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卷 東征西討 第九章 建設(上)

四月的天氣溫煦和暖,正是萬物復蘇的大好時光。

放眼望去,整個前塘村到處都是火熱的建設場景。

新的房舍、軍營、醫院、學校、工廠……一座座拔地而起;往日枯敗的農田又恢復了女敕綠,一個個忙碌的身影活躍其中……

一切都顯得那樣生機勃勃!

永興之戰後的幾個月間,隨著部隊一次次的外出搜索偵查,在帶回大批物資的同時,也帶回來許多難民。他們中間有些是隨部隊一起回來的,而更多的則是干脆一路尾隨而至。

這些難民一個個拖家帶口、蓬頭垢面,餓得皮包骨頭,看上去慘不忍睹。而前塘村的村民又大多淳樸善良,再加上現在吃喝不愁,這惻隱之心一上來,差不多就是來者不拒了。

如此一來,盡管軍方不斷加強甄別工作,但整個前塘村的人口依然迅攀升,很快便突破三千之數,是戰前正常人口數量的三十余倍。

村里的生存環境一下惡化,空間的擁擠程度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前期從外圍收集到的物資已經跟不上消耗度了,估計最晚在八至九月時,就會出現物資短缺的現象。

為此,村辦及軍方經過近一個月的緊急討論後,作出了重大調整,並布文告︰先,部隊擴編為團規模,吸納富余且合格的男性人力;編制包括︰三個步兵連、一個炮兵連、一個防空連、一個工兵連、一個裝甲排、一個偵察排、一個警衛排、一個通信排,另有醫療分隊、保障分隊等若干單位。

總兵力接近一千。

擴編後,民兵營更名為華東戰區第一軍獨立團。

其次,民防營編制為三個步兵連,一個機炮排,全面裝備輕武器和部分輕型火炮,同時更名為民兵營,對外混淆原有民兵營概念。

第三,獨立團營區搬遷至後山窪地,重建營區,同時在後山靈水岩一帶洞穴選址、開建戰備洞庫;主要儲藏軍用物資,並在戰時作為村民的緊急避難所。

原有營區交付新民兵營接管。

另在全村範圍內架設有線電話系統及輸電電力線路。

第四,新民兵營主要負責村內治安,戰時服從獨立營指揮,配合部隊行動。

第五,全村擴建。全民參與,由軍方負責提供物資。新建地域位于村東後側野狐嶺采石場附近。

房屋樣式統一為單身宿舍和家庭宿舍兩種。前期主要提供對象為外來難民,後期將視情況分批安置。

原有前塘村格局人口基本不變,保持對外接觸。

第六,全面開展農業生產活動。主要是恢復原有農田生產,並有選擇地在安全範圍內開新田,盡量擴大農業生產面積。

所用農具、種糧、機械化耕作設備均由村辦統一放,收獲亦由村辦統一收購後分配。

第七,加強行政、教育、醫療系統。

將在難民中選調一些專業人士充實原有單位。

另將開辦學校和小型醫院各一所;學校分小學班和中學班兩部分。

另將恢復村廣播系統,並將電影放映固定化。

第八,開辦小型工廠。軍方負責外出收集適合的生產設備;村辦負責調整村內電力設施,興建廠房。爭取短期內開辦出小型火電站、自來水廠、食品加工廠、金屬冶煉加工廠、機械車輛修理廠、被服廠各一。

第九,完善現有分配制度的同時,實行新的貨幣及商業政策。

新貨幣仍以原有貨幣為交換憑證,準備金以糧食為信用保證;由村辦財會部門統一收繳舊貨幣,經計算後,再按合理數量流通市場。

新貨幣將在舊貨幣面值上方加蓋特殊印章,以示區別。

今後在村內的薪酬支付和商業購買均由新貨幣執行。

商業方面將在現有集貿市場基礎上,開闢零售和批兩類商區,由村辦商業部門統一管理。

第十,聘請專業人員成立新的法庭、監察機構。主要負責處理各類刑事民事案件,並制定具體的施行條款細則。

第十一,選舉第一屆村民委員會,共十五名委員;設主任一名,副主任兩名,分管軍政兩塊。

委員會為今後前塘村最高決策機構。

每屆任期暫定兩年,如中途有離職或死亡情況生,可按緊急條款補選。

……

公告一出,整個前塘村沸騰了。

後來有人稱這份公告為︰「前塘村新十一條」。

這其中,前四條主要是軍方的擴編更名事宜,內容並不出人意料。

畢竟,如今的趙長海可是了橫財,重裝備雖然不多,但小槍小炮可是大有富余,彈藥也充足;而隨著外出任務越繁重,也確實需要更大規模的武裝強力搜索。

與之相比,新軍營的選址就很費了一番周折。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利于隱蔽,也要交通方便。

