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38章 豈與群蟻爭毫芒(七)

範純仁身份、地位都不低,親朋故舊無數,于朝中名聲也極大。不過這一點倒不算什麼,韓岡是都轉運使,監司官與親民官不是一個路數,更有監察治下百官的職權,沒必要巴巴的會一面。

但範純仁是範仲淹之子,而範仲淹曾經勸學張載,一代大儒實出于範文正公的一番勸誡。此事盡人皆知,這一份香火情,就算當年的當事人皆已不在人世,韓岡也不能翻臉不認。疑惑歸疑惑,既然在唐州遇到了,在情在理都得見一面。

所以在沈括設的接風宴,韓岡見到了範純仁。世人傳說範家四子,以範純仁最似範仲淹,今日一見,氣貌純粹,言談舉止的確不是普通俗吏可比。

範純仁論年紀,可以說是韓岡的父輩。依靠父蔭,他的起步比起韓岡當年要輕松得多,但這麼多年下來,他的官職始終不高,總之是不合時宜之故,跟範仲淹一模一樣。

原本他文學貼職還是直龍圖閣,但因罪責授信陽軍後,便連著這份貼職都丟了。如果範純仁沒有被降罪,他從名義,應該是從屬于韓岡這位龍圖閣學士的手下了。

除了範純仁之外,與會的並沒有他的兒子、佷兒,只有走了順道一起南下的新任辰州司戶參軍李之儀,說是範純仁的弟子。從鄜延轉調荊南,看來是貶任。韓岡似乎在哪里听說過李之儀這個名字,就是記不清是在哪里听到過,來自于鄜延路的種建中的信中,也沒有提起過他。

在席,韓岡和範純仁初見而已,只是泛泛而談,不過是說起兩人長輩的舊日來往,以及兩人都認識的熟人,拉一拉關系。

不過當不知內情的範純仁提到入關中講學的程頤時,韓岡還算是平和淡定的心情就變了有些壞了。

「純仁自京兆府東行,于華州適逢程正叔聚眾講學。其入關中不過半月,關中士大夫便已是聞風影從,心向往之。還听程正叔提起玉昆你,說玉昆你曾于風雪中,立于程宅門前半日之久。積雪過膝,落雪滿肩,問道之心可見一斑,尊師之舉可為萬世法。」

「韓岡曾于伯淳先生處聆听教誨,又是奉先師之命致信程府,于其門前自不敢有所不敬。」

由于蘇和範育的來信,韓岡早已有了心理準備,範純仁爆出的這個料並沒有超出他的預計。

看來自己的預感還是沒有錯的,果然是被抄底了。張載去世,缺乏核心的氣學,讓入關中講學的程頤給斬草除根,那是沒得跑的。如果沒有合適的手段加以反擊,一兩年前還在關中、京城興盛無比的氣學,就會是曇花一現,轉眼就化為影。

道統之爭本就沒有任何私情可言,哪一位大儒不是深信自己走的道路能直通天人大道?對于任何雜音,都有勢不兩立的想法。

韓岡對程顥依然尊敬,對程頤也保持敬意,但這並不代表他能忍受氣學被程門收編。心情一變,與範純仁的對話也就成了敷衍。

不過範純仁的來意韓岡基本也探明了,範仲淹的這位兒子在說話時本也沒有隱瞞。

「種子正已然天子,意欲攻取西夏。如今關西兵雖精,然則不多,糧雖備,然則不豐。西夏母子相爭,橫山一役後,三年不敢犯中國,慶州百姓皆樂此太平盛世,豈有棄富貴而入行伍者。且西夏國力雖衰,仍坐擁甲騎數十萬。爭利山林非難事,用兵于興靈,又豈是那般容易?」

「以二丈之見,當如何?」韓岡好奇的問道。

「息兵、消禍、止戰、除役,但使彼國生靈,先感朝廷好生之德,則其酋首自無能為。」範純仁的臉色變了一下,「否則兵禍一生,百萬人流離失所,無所依歸。」

範純仁的公心,韓岡的確對此很佩服,但整件事就好笑了。明明有著足夠的優勢,卻還要保持著守勢,這一點韓岡首先就難以認同。他辛辛苦苦的打造板甲、神臂弓、斬馬刀和熱氣球到底是為了什麼?

