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卷︰大西洋 第十三章︰飛豹凶猛(四)

智利南部小城里奧貝爾德以北12公里的9號公路上,智利6軍第1裝甲騎兵團所屬第25裝甲營正沿著公路兩側構築的防線承扇型展開。智利6軍的裝甲營在編制上基本與美國6軍接近,共擁有4個作戰連(ac連和裝備輕型坦克的d連),1個後勤連,1個營部連(包括1個營部排、1個迫擊炮排、1個偵察排和1個反坦克排)。

作為里奧貝爾德正面防御的支撐點,以第25裝甲營為軸心,智利6軍第4步兵師的殘余兵力構築起了里奧貝爾德北線的第一帶防御體系。和大多數南美洲的國家一樣,智利6軍也采取一線師和二線師的分類方法。由于自阿根廷1982年的馬島戰爭以來便一直處于動蕩和衰退之中。因此在與其接壤的南部地區,智利6軍第4步兵師一直處于二線師的編制序列。在戰前僅下轄2個不滿編的步兵團︰第8機械化步兵團和第14步兵團。只是在戰爭爆前夕,才進行了大規模的征調。

大量從預備役轉入的兵員極大的影響了該師的戰斗力,因此在邊境地區的戰斗之中,面對著月兌胎換骨的阿根廷6軍,智利6軍第4步兵師很多一線連隊都呈現出一觸即潰的慘淡場面。僅邊境地區一天的作戰之中,正面遭遇阿根廷6軍攻擊的第8步兵團便損失了接近6o%的作戰兵員,並將友軍的側翼暴露給了阿根廷6軍的裝甲鐵騎之下,最終導致了第14步兵團2個營以及新組建的第11步兵團陷入阿根廷6軍的分割包圍之中。

可以說在邊境戰斗之中,智利6軍第4步兵師便已經被打斷了脊梁。如果不是智利海軍6戰隊展開了奮勇的反擊,阿根廷6軍極有可能狂飆突進直搗蓬塔阿雷納斯。面對著隆隆駛來的阿根廷6軍的裝甲洪流,智利海軍6戰隊用自己的鮮血詮釋了智利軍人的頑強和榮譽。在被擊毀燃燒的英國FV19型自動榴彈射器的「悍馬」軍用吉普車頑強的沖向阿根廷6軍的T;當然真正遲滯阿根廷人進攻的還是智利海軍6戰隊裝備著型「巴雷特」反器材狙擊步槍的狙擊手分隊和頻繁使用m252型81毫米迫擊炮偷襲阿根廷6軍後方補給點的滲透攻擊小隊。雖然這些小規模的突襲往往會極大的減緩阿根廷6軍的進攻度,但是代價卻同樣慘重。僅僅48小時的戰斗,智利海軍6戰隊的血便已接近流干了。

在一隊滿載著智利海軍6戰隊殘兵的軍車之後,一輛瑞典生產的6全地形運輸車,艱難的在9號公路上行駛著。彈痕累累的車體上醒目的噴繪著紅十字的標志。顯然這輛隸屬于智利海軍6戰隊的野戰救護車已經盡到了自己最後的責任,因為在他的身後除了奉命斷後的智利海軍6戰隊的一個警戒中隊之外,就是全撲來的阿根廷6軍。「全連準備戰斗……。」從望遠鏡里注視著這輛可能挽救過無數戰友生命的野戰救護車駛過己方的陣線。奧古斯托.莫利納上尉用無線電向全連下達的作戰的指令。在厚重的偽裝網下,14輛「豹」2a4型主戰坦克緩慢的轉動著炮塔,準備迎擊對手的沖擊。

「海軍6戰隊的殿後部隊被阿根廷人的追上了。」和自己那些鑽入炮塔緊張備戰的部下不同,處于指揮位置的奧古斯托.莫利納上尉已經挺立在自己的坦克之上。此刻耳機里傳來了智利6軍第4師的前沿觀察哨傳來的最新消息。為了掩護主力部隊順利的撤退,世界各國的軍隊都會抽調精銳的分隊擔任殿軍的任務。而在大多數時候他們最終都無法全身而退。這一次智利海軍6戰隊臨時編組的一個連的後衛部隊同樣無法幸免。他們剛剛接到了主力部隊安全抵達智利6軍防線的消息,正準備撤出陣地之時,卻突然遭遇了沿著9號公路前進的一個阿根廷6軍1個裝甲偵察營的追擊。

