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那「趙鸝仙姬廟」竣工掛匾之日,不但是米脂城里萬人空巷,都前來看熱鬧,更加上四鄉八面的村民,听說是當今皇帝親臨米脂,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遇,都牽兒帶女的前來一睹皇帝的龍顏,太祖見邊民如此擁戴,更是喜不自勝,更令軍中健兒打起英雄鼓,奏起得勝令,陝北邊民,近百年來遭受戰亂之難,顛沛之苦,今日得睹中國皇帝御駕巡邊,與民同樂,都道是千秋不遇的盛事,也都載歌載舞,樂個忘乎所以。
正在這時,忽有成百上千只黃鸝飛臨上空,盤旋飛翔于太祖頭上,鶯歌宛囀,就如與眾人合唱般的。眾人看了都嘖嘖稱奇,有一只黃鸝更是飛得貼近太祖身前,高歌不已。
墜兒更又是激動,又是高興,高喊道︰「皇上,你的四妹看你來啦!」這時,高懷德,郭進都圍攏到太祖身邊,大家都激動的熱淚盈眶,各各合什默默祝禱,太祖見了這番情景,積壓十年的抑郁,始得消散。
次日,下旨班師回朝,正是︰有話即長,無話則短。一路平安,無需細述。
且說宋太祖趙匡胤立國之初,擔心的就是前朝的武將不服,前朝留下最令趙匡胤放心不下的三個將領就是張永德,李重進,李筠。既是皇親,又是位高權重,又都是一州節度。就在此前不久,李筠就因公然對抗,被滅掉了,其他兩個又怎樣呢?回到汴京後,太祖又開始思量著這個問題了。
李重進是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一直跟隨郭威左右,屢立戰功,備受重用。郭威把帝位傳與柴榮,他本來已是一肚子的不高興。無奈這事郭威生前已作定議,彌留之際又是親口遺囑,只得遵從。自從柴榮繼位以後,十分寵信趙匡胤,心中更是妒恨不已,如今見趙匡胤奪了少帝皇位,自己哪里甘心伏低做小?因而決意謀反。
李筠反宋之初,李重進立即就派了他的心月復將佐翟守?前往與他聯系,計議兩處聯手,南北合圍,共同對付趙匡胤。翟守?素知李筠志大才疏,李重進有勇無謀,且又都是兵微將寡,難與匡胤匹敵,舉事必敗的。因而在前往潞州途中,悄悄潛入御營,把李重進寫給李筠的書信呈與宋太祖,太祖看後,重賞守?,並對守?道︰「天下久亂,人心向治,難得卿深明大義,不從逆亂,效忠朝廷,可謂明智之士。如今潞州不日可克,卿若能說使重進稍緩其謀,莫令二逆並作,以便朝廷一一處置,功莫大焉。」仍把李重進寫給李筠的信交還守?,並囑咐他勿動聲色,依舊把信交給李筠,看他二人如何行事,來回報。
翟守?遵命,依舊從間道進入澤州,把書信呈交給李筠。李筠看罷大喜,修書一封,更派參軍李良隨翟守?同返揚州,勸說李重進立即起兵進襲汴梁,以牽制趙匡胤,使之兩面受敵。
