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三百六十五章開疆拓土(五)

第三百六十五章開疆拓土五

趙記憶中那些穿越尤其是歷史背景明朝以後的里海軍的耗費都是天文數字,經常會弄出財政危機來,但那大多是因為當時西方海軍已經強盛起來,所以海軍艦船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有著硬性的要求,而且海戰的次數也多,戰艦損失自然巨大明穿的還好,當時開花彈還未普及,海戰中一般艦船也就受創,沉沒的很少,而清朝以後的海戰中沉船率就已經相當高了,這開銷不高才怪了

而現在還是南宋初年,黑衣大食日漸衰弱由于路途遙遠、消息閉塞,這時的趙還並不知道由于當初塞爾柱蘇丹意外地被岳雲他們打死,中東局勢已經生了很大的變化,歷史的走向也變得混沌不明起來,歐洲尚未崛起,在海上力量方面,大宋可謂是一家獨大因此,雖然趙一直沒有放松對型海船的研,但對式船舶的建造卻並不著急,舊船能用的都繼續用著,反正一樣足以碾壓世界各國的艦船了,這樣一來便省下了不知多少開支

而且,趙將海軍必備的那些知識與技能分成了航海與戰斗兩部分,這戰斗方面他是不會省錢的,除了偶爾才有的實戰機會之外,他還會定期和不定期地安排一些演習但航海方面,就大有文章可作了,趙讓海軍各支艦隊分批為經營遠洋貿易的那些大型商船隊護航,既能積累航海經驗,又能收取不菲的護航費,運氣好盡管不是每個人都這麼認為的時候還能踫上海盜,意外地獲得一些海戰經驗這樣一來,海軍便具備了不俗的盈利能力,只要不急著對現役艦船換代,不但不用向海軍撥款,反而每年還得多少獲得一點額外的收

在陸軍方面,由于衛軍的特殊體制,屯田與工兵等二線部隊一直都是不但不需要花錢,而且還能有巨額的收入扣除開支後其實也不是很多,但是人多啊,累計下來就不是一個數目了,雖然比不上稅收,但也稱得上是衛王府財政的支柱之一其實這很正常,別說衛軍那些以近現代體制建立起來的軍墾農場了,自古以來屯田就是大利之舉,收益大得很的這樣一算,衛軍百萬之眾里面,真正需要花錢維持的只有三十多萬戰斗部隊而已

而有了那兩支能夠掙錢的大軍,衛軍目前只要戰斗部隊的人數不過二十萬這也是正常狀況下,衛藩現在常備軍的數目,之所以增兵到三十多萬,是為了準備將來的「北伐」,是為了重回中樞後彈壓那些反對他的勢力,同時沒有大面積換裝備的要求,就根本不需要從財政撥出軍費來也就是說,趙只需要從財政里擠出能夠供應十多萬精兵需用的軍費,就足夠了,他治下的人口畢竟已經有兩千多萬,雖然建設規模一直不,科技研與教育方面的撥款也省不得,但擠出錢來養活十多萬軍隊還是沒問題的

之所以軍隊幾乎能夠自給自足,是因為趙違反了中國自古以來一直提倡的「不與民爭利」原則,將國家大部分的剩余財富都集中于政府手中,養兵自然就不會有多大的負擔了歷史上朱元璋也曾這麼干過,明初的衛所制度號稱「不費國家半點錢糧,卻能養百萬精兵」但朱元璋雖然堪稱數百年不遇的一代雄主,卻由于出身低下,有些方面見識短淺但是在軍事政治方面,老朱卻無疑是天才中的天才,犯了不少低級失誤注1,明代的制度自然也有不少漏洞

朱元璋治國的思路,是打壓中間階層,將社會上的剩余財富集中于官府也許說朝廷合適,明朝地方官府其實是很窮的,如果地方官不違法截留的話,這樣便不用擔心沒錢賑災與遠征域外了,明初他甚至還從國庫里掏錢善養天下的孤寡老人這一制度一直沒有廢除,但是朱元璋一死,明朝的吏治便迅**起來,戶部自然就再也出不起這錢了,朝廷財力之雄厚可見一斑只是這種過于極端的政策,對于一國之君才望兼備的權臣也行,如諸葛亮、張居正等等的領導能力與當時的吏治卻有著很高的要求,一旦皇帝權臣無能德或是吏治腐化,後果將比傳統的「不與民爭利」路線加糟糕

其實,所謂的「不與民爭利」,指的並不是不與那些升斗民爭利下層平民在任何時候都是被壓迫剝削的對象,而是要保護士紳含中下層官吏及其親友之類中產階級的利益,因為歷朝歷代以來,這些人都是朝廷賴以維持的根基而且,雖然「層層盤剝」被用來形容下層百姓所受剝削之重,但當吏治**時,多層次的社會體系卻對這些不同于自然災害的隱性負面因素具有強的緩沖能力

而朱元璋的政策卻是打壓中間階層,將這部分財富省下來,就能在保證他老朱家享福的同時,讓底層百姓的日子也過得好一點這在明初吏治清明的時候還好,雖然士紳等中間階層非常不滿,但底層百姓過得不錯,他們沒有多少炮灰可用,實在鬧不起來可後來明朝吏治一旦**下來,士紳階層的實力不足以作為緩沖注2,底層平民就受到了直接沖擊這些貧苦百姓本就沒有多少家產、處境一旦惡劣起來就沒有活路可走,只能鋌而走險;而中間階層又因為對利益分配不滿的緣故而缺乏忠誠其實就是再滿意,他們也未必有多忠誠,宋代讀書人的表現也只是比明末稍好一點罷了,歷史上明朝滅亡是天災**共同作用的結果,這「**」里面就有這個原因在內

注1︰如修築南京城時,朱元璋讓全國各地捐獻磚石等建築材料,這建材費是一點沒花,可運輸費卻多了好幾倍很多磚頭居然是從雲南運過來的,以當時的運輸條件,運費可想而知朱元璋的本意是為了避免增加百姓負擔,才讓全天下的州縣分擔這一重大工程的花費,但結果卻增加了他們的負擔直接收銀子到南京周邊買建材,才是最佳的選擇,不過就國家財政來說,確實是省錢了,因為運費不是朝廷出的不過若非洪武年間吏治清廉,只怕又會是一次「花石綱」

注2︰明朝中後期的士大夫本ω階層的權威一度凌駕于皇帝之上只是形式上如此,正德一句話,就將那些托孤重臣都打倒了,只是一般來說明朝的皇帝沒清代的那樣狠辣,下不去手罷了,但和其他朝代短命皇朝不論相比,作為中間階層的他們還是太弱了,至少在財富分配上佔不到大頭

漢代豪強地主均有私兵,總兵力比朝廷的官軍還多所以王莽才會那麼快倒台,而東漢末年雖然天下大亂鄰的異族卻也沒能討到半點便宜,就是因為地方上實力雄厚,其實力之強可見一斑;唐代士族勢力雖然漸漸衰弱,但宦官與藩鎮又繼之而起,皇權一直不夠鞏固;宋代就別說了,文官政治的頂峰,士大夫的勢力也空前絕後;元清兩朝地方自治程度高,自然也非兩極分化財富集中于朝廷與底層百姓這兩大頭,中間階層所佔比例較,畫出示意圖來呈沙漏狀的明代可比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