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滿朝薦來到童子軍大營面見總教官俞大猷老將軍,向俞老將軍說明了借用十名童子軍戰士的想法,俞大猷老將軍笑著說︰「你滿丞相要要調用幾名童子軍戰士,我老朽哪有不答應之理,請問到哪一個營調用?」
「老將軍你看我這身打扮,正好跟哪吒營戰士打扮一樣,就去哪吒營挑選十個戰士吧。」
「來來來,你自己去哪吒營挑選。」于是俞大猷老將軍帶著滿丞相來到了哪吒營,說明來意。在哪吒營的教官陸沖斗的帶領下,滿朝薦挑選了身材跟自己一樣高大的十名童子軍戰士。滿丞相告訴他們,他們要去執行一項非常重要的特殊任務。但是一定要保守機密,從現在開始,不能夠向任何其他人吐露童子軍身份,也不能夠向任何其他人吐露此行的目的。
為了呼喚方便,滿丞相給十位童子軍戰士起了臨時別稱,他們是︰秦同義、董西漢、晉伺瑪、司馬東、宋金陵、齊石頭、梁南京、陳建業、祟楊建、湯常安
清晨,隊伍分幾伙悄悄出了紫禁城的午門,在正南面的永定門外面的一個地方集合。隊伍由十四人組成︰十一位打扮奇特的少年,一位中年男子帶著一對年輕夫妻,看樣子是三父子。
這支隊伍就是由滿朝薦丞相帶領,前往陝西去執行特殊任務的除奸隊。成員包括滿朝薦本人、十名童子軍戰士和戶部左侍郎張學顏、左副都御史宋纁和兵部前軍都督秦良玉三人。三位朝廷官員都不穿官服做商賈打扮,並且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父子三人。為了掩人耳目,滿朝薦和十名童子軍戰士都做普通少年打扮,隨身所帶乾坤圈、陰陽劍等兵器都集中捆扎,用布包裹,放在馬車坐墊的下面。一隊人馬在街道旁的一家飯鋪里吃了早飯,分乘兩輛馬車,向著通往西南方的馳道奔馳。
早飯後,皇上派客公公通知滿朝薦去御花園游玩,滿震東告訴客公公,滿丞相不在家。客公公回到乾清宮稟報皇上,說滿丞相不在家。皇上問滿丞相去哪里了,客公公告訴皇上,滿丞相去了哪里倒沒問清楚。于是皇上即刻趕到滿丞相家里。滿震東和滿三叔一齊說,滿朝薦出遠門了,他們昨天下午已經把情況稟報了張丞相。昨天,滿丞相的一個姑爺來到京師,找到滿丞相家里,說滿丞相在長安的舅舅病重,性命垂危,要帶滿丞相去長安見舅舅一面。當時滿朝薦要把情況稟報皇上,但是姑爺說,還有幾位親眷在外面等著,事情緊急,得趕快出城上路。滿朝薦來不及稟報皇上,只得交代哥哥滿震東把情況告訴張丞相,托付張丞相向皇上稟報清楚。皇上心想,娘親舅大,舅舅性命垂危,見一面是應該的,于是皇上也就罷了。
就在滿朝薦一行人離開京師十多天以後,在長安的正門明德門外來了兩輛馬車,馬車停下來,從馬車上跳下一十四人。乞丐?整整兩馬車一十四人都是乞丐?從外貌打扮和面貌看起來,他們應該是一群乞丐。其實,一個十多人的乞丐隊伍也很平常,有點奇怪的是,這個十四人的乞丐隊伍居然有十一人是少年。其實也不奇怪,在大明天下,雖然不乏富庶之地,也不乏財主富戶,但是饑民也隨處可見,東西南北各地,叫花子成群結隊。歷史發展到大明萬歷年間,作為中原文化的一個細小分支,丐幫文化也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現在讓鄙人抽出一點時間,把大明的丐幫文化做一個簡單介紹。
