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294章 破繭蝶之南京南京

2009年10月10日。

候鳥流浪記的第54天,江蘇南京。

突然就想來江南地區走走了。

南京,亦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歷史悠久,有著超過2500余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長江不僅孕育了長江的文明,也催生了這座江南城市。南京襟江帶河,依山傍水,鐘山龍蟠,石頭虎踞,山川秀美,古跡眾多。

據說南京的別稱有很多,比如︰冶城、越城、石頭城、秣陵、金陵、建業、揚州、建鄴、建康、秦淮、升州、蔣州、上元、白下、集慶、應天、江寧、天京等……

初次到南京,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中山陵、總統府、雨花台、明故宮……而是那路邊遮陽蔽日的梧桐。法國梧桐,對于我來說並不生疏,我生活的上海,也有這樣多的梧桐樹,特別是外灘。這一個多月輾轉多個城市,再次看到這樣的梧桐,竟覺得是很久以前的記憶了。

那些記憶,如同一張故人的臉,眉眼都已淡化,留下的只有暖人的笑容。曾經听劉媽說起過梧桐樹的故事,具體記不得了,但大概意思應該是說,詩人會因梧桐的氣質感動落下文字,而上海的女孩會因為梧桐而邂逅愛情。

梧桐樹下邂逅愛情,確實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啊。

法國梧桐,這個名字也算極至浪漫了。南京的梧桐樹,和上海的梧桐卻也是不同的。

南京的梧桐。浸染了秦淮河千年的脂粉香,讓整個南京城都顯得甜甜的,這倒讓這座幾朝故都擺月兌了歷史的重負,往日的刀光劍影、榮辱興衰倒被幾分現實的恬淡蕩滌得清澈無華了。這倒讓這里跟我前不久踏足過的北京有了對比。北京城。政治的羽翼在每個角落投下碩大的影子,每一寸土地都彰顯著帝王之都的現在與曾經,歷史成了城市的標簽,過于炫耀了。

想來,梧桐真的是不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今天的南京。走在漢中路上,梧桐相抱,十月暖陽,讓我陶醉其中。

在南京的大小路上走著。發現這里的大小書店竟不比各色時裝店鋪落寞。一直固執地以為一個文化發達、熱愛讀書的城市更有自己的魅力。南京正是如此,歷史成就了它先天的底蘊,可今天人們對美的虔誠讓它的風姿又多了幾分寬度。這樣的城市注定了不是浮夸的。這里的人們也注定了是平和的。在這里,我感覺得到城市的跳動,人們在自己的秩序中享受生活。

這里的人,也是熱情的,沒有很多大城市人們那種冷漠的眼神。還記得昨天我在向路人打听「寶塔橋」怎麼走時,路邊賣報的老爺爺,竟一連告訴我三種乘車方式,乘車前要換好硬幣,叮囑我在哪里人比較多要當心財物,哪里路途比較遠要當心迷路。老爺爺的熱情在當時甚至顯得固執了。但那種善良卻是久居城市中的人們漸漸迷失的,似乎有什麼東西卻被帶了回來。那種感覺就是溫暖。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只因一次旅行,旅行中的一個人物而變的親切。

一個人獨自在南京的街頭行走,時至日暮。心底的柔軟便被秦淮燈火輕易地點亮。隨性買張車票直到秦淮河北岸的夫子廟晚情樓。

據說夫子廟最初是北宋年間所建。明初改為國子監,清時為江寧、上元二縣的縣學。現在留下的也只是清時的建築。聚星亭、思樂亭、大成殿、崇聖祠等等名字仍是萬千學子心中的神聖。總有望子成龍的父母帶著自己的孩子來到這里祈求學業有成、金榜提名。以致這里的香火永遠是那麼旺盛。可看到立于夫子廟前據說用上好漢白玉雕刻而成的孔老夫子的塑像時,心底總會怪怪的,但願那只是一種美好的希望,笑笑自己也沒多大抱負,已不用再赴科舉,索性門口觀望一下也就夠了,免得打攪了孔夫子的清淨。

倒是廟門東側的晚情樓更適合早已饑腸轆轆的我。作為一個吃貨,雖然這些日子在各個地方之間漂流,也不乏見到各地的美食,但鮮少去品嘗。今天,要上有名的128道宴,看著一碟碟美食,心底那個高興,不僅大飽了一次口福,還大飽了一次眼福。

金陵美食的精致以往只有從《紅樓夢》中得見一般,現如今果真領教不凡。不但有金陵菜的四大名菜︰松鼠魚、蛋燒賣、美人肝、鳳尾蝦,還有旱八鮮、水八鮮,秦淮八絕等。叫得上名字的、叫不上名字的一一擺在你的面前時,不得不佩服中國飲食的精湛。自以為自己是個口月復之欲旺盛的食客,不想在這里竟全然丟了風範,連連道不出這杯盞之中究竟為何物,難怪曹雪芹筆下的賈府盛宴奢華繁復了得!

