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二百二十五章 兵力懸疑

」老慮到秦代亢論是生產力水平、人口小疆域都遠遠孫嬰匹盾膩世,其軍力之強就可見一斑了。而更可怕的還是秦軍的規模、與恐怖的持續作戰能力,五十萬大軍在國外連續作戰數年時間,後世的歷朝歷代有了新式交通工具的近現代不算沒有一個做得到。

誠然,這五十萬人自然包括民夫在內,但後世的其他皇朝也是如此。事實上這正是中國古代史家記述戰爭時的習慣,他們一般在戰略行動特別是出征前中記述的兵力是指總人數,包括官兵和民夫;但戰術行動中的兵力則專指戰斗部隊,所以才有那麼多「以少勝多」注的戰例。

沒辦法,寫史書也是給人看的,寫得太枯燥無趣,讀者主要是皇帝不想看,他們還怎麼青史留名啊?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但這種時候一般作者會或明示或隱晦地將情況點明比如專門說明兵種「步騎「萬戰車聯乘甲士以萬」之類小其後的數據一般就是只指戰斗部隊。,倒如韓信背水之戰時打敗的十三萬趙軍,就都是指戰斗部隊,雖然只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戰斗部是

盡管如此,各國的總兵力卻是沒有多少水分的,因為只要不出征,就不需要多少民夫,也沒有額外的後勤損耗,光是各地駐軍的口糧,國家還是出得起的。而其中能夠用于長期大規模遠征的精銳部隊,則要少很多,例如齊國的「技擊」魏國的「武卒」秦國的「銳士」之類,各國也就一二十萬頂天了。但人家守城的兵也是兵,如果以他們不能經常遠征外國為由將他們從各國總兵力之中扣去,就會得出一些很搞笑的結論,諸如「漢武帝時能夠遠征大漠的也就幾萬騎兵,哇,原來那時只有幾萬騎航唐初反擊突厥,六大行軍總管全出,也就幾萬人馬,哇,原來唐朝只有幾萬軍隊」所以搞清楚古代史家記述戰事的習慣是沒錯的,但若因此以偏概全小想當然地認為古代各國總兵力也是吹出來的,那就真是「拿豆包不當干糧」了一

其實,如果只論一線的精銳軍隊的戰斗力,秦軍還真未必就比後世的「羽林軍北府兵岳家軍戚家軍」之類強大。戰國七雄相比後世歷朝歷代而言真正強大的地方,在于各國都擁有一支數量龐大而且不太怕死、較能吃苦、也敢戰斗的二線部隊。有了他們的存在,一線的精銳部隊才可以放心地遠征異國。國內的百姓才能在任何時候安心生產,而且就算一線的精銳部隊遭受重創、甚至全軍覆沒,也能很快重建起來。

而不是像後來的歷朝歷代尤其是大興科舉的宋、明、清三朝開國時的精兵良將死光之後那樣,全國號稱有百萬大軍,但除了一兩支精銳之外,其余的全都是窩囊廢,幾萬人守的城池能被幾千甚至幾百敵軍攻下,平時除了欺負一下老百姓,基本上什麼作為也沒有,真遇到凶悍的反賊,他們逃得比誰都快。甚至可以這麼說,他們存在的唯一價值,就是緩解失業問是

二線部隊的垃圾衍生出很多問題,先,國家的安危系于突然冒出的某位名將練出來的精銳身上,他們一敗,國家便難保全;可若他們不敗,皇帝又害怕那些名將造反,因為二線部隊實在是不堪一擊,于是自毀棟梁的橋段便在中國歷史上不斷上演。再說,就算皇帝寬仁、將軍忠心,沒有具有一定戰斗力的龐大二線部隊鞏固佔領地,就算那一兩支精銳戰斗力再強,也只能對敵國起懲罰性的反擊,而無法牢固佔領以斬草除根。

而在防守上帶來的問題就更嚴重,精銳是用來進攻的,何況就算想將他們用于保衛國土,也沒那麼多的兵力可供分散到各地駐防。這樣一來,不管中原政權的那一兩支精銳有多厲害,游牧民族的鐵騎只要殺入關內,一樣可以獲益頗豐,大不了我老家不要,反正他窮你富,還是漢人吃虧一至于騎兵不能伎諷剔缺陷。在絕大多數地方駐軍都如同廢物般的事實前羔松小以無視。

