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邪雲曲 第254章 請辭

只有衛飛揚心里最清楚,楊致對他這一生的影響到底多麼巨大。!。可以說沒有楊致,就沒有今日的衛飛揚。

楊致初識衛飛揚之時,認為他自小受其父衛肅嚴教,秉性過于實誠,所以在後來的交往中,有意灌輸一些前世的現代觀念給他洗腦。所授技藝從無花哨,一切以最大限度的保護自己為原則,一切以利益為分析判斷的衡量標準,一切從實用、實戰出發。與崇尚忠孝節義的衛肅相比,無異于離經叛道的惑眾妖言。當時衛飛揚年少懵懂,雖然用心听之記之,心中卻是存了老大疑竇。

衛飛揚在楊致血戰大漠歸來之後,曾經以他寧可跳崖死戰也不投降為例,對他的一些理念提出質疑。

楊致笑答︰「從當時的情勢來說,突厥人罕有善待降虜的先例,他們已經殺紅了眼,就算是投降,能保住性命的可能性亦是微乎其微。倘若拼力死戰,或許還能在亂軍之中捕捉一線生機。既是如此,何不拼死一搏?大不了左右是個死,妄作孬種也是徒勞,何不索性死得拉風一些?」

「另有一節,你也切勿想岔了。我並不反對講求忠孝節義,相反的我十分看重大節大義,只是不主張毫無原則的愚忠愚孝罷了。突厥是異族外侮,事關民族大義,無論我背後的中原王朝姓趙還是姓李,殊死拼殺都是理所應當。」

衛飛揚當時似懂非懂,自親身經歷了滅唐之戰與家國巨變。事後回想起來,自己自然而然發乎于心的所作所為,竟是無一不與楊致所授的理念相契合,怎不愈發令他對楊致敬若天神?加之今日皇帝竟然微服出城親自相迎。三位結義兄長亦悉數前來,心頭原存的那股難言的怨氣轉瞬即逝,心中如古井無波一般平靜。

兄弟四人之間的情深義重,早因楊致扳倒安貴侯李聰益一案而天下皆知,又是便裝簡從,前來迎接衛飛揚原在情理之中。是以四人也無需刻意避忌什麼,一路徐徐並轡而行,徑直將衛飛揚送至灞橋館驛暫行安頓。

衛飛揚抵京的第二天。夏歷武成二十六年三月十二日早朝頒下的第一道聖旨是︰欽封勇毅大將軍、三等鎮南侯衛飛揚少年英雄,功勛卓著。著皇次子寧王趙當、皇三子康王趙敢代朕相迎還朝覲見!

聖旨剛一頒下,金鑾殿的滿朝文武頓時鴉雀無聲︰皇帝是不是昏了頭了?大夏以武立國,名將輩出。建有滅國掠地、開疆拓域之大功者,少說不下十位。衛飛揚是天縱英才不假,但與那些前輩名將相比,無論資歷、功勞,成色明顯相差太遠。代天子相迎雖然只是一種象征性的規儀待遇。卻是為人臣者的莫大榮耀,衛飛揚只是一個嶄露頭角的年輕將領,何以能獲如此殊榮?

再說了,衛肅擺明了是煽動太子的幕後主犯。眼下雖然只被軟禁在府中,也與身陷牢獄無異。就算兒子再如何風光。莫非這年頭還真有「不事株連」那麼神奇的好事?天威難測啊!

另有一節也頗耐人尋味︰俗話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代天子相迎也就罷了。皇帝命兩位皇子一齊「代」,又是何意?讓兩位皇子與眾臣怎生理解?……太子倒台以後,幾位皇子當中聖心誰屬萬眾矚目,皇帝難道是可以這樣和稀泥的麼?

明眼人當然能夠看出皇帝是在作秀,包括寧王與康王兩位皇子在內,都能很好的理解和執行,甚至心底竊喜。

剛剛回京連都沒坐熱就接了差事,等于是提醒滿朝文武二王的存在,宣告後太子時代已經來臨。命二人一同代天子前往,說明皇帝並未偏心于誰。至于高規格迎接衛飛揚,無非是市恩求穩而已。

二王前往灞橋館驛迎接繁儀自不贅述,待到衛飛揚殿覲見,已是天近晌午。幾位內閣大學士和老太尉陳文遠這種級別的重臣,皇帝好歹還給賜了個座。其余文武百官則只能傻站著干等,縱然腰膝酸軟、饑腸轆轆,也只能暗自咬牙硬挺。

所謂覲見,無論鋪排得如何隆重,都不過猶如模特在天橋的走秀。皇帝受了衛飛揚三跪九叩的面君之禮,接下來便是幾句惡心的公式化撫慰了。衛飛揚緊接著便很干脆的奏陳為父贖罪,請求辭去勇毅大將軍封號、鎮南侯爵位。

父債子還原是天經地義,何況早有先例,你的義兄楊致不是玩過這麼一出?貌似那廝非但沒吃虧,把安貴侯一門玩殘了還捎帶撈了不少實惠。此番故伎重演,雖然衛飛揚不是楊致,至少說明他還算是個識趣的明白人,是以眾臣都不以為異。

皇帝怎麼都掩飾不住眼中的愜意,捻須微笑道︰「衛卿,你把朕當成什麼人了?你父子俱是朕的肱骨之臣,朕豈能因爾父有小過而淹其大功?你可知否?朕已與爾父執手指天立誓,此生永不相負!衛卿多慮了。」

一位成功的皇帝,必定是一位演技超凡的演員。這已經是很多頭腦清醒的官員的共識了。妄圖弒君,那也叫小過?您把這衛飛揚和滿朝文武當成三歲小孩呢?多慮?你丫騙誰呢?

