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卷︰大西洋 第十四章︰君請入甕(一)

「巴西無法忍受在宛如兄弟般的拉丁美洲國家之間繼續這樣的手足相殘。因此我在此代表所有巴西政府及所有熱愛和平的拉丁美洲人民向正在交戰之中的阿根廷和智利兩國呼吁︰為了兩國人民的福祉請盡快實現停火,用和平談判解決爭議。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阿根廷和智利兩國之間的戰爭正有日趨擴大的趨勢。在此我竟代表巴西政府承諾,如果這場戰爭波及到任何第三國,巴西政府都將不會再置身事外。」6年7月22日,就在阿根廷對智利起的戰爭進行到第11天之日,巴西總統盧拉在巴西都巴西利亞的普拉納爾托宮對阿根廷和智利之間的戰爭電視講話中突然出了「霸者之音」。

盧拉雖然沒有公然譴責交火之中的阿根廷或智利的任何一方,但是同樣昭然的表達了巴西的態度︰這場戰爭是對聯合國安理會和所有主張和平解決領土問題和外交沖突的拉美國家的不尊重。阿根廷對智利動戰爭顯然是「一個愚蠢的錯誤」,因為只有聯合國安理會才有權決定對一個主權國家進行軍事干涉,阿根廷軍政府領導人胡安.卡洛斯的決定雖然有其理由但是卻無疑失之草率,必然將給拉美各國的未來帶來嚴重後果。

雖然巴西總統盧拉並沒有在電視講話中直接給出解決阿根廷和智利之間軍事沖突的辦法。但是布宜諾斯艾利斯和聖地亞哥卻早已得到了來自巴西利亞的強勢建議︰兩**隊各自從目前的交戰地域後撤3o公里,由以巴西軍隊為主組建的「南美安全委員會」維和部隊進駐隔離交戰雙方。早在6年初,巴西國家安全政策咨詢機構「戰略事務核心」的協調員內托便向盧拉總統提出在一項旨在南美洲範圍內一支類似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統一的軍事力量的建議。

根據內托本人的描述「這項一體化計劃能夠阻止一次軍事冒險或某個國家對本地區或某個南美洲國家的壓力」。建立南美洲的「北約」有三個目的︰一、是在嚴格的意義上說保衛本地區擁有的豐富的自然資源,二、是說服外國任何想直接干涉南錐體的任何圖謀,三、是緩解南美地區各國家之間的關系。

在內托和巴西政府的智囊們看來能源、水和原料的問題尖銳化,在南美洲以外開始出現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緊張關系,很可能將目光轉向南美洲的地區,一個危險的傾向正在逐漸出現,那就是軍事強國在中期內通過軍事領域對南美洲施加國際的壓力。因此南美洲各國應該緊密的聯合起來,通過武裝力量結合來保衛南美洲豐富的自然財富。比如大6有數量可觀的石油,世界上最大儲備淡水和雨林,以及生物的多樣性等

這項提議經由「巴西歐盟︰長期的戰略和政策」的討論會上布的。其真實目的事實上不言自明。因為巴西「戰略事務核心」提出的巴西整合拉美各國的建議多達5o項之多。目標是在15年內將巴西變成一個達國家。所謂「南美洲軍事一體化」計劃是巴西國家防務體系的組成部分。其最終意圖無疑是參照「北約」模式在南美洲大6建立一個以巴西為中心的軍事集團。如果說美國是「北約」頭馬的話,巴西提出的「南約」則是希望將南美各國納入巴西的勢力範圍之中。

但是巴西的這一計劃剛一提出便意外的遇到了「攪局」。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高調迎合巴西的提議,這位拉美地區著名的左翼領導人公開說,他曾經在1999年剛剛擔任總統時提出過類似的提議,但那時在南美地區許多國家反對他的提議。但是查韋斯表示︰「我曾說過,如果北大西洋公約存在,那為什麼南大西洋公約不能存在?我們已經再一次將這個問題列入拉丁美洲的議事日程。」