不料翟守?就在回來路上殺了李良,然後報知宋太祖,又按太祖之意改寫了復函,回到揚州對李重進說︰「那李筠看過書信,就催末將回來請主公火兵。但末將已打探得知︰哪劉鈞雖然派了人馬來援李筠,但在潞,澤,連敗兩仗,如今畏縮不前。遼兵聞知漢軍失利,也不敢貿然南下,仍在代北游疑不。反倒是趙匡胤領著宋軍已屯兵澤州城下,把哪澤州重重圍困,大戰一觸即。依末將看來,那趙匡胤兵多將廣,人材濟濟,李筠兵微將寡,遠遠不是對手,且如今又是孤軍被困,將軍即使兵進攻汴京,也未必解得了澤州之圍……」
李重進听了,猶豫不決,便又問守?道︰「依汝之見,目下如何處置為好?」
守?道︰「依末將之見,暫且按兵不動,看他雙方成敗如何,再作定奪。倘是李筠得勝,主公立即兵入汴。倘若宋軍得勝,咱們暫且不動聲色,反正將軍目前也未與趙匡胤鬧翻,留待日後再待時機進取,仍未為晚。」
李重進听罷,點頭不語,也就暫緩起兵之舉。結果,半月後,消息傳來,李筠兵敗###,于是,也就暫且放下這事不提,反倒覺得守?辦事穩當,更是倍加信任了。
宋太祖既平息了潞州的叛亂,自然就想起了忠武節度使張永德和揚州的李重進。張,李二人都是前朝皇親,也都是與李筠相若的位高權重,手握重兵,屯駐重鎮的將領。李筠叛,已經平伏。李重進暗下里已有陰謀,但未公開。張永德有沒有這個打算呢?還是個未知數。于是,下旨調李重進改任平盧節度使,張永德改任武勝節度使,並宣二人立即進京朝覲,並趁中元節日,與文武百官同游玉津園,共慶佳節。
李重進心里有鬼,恐怕「筵無好筵,會無好會。」這次宣召進京可能是鴻門宴。于是便托詞有病,不去進京。那張永德並無反叛之意,自是坦然進京,與朝臣百官陪著皇上共度中秋。
太祖見張永德坦然來京,足見他是誠心臣服,並無叛逆之意,立便加封太保榮餃,于玉津園游園之時,議及李筠之事。太祖道︰「自前朝以來,晉陽劉氏一直與我大梁為敵。此次李筠之亂,劉鈞又勾連遼人助之,朕欲趁此兵蕩平河東,以平後患,卿意如何?」
永德對曰︰「太原自當年李克用踞守時始,歷代守將不斷修葺加固城垣,牆高濠闊,較之澤州更甚,加上又有遼人與之呼應,當年世宗皇帝曾親率大軍圍城逾月而未克,以臣愚見,莫若多遣邊兵游擊以擾其農耕,使其國力疲憊,另又多派間諜入遼散布謠言,使其不和,待其農耕失收,糧儲空虛,漢遼不和,然後擊之,當收事半功倍之效。」
太祖听了,亦以為然,遂暫緩征伐河東之議。因見李重進托詞不來汴京,分明是做賊心虛,但他反跡未彰,如果把翟守?告密之事公開,那便反倒害了翟守?。于是便派了陳思誨為專使齎旨前往揚州,一是以安撫重進,二是對重進加封太傅職餃並贈以鐵券金書,保他永享爵祿。並催促他立即赴任平盧節度使。
李重進見朝廷來了專使,一看便知這加官進爵鐵券金書分明是胡蘿卜,調任平盧便是大棒,看來也許是日前連結李筠的事兒可能已被趙匡胤察覺了,這下子是來跟自己算賬來的。于是便把陳思誨拘禁起來,一面大民?修葺城池以備宋軍來攻,一面又派使前往南唐求援。
南唐主李景連年遭周師征伐淮南,不但屢屢損兵折將,弄得國力疲憊,更是畏之如虎,如今繼居大位的宋帝趙匡胤又是當年周世宗手下的一員虎將,哪里還敢前去招惹?這次宋帝平息潞州之叛,李景才剛剛派了使臣前往汴京送禮道賀,如今哪里還敢出兵援助李重進?