衛飛揚再度叩首奏道︰「皇,罪臣……。」

「住口!」皇帝大聲喝斷衛飛揚,驟然沉下臉道︰「衛卿好不曉事!何謂罪臣?你何罪之有?你以為朕是心胸狹窄、不明事理的昏聵之君麼?我大夏素以功業見賞,爾之爵祿乃是靠你自己的本事真刀真槍拼來的,你以為是那集市的大白菜,是你想要就要、想辭就辭的麼?」

徐文瀚見衛飛揚眼神一冷,還欲再言,輕咳了幾聲。望著他微微搖了搖頭。

皇帝作為一位資深的演技派大師,在這個節骨眼的過度自然十分圓轉如意。拂袖離座道︰「衛卿無需多言!爾之所請,朕不允!——散朝!」

文武百官登時如蒙大赦,就此一哄而散。

待百官差不多散了個干淨。老太尉陳文遠瞄了一眼已走至金鑾殿門口等候的徐文瀚,前將仍僵跪殿中的衛飛揚扶起,在他肩頭拍了兩拍,也不多話,只長嘆一聲便自離去。

衛飛揚緩步走向徐文瀚,臉色沉靜如水的問道︰「大哥,為之奈何?」

徐文瀚搖頭嘆道︰「意料中事爾!四弟無需介懷。」

二人並肩下了玉階,衛飛揚問道︰「我們現下是不是去三哥府。听一听三哥是何說法?」

徐文瀚勸道︰「我們倒是無礙,四弟卻還是不去為好。你出外征戰日久,令尊又遭逢此等變故,你父母家人無恙已是萬幸。令尊令堂對你早已望眼欲穿。你不先行回府而去三弟那里,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你日後前途必有蹉跎,死死盯著你的眼楮很多,何苦無端留人話柄?何況你還不知道你三哥那百無禁忌的脾性?他說得出便定能做得到,你不必急于這一時?我敢保不出兩日。你不去尋他,他自會去尋你。」

衛飛揚點了點頭,二人一時無話,一路出了宮門。臨別之時。徐文瀚低聲道︰「四弟,只要你交出兵權只身入京。皇便再無後顧之憂,自然可以從容炮制。豈會急不可耐?」

「官位爵祿乃役使節制群臣的重寶利器,你一辭就準,令皇顏面何存?能在亂世位極人臣者,絕不會是蠢人,群臣又會如何看待皇?你父子在軍中威望甚著,爾等諸多舊部怎會心服?你急,是為盡人子孝道,無可厚非。皇一急,就等于承認對你們父子頗為忌憚,還有假仁假義之嫌。」

衛飛揚冷冷道︰「難道他不是?」

徐文瀚耐心的道︰「三弟昨日已經提醒過你,自此以後就是走的官樣文章了。皇這是既……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兩面光。」

若是換成楊致的說法,那就是皇帝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了。

「何謂官樣文章?就是明知是怎麼回事,卻不得不裝糊涂,有時候甚至還得陪著演戲。一辭不允,那就再辭。再辭不允,那就三辭!總而言之,辭到皇允了為止。……其實皇心里也是著急的,此事絕計不會拖得太久。」

如果說衛飛揚心中不感憋屈,那絕對是假的。擰著脖子皺眉問道︰「我若偏偏不如他的願呢?」

徐文瀚苦笑道︰「四弟,你這是意氣用事的氣話了。」

「皇在考慮如何處置令尊之時,就已經把你算計進去了。從昨日微服出城親自迎你,至今日當殿不允請辭,所有鋪排的前戲均已做足。時至今日,無論是講道義,講情理,講實力,皇都佔據了絕對的主動,難道還會怕你翻臉麼?恕為兄直言,你若是翻臉,皇管保翻得比你還要利索。只要你硬挺著不再請辭,我敢說不出三天,皇就會授意朝臣本參奏,以維護國法綱紀為由,請求重審嚴懲你父!」

長嘆一聲道︰「事已至此,還是多想一想以後!你今日回府拜見雙親之後,連夜將請辭折罪的奏章再親筆譽寫兩份。明日一早入宮請求覲見,將奏章呈送皇。皇必定是或會當面駁回,或會御批不允。爾後,你再呈送一份至樞密院太尉府,呈送一份至內閣大學士公事房。如此這般之後,便安心在府中等候旨意就是了!」

衛飛揚黯然點頭道︰「多謝大哥教誨!小弟方才只是心中甚感憋屈煩悶,無處出氣罷了。」

年少有為而多磨多難至一蹶不振,甚至憂憤早夭者,史不絕。徐文瀚眼中閃過一縷憂色,展顏笑道︰「你既以三弟為師,怎麼不學一學他的胸襟膽魄?日後切記謹言慎行,安心在府中習武讀。須知來日方長啊!」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