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次天機一番話後,十二祖巫也不再拘謹,恢復大大咧咧的個性,天機也樂意如此,平日和十二祖巫練練武技,又傳他們種種神通,祖巫雖沒有元神,不懂揣測天機,但天機傳他們銅錢問卦之法,亦是可以推測部分天機。
一日,天機正在和祝融肉搏,突然帝江跑過來道︰「道君!盤古殿誕生新的巫族了。」
天機听完大喜,丟下祝融向盤古殿趕去,十二祖巫已經把盤古殿升起,放在不周山原本問道別院,天機匆忙走進盤古殿,就見後土和玄冥一人抱著兩個女圭女圭,天機接過其中一個,發現這個女圭女圭明顯比另外三個女圭女圭大,天機微微一詫,隨後掐指細算,片刻後,大笑,沒想到既然是夸父。
「道君為何發笑?」後土在一旁見天機突然大笑好奇問。
「無事!」天機神秘一笑,看著四個還在酣睡的小家伙道︰「以後他們四人就跟貧道在方丈仙境修行。」
「為什麼?」剛剛趕到的祝融好奇的問。
「天機不可泄露。」天機神秘一笑,隨後感嘆道︰「貧道就此回方丈仙境了,以後有什麼事只要點燃此香即可,貧道自會趕來。」
「道君,可是祝融有什麼得罪道君的地方,道君盡管說出來。」一旁的帝江以為祝融得罪天機,所以天機才會走。十一個祖巫全部怒視祝融。
天機看著祝融委屈的表情,哈哈大笑,道︰「不管祝融之事,貧道早有決定,此番回去正好可以教導這四個小家伙。」
原來如此,眾祖巫大松口氣,隨後想要挽留天機,但無奈天機去意已決,只好作罷。
天意抱著四個女圭女圭來到方丈仙境,吩咐惜月和夕日抱著,不管兩人怪異的表情,叫兩人抱好,隨後取出混元袋,銀光一閃,七人消失不見。
再次出現,惜月和夕日滿臉吃驚的看著面前的景色,一望無盡的青草,又有成片的果林,一條晶瑩剔透的河流貫穿整片大地,天上群星閃耀,突然出現的魔族下了兩人一跳,兩人戒備的看著面前的魔族,但奇怪的是,魔族並沒有睬他們,而是來到天機面前,道︰「大人!你來了。」
天機微微點頭,看著惜月和夕日道︰「不必緊張,這是混元袋中。」
天機接過四個女圭女圭,交給面前的魔族,道︰「以後他們就是你們的主人了,好好照顧。」
「是!」魔族召喚幾個同伴接過四個女圭女圭,看著他們遠去的身影,天機對旁邊的惜月和夕日道︰「你們也留在這里,好好照顧他們四個。」
「是!老師。」惜月和夕日回答,
星光下天機陷入了沉思,適才在盤古殿,天機推算出他們的身份,沒想到這四個女圭女圭竟然是後羿、夸父、刑天和蚩尤。後世傳說除缺十二祖巫唯有他們四個在巫族有過碩大功績,後羿射日,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和蚩尤的逐鹿之戰,天機之所以把他們接過來就是為了以防萬一,怕他們重蹈傳說覆轍,盡管還早,但也未雨綢繆,而安置在混元袋就是因為混元袋是先天至寶,自成一空間,天道干預不了。至于混元袋中的魔族,天機早就抹掉他們記憶了,他們現在只不過是一個長生不死的僕人罷了。但盡管如此,以防萬一,天機還是留下惜月和夕日照看。
天機回到方丈仙境,突然轉頭看天,就見一道玉碟迅速飛來,只是被方丈仙境的護島大陣擋住,天機衣袖一揮,打開護島大陣,接過玉碟,發現是鴻鈞傳來的,片刻後,天機突然道︰「祥雲!隨為師前往昆侖山。」
「是!」祥雲身影從後院急忙趕來,手中還拿著一個先天水壺,見此天機微微一笑,道︰「先收拾一下,此事不急,是鴻鈞道友邀為師論道。」
「是!」祥雲把先天水壺收回法寶囊,然後整整衣冠,天機見他收拾好,道︰「駕雲前往昆侖山。」
祥雲應諾,從法寶囊中取出一片青色祥雲,青色祥雲化霧纏繞兩人腳下,隨後化雲駕著兩人前往昆侖山。
三日後!祥雲來到昆侖山意外的看見鴻鈞站在山口,其身後跟著三個身穿道袍的人,昊天和瑤姬亦同在。鴻鈞看著天機前來,微微一笑,上前道︰「道友百萬年不見,風采依舊。」「道友亦是光彩照人啊。「天機向前一步道。鴻鈞做了個請的手勢,天機並排和鴻鈞走入大廳,看來鴻鈞有事求助與我,否則定然不會如此客氣,天機看著旁邊鴻鈞的笑容想道。兩人分主次坐好,天機率先開口,看著鴻鈞身後的三人道︰「不知道友身後三人是……」「他們是貧道新收的徒弟,乃盤古元神化形三清。分為老子、原始和通天。」鴻鈞臉帶驕傲的看著三清。三清見自家老師介紹自己,急忙準備對天機鞠躬,畢竟他們是鴻鈞的徒弟,而鴻鈞又和天機平輩而交,雖然不情願,但卻是沒有辦法的事。天機見狀急忙衣袖揮出,用法力阻止三人的舉動,天機也想讓三清對自己鞠躬啊,可是不行啊,通天不說,但原始這個小心眼肯定會記仇的,再加上還有老子這個悶騷貨,以後肯定不得安靜。所以天機還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博個好感。顯然天機的這番舉動贏得了三清的好感。天機也不在意,對鴻鈞道︰「道友!不如我們開始論道吧!」「善!」鴻鈞點頭,率先開始講道,頭顯慶雲金燈,三花散發無量量光。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進,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道者,可傳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