因為只要他們的騎兵一殺到,大部分漢人兵將就會棄城而逃,他們又何必攻城?而「攻克」城池之後,胡騎的補給也得到了解決,騎兵的第二個缺陷也不必擔心,他們自然是越打越有士氣。而那些逃兵為推卸罪責,便將敵人說得如同凶神惡煞一般可怕,最初的「騎兵無敵論」也就由此而生

注︰以近年來炒得很熱的長平之戰為例小事實上趙國出動的兩撥二十萬人馬都是連民夫算在里面的,所以並沒有所謂的四十萬趙軍。不過由于戰場距離趙國很近,民夫應該不需要後世的三倍數量補給線更長的宋夏戰爭,也才需要一倍民夫,而且宋代的後勤效率肯定無法與久經戰爭考驗的秦趙兩軍相比,而且二者都是地近邊境的反擊作戰。,最多也就是一比一的比例,而其中第二批趙軍為的是戰決,民夫比例應該更低,所以趙軍總兵力四十萬肯定沒有,但二三十萬還是有的其中一線部隊大概十來萬。而秦軍的數量則肯定少得多,因為他們包圍的只是趙軍的先頭部隊,能有兩三萬就頂天了,所以秦軍最多十萬足矣,並不像很多人想當然以為的有五六十萬之多。而趙軍之所以那麼多人不戰而降,是因為主將身死、精銳被殲,秦軍又難以戰勝秦王從河東征的新兵對不辨實情的趙軍而言,產生了莫大的心理壓力。,糧草還供應不上趙軍缺糧分兩種情況,一是趙括率領的先頭部隊被圍斷糧,二是國內歉收,向其他國家借糧又沒借到,所以主力大隊也吃不飽……而且當時戰敗投降遠不如後世那麼丟臉,大不了變成奴隸,總比白白送死強。畢竟此前的中國歷史上公然這兩個字很重要背信棄義的情形極少見,殺降更是聞所未聞,所以趙軍將士最終放棄了抵撫,

誰知白起卻只是假意受降,解除趙軍武裝後卻突然翻臉,將其幾乎全數坑殺,從此中國就領先西方兩千多年西方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才進入總體戰階段,而且沒過幾十年就隨著反戰思潮的興起而被輿論所廣泛抨擊。進入了殘酷無比的總體戰時代。而白起所說秦軍士卒死,者過半,並非是秦國全國兵力損失了一大半,而說的是可以用于遠征外國的一線部隊,尤其那五千輕兵雖然立下奇功,但自身損失必然也極慘重,而專業的敢死隊有多值錢,誰都能夠理解。因此,雖然秦國元氣未傷,但短時間內已經不可能再動一次大規模的戰略進攻,二線部隊充實到主力部隊之中是不能馬上形成戰斗力的。而盛怒之下的秦王不听勸諫,還是動了邯鄲之戰,實際上是拿編制被打亂了的二線部隊去進攻趙國,屢攻不下乃至敗北、其間還出現秦軍少有的全師投降也就可以理解了」

值得一提的是,長平之戰雖然令白起的軍事生涯攀上了巔峰,卻對華夏民族造成了長久而難以彌合的傷害,畢竟雖然都說戰爭可以不擇手段,但總還是有些道德底線的。而一旦這些底線被打破,人類在戰爭中便和禽獸無異。自長平之戰白起挾詐這兩個字很重要,因為趙軍是主動放下武器的,而白起卻欺騙了他們,所以這次殺降比起歷史上其他殺降的例子,性質更為惡劣。殺降以後,中國歷朝信義不斷貶值,令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猜疑和防備,而戰爭的日益殘酷總體戰的最大特點,又使得中國人在其後的兩千年中遭受了遠比西方人多得多的**西方人只不過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就瘋似的反戰,而我們卻在歷史上經歷過無數次遠比兩次世界大戰更加殘酷的內外戰爭……而因此而引的厭戰情緒,則令華夏子孫的開拓精神與抵御外侮的能力大幅下降,形成了一副似乎專為遏制中國人而設的多米諾骨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明,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