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三十三章 開府封王

「當然有,春秋戰國時期那麼多國家,昏君出了不知多少個,又有幾個被權臣篡位的?可見制度才是關鍵,如果只靠明君和賢臣,爹爹您縱然英明神武,孩兒自問將來也不會太差,但又能持續幾代呢?都說親賢臣、遠小人,國家就能大治,可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君主,只不過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趙一股腦地將心里話都說了出來。

如果現在不說,日後父子長期分離,感情必然疏遠,那時就更難說服趙構了。至于自己過于成熟的表現會不會引起趙構懷疑,趙倒並不擔心,因為自小他就以見識過人而著稱,能力上卻只能算是比較出色,算是一個非常「畸形」的神童。趙現在的表現是持續進步而來,並非短時內出現飛躍,所以趙構並沒有大驚小怪。

「你是說要變法嗎?那可是會讓國家傷筋動骨的大事啊,大哥你現在還這麼小,能不能等到成年後再說?」,趙構對「變法」這個詞還是比較忌諱的。這也難怪,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反面典型擺在那里,何況趙構雖然較為開明,但思想上卻相當保守,自然不太願意冒險變法。這一點從歷史上他接受大臣的上書,將王安石定為奸臣,就可以看得出來。

「正因為不想讓國家傷筋動骨,所以才要先在淮西試點啊!淮西現在的情況已經不能再差,就算失敗了也沒太大關系,而變法一旦有效則很容易就能看出來。」,趙這時突然向父親提了一個問題,「您知道為什麼自古到今,有那麼多奇人異士變法,卻鮮有成功的嗎?」

不等趙構開口,趙便自問自答道,「這是因為他們大都急于求成的緣故,為什麼會急于求成呢?原因很簡單,我們中土歷來重視資歷,鮮有年紀輕輕便身居高位的。而要有能力主持變法,非宰相之位不可,那又該多大年紀?‘人生七十古來稀’,到了那時他還有幾歲可活?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變法者不急功近利,談何容易!」

「是這個理」,趙構點了點頭,若有所思。

「孩兒曾經說過,‘實踐出真知’,所以變法一定要先進行試點,然後進行必要的修正,直到沒有大的問題了,才能逐步向全國推廣。」,趙一連說了這麼多,不免有些口干舌燥,連忙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才繼續說道,「可以前的變法者卻因為沒那麼多時間,而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這一步,直接將自己完全沒有經過實踐驗證的想法向全國推行,縱然成功也不過是僥幸罷了。王安石(趙構思想傾向于守舊派,所以不能對王安石用尊稱。)當時雖然在地方上進行過試點,但只是其中少數政策而已,而且時間也太短,結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是啊,如果神宗皇帝明白這個道理,我大宋又何至于到今天這個地步」,趙構嘆息道。

「可是這樣一來,所費時間就至少要多花十年,而變法見效又至少要十年,完全鞏固尚需二十年,不從現在起抓緊時間,又怎麼來得及呢?」,趙稽首道,「請父皇明鑒!」

「你長大了,常常連我也理解不了,但這天下遲早都要交給你的,你實在想做,便去做吧。」,趙構模了模兒子的臉頰,沉聲道,「若有難處盡管說,朕會盡量為你遮風擋雨的。只是從此以後,朝堂之上恐怕就不得安生了」

「父皇勿慮,兒臣決不會貿然行事。」,由于話題越來越嚴肅,父子二人談話的口吻也難得地變得正式起來。不過趙縱然有三十多年的記憶,身心畢竟還只是個孩子,「其實您也不必采取強硬的態度,置之不理即可,反正淮西屁大一點地方,御史們也不會長時間盯著不放的,兒臣需要的只是時間和寬松的環境。至于困難嘛,就讓兒臣自己想辦法吧,也算是一種歷練。不過兒臣需要這幾個人」

「那就都給你吧。」,趙構大略看了一下,似乎除了「八字軍」首領王彥,以及此前已經提到過的王德和吳璘,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自然沒有半點猶豫。不過趙構也有些奇怪,這些人連他這個皇帝都沒什麼印象,怎麼兒子竟會知曉?

「基本上都是從大臣上書彈劾的奏折里找出來的」,趙捂著嘴笑道,「那些白痴有眼無珠,以小節埋汰人,您就看著吧,這幾個人里面說不定會有不亞于師父的奇才冒呢。」

「我說怎麼御書房里老那麼亂呢,果然是有老鼠」,趙構猛地一把將兒子拉到身邊,做出要打的樣子。但那一巴掌終究沒有落下去,趙構緊緊抱住兒子,淚水慢慢地流了下來。作為一個父親,趙構很清楚,兒子離開以後,便再也不可能長伴膝下了

次日朝堂之上,趙構下詔封趙為衛王(宋朝太子只表明儲君的身份,是可以另有爵位的,趙此前由于年齡太小,只是魏國公,另外還掛個節度使的空餃。),開府節制淮西與淮東兩路軍政事。

而淮西官吏中除了趙點名的那幾個以外,趙構將虞允文也加了進入,而且官位還在所有人之上,為淮南西路宣撫使。

虞允文科舉高中以後,按理應該先從翰林做起,但他想先做地方官,給百姓干點實事,趙構便讓他去浙江義烏縣當了一年知縣。義烏民風悍勇,居民私斗成風,而經濟狀況在江南卻並不算好,結果虞允文只花了一年時間就令當地的風氣為之一變,百姓也不再有餓餒之憂。

虞允文還順便將當地三千多原本只會斗毆滋事的民兵訓練成了一支基本成型的正規軍。趙構也因此進一步確認了虞允文的才能,現在兒子要去淮西,正需要一個能管得住他的人,趙構便下詔任命虞允文為淮南西路宣撫使。

太子出鎮一方,是大宋開國以來從未有過的,而且趙現在才不過七歲,這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雖然趙事先準備了一些說法,但仍然難擋百官的唇槍舌劍,最後還是禮部尚書秦檜利用這一機會大肆打擊政敵,才意外地將問題解決。

秦檜很善于抓住別人話中的漏洞亂扣帽子,其中「目無君上」這個帽子用得最是得心應手,一下子便扳倒了很多重臣,于是大臣們便紛紛害怕言多有失,不敢再肆意發動輿論攻勢了。

趙雖然無意中欠了秦檜一個人情,但卻對其倍感疑懼,這廝的心術與口才太厲害了,自已長期不在父親身邊,趙構非常看重的虞允文又因為自己的關系沒能進入中樞,將來會不會出什麼差池?

不過考慮到歷史上秦檜還得再過五年才會再次拜相,而改革又不能再拖,趙並沒有自找麻煩。不然等到民眾生活好轉,動力必然不足,對改革措施的承受能力也不夠強,難度就要成倍增加了。

趙構既然下詔,說明趙當初提及的那些重要人物都已經擺平,要不然萬一哪個愣頭青抗旨不遵,趙構豈不是非常尷尬?其中最重要的人物自然是岳飛,他雖然很不想自己辛苦組建起來的精兵被打散建制,可是淮西軍的那三萬多官兵對因上次北伐失利而傷亡慘重的岳家軍實在太有吸引力了,所以岳飛便破天荒地放開了「走出去」的口子。

16977小游戲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戲,等你來發現!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