顯然精明的查韋斯完全知道要建立個人在南美洲乃至世界的權威,拉攏南美大國巴西是一大關鍵。但是,巴西對查韋斯的革命主張所持的並不是積極態度,最多只能說是靠近而已,但就是此種靠近的態度便不斷被查韋斯關注和煽動,並盡一切可能揮影響,希望讓巴西靠近的意識更濃烈一些。不久之後查韋斯親自訪問了巴西,並與巴西總統盧拉商討在南美洲建立一個仿若北大西洋公約架構的組織,不僅建議命名為「南美安全委員會」。更提出了一個胸有成竹的可行性計劃,那便是限于「南方共同市場」組織的5個成員國(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烏拉圭和委內瑞拉)。他建議將5國的軍事力量聯合起來。如果這項軍事協議能夠實現,本地區的國家就可以減少它們的軍事開支,但比它們孤立行動時力量更大。在本地區將出現一個出售軍事物資的市場。

但是查韋斯的積極姿態對于「南美安全委員會」建立事實上卻只能起到一種反作用。有分析人士甚至設想,如果「南美安全委員會」由巴西提出,然後哥倫比亞予以附和,那麼美國政府便會積極表態,認為這樣的委員會對于南美洲的安全有多麼大的作用雲雲,說不定還會給予金錢方面支持,但現在調子由盧拉與查韋斯合唱,听在美國的耳里當然就不是一支動听的曲子了。因此巴西政府一度陷入了兩難的尷尬之中,如果對于委內瑞拉的熱情采取拒絕或冷漠處之的態度,自然會挫傷南美其他處于觀望之中的國家的感情,但如果高調迎合卻又會給即將成立的「南美安全委員會」貼上「反美」的標簽,最終不僅使整合南美的行動成為為他人作嫁衣,更可能在未來委內瑞拉等國與美國的對決之中,令巴西最終引火燒身。

不過阿根廷與智利之間的這場戰爭卻無疑給了巴西以一個重頭再來的機會。巴西無須再與委內瑞拉糾纏于一些細節問題,直接可以以「南美安全委員會」組織的名義出兵。雖然巴西長期以來孤立于南美各國之外,但是以其強大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鼓動巴拉圭、烏拉圭這兩個事實上的屬國出兵還是沒有太大問題的。而基于遏止「拉美極左翼政權」泛濫的目的,一向以美國馬是瞻的哥倫比亞也很可能會高調參與,甚至美國政府都會在背後施以推手,只有有以上三國的配合巴西的行動便可以公然打出「南美聯合」的大旗。阿根廷軍政府即便再囂張也不敢公然對抗南美諸國的聯合意志。

事實上自阿根廷對智利動不宣而戰以來,巴西軍方便迅投入了秘密備戰之中。巴西擁有著南美洲最為強大的軍事力量,其6軍總兵力更一度過了阿根廷和智利兩國的總和。無疑巴西提出的停火方案無疑對戰局處于不利狀態的智利一方有利,因此如果阿根廷拒絕這一建議的話,最終結果很可能將會出現「南美三強」之中巴西和智利兩強夾擊阿根廷的局面。而兩線作戰對于阿根廷來說顯然將是一場終極噩夢。

而更為重要的是巴西總統盧拉在電視講話之中最後所吐露出來的信息

「如果這場戰爭波及到任何第三國,巴西政府都將不會再置身事外。」這句話從表面來看無非是意味著巴西不希望阿根廷和智利兩國之間的戰爭波及到巴西的領土。但是對于與阿根廷簽署秘密協議的秘魯和玻利維亞兩國而言卻不難听出巴西利亞的弦外之音。巴西不希望阿根廷與智利之間的戰爭擴大成一場「泛南美洲的戰爭」,秘魯和玻利維亞如果參戰,巴西一定會參與進來。

面對巴西的咄咄逼人,胡安.卡洛斯一度被感困惑。巴西的強大並非是阿根廷可以獨力面對的。而秘魯和玻利維亞的躊躇不前,更將導致阿根廷原先設定的南北夾擊聖地亞哥的戰略歸于流產。一旦秘魯和玻利維亞兩國最終放棄參戰,那麼智利部署在北部爭議地區的2個主力步兵師將隨即南下。即便沒有所謂「南美安全委員會」派出的維和部隊,阿根廷也將深陷于與智利的消耗戰中。無論最終的勝負如何,阿根廷都將與強大無緣。

是趁勢向巴西利亞低頭,借助「南美安全委員會」維和部隊進駐的東風,體面的結束與智利之間的戰爭,承認巴西在南美洲的絕對霸權?還是咬牙堅持,開始一場「南美三強」的終極對決?胡安.卡洛斯一時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之中,畢竟一旦草率的結束戰爭,不僅以為著阿根廷可能錯失永久削弱智利的機會,更意味著阿根廷軍政府的名譽掃地。在阿根廷民眾將不會支持一支如此軟弱的軍隊,便如球迷不會原諒面對空門而射偏的球員一樣。民眾的不滿加上那些蟄伏的政客,阿根廷軍政府的崩潰將只是時間的問題。

