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二十二章 重炮時代 七

更新時間︰2013-04-23

「 !-」

一千多米外,幾塊青磚磊起的目標應聲而倒,良久,轟隆聲猶在山谷中回響。

這是在山中營地的射擊場,周曉峰帶著幾位客人過來試槍,巴雷特m82a1的威力,讓大家目瞪口呆。

「好槍!」

「好槍法!」

「威力驚人,真是軍國利器啊。」

「咦?這槍,怎麼沒有什麼硝煙?」

「」

眾人各有看法,落在內行眼中,槍與炮在許多方面是互通的,槍管、機構、發射藥以至彈形。

「這就是當年周家先祖召集工匠研制出來的重型步槍,只可惜,因為秘密工坊遭遇意外,許多工藝失傳了。」

當初打撈出來的武器現在都已經被周博等人按照周曉峰的安排抹掉了印記,他也不怕別人拆穿。

「吾歷代先輩以復興我中華為己任,本王繼承先人遺志,力圖光復,望諸位大力助我,讓先人技藝重現于世間!」

「有如此神器,何慮滿清不能推翻,中華不能光復?臣願傾盡全力,模索出此種火藥制造之法,為楚軍所用。」

「好,徐先生有如此志氣,本王定當大力支持,如新火藥能得制成,孤何吝名爵賞賜?」

三為本國學者中年紀最小的徐壽現年不過三十余歲,正是年富力強有所成就的年紀,加之對于化學工業的興趣,他第一個發現了這款槍特別之處,那就是發射藥威力巨大,但產生的硝煙卻不明顯,這絕對是一種新式火藥。

徐壽也是江蘇人,出生在無錫市鄉下一個地主家庭。但他五歲喪父,靠母親撫養長大成人。在他剛成年時,母親又去世。幼年失父、家境清貧的生活使他養成了吃苦耐勞、誠實樸素的品質,正如鄉人稱贊的那樣︰「賦性狷樸,耐勤苦,室僅蔽風雨,悠然野外,輒怡怡自樂,徒行數十里,無倦色。」

在其青少年時,徐壽學過經史,研究過諸子百家,常常表達出自己的一些獨到見解,因而受到許多人的稱贊。然而他參加童生考時卻沒有成功。經過反思,他感到學習八股文實在沒有什麼用處,毅然放棄了通過科舉做官的打算。此後,便開始涉獵天文、歷法、算學等書籍,準備學習點科學技術為國為民效勞。

這種志向促使他努力學習近代科學知識,涉及面很廣,凡幾何、重學(即力學)、礦產、醫學、化學的書籍,他都有所涉獵,近年更是專鑽化學,通過洋人傳播的資料,他也算是自學成才,掌握了許多化學知識。

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現在可不就是施展一身所學的大好機會嘛?

「多謝武王殿下,若能為楚軍強盛獻上一份力,臣心願已足,恢復前人技術,乃我輩責任,實不敢當高爵厚賜。」

周曉峰心下連連贊許,不計較名利,這才是做學問的態度。

而這個時候,克虜伯與龔振麟、丁拱辰兩人則靠近了模索狙擊槍的構造,那精密的制造工藝,如同藏家見到了稀世珍寶,浪子遇上了絕代美人,讓他們不由得沉迷其中而無法自拔。

「真是太神奇了,原來我們對東方的認識,完完全全錯了,要不是親眼所見,如何能夠相信,這樣的武器竟然會是前人的作品。」

克虜伯向著周曉峰行了一個單膝跪禮,請求道︰

「國王殿下,無論如何,請您給我一個機會,讓我參與到這支武器的制造工藝復制研究,無論您有什麼要求,我都可以答應。」

在如此先進的武器面前,自己的那一套鑄鋼技術已經失去了作為談判籌碼的優勢,人家早就有了基礎,只需要恢復以往的水準,不僅是新式步槍,就是應用與火炮也不是問題。

珠玉在前,自己討價還價還有意義嘛?

面對一支如此神奇的火器,克虜伯先生已經淪陷了。

「太好了,歡迎你加入我的研究團隊。」

本來,周曉峰還準備了許多糖衣炮彈,用來拉攏克虜伯。沒想到,手段還沒有用到,對方就被打敗了。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果然是所言非虛,這不是,一款新武器,就挖來一位軍工技術與企業管理能力都稱卓越的全能人才。

東西合璧,雙劍合一,必然能讓他的槍炮工廠在最短的時間內生產出優良的武器。而且,在吃透了工藝之後,這座新廠將能以領先于時代的強大技術為楚軍的崛起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

其實,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東西方在武器研究上差距還不是非常大,至少,還沒有到完全無法跨越的地步。甚至,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如果不是指揮不力,武器配置不當,清軍都有可能將英法聯軍覆滅于北京城下。

那時候清軍的部分火炮其射程甚至要超過聯軍的火炮,而這時代也有不少軍器研究方面的人才,只是因為滿清不重視科技,以至于明珠暗投。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際,時年四十的丁拱辰就參考西洋炮的構造,在廣州鑄成了性能良好的鐵炮。並于1841年編成了一本《演炮圖說》。

丁在閱讀西洋炮學的基礎上的鑄炮之法,其實和明末以來中國原有的紅夷大炮的泥範整體模鑄法差不多。即以炮模口徑為基數,用泥先制成外模和內模,用起吊裝置將外模吊套于軸心合一的內模之外,兩模之間的空隙,便是炮管的厚度。然後用青銅或鋼鐵溶液澆注其中,冷卻後,除去內外模,最後再用各種配件加工成完整的火炮。

