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值得一看 向張艾嘉致敬(轉載)

向張艾嘉致敬(轉載)

張艾嘉——她是羅大佑口中的「小妹」,她是李宗盛、梁詠琪心目中的「張姐」,她是美國《時代》雜志曾以三頁篇幅推介的人物,她是位德高望重的偶像任我仰望。

張艾嘉不是我最喜歡的女歌手,齊豫飄渺高遠不食人間煙火的嗓音讓她相形失色;張艾嘉不是我最喜歡的女演員,張曼玉玉潤珠圓的表演讓我過目難忘;張艾嘉不是我最喜歡的女導演,能夠將磅礡大氣的題材舉重若輕者駕馭者惟有許鞍華。

然而,張艾嘉卻是我最喜愛的藝人。盡管從頂級到末流歌手、演員在媒體上往往被冠以「藝人」二字,但我總以為除卻才華本身,藝人該是德藝雙馨的代言人。于是集唱、演、導于一身的張艾嘉成為我心目中無人可替的藝人形象。

一、其人

張艾嘉其人作為本文的開端,總是要寫的。而我此刻卻心下茫然,不知如何下筆。張艾嘉影音事業如火如荼的80年代初,我正在呀呀學語。懂得關注時,張艾嘉早已功成名遂,漸漸淡出文藝圈。

張艾嘉的愛情經歷雖不至傳奇,卻也色彩斑斕。按照道德家的觀點,他們定要對張艾嘉大放厥詞的。在她二十歲時,即與長她十多歲的劉若林結為連理,六年後因故離異,在那個相對保守的年代受人詬病。此後與當時的有婦之夫王靖雄相愛,1990年又未婚產下奧斯卡,次年兩人才正式締結婚約。

而她與羅大佑這對才子佳人當年那一場風花雪月的故事已無跡可尋。如今的我們只能在羅大佑寫給張艾嘉的一曲《小妹》中窺見過往的一斑,或是在張艾嘉執導的《最愛》、《心動》故事里想當然地找尋點滴蹤跡。只是愛情因其難以捉模而讓羨者自羨棄者自棄,這段曾經人人看好的羅張之戀終究只是「紅樓的一緣」。想起去年張艾嘉因故未能作為羅大佑大陸巡回演唱會嘉賓出席,局外人遺憾之余也不免為兩人發出「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的感嘆。欣慰的是,1984年世界「和平年」,在張艾嘉的提議及策劃下,促成了羅大佑創作了聲勢浩大的《明天會更好》,總也可算做那段閃亮日子的一個見證。

張艾嘉畢竟是張艾嘉,是人物,更是尤物。那些道德場上的官樣文章在她的才情,她的風情面前瓦解冰消,反為她增添了讓人如醉如痴的豐潤神韻。

小時候讀李昂的《她們的眼淚》,對小說中生在養尊處優之家卻在收容所兼職的雲阿姨行為大惑不解。如今看著張艾嘉多年如一日致力于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漸是明白這是何等的偉大與艱辛。

一直以來,張艾嘉在本職工作之外,擔任殘障人士再生會副理,予殘疾人以噓寒問暖的關切。多年來更如東西南北人,輾轉港台兩地之閑暇,數度遠赴非洲,做著堅持不懈的親善訪問。2000年春節期間,張艾嘉攜子及劉若英前往**地震災民,與當地原住民載歌載舞打成一片。身為人母的她推己及人,對災區女性身心健康表示關注與擔憂,勉勵她們重建家園。

據說早年張艾嘉曾經出版過一本書,可惜我通過任何途徑都無法獲悉關于此書的任何消息,每每想起總不免升騰起生不逢時之憾。好在是讀過張艾嘉零星的文字的。她在《盧旺達日記》最後寫道,「又有人問我為何要幫助非洲人,這類問題我不想答了,說來仿佛是什麼大道理,其實很簡單,我想做就是了。現時做的事情多著呢,多講無謂!」——沒有凌厲的居功自傲,有的只是樸實的文字下的古道腸。1995年張艾嘉又在《提醒》(為焦桐散文《在世界的邊緣》所作的序)一文中再次談到,「我已經相當厭煩听到有人問︰‘為什麼要救援非洲的人?那里的一切關我什麼事?’。我只祈求千萬不要有一天,當我們必須向外伸出求援的訊息時,別人會這麼說︰‘台灣在哪里啊?那里關我們什麼啊?’」——好個微言大義的性情中人!