「我有一個朋友長于心理學……。」但就在此時一個來自中國的商人意外的出現在了胡安.卡洛斯的面前。這位名叫花寧平的集團總裁相較于他所擁有的資產而言實在太過年輕了一些,而關于他身世的種種傳聞更令胡安.卡洛斯在與他見面之前,對其充滿了輕蔑。如果不是由于他販賣的商品的特殊性,這位一向自詡耿直的軍人甚至根本不打算給對方于會面的機會。但是阿根廷需要花寧平提供的商品和服務,隨著與智利戰爭的全面展開,阿根廷已經深陷于武器禁運的封鎖之中,此刻即便是原本支持阿根廷的中國,也必須通過象花寧平所領導的商業集團向阿根廷輸出防務產品。但是令胡安.卡洛斯沒有想到的是,除了為自己的軍隊帶來了足以將這場高消耗的戰爭繼續下去的產品之外,花寧平還為阿根廷指明了一條前進的出路。

就在巴西總統盧拉通過電視屏幕向阿根廷和智利布了「弭兵之音」後的兩天,烏拉圭總統巴特列也迅跟進。不過這位獲法學博士學位的仁兄,口才顯然遠不如僅讀過5年小學的巴西總統盧拉。他在對美國一家電視台的談話引起烏拉圭與阿根廷兩國朝野的震驚。巴特列對著電視鏡頭公然宣稱︰「阿根廷的政治家們從第一個到最後一個全是一伙盜賊」,還說阿根廷軍政府領導人胡安.卡洛斯「沒有政治力量,沒有人支持,不知道該往哪里走。」阿根廷頓時舉國嘩然,紛紛要求強硬回應這一來自鄰國總統的聞所為聞的攻擊。

巴特列是在接受美國一家金融有線電視台記者采訪時說出上面那番話的,隨後幾天的電視台連續播出了采訪錄像。烏拉圭總統還說,阿根廷人不是認真對待自己的事情,而是向外面找原因,不知道應該自己救自己,這是阿根廷悲劇之所在。他還反問記者,你知道阿根廷政府是什麼樣的嗎?你知不知道阿根廷**的規模有多大?他抱怨說,阿根廷危機的傳染性使外界對烏拉圭產生不信任,國際評估機構因此在給烏拉圭打分數時引起警覺。他指出,先是因為1999年巴西的金融危機,烏拉圭對巴西的出口減少了5o%,而現在軍政府的上台令烏拉圭對阿根廷的出口減少了7o%以上,烏拉圭不得不尋找新的市場,這對烏拉圭的金融體系和整個經濟都產生影響。

烏拉圭與阿根廷歷來關系密切。兩國只有一河之隔,兩國居民從生活習俗到說話口音都幾乎一模一樣。南方共同市場成立以後,烏拉圭同巴西、阿根廷的經濟聯系更加密切。由于本地區各國國內先後出現經濟問題,由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4國組成的南方共同市場遇到嚴重困難,關稅同盟性質的聯盟關系處于停滯狀態。雖然阿根廷軍政府上台在經濟上對其他國家影響不是很大,但是烏拉圭除外,因為這個萬人口的國家目前也遇到了類似阿根廷的金融問題。以巴西為的南方共同市場對美國倡導的美洲自由貿易區態度消極,美國對此一直心懷不滿,樂見南方共同市場分裂垮台。前些時候,曾經傳出烏拉圭打算單獨同美國談判自由貿易的消息,這是違背南共市集體對外的原則的。

當然這一切還與長于選舉的巴特列本人的性格有關,巴特列一直以來也是一個以口無遮攔而出名的「愛放炮者」,例如他就曾多次公開主張將毒品貿易合法化。而就在阿根廷與智利的戰爭爆之前,在烏拉圭總統巴特列剛剛結束了對智利訪問,在此期間這個身處巴西和阿根廷兩強間隙中的國家似乎也想玩一把「遠交近攻」。在巴特列的主導之下,烏拉圭不僅與智利簽署了一系列經貿協議,更雙方還就培訓烏拉圭軍事人員,合作生產三軍所需裝備等,達成了共識。顯然巴特列對于阿根廷軍政府不僅富有敵意,更有著深刻的畏懼。

