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十一章 初入梨園

說話間早有宮內的太監宮俾引著我和蓉蓉七彎八拐的朝著梨園走去。遠遠的就听到有絲竹之聲,優美動听絲絲入耳,越往前走越是清晰,待絲竹之聲近了,我們便停在了一所紅磚綠瓦的高大院門前,氣派的匾額上正楷書梨園二字,入木三分!

早有一名領事站在院門前候著,見我們過來,對著太監總管就是一行禮!太監總管交代了一聲,便領著底下的宮女太監回去復命了,我和蓉蓉便跟著梨園領事進了梨園的大門。

院內花開遍地,紅的、粉的、白的,奼紫嫣紅,一派春意傲然的樣子!我和蓉蓉吃了一驚,這里地處北方,正是嚴寒時節,哪里來的花?就算是冬天有的梅花也不至于在科技不是那麼發達的古代也只有一種兩種顏色罷了,哪里來的這番奼紫嫣紅的景象?待我和蓉蓉迫不及待的走上前,想聞一聞著里花香四溢,才發現著不是真的花,全是清一色的宮紗做的假花,又靈巧的別在樹枝上,遠遠看去就跟真的一樣,有志于近了不細看的話也會認為是真花盛開!

這梨園夠氣派,光一個院子就有幾個足球場那麼大,里面亭台樓閣不勝枚舉,點綴著花花草草,一派春意傲然的生機勃勃的樣子,很有詩情畫意,古代的人對于藝術的追求一點也不亞于現代人!雖是冬天,里面聯系的人還是很多,有的練著馬步,有的踢著步子,還有的和著琴聲唱句,還有的彈著琴,用句話說就是這里就跟現代的文工團差不多了!

老早就听說過梨園,我想那是的梨園應該和現在的什麼音樂舞蹈大學,影視大學是一樣的概念的吧,都是藝術愛好者的天堂,所以當我听到皇帝老兒讓我們進梨園的時候,我還有多少有點高興的,我終于可以到古代的音樂機構開開眼界了!

梨園,中國唐代訓練樂工的機構。《新唐書•禮樂志》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可知為玄宗時宮廷所設。梨園的主要職責是訓練樂器演奏人員,與專司禮樂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樂的內外教坊鼎足而三。後世遂將戲曲界習稱為梨園界或梨園行,戲曲演員稱為梨園弟子。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後來就與戲曲藝術聯系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史載,唐明皇選樂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子弟」。宮女數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斯為梨園發軔之始,後來隨著藝術的發展,梨園成為古代重要的藝術殿堂。

「梨園」的來歷,在清乾隆時的進士孫星衍與嘉慶九年(1804年)所撰寫的《吳郡老郎廟之記》中載;「……余往來京師,見有老郎廟(︰指玄宗)之神。相傳唐玄宗時,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賜姓李氏,恩養宮中教其子弟。光性嗜梨,故遍值梨樹,因名曰梨園。後代奉以為樂之祖師。……」現代人李尤白撰寫的《梨園考論》中,考證了梨園的來歷。唐中宗(705-710年)時,梨園只不過是皇家禁苑中與棗園、桑園、桃園、櫻桃園並存的一個果木園。果木園中設有離宮別殿、酒亭球場等,是供帝後、皇戚、貴臣宴飲游樂的場所。後來經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導,梨園的性質起了變化,由一個單純的果木園圃,逐漸成為唐代的一座「梨園子弟」演習歌舞戲曲的梨園,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座集音樂、舞蹈、戲曲的綜合性「藝術學院」。李隆基自己擔任了梨園的崔公(或稱崖公),相當于現在的校長(或院長)。崔公以下有編輯和樂營將(又稱魁伶)兩套人馬。李隆基為梨園搞過創作,還經常指令當時的翰林學士或有名的文人編撰節目。

詩人賀知章、李白等都曾為梨園編寫過上演的節目,李隆基、雷海青、公孫大娘等人更是都擔任過樂營將的職務。他們不僅是才藝極高的著名藝人,又是誨人不倦的導師。詩人杜甫在他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中,詠嘆公孫大娘的舞姿豪邁奔放,「耀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青光。」並在這首詩的序言中說過,有一位書法家名張旭,自從看了公孫大娘的劍器舞,他的草書有了很大的長進。唐玄宗李隆基依靠這些杰出的創作人員和導演,造就了一大批表演藝術家。唐玄宗時期(712-756年),也就是所謂的「開元盛世」封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僅造就了一批中外聞名的文學家和詩人,在舞蹈和音樂等藝術領域里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梨園」,就產生在唐代這塊沃土,現在我就站在這塊沃土上,怎能不激動!