酒足飯飽之後,登樓四望,已是燈火闌珊。側耳听去,雖無絲竹之音,卻實有絲竹之韻。隱隱秦淮水,霓虹燈火搖曳其上,女人般的妖嬈,甚至過于嫵媚。來不及迷失,小舟輕蕩,撥弄出一道道水暈,叮當間便又砸碎了千年的時空相逢。

一瞬間不由地傷感起來,怪那幾尾輕舟的不解風情了。但轉念一想,也許舊夢本就只屬于仙人,瞬間的感動已是恩賜,又何須計較,何須傷感。

下了樓,夜色已足夠吞沒熙攘的人群。

逛在東、西二市之中,販賣各色商品的攤位、此起彼伏的叫賣、人頭攢動的擁擠,這樣的世俗卻顯得格外的真實,反而讓我多了分寧靜。看著大叔給自己年幼的女兒買折扇、看到同我一般的掛著相機的游人、看到為幾塊錢爭得面紅耳赤的商家顧客,突然心底塌實了很多,這是個活生生的城市,我感覺得到每個生命背後的真誠。

側立在橋頭,看著眼前的浮華,看著那些腳下燈火輝煌的秦淮河,真覺得南京像一個鉛華洗盡的落寞貴族︰度日平和、舉止徐然,卻掩不住眉宇間隱約閃現的高貴氣息,既有北京的雍容大度,又有蘇州的妙曼溫婉,既有西安的古樸淳厚,也有上海的氣宇軒昂。

想起那句詩︰昨夜月明江上夢,逆隨潮水到秦淮。

……

2009年10月12日。

候鳥流浪記的第55天,江蘇南京。

歷史上的南京,既受益又罹禍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亦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

說起南京,國人絕對不會忘記那段曾經尸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恥辱歷史,也會想起嚴歌苓那本經典的著作《金陵十三釵》。

我選擇在離開南京的前一天來到這里,想起這段沉重的歷史。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該館的所在地,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和遇難者叢葬地。為悼念遇難者,南京人民政府建立起來的。

紀念館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壘砌而成,氣勢恢宏,莊嚴肅穆,是一處以史料、文物、建築、雕塑、影視等綜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殺」特大慘案的專史陳列館。

這場大屠殺的受害者,大多是無辜的工人、農民、商人和一般市民,也有一小部分是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和警察。一向以慈悲為懷的僧尼和天真無邪的孩童也不能幸免。與此同時,他們遇屋即燒,無數住宅、商店、機關、倉庫被搶劫一空。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南京這座和平繁華、名聞遐邇的大都市,變成了慘不忍睹、陰森可怖的人間地獄,滿目荒涼。

這段歷史,無論「屠殺者」承不承認,都是鐵一般存在的事實。

在紀念館里,那些陳列的皚皚白骨、一處處黑白分明的歷史影像、「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古城的災難」大型組合雕塑、祭奠廣場刻有館名的紀念石壁、郁郁蔥蔥的松柏和用中英日三國文字鐫刻的「遇難者300000」的石壁、墓地廣場枯樹和沿院斷垣殘壁上的三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及院內道路兩旁的17塊小型碑雕……無一不在訴說著那段屈辱變態的歷史。

這里見證了南京的憂傷,讓我的心靈一直在顫動!

這麼多的生命,結束了。委屈的結束了。

歷史的留筆是不會忘掉那段噩夢般歲月,雖然經歷過南京大屠殺的老人一天一天的老去,或許早已含恨離開了人世,「含恨」不是夸張的字眼。那些歷史上的人走了,但歲月沉澱下來的東西,是永恆留在人間的,見證著歷史。

想起1937年12月12日南京城外的炮火聲,想起《金陵十三釵》中秦淮河畔那13個躲避戰火的風塵女子,她們是人盡可夫的妓女,她們是被那個教堂里面的神職人員和那群女學生唾棄的「婊子」。可是最後呢,這13個平日里被視為下賤的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學生參加日本人的聖誕慶祝會,去赴一場最悲壯的死亡之約。(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