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三十五章 人才齊聚

好在大家都是老戰友了,倒不會因此生出嫌隙,說起來還好劉子羽來了,不然指不定吳玠會怎麼亂想呢。劉子羽畢竟是文官,一句話就解開了吳玠的疑慮,「官家就這一個寶貝兒子,還讓唐卿(吳璘的表字)調歸衛王府統轄,怎麼可能會是那種情況?」

「是這個理。」,吳玠將心比心,如果自己只有一個獨生子,是萬萬不會讓自己不放心的人接近他的。

「官家恐怕是未雨綢繆,早早在為太子殿下準備班底了,唐卿日後的前途必定無可限量,只怕你這個兄長到時候也比不上啊!」,劉子羽笑道,「二王(王彥和王德)雖是宿將,奈何年齒稍長,等到太子繼承大統的時候,縱然健在也必定廉頗老矣,到時候唐卿以東宮舊人身份成為我大宋第一將,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何況他也確有這樣的才能。」

說到這里,劉子羽臉上突然現出憂色,壓低聲音說道,「雖然這是好事,但唐卿此去務必慎言慎行,以免招致不測之禍。官家此舉雖然不無道理,但一來違反了祖制,二來嘛,這也太早了點,哪有七歲便開府出鎮一方的?不過由此也可見官家對太子的寵愛已經到了何等地步,這不由令我想起了劉義真的故事」

劉義真是南北朝初期宋武帝劉裕的次子,從小就生得聰明可愛,因此深得父親寵愛。劉裕北伐奪取關中之後,因名相劉穆之突然逝世而後院起火,便將二十萬大軍與年僅十二歲的劉義真留在了關中,自己則急匆匆地趕回國內滅火。

結果劉義真年紀太小,雖然聰明卻任性妄為,縱容其手下的諸位大將自相殘殺,結果被赫連勃勃乘虛而入,劉裕那二十萬無敵于天下的精兵悍將全軍覆沒,歷史上朱元璋以前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北伐就這樣意外地功虧一簣

吳璘雖是武將,卻自幼好讀經史,對此典故自然非常熟悉,但他雖覺劉子羽所言有理,卻認為作為臣子,只需秉持「忠義」二字,便可以無愧于心,至于結果如何,反而並不重要。

「想不到我讀了這麼多年聖賢書,居然比不上你吳唐卿。你說得沒錯,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于心。」,劉子羽也知道,吳璘雖然才能更勝其兄,而且個性人品看上去也是完美無缺,于「忠君」二字卻是固執得緊。

其實,吳璘對上級尤其是皇帝的態度,是宋代名將中最符合近現代軍官習慣的,那便是「意見照提,命令執行。」,但劉子羽當然沒有這樣的見解,在他看來自己只能在心中預祝吳璘好運了

在衛王府的屬吏中,趙親自點名的人除了岳雲、王德、王彥與吳璘這四名武將外,都是文官,但又都不是普通的文官,準確地說,他們都是專業人才,其中甚至不乏世界級的牛人

馬擴,宣和舊臣,當年與金人簽下「海上之盟」,他是出力最大的。然而,其後兩國交兵,他卻成了替罪羊。盡管如此,馬擴卻沒有因為他與金國君臣的良好關系投敵,反而組織義軍奮勇抗敵,但很快兵敗被俘(可見帶兵能力一般,至少不如王彥與岳飛。)。

月兌困後(遇到老朋友被釋放的可能性較大,這也是馬擴難以擺月兌嫌疑的原因之一。)馬擴再次組織義軍,推舉信王趙榛(疑似假冒)為首領,各地義軍雲起響應,很快便有十萬之眾,然後便因趙構不發援兵(好像那時趙構也沒什麼信得過的軍隊)而很快失敗(軍事能力確實是不行)。其後因嫌疑難以洗清,馬擴一直沒能得到重用,其間他曾向南渡的朝廷獻上三策,但連當時年幼的趙都看得出沒什麼價值,可見他的戰略能力也不咋地。

盡管如此,由于當年曾經在遼、金之間反復奔走,而且與金國上層有著不錯的私交,馬擴無疑是南宋境內對于金國尤其是燕雲以北地區最為熟悉的人,而這正是趙所需要的。除此之外,馬擴至少稱得上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而且精通所有北方蕃語,這在將來也會很有用處。

馬擴久不得志,如今有機會出山,自然不會推辭。何況光沖著趙構父子(也許是有過相同經歷的緣故,趙構一早便相信他不是內奸,但礙于沒有辦法幫他洗月兌嫌疑,又畏懼朝臣們的非議,而始終不敢大用。)對他的信任,馬擴也決心赴湯蹈火了

趙開,南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理財專家,張浚預支五年的稅收全部落入金人手中後,若沒有趙開,四川的財政早就崩潰了。然而,趙開這人卻有個小毛病,他做的帳目極細致,而且他一定要當場核對清楚後才肯放款,以示其沒有貪墨。

張浚這個文臣還好,吳玠成為趙開的頂頭上司後,立刻就受不了了。吳玠需要的理財專家,是會自覺地將軍餉籌齊,而不用他操心半點的人,趙開這一每次都要對賬的習慣令他難以忍受,多次向朝廷上書要求換人。不過,考慮到吳玠那貪財的名聲,趙不無惡意地揣測,搞不好是帳目太清楚令吳玠沒辦法撈錢了吧?

既然吳玠不要,趙自然不會放過這位杰出的人才,如果實在煩得不行就交給詹會龍他們三人中的一個了,反正他們現在口算的速度已經快趕上算盤了,應該不會太吃力。而趙本就打算在廉政上下功夫,趙開帳目清楚自然更加不是什麼壞事。

理財專家豈有甘于寂寞的?趙開接旨後,立刻就高高興興地趕來淮西報道,但現在的淮西已經破敗不堪,這令趙開傷透了腦筋,而他一個在史書上並未記載的毛病也因此暴露了出來,令趙不勝其擾

陳,南宋歷史上最著名的農學家,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也可以排進前三,一生勤奮好學,潛心研究農學理論,在歷史上後來寫出《農書》三卷,附《蠶書》一冊。陳對水田耕作,土地利用、土壤肥料、水稻耕種、蠶桑等方面均有獨到見解,是不可多得的農業導師型人才。

雖然陳並不怎麼在乎官位,但對農學家來說,有機會造福于民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並沒有拒絕王府的邀請,不久便來到淮西培養農業科技人才。趙對這位與自己同名的科學家予以了莫大的支持,不但助其收徒著書,而且還以自己前世的一些農學知識(大多是科普檔次的)冒充風聞之言與其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大大啟發了陳的思維。

在這樣優越的條件下,後來陳不但著述出了比歷史上《農書》更為翔實準確的農學巨著,而且在其有生之年便對大宋的農業作出了卓越貢獻,並確立了一套完善的農學人才培養機制,大大促進了後世農業科學的發展,被譽為「帝國農學之父」

大宋都水監高宣,他是車船的重要改進者,從此車船在湖區與內河成為無敵的水上堡壘,極大的增強了南宋水軍的實力。不過雖然車船可以說是原始形態的輪船,但歷史上西方的輪船卻是獨立發明出來的,所以高宣並未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未必能夠寫進世界科技史。不過現在有了趙的提點,日後高宣的名字甚至在《世界通史》里也多次被提到,他竟真的成為了一位偉人

16977小游戲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戲,等你來發現!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