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十五章 潛入洛陽

張頜自知失言,忙伏地請罪道︰「末將不敢,主公如此信重,末將必定鞠躬盡瘁,不負所托!」

文遠輕輕將張頜扶起,好言囑咐道︰「雋義切記,我出關之事不可向任何人透露!外人若有問及,就說我外出訪友,旬日內就會回營!」

「末將遵命!」

文遠點頭送張頜出帳,剛出營帳,張馭恰巧回來,手中還拎著幾個包袱,十來把短杴。

文遠問道︰「都準備好了嗎?」

張馭打開這幾個包袱,里面多是些尋常衣物,還有些繩索、撓鉤、笑道︰「少爺放心,都妥妥的了。」

文遠又命張馭守帳,將王力喚入︰「你速去從親兵隊中抽調十人,記住,唯一的要求從並州、洛陽一直跟著過來的,對我要極盡忠誠!這些衣服用具每人一套,今晚有秘密任務!」

王力點頭領命,是夜二更,文遠領張馭、王力及十名心月復親衛經過一番周密的安排,神不知鬼不覺的出了虎牢西門,往北而行。

為求保密,十三人全部步行,平日隨身之物全都留在營中,只扮作尋常百姓模樣,麻衣破帽,暗藏短刃。

此時雖然已是二月初春天氣,深夜依舊是寒風刺骨,一行十余人裹緊衣袍,仍感覺有冷風像蛇一般鑽進衣里,眾人不敢點火,四周一片黑漆漆的,光禿禿的樹木枝干虯結,如同張牙舞爪的的怪獸,看的令人得慌,為了祛除心中的慌亂,眾人只能小聲是的說著話,除了文遠,其他人都不知此行前往何處,連張馭、王力也只是隱約知道其中一些事情。

眾人一路北行,漸漸地,大河奔流的濁重水聲愈發清晰的傳入眾人的耳畔。文遠興之所至,借著星光照射,領著眾人上了河邊一座小山。

臨淵看河,清冷的河風吹得文遠衣袂鼓蕩,文遠頓時覺得大腦一陣清晰明快,他滿懷深情的看著黃河,一股難以言喻的感情充塞心坎。

這就是母親河啊!文遠前世生在淮河流域,只在電視里看過黃河的浩蕩、澎湃!

如今還沒到夏汛時節,渾濁的河流流淌的安靜而平緩,如一條黃色的巨龍橫貫東西,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不知不覺間,文遠的眼眶濕潤了,或許正如文遠以前看到的一篇文章所說,任何一個有著民族感情的華夏兒女,當他親眼看到黃河之後,心中最大的感觸就是——傷感!

高高的岩石,巍巍的峭壁,茫茫的曠野,深深的溝壑,看到這些,如何能不叫人傷感?

巍巍黃河,見證了古往今來華夏民族的榮辱興衰,只是如果按照歷史正常的走向,一百多年後,整個中原大地都被北方五胡侵佔,滔滔的黃河水將被數以千萬的華夏子孫的鮮血浸染,最艱難的時候,我大漢民族只剩下人口不足八百萬!險些滅絕!

想到這,文遠動情的面向黃河而跪,叩首三拜,心中暗自祈願︰「黃河母親在上,我張文遠本沒什麼大志,若做的是縣官,我就盡力保全一縣百姓,若是州官,我就勉為其難庇護他們吧,至于天下,我不敢想,您若在天有靈,請保佑大漢子孫不要遭此劫難!」

下了小山,一路便由張馭領著,到了河邊一處干枯蘆葦蕩中,推出一支小船,眾人坐上,過河到了北岸。

北岸是河內地界,這里已經是聯軍的地盤,不過此地到處軍營林立,文遠此行力求隱秘,可不想讓聯軍士兵當作奸細抓到,因此帶著眾人盡揀小路,一路疾行向西。

黃河兩岸,景色無比壯觀,溝壑密布,巨石嶙峋,兩岸枯萎的蘆葦蕩隨風飄蕩。褐黃色的黃河之水滔滔奔流而下,直入大海!