這可就有點難為人了。

許良才帶著幾名測繪兵跑遍了四周,花了快一個月才最終確定後山這片窪地。

這片窪地座落在一座小山谷中,面積適中,地勢平坦,四周山不高,但草木密集,利于隱蔽;整體位置在前塘村西北約兩公里處,中間山路復雜但不崎嶇,只要修一條簡易公路就可以方便坦克等重型車輛的通行。

最妙的是,在窪地後側一片野林的掩蓋下,工兵連還現一處山腰上有幾個相連的天然岩洞,這些岩洞因為地勢較高,所以比較干燥,面積又大,稍加改造就會是一個很好的天然庫房。不但可以存放物資,也可以作為人員的臨時避難所。

而且,作為可能的避難所,除了正面洞口外,杜四海還計劃在山頂和背山的另一側開出兩個緊急出口,以備不時之需。

整個靈水岩戰備洞庫工程是這次擴建工作中最艱難、也是工作量最大的工程。再加上新軍營、庫房、靶場的建造和場地平整、道路整修等等工作,可以說幾乎佔據了部隊所有的業余時間,連民兵營也全部被拉來幫忙。

而相對來說,擴建的難民住所選址就容易多了。

野狐嶺下是村東北處一個廢棄的采石場,而新建民居就修在旁邊的開闊地上。這里兩旁群山遮蔽、地勢險要,中間谷底卻是地勢開闊;和靈水岩軍營一樣,除非空中偵察,否則很難想象在這群山之中竟還藏有這樣的洞天。

經過論證後,幾座新工廠也將修建在附近,同時還將在周圍開闢一些新的山田,以提高前塘村的整體耕作面積。

新建村區與舊區隔河相望,中間只有一條小路連通,勉強可容一輛卡車通過,而步行的話來回大約需要一個多小時。不過,當年采石場為了便于重型機器設備與石塊的進出,還專門修有一條小鐵軌,如今也正好可以利用,只要稍加整修後就可以用帶輪軌的平板車來回運東西了,效率倒是提高不少。

雖然新居建造規模浩大、環境艱難,但勝在人力還算充足。而那些難民中又幾乎什麼樣的人才都有,干過建築的不少,懂電工、通信、修理的也有很多。

在懂行人的帶領下,整個建設過程還算順利,基本沒什麼大的波折。而大家伙兒也知道這次是為自己蓋樓修路,所以更加賣力。

整個村子干得熱火朝天,效率也高。才一個多月,遠遠望去,一個更大的「前塘村」已是初具規模。

但是,物資缺乏的問題也開始變得日益嚴重起來。

本來,除了軍用物資、日常消耗品和糧食外,部隊以往外出任務回來,都會帶回大批建築材料和一些有用的機器設備,其中甚至包括一整套火力電機組。

因為趙長海的原則就是︰不管你懂不懂,只要是好東西,就往家里拿!

結果,日積月累的竟在村後空地堆起極為龐大的一堆。

這些東西不用的話,時間一長自然就會浪費。

于是在龐世輝、劉文軒等人的鼓動下,村里開始新建一些軍事設施與民用單位,而這些物資也不斷投入到村子的新建過程中。

開始只是用于外圍圍牆、工事的建造,後來全面的新建工程鋪開後,又增加了大量民舍、軍營、戰備工事,再後來就是醫院、學校、工廠……

這些無一不需要海量的水泥、石子、黃沙、石灰、磚塊等材料;而因為缺少鋼筋等材料,所有的新建築物也都沒有過三層。

與之配套的,一條條電話線路、輸電線路、輸水管道也開始全面鋪設……

漸漸的,人們現往日多到煩人的那堆水泥磚塊,居然不夠用了。

于是,部隊再次出擊,四處收刮。

目標就是那些已經廢棄、卻沒有被污染的大小城鎮;而要收集的物資也更加有針對性。

有好機器就搬;看見電線電話線就卷;管道不夠就挖;磚塊不夠就拆;水泥石灰不夠就找,不行就土法造,再不行就多砍些樹,多造一些磚木結構的建築……

反正總有辦法,反正一切為了建設。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