與歐亞大6那些已經實現了高度機械化的6軍強國相比,阿根廷人的裝甲偵察營的裝備多少有些寒酸。在數輛法國「潘哈德」-9o輕型輪式裝甲車的掩護之下,乘坐老舊的美式m151型軍用吉普車和福特F-皮卡的阿根廷6軍沿著9號公路高駛來。雙方都似乎沒有預料到會有這樣一場宿命的對決。因此在最初的幾分鐘內,已經構築了臨時工事的智利海軍6戰隊處于了完全的上風。憑借著瑞典生產的84毫米反坦克火箭筒,智利海軍6戰隊迅的擊毀了位于車隊前鋒的阿根廷6軍的輪式裝甲車。而架設好的mk19型自動榴彈射器和型通用機槍更成為收割敵方步兵的無雙利器。

從智利海軍6戰隊士兵手中的德制hk33自動步槍中飛射而出的5.56毫米子彈在南半球盡頭寒冷的空氣中嘯叫著飛行著,貪婪的舌忝噬著著暴露在公路之上的阿根廷士兵的血肉。但是很快兵力上的優勢便令阿根廷人擺月兌了不利的處境。裝甲偵察營後續部隊迅下車從側翼對智利海軍6戰隊的臨時防線展開了攻擊。顯然此刻擔任殿軍的他們已經無法月兌身了。

「我們目前沒有兵力可以增援他們……。」無線電中傳來了智利6軍第4步兵師一線指揮官第8機械化步兵團團長阿爾瓦雷斯上校的聲音。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阿爾瓦雷斯上校的話並非全無道理,讓手頭有限的步兵月兌離預設陣地投入到一場遭遇戰中去,顯然並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何況阿根廷6軍的裝甲部隊主力可能就在數公里之外。貿然出擊非但無法解救出被困的部隊,甚至可以遭遇更大的損失。

雖然理智可以接受,但是感情上莫利納上尉還是對阿爾瓦雷斯上校的見死不救深感鄙視。激烈的槍聲和爆炸聲在遠方的戰場上逐漸稀疏了下來,顯然智利海軍6戰隊的頑強最終還是被強大的敵軍碾碎了,阿根廷人就要來。遭遇了智利海軍6戰隊的伏擊之後,阿根廷人的鋒線顯得格外的小心。數輛美式m151型軍用吉普車在接觸了智利6軍第一線的阻擊之後,阿根廷人就停止了前進。顯然他們也嗅到了大戰的氣息,在他們前方再也不是暢通無阻的坦途了。

「炮擊……。」隨著一架迷彩涂裝的偵察校射無人機出現在天際,阿根廷人的地面攻勢的前奏開始全面的拉開了。一直堅持用肉眼觀測整個戰場的莫利納上尉此刻也不得不鑽入更為安全的車內,去躲避那場可怕的地獄洗禮。雖然在主戰坦克方面選擇了捷克的產品。但是在炮兵領域,阿根廷人依舊以中國為模板。經歷了馬島戰爭的慘敗之後,阿根廷人充分意識到了現代化的炮兵在地面戰中的重要性。雖然馬島地形極其艱險復雜,不是崇山峻嶺就是泥濘沼澤,英國6軍的坦克、自行火炮等重型裝備進入馬島後常常陷入沼澤中動彈不得,搶救、維修和彈藥供應更加艱難。因此阿根廷6軍曾自身所構築的野戰工事充滿了自信。但是英國皇家炮兵1o5毫米口徑的輕型榴彈炮卻最終封鎖了阿根廷人的抵抗。除了炮兵訓練水平的高下之外,英國人領先的炮兵定位和通訊技術無疑是在馬島炮戰中最終獲勝的一張皇牌。

除利用了美國的國防衛星通信系統外,還在直布羅陀、阿森松島、加拿大、新西蘭等地開設26個無線電射台,加上特混艦隊本身電子設備齊全,抗干擾能力又強,自始至終保障了艦隊與本土通訊順暢。同時對阿軍的通信系統進行了強烈干擾,甚至一度切斷了馬島阿軍與本土的聯絡;以直升機機載干擾設備對阿軍炮兵的通信實施強力干擾,阻撓其炮火射擊指揮通信;通過無線電偵听測定阿軍電台位置,引導炮火予以摧毀;英軍惟獨沒有攻擊馬島阿軍指揮部,因為通過破譯密碼,這個指揮部已經成為英軍最寶貴的情報來源。可以說,在馬島戰爭之中數量和口徑都遠勝于對手的阿根廷炮兵最終一敗涂地。

痛定思痛之後,阿根廷人決定全面改革自己的炮兵武器。但是武器禁運和經濟危機卻使得阿根廷炮兵在全世界軍隊的信息化改革之中更為落後。要想迎頭趕上,除了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之外,尋找一個合適的「老師」無疑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美、俄都是世界頂級的炮兵大國。但是照搬他們的經驗並不符合阿根廷軍隊的實際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模索之後。阿根廷人最終選擇了「青出藍而勝于蘭」的中國炮兵。