雖然自阿根廷對智利動攻勢以來,眼見著阿根廷人的高歌猛進,巴特列一度閉上了自己的臭嘴。但是隨著巴西強勢準備介入,這位跳梁小丑又再度決心粉墨登場。但是他卻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一番言論最終將自己和自己的國家拖出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6年7月24日清晨,烏拉圭東部邊境城市弗賴本托斯,一家由西班牙公司投資興建的大型造紙廠早已開始了一天的生產,帶有濃烈刺鼻氣味的滾滾黃褐色煙霧從林立的煙囪之中排向天空,滾滾污濁的廢水便源源不斷的傾泄入烏拉圭河中。

烏拉圭雖然是南美洲的小國,但是一個很獨特的國家。從19世紀末至2o世紀5o年代,因其政治上的穩定、較高的經濟展水平及社會的祥和而被譽為「南美的瑞士」。在社會改革方面,烏拉圭在世界及拉美國家中有幾個值得稱頌的成就︰烏拉圭是世界上第一個設立農業工人最低工資標準的國家,是拉美第一個給予婦女選舉權、最早實行8小時工作制的國家。但從5o年代中期以後,烏拉圭經濟增長乏力,政治動蕩加劇,1973年還出現持續衰退,但烏拉圭仍保持了政治上的穩定,在教育及人文社會展水平方面,烏拉圭仍居拉美國家的前列。

為了刺激經濟,烏拉圭政府不得不放棄以往的優勢行業服務業,大量的引入外資,興建工業。而其中也就包括了污染極大的造紙行業。烏拉圭政府于3年和5年先後批準一家西班牙公司和一家芬蘭公司在烏拉圭河東岸與阿根廷相鄰的邊境城市弗賴本托斯興建大型造紙廠。但是阿根廷政府認為,此舉勢必對阿邊境地區的生態環境、居民生活和旅游業構成威脅,要求烏拉圭停止建廠。自5年至今,居住在兩國邊境的阿根廷居民多次切斷兩國間的公路交通以示抗議。但是烏拉圭方面卻依舊我行我素。甚至強勢派出軍隊進駐造紙廠。

「那是什麼?!」背著一支美制m16型自動步槍的烏拉圭6軍士兵馬雷斯卡打著哈欠巡邏在造紙廠附近的公路上,他一直懷疑自己的上級是不是吃飽了撐的,竟會讓自己和一個連的兄弟到這座污染嚴重的造紙廠來駐守。此刻睡眼惺忪的他突然現了遠方的天空「漂浮」而來的數個黑點。「媽的!是阿根廷人的直升飛機……。」不等他分辨出對方的型號,直升機短翼下掛載的火箭彈便向著造紙廠的方向高射擊而去。「這就是戰爭行為?。」看著身後升騰起了火光,倒塌的煙囪。馬雷斯卡驚恐的問著自己。而在更為遙遠的天空,更多高移動的黑點正密密麻麻的壓向烏拉圭的縱深。

巴西著名城市聖保羅位于大西洋海岸山脈馬爾山崖壁海拔八百多米的高原上,距外港桑托斯僅有數十公里,因此雖然處在南回歸線附近,但是卻既無酷暑也無嚴寒,是一座氣候宜人、綠樹蔥郁的城市。只是透過車窗曼科.卡帕克少校並沒有見到太多的高樓,想來其龐大的人口主要散落在它的城郊吧。一年一度的聖保羅時裝周已經使其成為南美的時尚中心。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如此短暫的時間,狙擊手蒙托亞還是為他惹下麻煩,這個仇恨毒品的小伙子在靠近車站的一個拐彎處遇到一伙吸食大麻的年輕人,不過僅經過2分鐘的喧鬧之後,一切就歸于了平靜。蒙托亞頭也不回的走來,背後是一地申吟的傷者。

比起里約熱內盧來,聖保羅的歷史要短暫許多,直到年,它還只是一座擁有區區四萬人口的小鎮。19世紀末,因位附近地區大面積種植咖啡和大批歐洲、日本移民的涌入,聖保羅才成為世界上展度最快的城市。西歐國家中,以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和德國的移民最多,這些移民隨後又散布到巴西溫暖多山的南方。迅猛增長的人口使得聖保羅機場成為南美最繁忙的航空港,雖然「切.格瓦拉」旅海外別動隊的成員抵達機場時是凌晨4點,但在他們乘坐5點的班機起飛的一個小時時光,也不可思議地有18架洲際航班起降。望著窗外黯淡的天空,曼科.卡帕克突然想起生于斯長于斯的巴西作家馬里奧.德.安德拉德那賴以成名的行詩《迷幻之城》,詩中寫道︰「聖保羅建在七座小山上,就像拉丁人的聖城羅馬一樣。」可多次在這座城市來去匆匆的曼科.卡帕克卻始終沒有看見過那些山。