但他也知李重進是前朝皇室懿親,在朝中也許還有一股勢力,如今起兵相抗,很難說是鹿死誰手,因此也不便得罪,只把揚州來的差使安置驛舍之中,使人告之不便出兵之意。
宋太祖見專使被囚,知李重進反意已決,便下詔公告,削奪李重進官爵,命石守信為揚州行營都部署,王審琦為副,各率三萬禁軍前往揚州,###李重進。
太祖見朝中範質,王溥,慕容華等人當年都是前朝二帝的心月復,前次###李筠已沒召同前去,如今###李重進也恐怕難以同心協力,于是,便只召趙普、苗訓商議。
趙普道︰「皇上新朝初立,二李相繼興亂。如今李筠已滅,李重進手下兵將不足萬人,揚州自經前朝兵燹,城垣頹敗,根本無堅可憑,南唐自顧不下,諒其必不敢來援。李重進僅憑淮河為嶄,豈足與我軍抗衡?陛下若帥師急攻,必然旦夕可下。」
這時是大宋建隆元年十月下旬,嚴寒驟至,大雪紛飛,宰相範質,王溥同諫道︰「國朝新立,皇上不宜過勞,不如且待明春再行兵。」
太祖見二人與自己意見不合,分明是不同道不相為謀,遂召問苗訓。
苗訓道︰「今年歲次庚申,太歲在西,不利東南,且那李重進兵微將寡,揚州又殘破不堪,陛下若御駕親征,必如摧枯拉朽。」
太祖道︰「兩位宰相意見與朕相左,朕亦見時近隆冬,只恐頓兵城下,遷延日久,徒費錢糧,暴將士于風雪之中耳。就請道長為朕仔細一佔,且看有何良方,盡快勝。」
苗訓听了,就于袖中掐指推算了一會,拱手向太祖道賀道︰「天時地利人和,盡為皇上所佔,若是御駕親臨,無須十二時辰,定取揚州。」
太祖道︰「按軍師之意,不但南征必勝,且是朕躬更應親臨鋒陣方可決嗎?」
田訓道︰「正是這樣。按卦象而論,若遣大將率師###,約需一月,若是皇上親臨,不需一日。」
太祖奮然道︰「為求天下早安,為免將士過勞,朕又何惜親冒矢石!」
于是,太祖乃從趙普,苗訓之議,決意親征。又疑範質王溥兩位宰相有庇護李重進之嫌,就令二相留守京師,即委御弟趙光義為大內都點檢兼部署汴京城防,又委趙普任兵部侍郎兼樞密副使之職,協辦朝廷政務。
隨即又命大將軍王環匯同郭德平,郭德安,各領戰艦二百艘,水軍六千,先期從汴河南下入淮。王審琦,高懷德各領御林軍三萬,匯同張瓊,彭壽,李勇諸將等各部人馬乘舟東下,浩浩蕩蕩,隨御駕出征。走了半個月,來至泗州,即命各部將士舍舟登6,列隊前進。一路上金鼓喧天,旌旗蔽日,兵馬未到揚州,聲威早把維揚軍民震懾了,百姓扶老攜幼,紛紛逃離。重進無法禁制,只好下令緊閉四門,控制百姓進出。
且說宋軍大隊在6路走了三天,當夜來到距揚州十里的張集,下令安營扎寨,解甲卸鞍,埋鍋做飯,就地休息,明天黎明攻城。
李重進確實是個胸無城府,有勇無謀之人,他之所以能夠位列朝堂完全是因為與郭威的親緣關系。他之反抗趙匡胤,與其是說忠于周室倒不如說是出于嫉妒,他只記著他是周太祖郭威的親信,擁立周世宗郭榮有功︰但是他卻忘記了,世宗襲位之後與他越來越疏遠,越來越得不到重用,從統領數萬禁軍的領調任節度使,最後還帶著八千人馬前來駐守這個破破爛爛的揚州。
他以為滿朝文武都和他一樣,是反對趙匡胤篡權奪位的,趙匡胤在這王位上坐不了幾天的。後來,李筠倡反趙,他高興極了,認為他看對了,所以立即響應。後來,李筠兵敗身亡,趙匡胤領大軍往西去了,他以為是關中那邊又有將領反叛了,趙匡胤前去###了。據他估計︰這段時間里趙匡胤必定會顧此失彼,手忙腳亂,無暇前來對付自己的。不料過不了多久趙匡胤不但又回汴京,而且很快又率兵南下前來對付自己,派往南唐求援的人還未回來,只差人送信回來告知南唐不敢來援。