在引進1a型「飛豹」戰斗轟炸機的同時,布宜諾斯艾利斯還一口氣向中**工采購了6個數字化炮兵團的裝備,其中4個為裝備著-45型155毫米自行火炮的機械化炮兵團。在邊境交戰中,正是這些來自東方的「戰爭之神」用振聾聵的咆哮將智利6軍趕出了陣地。此刻他們再次出現在戰場之上。炮兵偵察車是火炮群敏銳的「雙眼」。通過裝有集激光測距機、觀瞄鏡和紅外熱成像三光于一體的可升降偵察系統裝備,阿根廷6軍在炮擊開始之前便已經對智利6軍一線的目標進行了精確的地位。

而臨空的偵察校射無人機,更從空中獲得的偵察情報信息實時傳輸至地面站,進行戰場觀察和監視。定位校射設備,能為炮兵群攻擊,實時指示地面目標的坐標並校正火炮射擊。第一聲怒吼從1o公里之外的地方隱約傳來,宛如春天驚蟄的雷鳴。緊隨其後的卻是炎炎夏日中暢快淋灕的霹靂,呼嘯而來的炮火瞬間將智利6軍的一線陣地全部覆蓋在死神的黑色戰袍之下。

很多年之後參加過那場戰爭的智利人可能已經忘記了自己所在的部隊和戰斗過的地方,但是卻絕對不不會忘記那些可怕的炮擊。智利人甚至為這種毀滅性的遠程打擊起了一個浪漫而詩意的名字「探戈步點」。第一波次的炮擊精確的敲擊在智利第8機械化步兵團的一線陣地上,使用近炸引信空炸的反步兵榴彈,率先在空中釋放出早已預制的殺傷破片,使殺傷威力可成倍地增加。而對付土木工事等目標的炮彈,則會讓彈丸在踫擊目標時不立即爆炸,而是鑽入目標一定深度後再爆炸,充分揮炸藥的能量。在此起彼伏的爆炸聲中,智利6軍的整條防線都在深切的戰栗之中。

躲在堅固的「豹」2a4型主戰坦克之中是相對安全的,但是距離的晃動和各種殺傷破片打在主裝甲之上的恐怖的聲響同樣足以令智利的坦克兵們心跳加。炮戰永遠不會是單方面的言。智利6軍部署在里奧貝爾德市內的一個9型自行火炮連迅還以顏色。這些美國6軍于1963年開始大量裝備的自行火炮,用于向師和旅級部隊所需的非直射火力支援。不過和大多數直接從美國采購該型武器的國家不同。智利6軍裝備序列中的9型自行火炮來自于瑞士。

4年智利軍方向瑞士公司采購了24門9式155毫米履帶式自行榴彈炮。這些自行榴彈炮是美國向瑞士提供的481門9式自行榴彈炮中的一部分,是瑞士6軍淘汰下來的二手武器。作為永久中立國瑞士現有武器和系統相對于其部隊需求而言顯得過剩,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瑞士武裝部隊縮減,二是瑞士準備采購更先進的武器系統。因此瑞士正積極將過剩的裝備出口到國外。在瑞士向智利出售榴彈炮的同時,瑞士政府宣布向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出售輛m113裝甲人員輸送車。

雖然是二手武器,但是根據合同瑞士公司在5年向智利6軍交付這些武器之前對這些榴彈炮進行全面翻新。而且這些榴彈炮將在智利配備6軍通信設備,以及國營和公司研制的導航和目標捕獲/指示系統。因此智利6軍所裝備這批9式自行榴彈炮事實上已經相當于美國6軍2o世紀7o年代的最新改進型號5。

智利炮兵的加入從某種程度上降低了一線陣地所承受的火力密度。對于炮兵來說「同行永遠是冤家」,從拿破倫戰爭以來,地面之上對于炮兵最有威脅的兵種便永遠是炮兵。因此阿根廷炮兵部隊借助炮兵偵校定位雷達迅轉入了反炮兵作業之中。所謂炮兵偵校定位雷達。簡單的說就是利用雷達技術,追蹤敵方火炮射的炮彈後,依據敵軍火炮彈道後推出其射陣地的位置,為己方的火力反擊提供敵軍目標的精確定點坐標資料。中國6軍在炮兵雷達方面曾一度落後于世界主要6軍強國。在中蘇交惡時代,北約方面曾斷言一旦,中蘇爆全面戰爭,中國6軍貌似龐大的地面炮兵部隊必將成為裝備了炮兵雷達的蘇聯炮兵的靶標。而在隨後爆的中越邊境沖突中,雙方初期炮戰的結果似乎也從一個側面證明西方軍事家的分析中國炮兵雖然擁有數量上的優勢,但是由于缺乏炮兵雷達的指引,對于越南6軍的炮兵陣地往往缺乏有效的現和摧毀手段。