一直以為完美的女性是人、妻、母的統一體。盡管張艾嘉在演、唱、導三方面成績斐然,但她卻不是常人意識中拒人以千里之外強悍的女強人。作為人,她有著博大的襟懷,淡定而從容;作為妻,她有一種不易描寫,難以形容的風韻;作為母,她的舐犢濃情是深沉而寬廣的。一方面,張艾嘉中年得子,她毫不諱言地將奧斯卡視為「生命中付出最多、最令我牽腸掛肚的人」,這份化解不開的濃血親情我們在她許多唱片中可以感受到。另一方面,張艾嘉的親子教育是高瞻遠矚的。送奧斯卡只身飛往美國度夏令營、帶他參加各類社會事業,自幼便向他灌輸自立意識、公益心德。去年張艾嘉在愛子「奧斯卡」被綁架的事件上,更是顯示了她安時處順、波瀾不驚的人生態度。先是以身體不適為由,獨自承受這場飛來橫禍。因怕失去獨子,以低調的姿態面對媒體,達觀地面對命運的安排。歹徒擒獲後又發表公開信,在對社會治安表示憂慮的同時,更以曠達的胸襟表達了對不良少年犯罪問題的隱憂。張艾嘉的所作所為,無不令人感動。

二、其音

坦率地說,張艾嘉的聲線平平,表現力平凡,說她是**「中文百佳」里最不出眾的的女歌手想必反對者寡,然而她的7張專輯即有3張入選「百佳」(《忙與盲》第19名,《童年》第20名,《愛的代價》第93名)。以張艾嘉的演唱資質遭來評委及听眾如此厚愛,因其難能而顯可貴。

迄今為止,張艾嘉整整二十年的音樂歷程中共計只出版了4張專輯︰《童年》、《忙與盲》、《你愛我嗎》、《愛的代價》,以及2張精選輯︰《張艾嘉滾石珍藏版金碟》、《最愛#183;;張艾嘉》。

發行于1981年的《童年》與其說是張艾嘉的第一張專輯,毋寧說是羅大佑發表自己首張專輯前的巨大的醞釀積澱。《童年》專輯因著這一層緣故,更多了些屬于年輕人的青澀于其中。《童年》以白描的手法刻畫了那一代年輕人共同擁有過的珍貴記憶。《東景》系蘇東坡手筆,勸慰人們惜時的觀點透過舒緩的節奏表達。《大家一起來》、《小天使》有別于當時佔主導市場的民謠風格,極富時代氣息。《落葉紛紛》、《春望》有著悠遠的感傷,似成長期的陣痛。80年代初期正逢**經濟迅速騰飛,**校園民歌運動也在此時轟轟烈烈地開展,所以《童年》專輯更似一則光陰的故事,在回望與冀望間一面追憶似水年華,一面以高昂的姿態赴向成長。

張艾嘉是幸運的。羅大佑把音樂史上的第一次奉獻給了她,1985年為張艾嘉量身定做的專輯《忙與盲》成為李宗盛在「滾石」麾下的首張作品。在李宗盛的《忙與盲》專輯打造下,張艾嘉清純的氣質逐漸向成熟穩重蛻變,成為先于陳淑樺、辛曉琪都會女性的頭號代言人。「終于離開,飛進藍色,請容我平靜的遺忘」,張艾嘉在專輯開篇的《飛向異鄉747》宛若穿上了職業裝,開宗明義地昭示了與《童年》涇渭分明的概念。當年的李宗盛還沒有現在的八面玲瓏故作姿態,《忙與盲》盡管視角零星細碎,卻于簡單平實中描繪了都市職業女性上緊發條般膠著無序的工作狀態。「忙的沒有時間痛哭一場」的一聲嘆息,辛辣地鞭笞了這種迷失自我的都市現象。心力交瘁的張艾嘉在《艾嘉#183;;愛家》中開始渴望平凡的家居生活。但是白領身份的定義,又讓她旋即意識到「其實一個人的生活也不算太壞」,于是要帶著箱子逃遁。鄭華娟創作的《箱子》可謂開創了流行歌曲中以生活里物件為題材的先河,相較于後來的《口香糖》、《馬桶》之種種惡俗歌曲,《箱子》的意境要深遠廣闊許多。可是在選擇離開後,張艾嘉的何去何從並沒有明確的方向,《不知道》唱出了點點迷惘點點心酸。「隔壁班的那個男孩」只是《童年》里的幻象,「你真的知道世界上沒有什麼騎白馬的人」,少女時期的美好想象在真實生活面前終究化做一枕黃粱,成為過往。在明晰了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後,費盡周折的張艾嘉終于讀懂「平平淡淡才是真」的諦言,《向戀愛告別》正是她邁入婚姻之後的愛情宣言。《忙與盲》有如一張張演示都會女性在事業與婚姻、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中融合的膠片,是蘇芮《驀然回首》後一年當中極為優秀的概念性專輯。