李重進見外援無望,大軍將至,思量無策,唯有指揮將士晝夜修葺城池,準備死守。重進之兄李重興,弟李重贊,一齊諫道︰「趙匡胤多年盤踞京師,羽翼已豐,如今篡奪大位後,更又坐擁十萬禁軍,足以天下無敵。前者李筠起義,雖有劉鈞相援,但不過一旬,即已土崩瓦解。今我揚州城垣殘破,不過數千人馬,如何能與之抗衡?不若拱手歸順,以保家口為上。」
重進憤然道︰「吾家起自蓬門白屋,賴太祖始得富貴。趙賊篡周,乃不共戴天之仇也,豈可向之屈求富貴?城破之日,有死而已!」
眾兄弟見重進一意孤行,知道破城之日必無完卵,遂各各回家自盡。
左右將士見宋兵臨城下,皆勸重進殺陳思誨,重進嘆道︰「各為其主而已,殺之何益?」左右卻不由分說,私下里把陳思誨押出刑場,一刀砍了。翟守?見形勢險惡,恐禍及己身,忙找了個隱秘的處所躲藏了起來,以冀避難。
次日黎明,太祖策馬臨陣,指揮大軍攻城。守城的士兵看見城外漫無邊際的宋軍,早已嚇的心驚膽戰,如今見他們排山倒海般的涌向前來攻城,只得勉強抵擋,無奈哪些宋軍松一陣,緊一陣的輪番攻擊,毫不松懈,若不是後面有重進的親兵督戰,早就垮下來了。挺到午後,守城將士都已饑渴難耐,可宋營卻突地換上一批吃飽喝足的後備隊伍搶上攻城,張瓊,彭壽,李勇諸將各領敢死將士從城垣崩塌之處殺入,守軍一時抵擋不住,紛紛潰退,一時間,四處城門俱被攻陷,宋軍潮水般的涌進城內,展開了一場巷戰。
重進聞報宋軍入城,知大勢已去,遂把家小齊集後堂,放起一把火,來個同歸于盡。守軍見府衙起火,料想戰也無益,于是紛紛棄械投降。
太祖見已得揚州,松了一口氣。嘆道︰「春風十里的揚州路,能經得起多番殺戮麼?」隨即下旨停止殺戮,出榜安民,立即命人查究,得知朝庭派到揚州的監軍陳思誨已被殺。更又派人多方尋探,找到了翟守?,後來帶返汴京,授以值殿供奉之職,以賞其舉報李重進與李筠聯叛之功。並又下旨賑濟城中百姓,每人給米一斛,小兒半斛。凡脅迫守城者,一律給衣履盤資,听令還家。李重進親屬、部曲,一律不于追究。處置畢,便派員負責修葺城池民居以善其後,旋即班師回京。
專眼已是建隆二年夏,天氣大熱,河北邢州,鄴州,磁州,魏州等均派人來報,上天已百日不雨,麥稻失收。太祖便令司天監備好三牲,親率百官,到大相國寺禱天求雨。正禱求間,忽有內監來報皇太後杜氏原來已得病多時,剛才突然昏厥,一眾御醫正在急救……
太祖聞報,只得草草祭畢,趕回後宮。只見太後已蘇醒過來,賀皇後,王皇後,光義、廷美、德昭、德芳等一班王子皇孫齊侍榻前,奇怪的是趙普也來了,但他沒有擠到前面,只遠遠的站在門旁。
太後見皇帝趕了回來,微微嘆了一口氣道︰「吾兒來了就好。為娘還怕見不到你最後一面呢。」
太祖忙忙的趨侍榻旁,強笑安慰道︰「母後偶染小恙罷了,今日暑熱炎蒸,定然是身體不適,何竟此不祥之語?」
太後喘息著說道︰「為娘心中有幾句說話,是要對兒說的……」
太祖道︰「母後無需著急,但說無妨。」
太後道︰「你知道……你這江山……你這皇帝寶座……是怎麼得來的嗎?」
太祖听了,好生不悅。心想︰「母後今天怎麼啦?怎麼問起這話來了。天下之人誰個不知,那個不曉。當日我手握十萬禁軍,在陳橋驛內,承蒙一班要與我共享富貴的兄弟替我黃袍加身,這就得了大位的。當然,外面人們說的是‘天命所歸’哪就是最好的解釋了,母後今天怎麼突然說起這個話題,莫不是神智錯亂了……」
正是︰婦人知識短,一語誤兒孫。鬩牆生禍變,骨肉自殘傷。
要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讀者閱後如有意見,可直接與作者聯系.QQ/951292459/秦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