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3-06-10
藏寶之地不想確是一處墳墓,更是一處可以改變命運的龍脈,即便是死在這里的人,只要有一處可以安葬之地,他的後人必然富貴,甚至高官得坐,只是風水術數畢竟不同于其他之物,其中講究甚多,即便是龍脈之地,如果擺設布置不當同樣可以成為一處凶地。
石棺內出現的黑袍人居然是一百多年前班家的家主班農,班農的出現同樣解開三大世家,班家、仇家、千家沒落消失之謎,只是為何會說出︰「快走,不要貪戀這里的財寶,他會帶來災難。」這樣的話,這種善意的提醒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是帝陵內隱藏的凶險還是那個神秘的黑巫,這座帝陵的建設者,可怕的八寶七星陣以及五尸鎮魂必然是黑巫的杰作,那將是怎樣一個可怕的人。
百曉生,作為當年千家唯一遺留下來的人,當年委身安逸王門下就是想借助朝廷的力量查找班家後人下落,終于在一處典籍中發現一絲端倪,班家的失蹤與大元寶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于是多方打听,終于得到消息,剩下的半卷丹書應該就在當年如今的四大世家手中,黑衣人襲擊四聖莊百曉生完全看在眼里,更加確信自己的猜測,最後跟著逃走的東方傲三人來到少林,憑借自己昔日在少林的身份,武林大會必然有自己一席之地,所有的一切完全在百曉生掌握之中,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這里終于見到當年害了千家的人,可惜他只是一道可憐的殘魂,在石棺中苦苦煎熬上百年。
這是一處龍脈,必然一處帝陵。
歷代帝王多半生前極為重視自己的陵墓,秦始皇的墳墓修了數十年,一直到死後才修繕完畢,而元朝確是完全不同,雖然由盛到衰不過數百年,但從未有帝王的陵墓留存于世,成為千古之謎。
元朝建立以前,蒙古人有自己獨特的喪葬習俗,其特點是薄葬簡喪。蒙古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們沒有固定的居所,生活方式比較簡單實用。特別是在蒙古人大舉擴張的戰爭年代,喪葬儀式尤其簡單。下葬時,他們讓死者坐在一頂生前用的帳幕中央,邊上圍著祭祀的人進行禱告,隨葬的有馬匹、弓箭和擺放著肉乳的桌子,最後放入土中。目的是死者到另一個世界上生活時,有帳幕住,有馬騎,有肉乳吃。
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後,實行漢法,也漸漸受到漢人喪葬習俗的燻染,開始用棺木入葬,但所用棺木與漢人不同。死者入殮後,兩塊棺木合在一起,又成為一棵圓木,然後「以鐵條釘合之」。盡管入主中原,蒙古人入殮仍然儉樸如初,壽衣大多就是平時穿的衣服,隨葬的器物也會比較少,大部分是死者生前喜好的武器,如弓箭、刀劍一類的東西。
元朝皇族,特別是皇帝死後和一般的皇族及貴族稍有不同,皇帝死後首先是要有一個下葬的儀式,隨葬品也要多一些,只是在皇帝下葬時不得有漢族官員參加,也不會在地面上建設大規模的建築物,不設功德牌坊和墓碑,一切看起來都很簡單。另外為了不留下可以讓盜墓賊發現的線索和痕跡,元朝在皇帝下葬地點上的史書記載也少得可憐,以至于讓人感到元朝不存在皇帝陵墓。
元朝皇帝忽必烈在位期間,為自己也為後代子孫找出了陵墓不被盜掘的方法,為此他對于元朝皇帝陵墓做出了周密的安排:選擇一個人口稀少的風水寶地作為陵寢的埋葬地,然後將當地的所有人口進行遷移,讓這個地方變成無人知曉的空白地。下葬時,不允許漢族官員參加元朝皇帝的送葬儀式和到達下葬地點;皇帝去世後,對外宣稱皇帝遺體運回漠北進行安葬,並且在歷史的記錄中加以記載,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
《易經?系辭》雲︰「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
遠古時代殯葬極為簡易,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對死者的埋葬問題,逐漸發展成為一件大事。今日保存下來的許多重要文物古跡,不少就是墳墓的遺跡遺物,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四五千年前埃及法老的陵墓。中國至春秋時代時,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風日盛,歷代不衰,並逐漸形成一套隆重復雜的祭祀禮儀制度和墓葬制度,以及種種講究。
于是,墳墓被認為是安葬祖宗及父母之首邱,上可盡送終之孝,下以為啟後之謀。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對墳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視。而作為為人擇地卜葬的堪輿家(風水師),更以陰宅為先務之急。
風水認為,祖墓的風水,會影響後人的命運;而一國之君陵墓的風水,則會影響整個國家的命運。歷代的皇家陵寢都十分重視選擇陵穴,以圖皇權永固。皇陵一般都位于京師附近,如西周、秦、漢、隋唐均以長安為京師,故此這五個朝代的皇陵大多集中于長安附近;而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為京師,所以這三代的皇陵皆位于北京附近。
唐朝帝王陵墓區,分布于關中盆地北部,陝西渭水北岸之乾縣、禮泉、涇陽、三原、富平、蒲城一帶山地,東西綿延三百余里。唐陵的特點是「依山為陵」,不象秦漢陵墓那樣采取人工夯築的封土高墳,而開「山陵」之先河。十八座唐陵中,僅獻陵、莊陵、端陵位于平原,余均利用天然山丘,建築在山嶺頂峰之下,居高臨下,形成「南面為立,北面為朝」的形勢。
北宋帝王陵墓,從宋太祖趙匡胤父親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趙煦的永泰陵止,共計八陵,集中于河南鞏縣境內洛河南岸的台地上。陵區以芝田鎮為中心,在相距不過十公里的範圍內,形成一個相當大的陵區。
北宋王朝建都開封,陵區卻設在鞏縣,遠離京師汴京,其主要原因是這里山水秀麗,土質優良,水位低下,適合挖墓穴和豐殮厚葬。陵區南有嵩岳少室,北有黃河天險,可謂「頭枕黃河,足蹬嵩岳」,是被風水家視為「山高水來」的吉祥之地。
宋代帝陵在地形選擇上與別代迥異。歷代帝陵或居高臨下,或依山面河,而宋陵則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各陵地形南高北低置陵台于地勢最低處。原來,在宋代盛行與漢代圖宅術有關的「五音姓利」風水術,該風水術把姓氏按五行分歸五音,再按音選定吉利方位。宋代皇帝姓趙,屬于「角」音,利于壬丙方位,必須「東南地穹,西北地垂」。因此宋代各陵地形皆東南高而西北低。
明代以後,風水學特別重視關于山川形勝的形法,因而明清兩代的帝陵風水格外講究,加之建築的配合,皇陵的選擇與規劃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郊昌平縣北十里處,自公元1409年開始修建長陵,至1644年明朝滅亡,十三陵的營造工程歷經二百余年,未曾間斷。燕王朱棣在南京登上帝位以後,即打算遷都北京。永樂五年(1407年),皇後許氏死,朱棣沒有在南京建陵,而是派禮部尚書趙江和江西風水名師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尋找吉壤。
這里交代龍脈之地必須具備的條件,穴必天然,此一項已經極為罕見,穴位必須為子午、卯酉、四正之向,或乾向,青龍白虎必需要對稱均勻,看去舒服而自然,明堂必寬闊開展,作為案山必有龍鳳率百獸來朝,氣象威嚴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