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2-11-12
得悟先天的朱允炆也並沒有就此放松下來,還是每天開始辦公,輔助老朱處理政務;當然現在不是偶爾了,是經常去和小依聚聚。
這段時間整個大明朝廷,忙得最多的就是關于高麗之事了。高麗南北雙方開始對峙,但雙方都很理智,沒打起來。都在派出使臣交涉,但最終據錦衣衛傳回來的消息,好像並不理想。
大明在老朱的強勢下,依然隔岸觀火,沒人敢提幫助之事。大明的朝廷重臣都在為,將來的大軍入駐高麗而暗自期待。
鴨綠江畔的大明遼東形勢開始不穩,遼王的到來並沒能安撫得了這一帶的眾多少數民族。鐵嶺指揮使平安,雖擊敗了高麗入侵的軍隊;但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遼王和平安皆屢次上書朝廷,言敘這一帶的動亂。大量的難民已開始涌入遼東,北方的女真也蠢蠢欲動,似有趁火打劫之意。
老朱隨即著召集重臣,到乾清宮商議。還是上次的老地方,作為大明儲君的我當然要出席了。來的人有六部尚書,以及徐輝祖,李景隆等幾個武將元勛。
老朱最先開口道︰「如今,朝鮮局勢日益緊張,導致大明的遼東也出現緊張之局。你們說說,該怎麼辦啊?」
兵部尚書茹常最先開口道︰「陛下,按照我們先前制定的政策,任由高麗內斗,如今這一步已然做到。但遼北的女真族似乎蠢蠢欲動,為應付這一局面,似乎光一個鐵嶺衛難以應付啊。」
老朱很是點點頭道︰「不錯,茹卿的意思是要增兵東北?」
徐輝祖接話道︰「陛下,無論是為了日後出兵東北,還是現在的對付女真,增兵遼東已成必然。」
幾個重臣都很是點點頭,如今大明還算富庶,用兵也還用得起。接著幾個人就開始如何用兵,如何調動了,這已不是朱允炆能插嘴的了。
他自己也還算有自知之明,經過後世貼吧的狂砸,大的戰略還是懂點,細節問題就是一竅不通了。但是當他們討論到出兵將領時,朱允炆魂游太虛也立馬回歸了。
遼東地處北方,又面臨兩海,更重要的是它可是處在北平的右邊。萬一將來燕王這廝一根經走火入魔非要造反做皇帝,這可是偷襲它的好地方啊。所以無論如何這個領兵之人,要掌握在對太子親善的人中,直接提拔平安就更好了。
兵部尚書茹常最有發言權,道︰「陛下,現任的鐵嶺衛指揮使平安,屢立戰功,用兵如神。更重要的是他本就東北人,雖在京城任職多年,但一上任就遏制了鐵嶺的惡勢,此乃人才也,當大用。」
這廝話剛說完,就有好幾個人,眼楮不自覺的看向朱允炆。平安可是從東宮出來的,已故太子留下來的將領,東宮的絕對心月復。茹常說此建議,可是在向皇太孫示好啊。
眾人也開始你一言,我還一語的,但都並沒有達成一致。老朱也很是不滿意,看到旁邊的朱允炆,問道︰「允炆,你怎麼不說話啊,有意見就提出來啊。」
朱允炆連忙道︰「這個,皇爺爺孫兒並不了解兵事,除了大的戰略能出點主意外,這些孫兒還是多听听的好。」
听朱允炆如此說,老朱很是點點頭,有表現是好但不能過份急于表現,他現在做的已經讓老朱很滿意了。听到朱允炆說不懂尋常的兵事,老朱眼中閃過精光,似乎想到什麼。
接著笑著道︰「那你就出個大的戰略吧。」朱允炆心里詛咒,老朱啊你這是把我逼上梁山啊,就別怪我害人了。
見一眾大臣都好奇的看著自己,朱允炆連忙道︰「皇爺爺,孫兒在想大明是不是該添幾個承宣布政使司了?」
承宣布政使司是明朝的地方衙門,相當于後世的省,他也不知道老朱怎麼想出這麼個名字。如今大明只有京師加上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地盤有點小啊,看來小爺來對了,來了就是擴張的。
在場的都是精明人,自然听出皇太孫的意思。戶部尚書鄭凱最先發話,急忙道︰「太孫殿下的意思,是要在東北新設立幾個承宣布政使司?」
廢話,朱允炆看了這老頭一眼,不在東北設立難道還是在你家里開啊。你急什麼,舍不得花錢啊。你傻啊,多立幾個衙門,不就可以收稅了,那地方可全都是寶啊。
老朱嘀咕道︰「在東北增開幾個承宣布政使司。」突然想起什麼似的,起身疾步朝房間里面走去。
眾人不明所以,只得一個個的愣在那里。很快老朱就出來了,手里還拿著一卷紙。放在桌子上鋪開後,卻是朱允炆上次為忽悠他,而送的大明疆域圖。
眾人哪見過這麼詳細的地圖,頓時眼光放亮,都紛紛圍湊兩旁。就著地圖,老朱用粗糙的手指滑動著。洪武二十年,大將軍馮勝攜傅友德,藍玉出征東北,迫降了納哈出,得到了東北廣大地區。這里可是土地肥沃啊,能養活許多人口。不移民開發,可惜了。