1986年張艾嘉在專輯《你愛我嗎》中嘗試了與不同創作人的合作。不僅有詩人李格弟、王新蓮、黃韻玲三位才女的參與,更有陳揚、李泰祥大師級音樂人的大手筆,甚至鐘曉陽也奉獻了半首詞作。如果說上一張專輯心緒是跌蕩起伏的,那麼《你愛我嗎》則明顯彌漫著迷茫與無助的氤氳。《我爬站在全世界的屋頂》在陳揚沉郁的鋼琴伴奏下,張艾嘉掏心掏肺地表露了一名女子高處不勝寒的脆弱。「全世界的屋頂」不是傳說中的極樂世界,歌曲中我們無法解讀出張艾嘉洞天猶自樂的心境,有的只是在出世與入世間杜鵑泣血般掙扎的痛。《那天我們談了一夜的生活》猶如平靜湖面泛起的層層漣漪,有著曲終人散後顧影自憐的惆悵。專輯中最引人矚目的《最愛》在黃韻玲溫潤的鋼琴聲中未成曲調先有情,張艾嘉的歌聲未出場腸已斷魂已銷。很多人一直把它當作張艾嘉自己愛情心路寫照來听,畢竟相知未必相守總有殘缺的美感。「生來為了認識你之後,與你分離」一句似骨鯁喉有著無法言喻的疼痛。只是「既生瑜,何生亮?」,潘越雲的版本完美得難以挑剔,張艾嘉逾越不過,成為許多歌迷心中一大難以彌補的憾事。到了《她打算這樣過一生》中,張艾嘉年輕時代的夢想已被現實生活擊得粉身碎骨,反復吟唱的「真的真的沒有辦法」,以自嘲自諷的口吻傳遞了對生活之真實的無奈。《一個失戀男子的告白》中,張艾嘉「啦……啦」的歌唱早已不再是《童年》里的意氣風發,平淡乏味的生活片段將理想離間得支離破碎。整張《你愛我嗎》就像唱片封底張艾嘉暗夜里獨飲咖啡的圖景,蔓延著無盡孤獨感傷、麻木憊懶的情緒。

誠如李宗盛所言「張姐說話時的聲音表情非常具有感染力」,張艾嘉的獨白魅力在1992年的《愛的代價》專輯中有了更為寬闊的發揮空間,比《忙與盲》更加熟絡。專輯由《一碗粥》的初戀故事說開去,展開了一個女人愛情里程的漫漫畫卷。陳升創作的《戲雪》似游子思鄉情濃的一篇散文,歌曲最後隱約有著「近鄉情更怯」的情愁。可惜張艾嘉的聲線過于單薄,在此曲的駕馭上顯得底氣不足。專輯中《我的朋友》是獻給一位已故愛滋病病人的,這在流行歌曲中屬于較為冷門的話題。其後的《默哀39秒》是一首神情憂戚的挽歌,有著沉重的傷痛。而早在1976年,張艾嘉在她首次嘗試的劇本創作中即以同性戀為題材,她的人文關懷由此知著。個人極度鐘愛《因為寂寞》。李宗盛是洞悉都市女性情愛心理的詞壇高手,在為莫文蔚創作的《陰天》中「回想那一天,喧鬧的喜宴,耳邊響起的究竟是序曲或完結篇」,簡直是黑色幽默的神來之筆。「我會愛你,你會愛我,只是因為寂寞」,城市戀人間彼此不敢言表的情緒被李宗盛赤果果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甚至讓人有一種蒙受恥辱的辛酸。至于最為大陸听眾所熟知的《愛的代價》,盡管當年李宗盛離開「木吉他」合唱團時的演繹多了些篤定與期望,甚至後輩中梁詠琪的翻唱在技巧上來得更加圓熟,但張艾嘉的原唱許是根植于心的緣故,平靜委婉中自有滄桑醇厚的境界。專輯以《心甘情願》收梢,母愛的偉大包容在鄭華娟、張艾嘉兩位才女樸實無華的詞作中撲面而來,听者無不為之感染。《愛的代價》在整體策劃上雖不如《忙與盲》、《你愛我嗎》概念統整,但唱片中大段未加剪接的口述以及張艾嘉本人參與的文案制作,使得該專輯尤顯彌足珍貴。