梨園的管事叫張思思,听說以前也是皇帝身邊的紅人,跳的一身的好舞蹈,只不過現在人老珠黃,好在恩情還在,就做了這梨園的管事!雖是徐娘半老卻風韻猶存,人看不出好壞,只是對我們不親近也不嚴厲過分,只是交代了一些梨園里的注意事項,就給我們分了宿舍,對我們說明日在給我們分組,分輔導老師!好不容易收拾完畢,我和蓉蓉便到外面熟悉起環境來!還好有蓉蓉在我的身邊,要不然我自己真的不知道該怎麼樣了!

近處的涼亭里圍了一大群的人,老遠就听到的絲竹聲應該就是這里傳出來的了!可是圍了一大群的人,也不知道在看什麼,我想琴聲是用耳朵听的吧,而不需要眼楮看!後來我發現我錯了,原來是有人在和著琴聲跳舞!我和蓉蓉只能站在外圍听著琴聲,是公孫大娘有名的《劍器》,和的琴曲是《秦王破陣樂》,舞場上的女子舞劍器時青山低頭、風雲變色、矯如龍祥、光曜九日的逼人氣勢,還有那四海皇風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聖開昌歷,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的琴聲!

杜公曾有詩,題為《劍器行》,寫盡當年公孫劍器之盛︰「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曤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梨園子弟散如煙,女樂余姿映寒日。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蕭瑟。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以杜公之大才,筆下的公孫之舞,淋灕盡致地出現在我們眼前。眼前的男男女女都為這對極佳的組合所折服,心馳神往,一臉的贊嘆與羨慕!

男的名叫莊邈,女的名叫田穎之,她們是院子里的張管事的一雙義子義女。從小就跟著張管事學習,現在的一手好琴和一身好舞藝都是張管事教的,而他們現在這是梨園里有名的琴者和舞者,常常是要進宮跟皇帝和娘娘們,王公大臣們表演的。只是這次在皇帝的除夕夜居然沒遇到二位我是有點遺憾的,听說是因為田穎之最近練習時不小心著涼了跳不了舞,而莊邈不願意獨自上台,所以他們就都沒有參加這次的宴會!

我一直以為只有五哥、凌王還有那個討厭的裕王才有的天人的風姿如今就展現在了另外一人的身上。莊邈五官分明,席地而坐默默彈奏曲子的淡然神情,還有偶爾微微一笑的臉龐!他的琴聲時而緩和,時而激揚,有時輕若流水,有時又如刀槍鏗鏘有力!田穎之的美麗跟蓉蓉,麗水張揚的美麗來比較的話,很含蓄,一點也不張揚,猶如一朵荷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美得很清新自然,讓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她的舞蹈更是精美絕倫,錦衣玉貌,矯若游龍,一曲劍器,揮灑出萬千氣象!我想現在的他們是最佳的搭配組合,也是最亮麗的搭配組合!無論走到哪里他們都應該是最美的風景線,大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慨,不然,琴不會這麼動听,舞不會這麼動人!

很快就是第二天的黎明了,我們早早的來到花園內。雖說已經是很早了,不過院子里早有很多的人,大家都熱火朝天的熱著身!這時張管事帶著莊邈和田穎之過來了。

「你們倆在除夕夜上的表演我已經知道了,是很好的琴和舞的結合,所以你們以後就跟莊邈和穎之一起練習吧!互相努力,互相幫助,一起提高!」張管事宣布完她的命令以後就不見了蹤影,而莊邈和田穎之很是熱情的接待了我們!我和蓉蓉都開心的笑了,要知道我們心中的偶像竟然和我們是一組,那是多麼開心和興奮的事兒啊!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