眾人接著討論,最終敲定在東北可以增設三個承宣布政使司,並設立數十個個衛所。雖然嘴上說說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方案最終還沒確定。
于是眾人都高興的散開了,只留下老朱和朱允炆。于是老朱又開始虐待他了,強迫朱允炆和他一起討論東北設行政區的事,盡讓孫子給自己出主意。于是朱允炆按照後世的劃分,給他劃出了三個區域。
最北的叫吉林,防備黑龍江以北的女真等異族;西邊的叫大興與北平府一道,防備塞外蒙古,並盡力向塞外擴張;而東邊的就是遼東了,為準備進軍高麗而準備,這個最爽,是進功而不是防守。
在朱允炆的強力堅持下,準備防守和進攻高麗這個領兵將領自然是平安了。老朱也不多加詳問,知道他是在為東宮一系的將領增加籌碼。
老朱听後,又加上朱允炆的詳細介紹,很快就意動了。連忙召集幾個重臣詳加討論後,終于確定了這個方案。
這些天,朝廷都在為這件大事討論紛紛。黃子澄也來到朱允炆的書房和他討論著,看他的樣子很是高興,就在此時朱允炆卻很是嘆了口氣。
老黃立馬發問道︰「殿下為何嘆氣啊,進來東宮的態勢可是良好啊?」
朱允炆感嘆道︰「孤也知道,可是想起皇爺爺的遺憾,孤就有點恨自己不能為他分憂,所以才感嘆。」
老黃立刻發揮八卦精神,問到底道︰「不知皇上在遺憾什麼啊?」
朱允炆感嘆道︰「據奏,東北之地,地廣人稀。加上異族林立,許多孩子擠在一起都不能找到教書的師傅,竟至于很多孩子都不識漢字,不能說漢語。孤是在想,聖人的學問,漢家之言,居然也這樣難以傳達。」
黃子澄頓時滿臉通紅,他一向以傳播儒學為任務,竟然得知還有地方沒得儒光照不到;而且是想學沒得老師,這麼的悲慘。
朱允炆看了他一眼,繼續道︰「皇爺爺準備設立三府教授,專事掌管新設立的三個布政使司的教學任務。皇爺爺相詢多位平時自稱博學鴻儒的大家,可惜卻無人願去那苦寒之地。皇爺爺這些天可是為此傷透了腦筋啊。」
黃子澄立刻心動,北地雖寒,三府教授那可是很不同的。建國以來,還沒有這樣的優待呢。想必考慮到東北剛納入大明,朝廷重臣才會這樣的考慮吧,那些滿朝鴻儒之士,居然沒有一個願意去,真是丟儒家的臉啊。
自己是翰林院學士,又是東宮伴讀。如果自己去的話,皇上必定支持,還更加高看東宮。到時候更會讓自己在儒門的地位,也會上升一大步。
立刻整理衣冠,跪在朱允炆面前昂聲道︰「殿下放心,臣願前去,定讓聖人之學傳播世間;也讓那些儒門敗類好好瞧瞧,我儒門並不是無人。」
朱允炆連忙大驚失色,道︰「不行,不行,黃師乃孤心月復之人,孤才剛剛登上儲君之位,正是仰仗黃師的地方,此時怎可離開孤的身邊。」
老黃也悲色道︰「殿下已長大,學業有成,不需要臣時時刻刻在身邊了,臣也可以去為大明,為自己心中的理想盡一份心力。」
朱允炆感嘆道︰「黃師的精神真是讓孤佩服,可是孤這心里卻是那麼的不舍啊。」老黃也是滿臉感嘆,依依不舍。
下一刻,正色道︰「雖然臣也知道殿下不愛听,但臣還是要說。劉璟智謀絕頂,乃絕佳的軍師人選,但做事未免太過于有背聖人之學,還望殿下今後多加三思啊。」
朱允炆心里無奈,你說你都走了,還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啊,老是想著把小爺我拉入儒教。但嘴上還是很受教育的道︰「黃師放心,孤自當謹記在心。」
黃子澄听後反而很是高興,平常也勸了很多,可皇太孫就是不停,還面含不愉之色。這次竟答應得這麼的痛快,看來還是自己走得有價值啊。
朱允炆看著黃子澄滿臉欣慰的神色,心里鄙視,小爺是看你要走了,才答應的,不然你改變主意怎麼辦啊。
黃子澄還是帶著朝廷的一眾頑固不化之輩,都是在他勸告及威脅之下,進行偉大而又神聖的事業去了,在他看來。遼東雖然幾年前就納入大明,但教化方面一直很落後。這次黃子澄的毛遂自薦,前去支邊,很是感動了滿朝諸公。
都在夸獎老黃不愧是儒門子弟,懂得宣傳儒學。轉過身都心里感嘆,幸虧是這廝去了。老朱也很是感動,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很是夸獎了黃子澄,不僅特拔老黃的品級,還親題牌匾送給這群奉獻者。
朱允炆送老黃出宮的時候,也是滿臉悲傷。雖然是自己鼓動他的,但這一刻他心里發誓,老黃啊你就準備在那里扎根吧,小爺我繼承了皇位也不打算召你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