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三百一十六章三個要求

同時,趙還要求父親將大宋沿海的所有市舶司都交給他來管理,作為交換條件,衛王府每年會向朝廷上繳兩百萬貫(石、匹、兩)的獻金,而且支付類型可以由朝廷指定。並且海軍以後也不需要朝廷出一兩銀子,軍餉什麼的都由趙來想辦法解決。

趙構听完後不假思索便立即同意了趙的要求,這也難怪,別說是他,就算是那些與趙一向關系不好的朝中大臣,也很難抗拒這樣優渥的條件。宋室南渡以後,朝廷的財政本來就一直捉衿見肘,這次金軍的奇襲與有意識地制造饑荒,又嚴重破壞了江南地區的經濟民生,境況就更加惡劣了。

江南地區早在北宋時期就已經是朝廷最大的稅源之一,宋室南渡以後江南地區更是撐起了半壁江山,現在被金人狠狠蹂躪了一通,損失不可謂不大,雖然由于張俊措置得當,饑荒並沒有大肆蔓延,可是他帶走那麼多人口(而且還都是素質相對較高的市民),雖然短期內減小了糧食供應的壓力,但長期來看,卻嚴重影響了江南經濟的重建。即使是朝野間最樂觀的看法,也都認為江南地區的經濟要想完全恢復,至少需要五年時間。

而在這五年里,如果朝廷想不出好的辦法,除非拿「會子」當草紙來印,不然肯定難以填上那巨額的虧空,而朝廷真敢那樣做的話,朝廷發行的紙幣「會子」將徹底失去百姓的信賴,以後就是送人,恐怕都沒人要了。如果全國上下厲行儉約,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也未必就不能共渡難關,但以大宋官吏貪腐奢靡的傳統(有包拯等著名清官的存在,恰恰說明吏治的腐敗,明朝初年與解放初期,有誰以清廉聞名全國嗎?官吏普遍清廉,大家都差不多,光靠清廉就出不了名了,反倒是貪官特別醒目,指望他們為百姓帶好頭,實在是一種奢望。

在這種情況下,大宋朝廷實在是無力支付水軍每年兩三千萬貫的軍餉等各項開支,現在趙願意當冤大頭,代為支付其中的一大半(海船普遍比內河船只更大,維護也更費錢,而自從金軍北退以後,南宋內河的水軍裁撤了不少,無論是人數還是船只總排水量都已經比不上海軍了。但是花費了巨資的海軍,卻出現集體瀆職的情況,可見很多時候管理比資金充足更重要。),朝廷方面自然是求之不得了。

而市舶司固然是油水更足的衙門,但由于官商勾結,趙構幾次想要提高關稅都被某些大臣以種種理由阻止,因此大宋朝廷每年從市舶司獲得的收益,最高時也沒超過兩百萬貫,這對南宋規模空前的海上貿易量來說,簡直就是九牛一毛。現在趙願意每年付給朝廷更多的獻金,而且還包攬下了沿海所有市舶司所屬官吏和雇工的全部俸祿和部分行政成本(這些開支大部分由市舶司自己解決,但朝廷也會象征性地發一點,現在大宋財政瀕臨崩潰,自然是能省一點是一點了。),趙構自然難以拒絕。當然,那些依靠市舶司的貓膩牟利的貪官與奸商們肯定會十分不爽,但現在朝廷財政危機已經嚴重到自身難保的地步,那些雖然身處體制內卻較為邊緣化的利益團體被朝廷拋棄,也是理所當然的

朝廷很滿意,趙更開心,他曾經讓人專門調研過,僅僅正常狀態下大宋每年海上貿易的淨收益就不下于千萬兩白銀(要不然歷史上的蒲家以一介官商的身份,竟能養得起一支不遜于大宋官軍的強大水師和數萬水手了。),而一旦沿海各市舶司的權力全部落入他的手心,衛王府便完全可以依靠壟斷攫取數倍于此的超額利潤,而且還可以同時磨礪出一支真正縱橫七海的無敵艦隊。也正是從這一天開始,趙那「將太平洋變成我們中國人的內湖」的構想才不再是純粹的「空中樓閣」,不過在這時的大宋,還沒有第二個人能夠看得這麼長遠

「我的第二個要求,是朝廷要將嶺南三路交由我來管理,並將大宋與南洋諸國間的外交事務委托給我。」,趙繼續說道,相比第一個,這個要求也許更難獲得滿足,因為對習慣于大一統的中國人來說,出現「國中之國」與外交權分裂,往往是難以容忍的,這年頭可還沒有「一國兩制」呢。

但趙構卻幾乎一點也沒猶豫就接受了,而且還是在誤以為趙是要將嶺南三路劃入衛藩領地的前提下。因為趙構一向是很務實的,他看到衛軍在實際上已經基本控制了嶺南地區,如果硬要趕走他們,就有爆發內戰的危險。而朝廷的力量在這次金軍入寇的過程中受到了很大的打擊,統治秩序也被打亂,在這種情況下,不光是趙構這個皇帝,連那些一貫滿口仁義道德的朝臣們也大多不敢鋌而走險。另外,趙先前說過他並不是放棄重回中樞,只是這幾年還會待在南方而已,所以趙的要求並不會造成分裂的風險。何況以趙對大宋的貢獻,就算真的「裂土分茅」,又有誰敢說他沒這個資格呢?

而趙發現父親誤解後,則連忙予以澄清,他只是想接管嶺南三路,以在更大的範圍內實踐已經在衛藩獲得成功的各項改革(相當于新藥試驗中的「中試」階段),而不是要擴大自己的領地。另外,他還提出了一個順便的要求,大宋以「路」(也叫做「道」)作為中樞之下第一級地方行政區的名稱,與人們平時走的那個「道路」很容易混淆,不如將「路」改為省,各省的名稱也可以盡量精簡。趙構听後也覺有理,便下詔將「道路」改為「行省」,並統一以「總督」作為各省的最高行政長官,總督不但負責民政,還有權指揮該省的地方駐軍(即大宋的所謂「廂軍」),但駐留該省的禁軍則直接听命于朝廷,以防範藩鎮割據的出現(其實已經出現了。

總督制度確立之後,趙順理成章地被朝廷任命為福建、廣西(由廣南西路改名而來)、廣東(由廣南東路改名)三省總督,其統治的土地一下子擴大了好幾倍,治下人口也達到了上千萬。趙構同時還取消了對衛軍規模的限制,因為他來到衛藩以後很快就發現衛軍的兵力其實比當初朝廷給其的限制要多得多,但趙的理由雖然有些強詞奪理,但那些詭辯還真不容易駁倒,所以趙構干脆將其放開了,反正父子倆既然已經坦誠相見,這些限制性的措施只會令兩人的關系再生嫌隙,何況即使以現在衛軍的實力,連遭打擊的朝廷就已經難以遏制了(只有禁海有些威脅,但目前朝廷財政窘迫異常,那樣做無異于找死。)。

「第三個問題,與國家大事無關,是個人問題。」,趙稍微躊躇了一會,但還是毅然開口說道。

趙構頓時想到了這兩年里他一直暗暗關注的那件事,心情立馬好了起來,「我還以為世上再沒別的女人能入你的法眼呢?如玉是個好媳婦,但你為她兩年不娶,已經相當難得了,沒有誰會再說你的不是,反倒是你遲遲不娶,才真的令人擔心。現在好了,既然你有了喜歡的人,盡管娶來好了,你現在遠在南疆,通訊不便,以後再有這種事,你自己作主好了,用不著問我們的意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