的書包和趙一方帶來的一些工具書外幾十個人竟然沒有其他任何書籍。方毅曾要求打印一部分教材被林岩等人以打印機壽命問題拒絕了,方毅曾氣沖沖的說等這些電腦報廢了咱們大家全都死了咱們的技術知識資料怎麼辦?林岩說正是因為怕技術失傳所以打印機才必須用來打印比教材更重要的東西。後來還是後勤人員她們根據記憶分頭手寫出了一部分供方宇學習的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