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海上生涯,李鑫德遇到過上百次的海盜,每次他都使用先進的武器進行抗擊,加上中國的兵法韜略進行指導,每次都可以大獲全勝,他特別知道兵貴神速,只要出兵的速度足夠快,就可以以少量的兵隊,打擊大量的敵人。
李鑫德邊听清虛的講述,邊在地上畫出一張這次的戰斗地圖,這是他每次戰斗都會做的事,主要是總結經驗,從戰斗中得到經驗,結合兵書上的內容,將整個戰斗完善一下。
清虛講完了,李鑫德的地圖也完了,他看了看地圖,說道︰「如果你們有騎兵的話,這次的戰斗就更加完善,倭寇也不至于沖上吊橋。」
清虛︰「為什麼?」
李鑫德︰「有了馬,就可以增加你們的速度,你知道成吉思汗是如何稱霸天下嗎?」
清虛︰「我們這事和成吉思汗有關嗎?」
李鑫德︰「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夠稱霸天下,主要靠速度,他可以以少量的騎兵,攻擊比他多十倍以上的軍隊,靠得就是速度。」
清虛︰「如果我們這次有了騎兵,情況會怎麼樣?」
李鑫德︰「只需要二十匹馬藏在山坡上,讓馬利用自上而下的沖擊力,一定可以把這些倭寇沖得七零八落。」
清虛︰「不過倭寇有火銃和弓箭,他們可以射擊騎兵。」
李鑫德︰「這次倭寇數量眾多,並且他們被擠在一起,火銃和弓箭在瞄準的時候,很容易被人踫到,失去準頭。騎兵沖擊的時候,倭寇勢必大亂,人踫人不可避免。」
清虛︰「德叔的意思我明白了。」
李鑫德︰「其實你還不完全明白。」
清虛︰「不就是利用馬匹沖鋒,踩也要踩死倭寇嗎?」
李鑫德︰「你錯了,我們還可以在騎兵,兩側安裝上幾柄長刀,這樣可以加大沖擊的面積還有殺傷力。」
清虛︰「這招也太狠了!」
李鑫德︰「對敵人的慈悲,就是對自己的殘狠。如果不想讓自己有所損失的話,就必須這麼做。」
清虛︰「德叔,今天真是受教了。看來等鑄劍之後,我們還要籌錢購買戰馬。」
李鑫德︰「這筆錢由我出,我給你們五十匹戰馬,加上戰馬所需的盔甲。」
清虛︰「德叔真是太客氣了。」
李鑫德︰「實不相瞞,這是為了我好不爭氣的兒子,只要鄉團的實力足夠強大,倭寇就很難打擊你們,反而是你們打擊他們,這樣我的兒子就更安全。」
清虛︰「可憐天下父母心。」
李鑫德︰「清虛道長我再問一下,這些倭寇的尸體要運往哪里?」
清虛︰「听海防軍說,要運到潯埔海邊焚燒,燒給其他倭寇看。」
李鑫德︰「等一下我們一起到潯埔海邊看看。」
清雅︰「好!」
龜藤大狼在心疼野島上岸之後,一起坐在船頭上等著他,心疼野島留下二十多人看守船只,這二十多人閑來無事,不知誰出了一個主意,準備好美味佳肴,等待心疼野島他們勝利歸來。
他們從早上開始等,始終不見心疼野島他們的影子。
一會兒站,一會兒坐的龜藤大狼不時通過千里眼往岸上看,最後他看到了大明的海防軍,急忙下令揚帆啟航,遠離海岸。
其實他們離開海岸並不遠,龜藤大狼之所以如此大膽,主要是他看到海防軍根本沒有船只,無法追擊他們。
海防軍如果游泳過來的話,到了船邊也無法爬上船,因為他們的船體非常的高大,高有一丈,人根本無法爬上去。
有了大海作為屏障,還有高大的船體作為防護牆,他們當然不怕海防軍,只是遠遠地看著海防軍,看他們究竟在干什麼?
只見海防軍不斷地運來倭寇的尸體,一車又一車,連接不斷,擺放得整個海岸都是,而且還堆起木頭堆,燒起火,開始焚燒這些尸體。
倭船上的人,嚇得面如土色,手腳發麻,瑟瑟發抖,暗自慶幸今天沒有下船上岸,否則現在可能也是其中的一具死尸,也要放在火里燒。
站在船頭的龜藤大狼場面見多了,對于死亡他已經很淡定,這種場面他並不害怕,而是生氣。
從千里眼看去,這些尸體並沒有一具是海防軍的,全部都是自己手下的尸體,這種恨可想而知,這種氣更不用說。
當清虛和李鑫德趕到潯埔海邊的時候,遠遠看去,倭寇的倭船還在海上遠遠地看著,李鑫德知道這是倭寇的首領,正在通過焚燒尸體這件事,說教自己的手下,讓他們增加對大明的仇恨,激發他們的勇氣。
李鑫德見慣了大風大浪,也和倭寇交易過,知道倭寇這個民族欺軟怕硬,如果你比他們強大,他們才會怕你服你。
如果你用幾種不同的方法,接二連三的打擊他們,徹徹底底地把他們打服了,打輸了,打趴了,打慘了,他們才會從心底里完全怕你。
從現在的情景看,他們還有反抗的心理,他們的首領還在為他們打氣,增加士氣。全軍覆沒只是打擊他們一次,現在海防軍焚燒尸體,從心理上再次打擊他們。看來還得再來一下,從思想上打擊他們,讓他們徹徹底底地害怕,從心底的恐懼。
李鑫德說道︰「看來還得再打擊他們一次。」
清虛︰「我看把這些倭寇的骨灰擺成一個‘死’字,這樣倭寇遠遠地就可以看到。」
李鑫德:「將這些骨灰擺放在一起,過不了多久,就會被海風全部吹走。不如將這些骨灰放在皇金中,然後在擺放在海岸。」
*皇金是在閩南一帶,用于裝放骨灰的陶罐
清虛︰「這次倭寇死了這麼多人,需要的陶罐一定要很多,這樣算來需要的錢也要很多,我們鄉團可是窮家底,拿出幾文錢倒是可以,出太多就不行了。讓海防軍出這筆錢,我相信他們肯定也不樂意。」
李鑫德:「哈哈,這筆錢,還是由我出了,我們現在就和黃知府說一下,看看他的意見如何。」
見到黃知府,李鑫德將他和清虛的來意說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