在聖保羅短暫逗留之後,曼科.卡帕克和他的部下們乘上一架巴西航空公司的客機,沿著海岸線向西南方向飛行。一個半小時以後,飛機降落在阿萊格里港,又捎上一批乘客,隨後向著本次航班的終點蒙得維的亞飛去。在阿萊格里港起降過程中,曼科.卡帕克透過窗戶看見城南著名的帕圖斯瀉湖,這個湖是五支河流的匯合點和出海處,面積達一萬平方公里,在南美僅次于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這使得阿萊格里成為巴西最大的內河港口。

當然曼科.卡帕克對這座城市特別感情趣卻是因為拉丁美洲人所衷愛的一項運動足球。作為巴西南部的經濟中心,阿萊格里港擁有著名的格雷米奧足球俱樂部,目前巴塞羅那和巴西國家隊最炙手可熱的球星羅納爾迪尼奧便出生在這座城市,他赴歐洲淘金以前在格雷米奧效力。帕圖斯瀉湖東南有一座二百多公里長、三十多公里寬的天然沙壩,南端有一條狹窄的水道與大西洋連通,那里還有一座與州名相同的城市里奧格蘭德(阿萊格里港是州府)。穿過這座城市和它南面的另一個湖泊,機翼下方便出現了一片無樹的草原,那里才是「切.格瓦拉」旅所要奔赴的戰場烏拉圭。

作為南美洲的一個小國,烏拉圭的面積僅比講荷蘭語的蘇里南大一點點(法屬圭亞那不是獨立的國家而只是法國四個海外省之一)。實際上,這個國家僅是阿根廷遼闊無邊的潘帕斯大草原的延伸,中間被一條烏拉圭河分隔。烏拉圭()的本意與鳥有關,烏拉()是一種美麗的彩色小鳥,圭()的意思是羽毛,可能指大草原上一種尾巴美麗的小鳥。正是因為有了濕潤充足的草原,烏拉圭才成為世界聞名的「牛羊之鄉」。據說大草原並不總是綠色的,因為處處可見深紅或白色的馬鞭草和其他野草。除了牛羊以外,草原上還生活著狐狸、野貓,甚至美洲豹和美洲獅那樣龐大的食肉動物,我無法想象它們是如何和平共處的。而從地圖上看,烏拉圭的國土呈現一顆心形,都蒙得維的亞當年由麥哲倫親自命名的城市恰好位于這顆心的正下方,背對著世界上最寬闊的河流拉普拉塔河。就在那個南美洲冬日的午後,曼科.卡帕克乘坐的飛機降落到這條河流的河岸上。

烏拉圭共和國都蒙得維的亞(),這座位于拉普拉塔河下游,瀕臨南大西洋,面積為平方公里,據說這座城市的原意是葡萄牙語「我看到山了」。其中蒙得()是「山」,維的亞()為「我看到了」。據傳,17世紀,葡萄牙探險隊次抵達這里時,一水手現老城西北部一座海拔僅139米的小山時驚呼︰「我看到山了」,這座城市由此得名。但此說並不被學術界認可。蒙得維的亞開始是一個軍事要塞和港口的混合體,有著悠久的移民傳統。蒙市建于1726至1738年間,最初是西班牙人德薩瓦拉()于的聖誕節時在此建立軍事要塞並安置了13戶居民。今天蒙得維的亞市不僅是烏全國政治、經濟、貿易、金融和文化中心,更始為拉美地區歷史較悠久的主要港口城市之一。