行了兩日,黃河兩岸敵我守備開始森嚴,文遠招來一個當地百姓打听,這里已經是孟縣地界,往東十里便是孟津港,有董卓大軍屯駐,往西五里是小平津渡口,文遠從貼身衣內取出地圖看了看,就在附近重金買了條小船,從小平津南渡進入洛陽北邙山地界。

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北山、平逢山,太平山,郟山。北邙山山勢雄偉,水深土厚,海拔300米左右,東西橫旦數百里,南北也有數十里,位于大漢帝都洛陽城北,黃河南岸,是秦嶺山脈的余脈,崤山支脈。

文遠一行又在北邙山里繞了一天,終于從南麓走了出來,眾人此時大概已經知道此行的目的地是洛陽了。

出了北邙山,已經是洛陽地界,洛陽城倒是好尋,董卓臨行之時將洛陽所有的宮殿、官邸、商鋪、民宅全都付之一炬!如今雖過了十余日,余火根本沒有熄滅,文遠在北邙山上就看到西南方的天空盡是黑煙,一路尋來。

只是洛陽城方圓二百里內,荒無人煙,這一路之上,尸身遍地,散發著陣陣的惡臭,北邙山上的陵寢也被掘開,白骨曝于荒野,鷹鷲野狗橫行,將這些尸首啃食的殘缺不堪,饒是文遠等人久經沙場,見了這等慘絕人寰的景象,也一個個面色慘白。

文遠無力掩埋尸身,只能掩鼻悶聲前行,終于于第三日夜晚,趕到了洛陽城內。

洛陽,即洛水之陽,洛陽城是赫赫有名的京城之一,又稱為東都,與關中的長安城遙相呼應,南控伊闕,北依邙山,東臨虎牢,西接函谷關,因四面環山,氣候溫和、雨量豐沛,土地肥沃,自古就是華夏子孫最重要的定居點之一。

武王自擊敗殷商,建立大周政權之後,為就近管理山東殷商王朝參與部落,特命周公旦和召公在洛水以北建立東都洛陽,到了周平王時,為躲避犬戎之亂,周王室放棄鎬京,遷都洛陽,進一步促進了洛陽文化及經濟的發展。

千年後,南陽西漢王室後裔劉秀平定亂世,在原址稍南處重建洛陽,並定都于此,史稱東漢。

從劉秀定都洛陽到這時,已經又過了一百多年。

新建的洛陽城,南北長九里,東西寬六里,形態成長方形結構,又稱為「九六之城。」

洛陽城內,共有南北縱走及東西橫走的廿四條大街道,兩旁植有柳樹及槐樹,街道及街道中間為居住的「里」。主街道連貫各主要城門,寬約四十公尺,長五百公尺。城中間有條天子專用道路,稱為御道。御道的兩旁有高約一公尺半的長牆圍住。依照洛陽城原樣,東漢武帝重建了「南宮」,辦公居住都在這里。南宮的東邊,設有司徒府、司空府及太尉府。東漢明帝時又在南宮的西北增建「北宮」,專為皇帝及皇族居家使用。北宮設有四個大門,名稱和南宮完全一樣,設有朱雀(南)、蒼龍(東)、白虎(西)、玄武(北)四個大門。為了皇帝每天來往于兩宮的安全性,在兩宮之間建有上下兩層的復道,上層便是皇帝的專用通道。

北宮的主殿為德陽殿,重要慶典常在這里舉行,皇帝也常常在這里的朱雀闕會見重要大臣。德陽殿周圍則由含德、章台、天祿、宣明等八大宮殿環繞。在洛陽城的東北隅有個永安宮,附近設有大倉及武庫,是武器及糧食的儲存中心,旁邊有運輸進出貨的專用轂門。城內大多是高級住宅區,專給文武官員居住的。尤其東城牆附近的上東門及中東門,有步廣里及永和里,大多是大規模的府邸,不少權臣便都居住在此。

整個洛陽城是由宮殿、庭園、官署及高官權臣的宮邸組成。庶民則居住在城外邊緣處。洛陽城內外有三個主要的「市」,南宮西北方的金市,是唯一城內的住宅區,住有一些無官職的御用商人,及有錢的世豪。東郊的馬市及南郊的南市,則為平民居住及中小商店的活躍區。

由于坐北朝南的體制,漢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即公元三八年,重新以南城牆的平城門,作為洛陽城的正門。南宮的大門有條大道,直接連通平城門。平城門外為南市,靠近城門的大道旁,建有兩座祭祀專用的殿堂︰東面為闢雍,是禮教用祭祀堂,為儒學教化天下的象征;西面為靈台,是觀察天象及雲氣用的天文台,也是天命的象征,東漢時中國史上最重要的科學發明———張衡的渾天儀及地動儀,都裝設在這里。

而這曾是大漢京畿之地,這里曾經居住著大漢子民上百萬!可是現在已經很少見到活人,到處是腐臭燒焦的尸體、坍塌的房舍,被燒得漆黑的斷木殘垣!

而文遠不遠數百里,喬裝隱秘來到這兒,為的只是一樣——傳國玉璽!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