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十一章 啊,騎兵

至于騎兵的編制,謝爾蓋則打算采用較小的編制。

這不是說他不重視騎兵了。

而是,騎兵這個兵種,對于起義軍搞起來來說太難了。因為騎兵在古代來說算是一種精銳的,關鍵性的兵種——而便宜無好貨。

如果說對于游牧民族來說,可以隨便的征召起大量的騎兵來說,對他們是一個優勢的話。

然而,對于非騎馬民族來說,它並不好搞。

因為,騎兵和步兵不一樣,它首先需要坐騎。騎兵是人與馬結合的兵種,不像步兵光有一個人就夠了。因此成本直接就上去了。而且,成本也不光局限于多出來戰馬而已。克勞塞維茨曾經在他的作品《戰爭論》中說道︰按照經驗一個一百五十匹馬的騎兵連,一個八百人的步兵營和一個八門六磅火炮的炮兵連,其裝備費用大致相同。

他又曾說道,

「不能認為騎兵過多軍隊的力量就會直接受到削弱,也不能因此認為軍隊的內部比例不恰當,但是,增加了給養方面的困難,軍隊的力量自然會受到間接的削弱。而且要知道,少用一萬名騎兵,就可以多用五萬名步兵。」

這一次就不是從裝備費用,而是從補給維持的問題上來考慮的了。

從這兩個地方就可以看出,維持騎兵是有多麼的困難。

中國抗日戰爭士氣,八路軍組建騎兵的時候,就費了很大的勁,而且光是他們那只數量較小的騎兵,就已經消耗掉了老鄉家的很多馬料。

不過,對于一支軍隊來說,騎兵是很重要的。即便是到了抗日戰爭那種情況。八路軍都要組建騎兵,這就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

克勞塞維茨認為「騎兵可以使軍隊的運動能力增強,如果騎兵過少,一切行動速度就必然因徒步而變慢,各種行動就必須更為謹慎地組織,戰爭要素的作用速度就會減低。這樣,勝利的豐富果實就少了許多。」

所以可以說。騎兵是一把收割潰逃中的敵人的大鐮刀。可以充分的發揚戰果。

宋朝軍隊曾經有著文弱的名聲。其實他們曾經也很強。不過,缺乏騎兵這件事情使得他們難以發揚戰果。

騎兵的追擊是步兵難以躲避的。因此一旦宋軍潰敗,那麼在西夏或者遼或者金或者蒙古的騎兵追擊下,宋軍就會損失巨大。

而反過來。宋軍打了勝仗之後,卻因為騎兵數量不夠難以追殺擁有大批騎兵的西夏或者遼或者金或者蒙古的軍隊。

這個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要知道,古代戰爭,乃至現代戰爭中,面對面的與敵人搏斗,殺死敵人,都不是一件容易事。而反過來,當敵人潰退的時候,從背後攻擊他們。卻是很輕松的。所以一場戰斗最出戰果的時候。往往是追擊敵人的時候。

這導致了宋軍在勝利的時候無法取得足夠的戰果,而失敗的時候難以保全自己。

謝爾蓋不打算重蹈覆轍。

而且,在他看來,起義軍的力量相對薄弱一些。因此在將來發揚運動戰就是一個重點。

按照克勞塞維茨的說法「騎兵是適于進行運動和大規模決戰的兵種。因此,在戰區遼闊、需要大範圍運動和計劃進行決定性打擊時。增加騎兵的比例是很重要的。在這方面拿破侖提供了一個範例。」

這一點,在俄國國內革命戰爭中,得到了證實。

要知道,俄國的國內革命戰爭,已經是天上飛飛機,地上跑坦克,水里游航母的時代。(非常的鮮為人知,如果水上飛機母艦也算航母的話,那麼紅軍很早的就已經擁有了航母,並且廣泛的使用它們,將它們投入戰斗。蘇聯紅軍的飛行員從水上飛機母艦上起飛,駕駛著飛機完成了很多轟炸敵人的任務。其中甚至包括夜間轟炸!當時的導航措施有限而且簡陋,于是紅軍的飛行員就充分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了以伏爾加河上的漁火作為導航參照物的方式,完成了夜間轟炸的任務。)