更何況所謂疏不間親,因為王舜臣、種建中和種樸的關系,種家對韓岡來說,是他在軍中的基本盤,就算是有什麼想法,也是私下里來交流,要吵架也是關起門來吵。跟範純仁這外人,怎麼也不可能交心。

別說是範純仁,就是換作其父範文正公來,韓岡也不會昏了頭腦,他早就過了遇名人就暈頭轉向的年紀了。

對于範純仁的憂慮,韓岡報之以暢快淋灕的大笑,「要攻打西夏,需天子首肯,兩府無阻,千軍萬馬又豈是那麼好動的?且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這錢糧又是一樁。要想動刀兵,沒有那麼容易的事。」

轉頭看著範純仁,他收斂了笑容︰「自從官軍收復熙河之後,種子正便接連要收復羅兀,那是熙寧五年的事,可橫山一役收復羅兀城又是何時?是熙寧八年。如今種子正攻夏,即便通過了天子、宰相,想要點集兵馬、輸送糧秣兵甲,也不是旦夕之事,再怎麼快也要兩年——故忠獻公舊年在陝西急于成事,才導致好水川慘敗。有鑒于此,之後朝廷用兵,便謹慎了許多。王資政為河湟,籌劃了五年;韓岡在廣西,也用了一年,而西夏國力又豈是吐蕃、交趾可比?自當慎之又慎。」韓岡最後總結,「此事論之尚早,範二丈實是太多慮了。」

韓岡和範純仁的這一次會面,說不坦誠,更談不好,只是禮節性的一團和氣,說著不相干的閑話,最後也是維持著士大夫之間的禮節,看似親熱實則冷淡的相互告辭。

範純仁雙眉緊鎖的走在前面,而作為陪客的李之儀跟在後面,兩人騎著馬往驛站行去。

李之儀臉帶著隱隱怒意,又有幾分不解,「先生特意走唐鄧,難道就是為了見韓岡一面?!」

「的確是為了見他。」範純仁放著近路不走,不顧家人疑慮的繞路而行,究竟是為何原因,現在是終于承認了,「韓岡太過年輕,不宜居于朝堂之,天子和兩府,應該都明白這一點。所以等襄漢漕運打通後,他也不可能因功入朝。那麼下一步,韓岡會被調到哪里?」範純仁回頭瞥了弟子一眼,「其實是不難猜的。」

李之儀瞪大了眼楮,驚道︰「關西!?」

「以他的才干、功績和官位,難道還不夠一任邊帥嗎?直龍圖閣已可為慶帥,直學士連開封府都能去了,何況龍圖學士?」範純仁自嘲的笑了一聲,「隨軍轉運一職,非韓岡莫屬,更有可能親領一路,讓種五後顧無憂。」

李之儀這下完全明白了範純仁的用意,雙眼一亮,「若是韓岡不願為之出頭,甚至反對用兵,想必天子、兩府,都會為之猶豫。甚至種諤本人,也會退縮。」

範純仁搖頭一嘆︰「……可惜啊,他也是一樣,否則不會滿口托詞,卻不言己見。」

李之儀怒道︰「其心可誅!」

「端叔,當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範純仁神色嚴肅。

李之儀低頭受教,卻又問道︰「那先生打算怎麼辦?」

範純仁語氣平淡,眼神卻是堅定︰「割而可卷,孰為神兵;焚而可變,孰為英瓊。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

將範純仁敷衍了過去,韓岡回住處時,浮蕩在他眼前的還是範純仁夾雜著憤怒、悲憫和堅持的眼神。

這應該算是偏執,繞了千里來見自己,只為了阻止對西夏的戰爭,尋常人絕不會這麼做,都已經被貶到京西來了。

因為在道德品行無可指摘,所以行事、作為就是正確的。就因為自己是正確的,所以他人也應該贊同。看人如此,視己亦如此。這樣的想法,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什麼叫一日三省吾身?

韓岡其實挺怵這等人,道理根本說不清楚。

搖搖頭,便將範純仁拋之腦後。

眼下襄漢漕運即將打通,只要荊湖的糧食能源源不斷的運進京城,即便漕渠沒有全線貫通,韓岡的任務都算完成了。

不過就算完成,也不會有多少有實際意義的封賞,韓岡很清楚,天子和兩府中的絕大多數人,都不想他出現在朝堂,無論功勞有多大,一個未及而立便離兩府只有一步之遙的臣子,對眼下的朝局,還有國家的未來,都不是好事。

韓岡並不是為了他們而辛苦,更不是為了乞求功賞,他只是按部就班的照著預定的規劃去做而已,受到。但這並不代表他會願意坐在,,官位不是很在乎,但他需要回到京城。只是為了氣學一脈的存續,他都必須回到京城,不借助開封的地理優勢,他韓岡是壓不住已經成了氣候的程門,也凝聚不了氣學一脈的人心。

眼下的當務之急,就是早點回到京城,並授課為人講學。只是看起來,似乎很難。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