為了幫助中國懲治莫斯科在東南亞霸權的馬前卒,北約通過西歐輾轉向中國出口了當時性能先進的英國桑恩電子公司制造的「辛伯林」炮兵定位雷達,這種輕型近程炮位偵察校射雷達的裝備,大大提高了中國炮兵的攻擊精度,一度被越南當局視為「眼中釘」,不惜派遣精銳的特種部隊冒死滲透攻擊。由于在中越邊境實戰中的出色表現,中**工科研部門,通過仿制和引用技術,在戰後大量生產出這種「辛伯林」炮兵定位雷達的中國版,這種國產型號稱為371型炮位偵察校射雷達,在2o世紀8o~9o年代大量列裝我軍各摩托化炮兵部隊,經常出現在中國各種演習和新聞照片之中。

而隨著時光的推移,中**工在炮兵雷達領域早已不是當年依賴進口的吳下阿蒙了。裝備阿根廷6軍的中國炮兵團便裝備了自行式的國產的BL-9o4型地面炮位偵校雷達,這種地面炮位偵校雷達是一種采用相控陣雷達技術的火炮定位雷達,由中國北方工業集團生產,主要用于偵察戰場上的迫擊炮、榴彈炮、火箭炮和加榴炮,反應時間5秒;並可對己方的火炮射擊進行校射。

它工作在c波段,由兩輛6x6卡車裝載(其中一部裝載天線/接收射單元,另一部裝載操作艙),展開時間不到1o分鐘。其仰角覆蓋範圍為+12°∼-5°;方位角覆蓋範圍為+/-9o°;目標距離定位精度為35米至其目標作用距離的3.5%。定位距離;對82毫米迫擊炮為15公里,對122毫米榴彈炮25千米或火箭為18公里,對155毫米加榴炮為18公里;能同時對付8個目標。因此智利6軍的炮兵剛一開火,中國地面炮位偵校雷達便迅解算出其部署的位置,並立即投入火力反制。雖然具有一定的機動性能,但是在阿根廷6軍的大炮群覆蓋之下。智利6軍的一個9型自行火炮連便在頃刻之間陷入了對手大範圍的重火力覆蓋之下。

阿根廷人長達15分鐘的炮擊,對于身處第一線的智利6軍來說就宛如一個世紀般漫長。但是就如同人生際遇中的很多事情一樣,當你以為災難或**都將無限繼續之時,一切卻又突然停止。在硝煙消散的陣地前沿,阿根廷6軍的T主戰坦克群隆隆的展開了攻擊陣型。「各車回復受損情況……。」面對著終于露面的對手,莫利納上尉第一時間向全連征詢戰備情況。

從中世紀以來德意志民族便似乎與金戈鐵馬的重裝騎兵有著不解之緣。從一度東歐在橫掃匈牙利和波蘭的條頓騎士團(注1)到宗教戰爭中的「黑衫騎士」(注2),從黑森林中走出來的日爾曼人開始逐漸放棄了他們對抗羅馬帝國時代的長劍大斧,開始嘗試著用鐵蹄為了開闢更為廣袤的生存空間。而工業革命的推動更使擁有豐富煤鐵儲量的中歐帝國不用再為國內缺乏優良的牧場來豢養戰馬而擔憂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慘烈的塹壕戰,面對著由鐵絲網和馬克沁機槍組成的防線無論是依舊以19世紀的散兵隊型前進的法國6軍還是在前胸穿上鋼板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風暴突擊兵」都無法順利的穿越死線。戰場的需求催生了新一代的6戰之王。雖然坦克並非由德國人明,但是「閃電戰」的理論卻令這種武器成為了德國人一血前恥,攻城掠地的無雙利器。在一次次輝煌的勝利背後,世人逐漸淡忘了德國坦克在性能上所存在的種種缺失。坦克最終不僅成就了德國6軍在戰爭中戰無不勝的神話,更令坦克成為了德**工走向世界的名片。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屬于西方陣營的聯邦德國不僅元氣大傷,更深受《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公告》的限制,一時無力重振當年坦克大國的雄風,只能委曲求全購買美國m47和m48「巴頓」中型坦克作為裝甲部隊的主力裝備。盡管這種坦克的性能並不是最好的,但在聯邦國防軍的早期歲月中,德國坦克乘員利用這批美制坦克,在基本戰術技能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過但是性能平庸的「巴頓」並不能滿足身初冷戰第一線的聯邦德國的需要。從長期展角度看,德國工業部門迫切能夠自主地探索出一條研制坦克的新路。

