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三百五十八章一舉多得(六)

第三百五十八章一舉多得六

至于將來張家與平家甚至日本朝廷反目的時候,這些日本佃農能不能幫自己的問題,張俊也並不特別擔心一來日本人此時的國家觀念並不強,對于農民來說,效忠于領主比效忠于天皇重要日本這個年代的戰爭模式還是少量武士加大量農兵,幾次內亂中農兵也並沒怎麼抵觸,可見天皇在他們心中的地位遠不如領主,而他們為張俊種地,模式雖有差異,但潛意識里還是會很自然地將張俊視為他們的領主就像開國大典前太祖的鄉下親戚以為他當了皇帝一樣,而張俊如今的日語已經說得極溜,對于沒什麼文化的日本農民來說,他們未必會有多少疏離感,反而會覺得現在他們的這位「領主」比以前的平易近人,而且張俊給他們開出的酬勞要比那些日本領主都高,他們又怎麼會在乎張俊是不是宋人,對他們的祖國是否心存不軌呢?

何況即使是在日本,可供張俊挑選後備兵員的同族人群也不光是那幾萬農民,而是還有十幾倍數目的市民雖然在冷兵器時代,市民出身的士卒戰斗素質比較差,但數量多了,也多少能夠彌補一下質量的不足,何況他們都是經歷過苦難的幸存者,比起當初在國內享福的時候,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都有了月兌胎換骨般的變化集中在那幾個島城呢?再說了,也沒誰限制他回國招兵啊?

而且從趙的書信來看,他似乎也意識到了這種可能,而且似乎還很樂見其成,甚至還在詞句中隱隱暗示此意趙與張俊之間往來多年,從來都是有話直說,並沒玩過什麼「帝王心術」主要是張俊太聰明,一下子便能看出上面的真實用意,趙覺得與其自欺欺人,還不如開誠布公,效果看來還不錯因此張俊就加放心地開始了布局不過這些都是長遠的考慮,就現在的情況來看,還是宋日貿易獲利大,而平清盛所求的第二件事,也正與此有關

自從當年詹會龍與張子蓋這對結拜兄弟帶人訪問過日本以後,平清盛就一直大力呼吁那些日本的商人走出國門,主動到大宋去做生意,而不是一味地等人家上門來賺日本人的錢然而,傳統一旦形成,就絕非一朝一夕便能改變,開始的一兩年里響應其號召的人並不多

本來這也沒什麼,平清盛當時以為,只要那些觀望者親眼見到海外貿易的恐怖利潤後,他們立刻就會改變想法的誰知那些敢于帶頭吃螃蟹的日本商人竟然連一隊安然返回的都沒有由于衛軍的艦隊做事干淨,再加上日本出海的商船本來就沒幾艘,所以包括平清盛在內的日本人都以為那些人是不幸遇到了海難而日本人沒有大型海船當初詹會龍賣給平清盛的幾艘由于在剿滅海賊的戰斗中受損嚴重,已經不能深入大洋了,平清盛曾想讓人仿制,卻因為工藝不過關而沒能成功,只能以日本自產的那些排水量不足百噸的船遠渡中國,出事的概率自然很高,就算一艘不回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因此日本人並沒有懷疑其中有鬼不過這也是因為日本人已經好幾百年沒有乘著自己的海船遠航海外了,造船業也因此沒落得不像樣子,尤其是在遠洋船只方面,日本現在造出的所謂「大船」甚至還不及幾百年前那些「遣唐使」所乘的海船,所以他們才會高估航海的風險,而且樣品也實在太少,運氣差一點全部遇難也很正常也正是因為這雙方面的原因,日本人雖然不傻,也用心地思考過,卻還是很悲摧地當了一回冤大頭而不自知

盡管如此,平清盛依然沒有放棄「開眼看世界」的希望,因此他便趁這次張俊有求于他的機會,表示希望能夠派人搭乘大宋的官船出海雖然趙沒有對張俊說過,但以他的精明,自然想得到日本這幾年里出海的船只都怎麼樣了,又如何敢擅自作主答應平清盛的請求呢?最後,左右為難的張俊在請示過趙之後,總算是部分答應了平清盛的要求,即同意其派人隨船前往大宋學習,但經商則不行

因為航道、操船技術等等都是那些海商歷經無數歲月、耗費大量金錢,還搭上不知多少條人命才換來的,怎麼能讓外人輕易得到呢?畢竟只要是內行,跟著大宋的船隊走上幾個來回,就大致都明白了而且壟斷地位一旦失去,經濟上的損失將難以估量,所以除非平家願意出錢填補這個大窟窿,張俊是無權答應他的中國歷代的皇帝常常慷國民之慨,以在外人面前顯示其心胸廣大,而趙則十分反感這種禍國殃民的虛榮心,張俊對此也略有了解,自然不會愚蠢地干出令其不高興的事來

不過,若平清盛真的翻臉,張俊也會很難辦,因此他後來答應可以出售能夠用于遠航的大型指的是日本人眼中的大型船,其實在大宋只能算是中型海船,但航線什麼的就只能讓其自行模索了但如果大宋海商不反對的話,日本商船也可以跟著他們前往大宋,這等于是要平清盛去和那些海商交涉,就算將來趙不滿,倒霉的也是那些海商誰知大宋的海商個個見多識廣,自然也不是等閑之輩,在日本商人與其代表交涉後,他們很快便提出了一個日本商人難以拒絕的方案,令平清盛的籌謀盡成泡影

按照大宋海商的提議,日本商人可以向他們的商業協會入股,以參與分紅,這樣一來既不用擔心航海的巨大風險,又可以分享海外貿易的巨額利潤,算得上是一舉兩得然而,實際利潤如何,卻只有那些交易者才清楚,日本商人拿到的分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所以只要是明白人,都看得出日本人是吃虧了然而那些日本商人如此選擇,真的是愚蠢之舉嗎?這倒未必,至少聞訊後被氣得幾乎吐血的平清盛絕對不會這樣

如果日本商人如平清盛所願,積極主動地參與海外貿易,勢必要與大宋的海商競爭這商戰雖然不見血,慘烈程度卻一點不亞于現實中的戰爭,贏了的話自然獲利巨大,可一旦輸了的話卻會血本無歸而無論從哪個方面來全文}字,〕〕手打}看,在實力無比強大而且掌握了目前幾乎所有成熟航路和貿易渠道的大宋海商面前,力量弱而且對海外貿易還相當陌生的日本商人幾乎沒有任何勝算就算日本人努力拼命運氣好,恐怕也最多就能夠在這塊大蛋糕上分到一點份額而已可如果只是這樣,這些精明的日本商人還不如坐享入股後的分紅,

雖然從長遠來看,只要能夠進入這一廣闊的市場,然後努力壯大自己的力量,未必將來就沒有取而代之,奪得主導權的一天然而,以日本人的目光短淺之輩,他們又怎麼會想到這麼長遠的事呢?

其實日本人也未必真是目光短淺,只是由于日本文化的特點,日本人很少會去考慮太過久遠的事情因為日本災害頻,考慮得那麼長遠,說不定期間一次地震就能毀掉所有的努力,還不如將眼前與不久以後的事情干好比較實在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