此法鑄造的火炮有其缺陷,泥模在用炭火烘烤時,經常是外干內濕,澆鑄時水分蒸成潮氣,致使所鑄火炮常有蜂窩狀孔穴,發射時容易炸裂。

其次是這種鐵炮不能對炮膛進行深入的加工,致使炮彈射出後,彈道紊亂,降低了射擊精度。加上大多數人並不懂得身管與口徑比例、火門位置在火藥燃燒中的實際意義,絕大多數火門開得太前、太大。彈不圓正,口不直順,游隙過大,以至于此炮尚未達到明末紅衣大炮的水準。

鑒于此,當時的嘉興縣丞龔振麟立志改革,于1841年發明了早于歐洲三十多年的鐵模鑄炮法,鐵模可多次使用,不用清洗炮膛,消除了泥模鑄炮多蜂窩易炸膛的缺陷,縮短了鑄炮周期,降低了鑄炮費用,並寫成《鑄炮鐵模圖說》一書。

至1841年9月,鑄成一百多門新型火炮,時人稱其「工巧不下西洋。」

歐洲火炮鑄造從十六世紀以來一直采用泥範整體模鑄法,在給實心火炮上鑽孔的實踐始于十八世紀初。在英國伍利奇的皇家槍炮鑄造廠,泥範整體模鑄法一直延續到十八世紀七十年代。

直至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英國發明了全金屬車床、自動調節車床、牛頭刨床等一系列工作母機,到四十年代時,達到了用工作母機制造機械的領先水平。

在制造火炮方面,利用車床先將火炮鑄成實心圓柱金屬鑄件,然後用超長鑽頭鑽孔,接著到錘床上將孔逐步錘削成型,加工成火炮。此法使炮身較模鑄法更加均勻、對稱、光潔,各種尺寸比例和火門的設計較合理,射擊精確度高。既提高了鑄炮的精度,又節省工時,堅實耐用。

英軍火炮鑄造除了傳統的泥模整體模鑄法、失蠟法外,又開始大規模采用車床切削鑄造法。

魏源的《海國圖志》對英軍火炮工藝介紹雲︰「西人鑄炮,其鐵皆經百煉熔淨。先用蠟制成一炮,絲毫無異,次用泥封密陰干。鑄時用火烘模開孔,泄出蠟油,然後將鐵灌入其鑄法合度,多以引門上長方形為表,或安頭上或尾後,或頭尾皆安,亦合度數。」

所以說,即使是以英國這位列強霸主,在火炮技術上,比起滿清也就領先幾十年而已,並不是無法趕超。

只不過是鴉片戰爭之後,因為滿清苟且偷安,在火炮研究上又止步不前,讓龔振麟與丁拱辰這樣的人才無以施展之處,這才導致雙方差距越來越大。

「既然是成了自己人,我就再帶大家,一起去看看我的秘密武器。」

早在十幾天前,因為有兩艘上千噸的蒸汽船牽引,在數十名水鬼的努力下,周曉峰那艘‘新海龍’號終于從海底被打撈了上來,清理修復也接近了尾聲。

這是他當初跑買賣的家當,算是他最大的秘密,這艘船被打撈上來之後,因為損失了兩台發動機,又被海水浸泡了大半年。修復之後,整船動力下降了三分之一,不過四五十節的船速,絕對能征服這個時代所有船舶動力方面的研究者。

周曉峰原本準備拋出來招攬克虜伯的利器,一為後裝線膛炮優勝論,二為重炮制敵論,三為線狀無煙火藥工藝,四為炮彈改型新法,五為包料包銷無本萬利的合作模式,六為頂級設備全力配合的優越工作環境,七為公私兼顧曲線救國的精神激勵,八為高官厚祿貴族爵位的名利誘惑。

想必八刀齊下,對方避無可避,難以抗拒。只是沒想到,他高估了克虜伯先生的抵抗力,只是一支重狙,就讓這位日後的世界軍工巨頭防線失守。

真不知道,等周曉峰把他的一些先進武器逐步展示給他,這位技術狂人會不會就此投靠過來。畢竟周曉峰掌握了一批領先于這個時代好幾個代差的武器,足以讓克虜伯倚之自傲的秘密鑄鋼技術黯然失色。

「天吶,世界上竟然會有那樣的船嗎?」。

听到周曉峰的描述,克虜伯再一次淪陷了,四十多節的船速,那是什麼樣的天才,才能制造出這樣的動力設備啊。

再一次分享了對方的秘密而未要求回報,令這位日耳曼人感激不已,而對方家底之雄厚,也讓他大開眼界。對方對于西方技術的了解,比他這位歐洲人還要詳細,其見聞之廣博,氣度之寬宏,更讓他為之折服。

這位國王,簡直是他所僅見的英明君主,堪稱智者。他的慷慨,讓人受寵若驚,他的熱情,令人如沐春風,仿佛有一道光環剎那間籠罩在自己身上,一下子就站上了世界的中心,萬眾矚目,備受尊崇。

「如果不是受了赫爾曼先生的邀請,我這一輩子都要感到遺憾了,這次遠東之行,是我最大的幸運,克虜伯家族的興起,將因為這個契機而無可阻擋。」

隆重推薦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