蒙得維的亞市無疑是烏拉圭全國鐵路、公路及空運的核心,更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了連接著阿根廷及巴西的主要交通樞紐。該市還集中了全國3/4的工業,以肉類冷藏和加工規模最大,還有紡織、面粉、石油冶煉、化學及制革等工業。蒙得維的亞港擁有聞名于世界的構思獨特的陽台,因此又被譽稱為「陽台王國」,港口距全國最大的國際機場車程約3o分鐘,有定期航班飛往世界各地。從地圖上看,蒙得維的亞的形狀和面積酷似紐約的曼哈頓,舊城區像一個半島,自東向西伸入拉普拉塔河,半島的南面是河流,北面是河灣,形成一個天然的良港。據說作為港口,蒙得維的亞比起河流對岸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要優越許多,可惜它的月復地遠不及後者來得遼闊,因此規模上淪為一座中等城市。但是,相對于所在的國家來說,蒙得維的亞的重要性在整個南美沒有其他都或城市可以相比,一百五十萬的人口幾乎佔了全國的一半。

在這座商業達,文化普及,金融市場活躍的城市里。從1994年便開始使用光縴電纜與外部通訊,人均計算機佔有量和哥斯達黎加同居拉美位,人均數字元元程控電話比巴西多三倍,比智利多兩倍。全國計算機用戶都可與聯網,主要出版物可通過該國際網絡在世界各地閱讀。有五家電視台和三家有線電視台,十八家電台和四家行全國的日報。該市還是拉美一體化協會總部、南方共同市場秘書處的所在地。因此雖然難免隱晦于布宜諾斯艾利斯和巴西利亞的光輝之下,但是蒙得維的亞市卻依然是南美洲大6之中無可置疑的活力之都。

走出機場,一股凜冽的寒風撲面吹來,氣溫在攝氏十度以下。七月末的烏拉圭正處隆冬時節,曼科.卡帕克和他的部下們搭乘機場大巴進城,很快便到了惟一主干道的7月18日大道,眾人一直坐到離開拉普拉塔河只有幾百米遠的終點獨立廣場。在克羅尼亞街的一家小旅店里,負責接應他們的阿根廷特工正在焦急的等待著。由于是旅游淡季,客人寥寥無幾,而門口曬太陽的本地人倒是不少,他們每個人懷里抱著一只罐子。打開一個又一個的行李箱,嶄新的俄制輕武器立即映出了曼科.卡帕克和他部下的眼簾。

就在自己的戰士們開始熟悉配給自己的武器的同時,曼科.卡帕克轉身站到了臨街的窗前。早就听說,蒙得維的亞是百萬富翁的城市,烏拉圭人到美國不需簽證。可是,這一點曼科.卡帕克並沒有立刻看出來,或許是因為近年來經濟不景氣,或許是因為嚴寒的天氣。河堤上有幾個小孩和老人在垂釣,遠處有幾艘巨輪停泊著,夕陽的余輝柔和地灑落下來,不禁令人砰然心動。

作為日益龐大的「切.格瓦拉」旅之中少數從安哥拉回來的古巴老兵,曼科.卡帕克少校早已不是當年那個滿懷著革命熱情,為了全人類的解放事業奔赴戰場的熱血青年了。當跟隨著自己信賴的指揮官格蘭納多選擇了月兌離古巴遠征軍的那一天起,曼科.卡帕克便清楚的知道自己選擇的是一條在大多數**眼中離經叛道的歧路。走過在哥倫比亞的雨林之中那些堅苦卓絕的游擊戰歲月,面對著成噸成噸在自己手中生產出來的可卡因,曼科.卡帕克曾經動搖過。雖然永遠意氣分的格蘭納多一直宣稱這些骯髒的交易是為了最終解放他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但是曼科.卡帕克卻始終無法說服自己。

日復一日的內心煎熬最終令曼科.卡帕克選擇了一條末路,他自願向格蘭納多請命,要求擔負「切.格瓦拉」旅海外別動隊的指揮官。面對著日益擴展的毒品貿易,幾乎壟斷了「南美金三角」毒品種植基地的「切.格瓦拉」旅正在開始開始鋪設自己的分銷渠道。作為一種利潤高達數百倍的商品,可卡因的銷售渠道從來都是由鮮血和彈殼鋪就的。雖然在哥倫比亞獨佔鰲頭,但是要想真正的獲取銷售終端高額利潤,「切.格瓦拉」旅必須與盤踞在中南美洲的墨西哥販毒集團席納洛,阿卡特爾(1)重新劃分勢力範圍。