首先是丐幫的起源。最早關于乞丐的記載,是《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晉公子重耳「乞食于野,野人與之,公子怒欲鞭之。」接下來是《後漢書•獨行傳》里記載的「向栩字甫興,河內朝歌人。向長之後也,少為書生,性卓詭不倫,不好語言,而喜長嘯或騎驢入市,乞丐於人。」接下來有唐代傳奇小說《龍城錄》里面記載的「一日,伊水上遇一丐者。」以及宋代志怪小說集《稽神錄》里面記載的有「安陸人性毛,善食毒蛇以酒吞之,嘗游齊魯,遂至豫章,桓弄蛇於市,以乞丐為生。」
這些記載,有的是說明偶然的乞討行為,有的是說明有一類人是以乞討作為職業。唐代大詩人元結在他的著作《丐論》里面自稱︰「游長安與丐者為友。」說明當時以乞丐為職業的人已經不少,並且成為了一種社會勢力。《東京夢華錄》里面形容開封城中的乞丐已經有了特殊規格的服裝︰「諸行百戶,衣著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色目至於乞丐者,亦有規格,稍似懈怠,眾所不容。」所謂規格者,大概是指穿著制式服裝在特定地區或針對特定對象行乞,並受到團體的約束,要盡規定的義務。
說起來,乞丐的祖師爺還跟大聖人孔夫子有著密切關系。乞丐的祖師爺是範丹,當年孔子曾在陳國斷炊,正在饑腸轆轆之際,是範丹拿出食物救濟了孔子,使孔子不至于餓死,能夠完成游說列國的使命,成為一代聖人。于是後來的乞丐供奉範丹為祖師爺。他們挨家挨戶向富戶乞食,替祖師爺向孔子的徒子徒孫討回一點人情。到了大明朝,由于洪武皇帝也是乞丐出身,所以一部分乞丐開始供奉洪武皇帝為祖師爺。
傳說敲打牛骨頭就是從洪武皇帝開始的。乞丐們稱那牛骨頭為「太平鼓」,上面有十三個小銅鈴,相傳一個銅鈴可吃一省,十三個銅鈴可吃遍全國十三個省份。洪武皇帝當上皇帝傳旨,乞丐一律使用安上十三個銅鈴的太平鼓。
乞丐也有組織,乞丐的組織叫丐幫。追溯起來,丐幫組織開始于唐末。到宋初就有「天下第一幫」的稱號了。丐幫名揚江湖,幫中臥虎藏龍,人材輩出。丐幫由于弟子眾多,性格、出身各有不同,因此幫規極嚴,幫中等級分明,戒律嚴謹。據一位丐幫長老吐露,丐幫的幫規有四十二條。現列舉幾條做例子,供看官參考︰
第一條,凡我丐幫弟子,不得以下犯上,背叛幫主。
第二條,我丐幫弟子,不得泄露本幫機密。
第三條,凡我丐幫弟子,必懷謙虛之心,秉忠義之氣。
第二十三條,凡我丐幫弟子,須有福同享,有禍同當。
第二十四條,凡我丐幫弟子,須在正式場合嚴守服飾規定,不得僭越。
第三十一,.打狗棒為丐幫幫主之信物,凡我丐幫弟子見打狗棒如見幫主,須得听從號令,幫主之位交替時由前任幫主以打狗棒相授後任幫主。
第三十二條.打狗棒法是由前任幫主傳授給後任幫主,決不傳給第二人。
第三十七條,丐幫總舵自幫主、九袋長老、八袋弟子以下,各路設置分舵,各府州軍設置香堂,以舵主、香主總之,副舵主、副香主佐之。
第三十九條,丐幫每三年舉行一次丐幫大會,大會會期、地點、議程等均由幫主與九袋長老決定,必要時可以召開臨時丐幫大會。
……
從這些幫規看來,丐幫發展到了大明朝,丐幫組織已經趨于成熟,丐幫文化也深深扎根于博大精深的大一統儒家文化體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