三、其影

也許大多數人和我一樣,《阿郎的故事》是生平第一次接觸到的張艾嘉主演的影片。十多年前看它時,模糊的錄像帶畫面並未在我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原諒我十歲出頭時的懵懂無知,當年對于杜琪峰的導演、羅大佑的音樂這樣鼎鼎大名的制作班底一律渾噩不知,牢牢記住的竟只是片中波仔與我同月同日的生日。1997年機濫大街之時,我毫不猶豫地購下了《阿郎的故事》,成為我所典藏的第一部碟片。有時候是不得不相信經典是永恆的。當我差不多10年之後再次觀看時,當羅大佑《你的樣子》的歌聲傳來時,我依然止不住我的涕泗滂沱。看著波波(張艾嘉飾)在歲月更迭中,由一名叛逆少女日漸成為淡然的成熟女性,我仿佛看到了張艾嘉的成長,莞爾笑了。

1986年張艾嘉導演並主演的《最愛》是許多張迷的心頭最愛。無非是個尋常的「三角戀」︰白雲(張艾嘉飾)、阿明(繆騫人飾)這兩個閨中好友都愛上了俊彥(林子祥飾),並且都有了他的骨肉。然而張艾嘉卻將《最愛》處理成了一部委婉細膩的女性電影,起承轉合間似有脈脈溫情把人俘獲。當步入中老年後的白雲、阿明圍座回首前塵往事之時,一問一答間兩人都在心底發出「自古多情空余恨」的感慨。影片自始至終都沒有提出「俊彥最愛是誰?」這一疑問,而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對于張艾嘉這樣一個黠慧的女子,這個提問沒有答案的。總覺得那首《最愛》須得配合著這部影片方才珠聯璧合,只是太容易被張艾嘉深情款款而又悵然若失的歌聲打動,而未歌先噎。

1999年的《心動》敘述的是一個令人怦然心動的初戀故事,直指人心的軟柔。張艾嘉在《心動》開始說到,「你可能和這個人相戀,但你嫁的可能是另外一個人」,《心動》作為張艾嘉執導的第6部影片,在情節上並沒有太多跳出當年《最愛》的框架,同樣有著張艾嘉自己的影子,不過張艾嘉在導演領域的進步還是顯而易見的。與蘇永康第一敘事人這一線索的離間效果雖有蛇足之嫌,但在金城武、梁詠琪、莫文蔚三個人跨年代的感情主線面前,還是條理清晰不蔓不枝的。莫文蔚游離于金城武與梁詠琪間情愛傾向的情節為原本平淡的影片,擦出了一些些閃耀的火花。在配角金燕玲(飾演劇中梁詠琪母親)的任用上,猶顯張艾嘉導演身份的眼光敏銳。金燕玲的戲分寥寥,卻風頭搶眼,有著與主線環環相扣的餃接性。清淡古樸的桑塔納吉他聲與劇情敘述水乳交融,撩撥人的心弦,不禁陶然欲醉,成為影片原聲音樂的一大亮點。

張艾嘉執導的另外兩部女性影片《我要活下去》、《少女小漁》分別出自梁鳳儀和嚴歌苓的同名小說,都是移民題材作品(忽然想起張艾嘉主演的《人在紐約》也屬此類)。移民話題雖不是電影題材中的強勢主流,卻也不乏導演涉足此域,張婉婷《秋天的童話》便是一成功的典範。身為女性導演,張艾嘉的處理手法簡約自然,而又細致生動。于大量細節中表現了移民在理想與折中、奮斗與跌撞中卑微而隱忍的生存狀態。雖然《我要活下去》中有張艾嘉的出演,但我個人更喜歡《少女小漁》,影片有一種彌漫心間的淡淡鄉愁吸引著我,且《少女小漁》的演員表現、氣氛營造都要勝于《我要活下去》。《少女小漁》中有「小張艾嘉」之稱的劉若英雖是初登舞台,卻展示出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演技天賦,將一個疲于奔命在異域卻無語問蒼天的移民形象演繹得出神入化。此外,鮑比達制作的原聲音樂也成為該片的畫龍點楮之筆。