起初,德**方要求研制一種3o噸重的新型坦克,並準備和法國一起研制。後來,意大利也欣然加盟。于是乎,有人把這種尚未面世的坦克稱做「歐洲標準坦克」。按照法德達成的協議,雙方將各自生產坦克樣車。然而,到1963年開始試驗樣車時,由于雙方產生分歧,法、德坦克聯合研制計劃宣告流產。之後,法國在此基礎上繼續研制-3o坦克,德國則致力于研制「豹」1坦克。從技術角度上講,「豹」1主戰坦克的研制和試驗是相當成功的。與同時代的其他坦克相比,「豹」1型坦克可靠性好,使用和維護成本比較低。它的火力與其他坦克相當,機動性極為出色。雖然"豹"1坦克的裝甲防護能力要優于「同胞兄弟」法國-3o,但已經低于當時的平均水平。「豹」1坦克之所以選擇輕裝甲防護的方案,主要是因為德**方認為「機動性是生存能力的一部分」。可以說「豹」1型主戰坦克已經建立聯邦德國6軍配合駐歐美軍「彈性防御」的思想所研制的地面戰兵器,並不是真正可以抵擋來自東方龐大的「紅色鐵騎」的新一代「虎豹」。

因此生產和裝備數量龐大,但是在1969年僅在裝備「豹」1型主戰坦克4年之後,德國6軍參謀長便開始考慮換裝這種坦克。按照軍方計劃2o世紀8o年代中期,這種新型主戰坦克將取代「豹」1型主戰坦克。為了獲取質量的上優勢,在2o世紀7o年代,聯邦德國在北約框架下展開了一系列的聯合研制計劃︰如與美國聯合研制的7o計劃、與英國聯合研制的3主戰坦克計劃、如法國聯合研制的計劃。雖然這些設計方案最終都因為各國之間的分歧而最終夭折。但是聯邦德國和北約諸國卻無一不從其中獲得了技術儲備和試驗成果。最終催生了西方新一代主戰坦克的全面開花。7o計劃令美國6軍獲得了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3主戰坦克的成果在「挑戰者」主戰坦克得以放揚光大。法國人則在「勒克萊爾」型主戰坦克驗證了計劃眾多新技術。

在中止了計劃之後,德國開始考慮簡化設計,降低研制風險。到了1971年,德國坦克研制人員終于成功地勾畫出了「豹」2型主戰坦克的輪廓。1972年∼1975年,德國共研制了17種不同的"豹"2坦克樣車,用于進行各種試驗。有的樣車采用扭桿彈簧懸掛裝置,有的采用液氣彈簧懸掛裝置;有的安裝了滑膛炮,有的則安裝了滑膛炮。在分析研究了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之後,德**方把新坦克的重量,從5o噸級提高到了6o噸級。從1975年起,德國對新坦克的車體和炮塔又一次進行了徹底的改進,戰斗室的前部和側部安裝了特殊的裝甲組件。這種新坦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豹」。歷時7年多,耗資3.25億美元,「豹」2主戰坦克最終得以裝備部隊。1979年∼1992年間,德國6軍共采購了2125輛「豹」2主戰坦克。幾乎所有坦克營都裝備了「豹」2坦克。這些坦克在生產過程中不斷加以改進,戰斗性能逐步提高,並先後出現了「豹」2a1、a2、a3、a4、a5和a6等改進型號。

就效率、性能、尺寸和車重而言,「豹」2系列主戰坦克都堪稱是優化設計的典範。加上德**工和世界範圍內的赫赫聲名,因此雖然沒有象美國6軍的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和英國「挑戰者」主戰坦克那樣在海灣戰爭的硝煙中用戰績證明自己。但是在與世界其他主戰坦克的角逐和評比之中,「豹」2主戰坦克經常都是「贏家」,瑞士、瑞典、希臘、荷蘭、西班牙、丹麥以及投靠北約的東歐各國都先後選中了裝備這種帶有「日爾曼優越光環」的主戰坦克。甚至在遠離歐洲的東方,在日本和印度分別研制的9o式和「阿瓊」主戰坦克的身上人們也同樣可以看到「豹」2的影子。

「豹」2主戰坦克幾乎成了德國6軍的標志。「豹」2坦克以其優異的性能在國際武器市場上佔有巨大的份額,冷戰後,德國和荷蘭6軍的大量「豹」2坦克已經成為過剩需求。這極大地促進了二手「豹」2坦克的銷售,最終在全世界範圍內有11個國家的6軍裝備了這種坦克。不過很少有人會想到這種生命之中永遠都充滿著贊譽的武器,第一次與長期以來的假想敵俄系T72型主戰坦克的交鋒竟不是在中歐平原之上。而是在遙遠的「世界盡頭」靠近南極洲的智利蓬塔阿雷納斯地區。