作為墨西哥勢力最大的販毒集團,「席納洛.阿卡特爾」曾在傳奇毒後桑德拉.阿維拉.貝爾特蘭的手中與墨西哥西部錫那羅亞州幾個販毒集團結盟,並與南美哥倫比亞的毒品供貨商、全球最大的北河谷卡特爾販毒組織搭上線。貝爾特蘭成功的控制哥倫比亞至墨西哥西部港口的運毒路線,因而得名「太平洋皇後」。而這條線路正是「切.格瓦拉」旅邁向美國市場的必經之路。雖然在哥倫比亞已經根基深厚,但是要與在墨西哥和中美洲盤根錯節的地頭蛇斗法,「切.格瓦拉」旅卻顯然並不佔優勢。

但是作為一支月兌胎于古巴正規軍的軍事組織,「切.格瓦拉」旅有著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由精干的叢林戰士組成的海外別動隊便是格蘭納多拓展自身勢力的無雙利器。盡管大多數毒梟也擁有保護自己的私人武裝,但是面對著由百戰之余組成的「切.格瓦拉」旅,那些在街頭斗毆中學會開火的黑幫槍手顯然不是對手。在曼科.卡帕克的率領之下,一支由名富有城市戰經驗的「海外別動隊」活躍于中美洲的秘密戰線之上,用子彈和鮮血最終蕩平了墨西哥販毒集團的勢力。而唯有那些血腥的殺戮才能令曼科.卡帕克感到片刻的寧靜。在中美洲的雨林、墨西哥和美國南部的城市里,一場場扣人心弦的毒品戰爭此刻依舊歷歷在目,而今天曼科.卡帕克終于不用再為那些白色的粉末而戰斗了。「切.格瓦拉」旅海外別動隊此行的目的是配合阿根廷6軍對烏拉圭的鯨吞行動,先制人的在蒙得維的亞展開針對烏拉圭政府腦機構的特種突襲行動。

阿根廷6軍雖然在南部與智利的戰場之上投入了大量兵力,但並非如世人所想的那般後無力。在采購了大量中**工的先進產品的同時,布宜諾斯艾利斯也延續了中國人的制軍思想。在建立了龐大的機械化步兵軍團之外。阿根廷6軍還強化了6軍之中擔任快反應任務的戰略後備軍。面對著遼闊的國土,阿根廷6軍一直設立有1支戰略後備軍。這支部隊原先下轄1個機械化旅、1個空降旅擔任著應對阿根廷國內緊急事態的使命。而在阿根廷軍政府掌權之後,胡安.卡洛斯進一步對其進行了合成和多功能化的建設。阿根廷6軍戰略後備軍除原有編制之外,還增設1個摩步營、1個裝甲騎兵團、1個防空營、3個航空兵營,2個工程兵營和2個特種兵連。據說在阿根廷6軍戰略後備軍之中長期流行著一句口號,那就是︰我們是阿根廷的第38軍。

就在「切.格瓦拉」旅的海外別動隊抵達了烏拉圭都蒙得維的亞,準備展開行動的同時,阿根廷的6軍航空兵已經越過兩國的邊境線向著烏拉圭的縱深挺進了。而更為龐大的地面部隊也在特種部隊的配合通過跨越烏拉圭河的橋梁,高向蒙得維的亞挺進。「我們的目標是迅控制烏拉圭國防部和總統。瓦解這個國家的抵抗。」乘坐著阿根廷特工早已準備好的車輛,曼科.卡帕克和他的部下們迅向不遠處的烏拉圭總統府「獨立宮」前進。

蒙得維的亞分舊城和新城兩部分。舊城擠在一條伸向河灣去的狹小半島上,雖僅佔目前城區很小一部分,但保留了西班牙殖民時代的建築風格。街道布局比較工整,但顯得狹窄擁擠。在米格萊特河邊,還保留著一些昔日富人修建的精致別墅,古樸典雅的伊比利亞式建築和寧靜的氣氛,正是這座舊城的特色。舊城的市中心在憲法廣場,廣場上有18世紀末建造的天主教堂,這是南美洲著名的教堂之一。廣場附近還有建于4年的舊市政廳,這座殖民時期的建築目前已成為歷史繪畫和家具陳列館。全市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也在這里。

而新城的主要街道就是「7月18日大道」。它像一條大動脈,日夜搏動,貫穿全城。這條大道是為紀念年7月18日宣布烏拉圭第一部憲法而命名的。大道兩邊同一條條的小街相接,渾然一體,有如一個大棋盤。這些小街都以烏拉圭的歷史人物和各省省名為街名。