但是騎兵依然被廣泛的使用著。

俄國的國內革命戰爭中,出風頭的明星兵種很多。

比如著名的蘇聯鐵甲列車。它依靠鐵道進行機動,由多節裝備大炮,機槍和裝甲的車廂組成。由于它既有強大的火力與機動性防御性,又可以運載足夠的步兵。因此具有可觀的戰斗力。在廣闊的蘇聯國內戰場上,它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蘇聯紅軍利用佔有工業基地的優勢,生產改裝了大量的裝甲列車,為打擊白軍發揮出了重要的貢獻。(工人們短期內為紅軍和赤衛隊制造了大量名為〞布良盧契克〞的簡易裝甲列車。這種裝甲列車大多是在無任何防護的普通車廂側壁上開出機槍射口,再掛上架有76.2毫米野戰炮的平板機車並在機車上堆上枕木和沙包,以頂替昂貴的鋼板。)比如說,在察里津保衛戰中,紅軍在城市近郊建立防御陣地,在戰斗中大量集中使用炮兵和裝甲列車,從而達成了在環城鐵路沿線集中了數列裝甲列車和由21個炮兵連(火炮共約100門)組成強大的炮兵群,以密集火力給敵人造成了重大損失。

而蘇聯的裝甲汽車也在國內戰爭中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蘇聯紅軍集中編組使用這只力量,發揮出了的巨大的作用。

然而,最出風頭的還是要數蘇聯的紅色騎兵力量了。1918年7月組建的社會主義第1騎兵團,標志著紅軍第一支正規騎兵部隊的誕生。當年9月,該部擴建為頓河蘇維埃第1騎兵旅。1919年3月,該旅改編為騎兵第4師。

從這只部隊的迅速擴張,就可以看出蘇聯國內戰爭中騎兵的重要性。而隨著作戰的不斷變化以及紅軍對于騎兵重要性的認識,紅軍開始組建更大規模的騎兵部隊。1919年6月26日,騎兵第4和6師合編為第1騎兵軍,11月17日有在此基礎上擴編為第1騎兵集團軍,下轄騎兵第4、6、11師和其他獨立分隊

這就是為第一騎兵軍。

這是蘇聯歷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一支部隊。

它是一支戰略騎兵力量。

作為一個強大的方面軍突擊和機動集群,第一騎兵軍能夠獨立突破敵軍防御,前出到敵軍後方,就如同後世的蘇聯那只可怖的鐵甲洪流一樣。

他們是快速集群。

例如,在北高加索進攻戰役中20.1.17-4.7,在敵淺近戰役防御縱深實施大規模騎兵遭遇戰,騎兵第1集團軍在1920.2.25與白軍戰略預備隊(2個騎兵軍,1.2-1.4萬人)在葉戈爾雷克斯遭遇交戰,雙方參戰共2.5萬人,集團軍重創敵軍,繳獲火炮29、機槍120。

在對波蘭的作戰中,蘇聯的騎兵力量曾經遭到過慘敗。不過他們依舊震撼了敵人。具當時的美國飛行員描述「騎兵每行八人八騎,有的頭戴圓筒卷毛高帽,有的身披黑色大氅,他們背上斜挎步槍,腰間懸掛馬刀,在塵土中浩浩蕩蕩前進……」當時蘇聯的戰敗,和戰線拉的過長有關。而取得勝利一方的波蘭軍隊,也是大量的成功的使用了騎兵,這還為二戰初期波蘭的失敗留下了一個伏筆——正是因為在當時和蘇聯紅軍的戰斗中騎兵起到了那麼重要的作用,所以波蘭軍隊才會那麼的重視騎兵的建設工作,結果導致他們在二戰初期同德國的裝甲部隊的作戰中以慘敗告終。

而蘇聯在二戰中,卻以成功的使用騎兵而廣為人知。

雖然在初期蘇聯的騎兵同樣損失巨大。但是蘇聯很快的就學會了如何在坦克滿地爬的現代化戰爭中使用騎兵這一支力量。

那就是,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性。

騎兵,絕不像某些人鼓吹的那樣,機動能力弱,在戰略機動能力上還不如步兵。這一點,已經有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南方騎兵的機動作戰給以了反證。

而蘇聯在衛國戰爭中,利用騎兵的機動優勢,把騎兵當做了用于伴隨坦克部隊的摩托化部隊來使用(當時的蘇聯缺乏足夠的摩托化部隊)。因此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蘇軍將騎兵和裝甲兵混編為騎兵機械化集群,可以實現在敵縱深的快速突破。

有意思的,二戰中的慘烈裝甲大搏殺,居然已經早已為西方軍事學家若米尼所遇見(此人也是也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學家,著有《戰爭的藝術》。這個人,和克勞塞維茨是同一時期的軍事家,雖然他們並非是那種宿命中的敵人的情況,但是卻也有過一定程度上的互動——都和拿破侖戰爭有著巨大的關系,他倆倒是稱得上是某種程度上的一時瑜亮。雖然,這兩位就用兵作戰得出的結論因各自對拿破侖成功之道的研究方法不同而有所分歧,但為19世紀逐漸成型的軍事科學奠定了基礎。)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