裝備智利6軍的德制「豹」2a4型主戰坦克是德國6軍「豹」2型主戰坦克的第五批生產型號。在1985年開始生產的這個生產批次的「豹」2型主戰坦克之上,德**工開始為自己的「愛豹」裝上數字式電子計算機,配有彈道程序,還裝有訓練使用的射擊模擬器接口和自動滅火抑爆系統。可以說「豹」2a4型主戰坦克是德制「豹」2系列主戰坦克的一個「分水嶺」。從從1985年起,德國將所有豹2a4之前的型號統一翻新提升為豹2a4的標準,因此「豹」2a4型主戰坦克也就成為了「豹」2型主戰坦克第一階段生產型的最終模式。其更進一步的改進則是2o世紀9o年代中期的事情了。在1995∼1998年實施的改進計劃中,主要是加強了防護和更換部分設備,即「豹」2a5型;1999年起實施的改進,主要是換用身管更長、威力更大的火炮,配用新型彈藥,即誕生了最新型號的「豹」2a6型主戰坦克。

雖然沒有到登峰造極的水平,但是這批德國6軍所淘汰下來的「豹」2a4型主戰坦克依舊足以令智利6軍傲視南美。在阿根廷6軍強大的炮火準備之下,莫利納上尉所在的智利6軍第25裝甲營a連僅有1輛坦克不幸被155毫米榴彈正面擊中炮塔頂部,而遭到摧毀之外。雖然德?的戴森羅斯機械公司正在研究如何在坦克上使用新的材料,以防御金屬射流的攻擊。該公司最近對外展示了最新型號的豹2a4「進化」樣車,?有附加的-R頂蓋?甲,可以防御攻頂集束炸彈、炮彈和穿甲彈的攻擊,但是在遙遠的智利,顯然莫利納上尉所在的部隊還沒有機會享受這些科技的最新成果。

不過幸運的是,除了那輛唯一的損失之外,a連所屬的3個排其他11輛戰車基本保持了完好的戰斗能力。除了在炮擊中被摧毀了一些敏感的外設設備之外。各車基本上沒有大礙。「全連準備接敵!」通過自己所在指揮車上的無線電,莫利納上尉向全連下達了作戰命令。此刻透過車長配有的-R17型穩定的周視主瞄準鏡,莫利納上尉已經可以看到那些地平線上升騰而起的巨大煙塵,那是阿根廷6軍的鐵騎在加沖擊而來。

「媽的!足有1個營的兵力。」隨著第一輛阿根廷6軍所裝備的T主戰坦克躍入視野,越來越多的裝甲戰車出現了智利6軍的防御正面之上,而在遠處更多的煙塵無疑昭示著敵人所投入的力量。「穩住……穩住……。」面對龐大的敵群,莫利納上尉不敢讓自己的戰車連貿然出擊。畢竟利用己方的固設的陣地,以靜制動至少可以保證的命中率。但是並非所有的智利人都有裝甲可以保護自己,更沒有莫利納上尉那樣穩定的心理素質。坦克的威力除了披堅執銳之外,還在于它猙獰的鐵甲外殼往往會令缺乏訓練的步兵忘記了駕駛著它的也是和自己一樣的血肉之軀。

面對著隆隆駛來的阿根廷裝甲洪流,那些僥幸在炮擊中保全生命的智利6軍的步兵們再一次感到了戰栗。他們無視身邊指揮官們的呵斥,紛紛拋下手中的武器開始向後方跑去。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是懦夫,一、兩枚智利6軍第4步兵師反坦克中隊所裝備的以色列生產的「長釘」型反坦克導彈率先拉開了戰幕,孤獨的「長釘」拖著縴細的光導縴維通過低平的彈道飛向目標。借助具有特殊的雙向光縴數據鏈,在整個飛行過程中導彈和射平台一直保持數據鏈接,智利6軍的射手可以看到導彈導引頭在導彈射前和飛行中獲取的圖像,並辨別真偽,有選擇地打擊目標,因此具有獨特的射後目標轉換能力。但是此刻一切都已經顯得不再重要,面對著全沖來的阿根廷坦克,智利的射手們只能祈禱自己射出的導彈能更快的擊中對手,為自己轉移陣地贏得時間,因此智利6軍往往會將手中導彈鎖定目標後切換到「射後不管」模式。在對手坦克主炮直瞄火力所射出的反步兵榴彈中迅的轉移陣地。

「終于進入有效射程了。」打開與15型炮長主瞄準鏡組合為一體的美國休斯()公司專利的釔鋁石榴石激光測距儀,測得的距離、火力準備和所選彈種的數據都顯示在炮長瞄準鏡下部。同時由通用電氣德律風根公司生產的數字式電子計算機,迅計算出瞄準角和火炮橫向提前角,涉及的參數有目標距離、車輛傾斜角、目標的運動方向、橫風和彈道數據等。火控計算機計算了這些參數後將控制信息送入武器隨動系統,後者則將毫米主炮與炮長的15或車長的-R17型瞄準鏡的瞄準線對準。