張艾嘉在加拿大新銳導演法朗索吉哈執導的影片《紅色小提琴》中,飾演文革時期一名干部——項蓓。導演贊言張艾嘉有一種「神秘的氣質,深遠且憂郁」,以至于第一次見到張時便被其獨特魅力所吸引,一心一意拉她做女配角。張艾嘉沒有辜負導演的厚望,短短二十多分鐘的鏡頭里,成功地將滿腔憂愁轉嫁在那把充滿神秘色彩的小提琴上,那個人人都是牛鬼蛇神年代里知識分子的形象在張艾嘉緊鎖的愁眉間綻放出迫人心扉的苦澀柔情。盡管張艾嘉最終無緣1999年度「奧斯卡」最佳女配角,但讓世界領略了她的人格魅力總也算幸事。

洋溢著濃重的**本土氣息的《最想念的季節》改編自朱天文的同名小說,由陳坤厚導演,張艾嘉、李宗盛主演。朱天文早期的這部劇作雖較後期明顯顯得稚氣與隨意,然而這不飾雕琢的背後卻掩飾不了朱天文的逼人鋒芒。李宗盛憨訥如熊,又好氣又好笑。張艾嘉飾演的中產階級女性在影片中卻有個土得掉渣的名字——劉香妹。該劇最吸引人之處在于張艾嘉一顰一笑都脈脈含情,以至朱天文的劇本都要讓她幾分。《最》片無論外包裝還是畫質本身都是簇新的,一心以為當是90年代的產物。當影片在張艾嘉《愛家》歌聲中落上帷幕時,打出「1985年」的字樣讓我大呼小叫著從坐椅上蹦了起來。那麼年輕怎生有這般老道精湛的演技?今天的張艾嘉又怎生保持著當年顏色?真真是「誰知心眼亂,看朱忽成碧」。是了,是了,美于張艾嘉是永恆的。

對張艾嘉的喜愛至此愈演愈烈。張片並不好尋,越是遍尋不著越是滿懷心焦,獲取之念幾近偏執。《台上台下》及張艾嘉幾部早期槍戰片正是我去年頂著炎炎烈日在夫子廟魚龍混雜的碟鋪滿手灰塵覓得的結果。《台上台下》攝于1983年,略顯陳舊的畫面留下了歲月流轉的班駁痕跡。影片緣自吳念真的劇本,描繪了社會轉型時期一群**小鎮歌舞團舞女掙扎在物欲間的圖景。張艾嘉在她的影片中大多以都市女性形象出現(如《最愛》中的白雲、《阿郎的故事》中的波波、《飲食男女》中的梁錦鳳),在該片中卻以自尊自愛的地下舞女示人,對自己對觀眾可謂不小的挑戰。影片所穿插的大量的羅大佑音樂與劇情渾成一體,尤其貫穿始終的台語民歌《青蚵嫂》于低沉迂緩中潛移默化地抒揚了沉郁的鄉土眷情。同時也充斥著羅大佑《鹿港小鎮》中「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有失去他們擁有的」那份社會變更里揮卻不去的幻滅感。張艾嘉出演的舞女角色一言一行都打上了80年代城市與村鎮在沖突和矛盾中交匯的烙印,有一種逼迫人思考環境與人之間依存關系的力量,仿佛跟片中人物一同掙扎淪陷在商業文明的污沼中。誠如在女人都除衫拍戲的年代,張艾嘉反其道而行,拍了讓女人著衫站起的《莎莎嘉嘉站起來》,《台上台下》中張艾嘉姐妹離開孕育骯髒與丑陋的歌舞團,在泥漿中進行格斗表演的場景,有力地展現了劇中人物窮當益堅的高貴品質。可見張艾嘉在拍攝之前與底層人物是有過不少接觸的,當代藝人中可為藝術而獻身者大約除張者寥寥,其對待藝術真誠的創作態度另人肅然起敬。

