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雲︰
「我生百千萬劫,
惑爾丈寸埃間。
通明三界六道,
橫超十二因緣!」
在這個世界上,藏有三大魔石。一顆是之石,如果找到了它,你就能完成自己的心願,實現自己的夢想,叱 風雲、建功立業。一顆是通明之石,如果擁有了它,你會明悟真理,演算因果,闢邪趨利,贏得富貴。最後一顆,是治愈之石,如果得到了它,你就會免于世間所有傷痛,獲得健康幸福……
……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
如果忽略山野間凋敝的村落、破舊的房舍,這里的風景,也可以稱得上山清水秀,風光霽麗。
這里,是一所鄉村小學。一名老教師拖著病體,面對繞在其身畔的孩子們,講了最後的一課。
這最後的一課,是以問答的形式進行的。
剛開始,孩子們問的,都是一些學業上的疑惑。直到後來,有一名大一些的孩子,開始問一個讓他苦惱很久的問題︰「老師,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另外一名更大一些的孩子遲疑著,猶豫了一下,接著問︰「對呀,還有,我們為什麼要活著?」「我們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老師沉默了。只有對人生明悟到一定的程度,才會思考這樣的問題。他欣慰的同時,又感到擔憂。然而,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面對這群從六歲到十六歲不等的孩子,他只能用更簡明的詞句,在孩子們心中,預先埋下一顆種子,期望日後,這顆種子,會在他們的思想中生發,從而引導他們的人生。
于是,老師經過思考之後,說︰「這個世界上,藏有三大魔石。一顆是之石,如果找到了它,你就能完成自己的心願,實現自己的夢想,叱 風雲、建功立業。一顆是通明之石,如果擁有了它,你會明悟真理,演算因果,闢邪趨利,贏得富貴。最後一顆,是治愈之石,如果得到了它,你就會免于世間所有傷痛,獲得健康幸福。」老教師喘息了一下,接著說︰「只要你還活著,只要你不斷地學習,三大魔石最終會現身于你。」
在孩子們依依不舍的目光中,老教師被送出山,他住院了。三天之後,他告別了人世。
老教師原本是下鄉支教的大學生,後來卻立願扎根鄉村,教了一輩子書。他的學生,有不少功成名遂,然而,鄉村太小了,太落後了,他們都沒有回來。但是,在老教師辭世這一天,他們都回來了,濟濟一堂。
一屆又一屆的學生,曾經,都是圍繞在老教師身邊學習。他們,是師兄妹。
最後,那些師兄師姐,問起來︰「老師最後說了什麼?」
那最小的一批學生,有的,是第一次經歷生離死別,他們都還沉浸在傷痛之中,沒有回答。
只有最小的一名孩子,大聲說︰「老師讓我們去尋找三大魔石!」
這個孩子還太小,拖著兩管鼻涕,旁觀靈堂熱鬧的他並無悲傷,顯然,他尚不能理解死亡的含義。但是,他的回答,卻令師兄師姐們詫異了。當了解關于三大魔石的說明之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沉思。
這些學生,後來在各行各業,有不少人做出了杰出的貢獻。面對記者的采訪,不論是醫生、學者,還是商界豪富,甚至包括某著名黑色道大佬,他們眾口一辭,說︰「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我找到了魔石!」……
于是,魔石的傳說在江湖間不脛而走,並形成了一個新興產業鏈。
有人制假售假,在市場上公開出售魔石,並創新性地為魔石進行分級分類,比如學業類、財富類、愛情類。又比如一級魔石可以實現小心願,八級魔石可讓你圓高考狀元夢,十級魔石可以讓你在官場主政一方等等,價格當然也是高低不等,貴的竟達百萬之資。
有人創立了魔石研究學校,各個學校均自稱是該老教師的直系傳人,宣揚在本學院學習的學子,最終都能煉成魔石。他們宣稱,魔石只能出自本身修煉。修為高的,魔石從體內自成。從而不少結石病人,堅決不肯取出體內結石,他們認定,自己體內的那些小石子,就是自身修煉生成的魔石。于是,他們忍耐非人的痛苦,目標是把那顆石頭子修煉得大些、大些、更大一些。而一旦取出結石,竟然有人信以為真,爭相以高價購值!
各種魔石學會更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門。有人研究發現,魔石自創世之初已經存在,乃造化之石,偶然現于世間,必興風浪。為什麼該老教師得到魔石,世間仍一派平和呢?原來,該老教師為免世間眾生疾苦,自隱于山野間,天天為魔石誦經念佛,化其戾氣之故。並經多方考證,認定該老教師是魔石的第三十代傳人雲雲,言之鑿鑿,仿佛確有其事。
不少老外則熱衷于創立魔石探險隊,前往世界各地尋找魔石的蹤跡。某些隊伍歪打正著竟然找到了古城遺跡,竟然找到了古文物群,從而發家致富。
而關于魔石的書藉、博覽館、教學光盤、時興游戲更是層出不窮,紛繁一時。
久而久之,有關魔石的一切,就象一切時髦運動一樣,煙消雲散,只留下或多或少一些信眾,執迷不悟,一生求索。多年之後,還有不少人在古玩市場出沒,汲汲以求,希望運氣好了撿個漏子,得到一小顆魔石……
恰在此時,在萬山之眾,群峰之顛,有一個人偶然中重觀歷史,目睹了這一切。
他一手支額,一手扶著水晶球,慵懶中,無聊之狀畢現。看著水晶球內顯現的世間百態,他一時哂然︰「魔石?呵呵,有趣!」
一念之間,風浪已生……
不久,江湖上出現了一首謁語︰
我生百千萬劫,
惑爾丈寸埃間。
通明三界六道,
橫超十二因緣!
該謁語莫名其妙傳遍了五洲四海,街頭小兒也能吟誦得朗朗上口,但不明其義。
有人把它當作兒歌,有人漠然無視。知道意思的一笑置之︰「好大口氣!世間豈有人能擔此任?或達此境?」唯有一須發皆白的《周易》學者,听聞此謁,掐算一翻之後,喟然長嘆︰「妖孽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