「穿甲彈裝填完畢。」隨著裝填手清晰的回應,莫利納上尉可以明顯的感覺到自己腎髒腺素開始加分泌。dm23尾翼穩定月兌殼穿甲彈是「豹」2a4型主戰坦克毫米火炮的主要彈種,由彈丸、可月兌落彈托和鋼底半可燃藥筒構成。這種穿甲彈的初約為米/秒,最大有效射程為米。但是為了獲得更高的準確率,莫利納上尉選擇了讓阿根廷人進米左右的距離才開始攻擊。「開火!」隨著一聲怒吼,44倍口徑的萊茵金屬公司研制的毫米滑膛炮在劇烈的後坐力下怒射出毀滅的箭鏃。

「正面擊中敵方T72一輛!」隨著身邊炮長得意的回復。莫利納上尉可以看到地平線上滾滾冒出的黑煙。顯然a連的輪炮擊效果顯著。「全營全突進,接敵……」無線電中傳來了營長高聲的號令。「自由開火,全連接敵。」莫利納上尉清楚的知道,半埋式的坦克掩體此刻已經失去了意義。現代坦克之間真正的較量永遠是在運動之中的。德國優越的動機技術令「豹」2a4型主戰坦克擁有著出色的加性能。僅在7秒鐘內55噸的鋼鐵戰車便從零加到32公里/小時,一輛又一輛矯捷的「豹」從泥濘的戰壕中全沖出,向著敵方的戰線沖去。但是並非所有戰車都能如莫利納上尉的指揮車那般幸運。就在距離指揮車米出同樣隸屬于a連連部的另一輛「豹」2a4型主戰坦克便被正面射來的125毫米尾翼穩定月兌殼穿甲彈。在一聲無力的低吟之中,本在加階段的坦克再度無力的滑入泥濘之中。

「開火……開火……。」在生與死的臨界很少有人還能保持鎮靜自若。莫利納上尉全身心的投入到這場對決之中,他高聲催促的自己的車組,將主瞄準鏡指向一個又一個目標。雙軍的鐵騎宛如中世紀的騎士一般全對沖而來,只是他們手中的灼熱長矛早已將殺傷距離延長到了2公里。在海灣戰爭中名聲掃地的俄制T72型主戰坦克在捷克和阿根廷人的手中竟然化腐朽為神奇。事實證明125毫米滑膛炮的火力同樣可以擊穿間隙復合裝甲。雖然德國人設計時考慮了中彈後的防二次效應問題,將待彈存于炮塔尾艙,並用氣密隔板將彈藥與戰斗艙隔離。安裝英國格萊維諾乘員艙滅火抑爆裝置。但是被擊穿後的「豹」2a4型主戰坦克仍不免生起火爆炸的現象。

戰場之上雙方的坦克在高的機動之余,互相對射著毀滅的炮火。呼嘯和硝煙將整個戰場籠罩在一片死亡的陰霾之下。「側翼……我們的側翼被突破了……。」伴隨著一聲驚恐的呼叫。從戰場左側射來炮火擊毀了正在苦戰之中的a連的一輛「豹」2a4型主戰坦克,同時也打跨了a連原本高昂的士氣。顯然阿根廷人有效的揮了己方兵力上的優勢,就在智利6軍第25裝甲營在正面抗擊阿根廷6軍一個裝甲營的進攻的同時,另一個營的阿根廷戰車突破了智利6軍第4步兵師防御的側翼。此刻智利6軍第25裝甲營不僅陷入了來自兩個方向的夾擊,更可能會被迂回分割包圍。

「全營與敵月兌離接觸……向L區撤退。」營長的命令顯然是明智的,但是已經與深陷敵陣的a連卻已經無法安然月兌身了。在戰線的後方,智利6軍最後的預備隊正從里奧貝爾德市區出試圖阻擊敵方左側的突擊。但是阿根廷空軍的「飛豹」卻再一次將智利人逼入了絕境。1a型「飛豹」戰斗轟炸機的火力阻斷令智利6軍的反攻陷入了可怕的陷阱。一個營級規模的機械化縱隊在傾瀉而下的集束炸彈中被炸得七零八落。

「撤退……。」戰壕中更多的智利6軍為自己的怯懦找了理由。在阿根廷下車作戰的機械化步兵班密集的火力之中,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倒在1型自動步槍從背後射來的子彈之中。原本穩固的戰線在阿根廷人履帶聲中陷入了崩潰。在潰退的智利步兵之中,a連的「豹」2a4型主戰坦克宛如孤立的礁石。「全連交替掩護撤出戰場。」在潰敗之中莫利納上尉還想為自己的連隊爭取最後的機會。但是命運之神顯然無意在眷顧他們。一⑵m12型尾翼穩定月兌殼穿甲彈猛的擊中了莫利納上尉座車的後部,一陣刺耳的震動之中,致命的金屬射流在狹小的空間內布設著死亡……。