意外得來的還有《金枝玉葉》。那次一面在租碟屋淘碟,一面忍受著老板耳邊聒噪著推薦時新的恐怖片。信手翻到《金枝玉葉》,以為是張國榮的那部,租了回去。不想竟是張艾嘉1980年的舊作。雖然對白幾乎全是戲曲唱法,听著費解,卻是因著張艾嘉的緣故,平白無故地喜愛。張艾嘉演活了專橫跋扈虛月兌浮夸的升平公主,角色雖不討喜,但張艾嘉年輕時代翠眉蟬鬢的灼灼容姿有著未加雕飾卻天然玉成的亮麗,單單看著也是種享受。這不期然而然的邂逅,讓我大喜過望至受寵若驚地步。只可惜當時未曾將留下,如今那家碟屋已在城建中被夷為平地,這份遺憾至今糾葛心中難以消解。

今年聞知張艾嘉的新片《地久天長》作為「三#183;;八」婦女節公益片在**公映,便心心念念在南京滿大街尋尋覓覓。電影系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而成,講述了母親李慧珍(張艾嘉飾)幫助兒子小富與愛滋病病魔抗爭的經歷。杜國威的導演手法單一,且配角形象過于單薄,難謂圓滿。許是由于愛子奧斯卡被綁架的緣故,張艾嘉至情至性的母性在影片中表現得淋灕盡致,以至于在該片的拍攝過程中幾度因她止不住的淚水而中斷。只是歲月不饒人,細細的魚尾已悄悄爬上了張艾嘉的眼角,不禁喟嘆起日月無情。幸而張艾嘉的演技是圓熟的,母親的堅忍被她詮釋得感人肺腑,打消了這剎那掠過心頭的絲絲遺憾。

尾聲「向張艾嘉致敬」是1987年英國國家電影院舉辦的一次專題,此標題的簡白打動震撼著我,于是拿來借用。

這篇截止目前我最長的文章從資料收集到寫成差不多花了我整整一周的時間。這一周以來,我關掉了電視,關掉了手機,好似身在彭澤宰中,周遭的一切都變得不那麼重要。每晚只專心致志坐在電腦前,與鍵盤聲響相呼應的只有張艾嘉的一張張唱片。這麼多年來張艾嘉電影、音樂中感動過我的一幕幕又歷歷浮現在目,而我也仿佛隔絕出了這初夏晚間的煩悶。逐字逐句寫下來,我如同目睹了二十年多來張艾嘉由少女成為母親路程上所夾雜的苦辣酸甜,同時回想起了自己的成長旅程,有一股難以名狀的情緒擠壓著我,不知所以。

不可否認,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多少有著急于求成的心態。因為這之前我誤以為6月24日是張艾嘉的生日,結果卻發現她原是1953年7月21日所生。竟是和我母親同年。原來許多年以來我對張艾嘉的仰慕之情一直摻雜著深深的戀母情結。今日方找到答案。

很久以前就想動筆寫張艾嘉。我知道以我淺薄的生活資歷和文字功力去寫這樣一位受各界人士愛戴的藝壇女士,難免貽笑大方、失之鹵莽,甚至是吃力不討好。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借著這次陰差陽錯的機會,終于了卻了糾纏我已久的夙願。

終于要結束這近8000的文字,此時的心頭竟掠過淡淡的不舍。其實,我只是想借著這篇冗長粗糙的文字表達我作為一名後輩對這位女士的深深景仰︰

向張艾嘉致敬!

……其實,我最喜歡的女歌手之一就是她了,(另外一個是李麗芬)之所以轉載而不是自己來寫,是因為發覺自己怎麼寫也不能超越本文,主要是資料的掌握上不夠。

不管怎麼說,從當初喜歡《愛的代價》十來年,到終于知道張姐這個人,到听了她的很多從青春一直到中年的歌路歷程,再到了解到她這些年來的事跡,了解到她的人格魅力,最終還是淪陷為她的愛好者。

其實也知道,在我的同齡人中(比我小的就更不用說了)喜愛張姐的人絕對是少數,甚至有些還沒听說過吧……就算現在的人們往往願意喜歡青春的所謂偶像的漂亮臉蛋,願意喜歡新風格的意境,我不能反駁,就像我也喜歡方文山的一些詞,喜歡周杰倫的一些曲,(雖然時常為了因和某周同生日而被人間接記住而小小的不爽,呵呵)我們不能排斥新的東西,但是,現在的很多人很不知道品味積澱。記得幾年前有人唱《讓我們蕩起雙槳》被稱為「有病」,大概過不了多久我也會因為唱起《愛的代價》而被封以什麼類似的稱號吧……是不是我真的有些傻?

現在的人,的確是空虛的,我應該去填補些什麼麼?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