「7月18日大道」的起點是獨立廣場,在從這里延伸到立憲者塔五六公里長的路段上,兩旁商店林立,高層建築較少。每隔三五個街口,就有廣場和街心花園,周圍綠樹如茵,花樹相繞,豎立了許多烏拉圭和世界歷史名人的塑像。但是這些寧靜的畫面對于長期習慣了殺戮生活的「切.格瓦拉」旅士兵眼中根本不過是過眼雲煙。他們的到來只是為了傳遞毀滅。

獨立廣場是烏拉圭驕傲的象征。廣場中央矗立著烏拉圭獨立之父阿蒂加斯跨著戰馬,腰掛戰刀的銅像。銅像高17米,重3o噸。阿蒂加斯1764年出生,一生戎馬倥傯,把自己的生命全部獻給了烏拉圭獨立解放事業,年逝世。烏拉圭人尊他為獨立之父。他的遺體就安葬在銅像下的墓地。但是今天就在他的埋骨之地,烏拉圭獨立的歷史將被無情的終結。

獨立廣場兩側是烏拉圭總統府「獨立宮」和維多利亞大旅館。靠近政府大廈是1856年建築的索利斯大劇院,以演古典戲劇和歌舞著稱。就在這一片舞榭歌台之間的負責保衛著政府核心設置的內衛部隊顯然還沒有意識到正在逼近的威脅。此刻4個身著整潔軍服的烏拉圭6軍士兵正肩扛著美制m16自動步槍挺立在總統府的門前。「開始行動……。」曼科.卡帕克所乘坐的頭車緩緩的駛過總統府的門前,而就在他用無線電布進攻命令的同時,3支ak74型自動步槍的火力便瞬間撩倒了總統府門口的警衛。

「上啊!」一輛輛由「切.格瓦拉」旅士兵駕駛的車輛打開了車廂,手持著自動步槍的戰士蜂擁著沖向洞開的「獨立宮」大門,「1組、2組控制總統府,逮捕烏拉圭總統巴特列,3組負責廣場周圍的警戒、4組、5組奪取國防部大樓……。」雖然整個行動早已在事先經過了周密的安排和演練。但是曼科.卡帕克少校此刻依舊不忘通過無線電對講機向各行動小組確認他們各自的使命。「獨立宮」內除了總統巴特列及其家人之外,還有1個隸屬于烏拉圭內務部的政要保護小組。雖然這些訓練有素的政府精英第一時間便展開了抵抗。但是盡裝備有自動手槍的他們根本不是武裝到牙齒的「切.格瓦拉」旅的海外別動隊的對手。僅僅幾分鐘,獨立宮內的槍聲便稀疏了下來。

「1組報告,已經逮住那個狗娘養的了。」隨著無線電內傳來的消息,曼科.卡帕克少校緊鎖的眉頭才略微舒展了開來。「下面就看國防部那邊的了。」曼科.卡帕克少校漫步下車,向著「獨立宮」的方向走去。「少校……敵人的坦克……。」但是此刻一聲低聲的驚呼卻徹底打亂了曼科.卡帕克的計劃。此刻在位于「7月18日大道」中段的自由廣場負責擔任警戒任務的第3組突然現數輛滿載著步兵的蘇制T55型坦克突然隆隆的駛來。

作為南美洲的一個小國,烏拉圭的軍事力量幾乎拿不上台面。其6軍僅有1.7萬人。還分為4個軍區和1個師部,編有5個步兵旅、3個騎兵旅、1個炮兵旅、1個工程兵旅、4個戰斗工兵營和3個炮兵營。可以說一線的戰斗兵員幾乎少的可憐。而武器裝備更是遠遠落伍于世界。除了一堆美國制造的老古董︰29輛m3a1「斯圖亞特」輕型坦克、22輛m1「猛犬沃克」輕型坦克、17輛m24「霞飛」輕型坦克之外,真正可以稱的上裝甲力量的可能僅有那15輛前蘇聯時代的T55型主戰坦克了。但是曼科.卡帕克少校無法相信這支烏拉圭唯一對自己的行動可能構成威脅的裝甲力量怎麼會就這麼巧合的出現在蒙得維的亞的市內。

但是如果曼科.卡帕克少校了解到自己所要面對的真實身份的話,或許他的心頭也不會再有這樣的疑惑了。事實上這個駐守在蒙得維的亞西邊與布宜諾斯艾利斯隔河相望的古城克羅尼亞的坦克連已經不再接受烏拉圭6軍的指揮了。他們的任務是配合火線馳援的巴西6軍第一特戰營奪回都的控制權,並堅守到後續增援部隊的抵達。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