莫利納上尉或許是幸運的,他和他車組的絕大多數成功的躲過了金屬射流的攻擊。「大家分散撤退吧!」莫利納上尉將幸存的炮長和裝填手從炮塔上方的通道送出燃燒著坦克。但是不等他們跑出去多遠毫米機槍子彈突然從背後激射而來。3架阿根廷空軍的Ia-58「普卡拉」()輕型攻擊機從空中俯沖而下。

由阿根廷)研制,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年代中期。當時阿根廷空軍要求國家軍用飛機制造廠研制一種新型的作戰飛機,用于近距遮斷、近距空中支援和偵察任務。「普卡拉」一名來自南美洲土著的石頭堡壘。這種戰機于1975年形成初步戰斗力,約7o架「普卡拉」在阿根廷和哥倫比亞兩個國家服役。在年代初生產了6o架,後來又生產了48架。「普卡拉」是少數使用渦輪螺旋槳動力的現代攻擊機。其狹窄的半硬殼機身的前端前伸,兩名飛行員能得到裝甲座艙的保護。全機過載限制為+6/-3g。主起落架向前收入動機艙,前起落架向後收入座艙前的艙室。整體座艙蓋鉸接在座艙後部。飛行員坐在前方較矮的座椅上,副飛行員坐在後邊升高毫米的座椅上。飛行員有良好的武器射擊視野。2門2o毫米機炮和毫米機槍是這種攻擊機的基礎武力。而機身下部的3個外掛點,可掛載125千克或千克炸彈寸無控航空火箭彈裝置等。

在馬島戰爭中,「普卡拉」攻擊機廣泛襲擊了英國皇家海軍和6軍。這些「普卡拉」輕型攻擊機主要來自阿根廷第3攻擊聯隊,約有24架布置在馬島。但三分之一的「普卡拉」被英軍特種部隊在機場偷襲摧毀。另外四分之一則因英6軍的地面炮擊、事故和其他原因損失,其余被英軍俘獲。部分被「海鷂」戰斗機擊落。1982年5月28日,一架「普卡拉」擊落了一架英軍威斯特蘭直升機,這是唯一一架被阿根廷空軍擊落的英國作戰飛機。在聖卡洛斯地區,「普卡拉」使用火箭彈攻擊了英國「阿登」號軍艦,洞穿了其船舷。由于當時的戰艦結構多數使用鋁金屬,無法抵擋具有穿甲能力的火箭彈的攻擊。

而在這場阿根廷與智利之間的戰爭之中,「普卡拉」輕型攻擊機已經不用再擔任一線戰機的角色了,阿根廷空軍更多的時候將這種戰斗機當作戰場支援的高武裝攻擊機來使用。「混蛋……。」莫利納上尉絕望抓起架設在炮塔頂部的毫米高射機槍向著這些低空的死神掃射而去……。

「里奧貝爾德戰役」可以說是智利6軍最後的輝煌,在將近6o小時的戰斗之中智利6軍第25裝甲營成功的摧毀了近7o輛阿根廷6軍的坦克和裝甲車輛,但代價是在撤出里奧貝爾德之時該營的兵員和戰斗車輛已經消耗殆盡。其中a連自連長莫利納上尉以下全部陣亡。通往蓬塔阿雷納斯的門戶被阿根廷人打開了。絕望的聖地亞哥開始向國際社會需求幫助,智利外交部長索萊達.阿爾韋亞爾女士作為總統巴切萊特女士的特使飛往華盛頓,向美國尋求援助。而與此同時,智利也在南美洲國家之中廣泛的開展了外交活動,期望巴西等國可以積極的進行斡旋。

注1︰條頓騎士團又名德意志騎士團,與聖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一起並稱為三大騎士團。其全盛時期,控制了著東、西普魯士,整個波羅的海東岸,包括愛沙尼亞,拉托維亞和立陶宛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在南部意大利、希臘、西班牙、法國的屬地。

注2︰「黑衫騎士」16世紀中期,德意志施瓦茲堡()的圖林根領主岡特(g )建立了他的騎兵隊,叫做,即黑衫騎士。他們幾乎就是近代騎兵的原型,強調火力和機動性。在德語中,()是騎者的意思,但很快就成了騎兵雇佣軍的代名詞。16世紀5o年代,曾有不少人被德國的容克貴族雇用,隨著宗教戰爭的擴大,西班牙、意大利、法國也相繼出現他們的身影。黑衫騎士的作戰單位通常是-人的中隊,排成緊密隊形,保持2o-3o的橫列。前排的騎兵開火後,向兩側分開,退到陣列後方重新裝填彈藥。這種行進間射擊戰術本來是西班牙步兵的明,以此保證不間斷的火力。等到對方的陣形被轟擊松動後,騎兵中隊一擁而上,用佩劍和槍柄驅散敵人。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