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三十六章金山寺

「勇慧師叔,我們這是去什麼地方呢?」傍晚五點左右,在金龍幫的掩護下,勇慧帶著慧雲和顧仁龍三人驅車出了杭州城,直向北而去,顧仁龍還是忍不住心中疑問,開口問道……此時的三人都外表穿著大衣,頭戴帽子,一點兒也看不出來和尚的痕跡。

「阿彌陀佛!去金山寺!」

「啊!金山寺不是就在雷峰塔旁邊嗎?我們跑這麼遠干嗎?」小家伙好奇。

「佛祖保佑!誰告訴你金山寺在杭州,在雷峰塔旁邊啊?金山寺在江蘇的鎮江市,距離我們這里還有大概200公里啊!仁龍靈童,雷峰塔是在杭州不錯,但是真正的金山寺卻是在幾百公里外的鎮江啊!」勇慧一邊開車,一邊調侃顧仁龍,終于有這個家伙不知道的事情了,呵呵。

「那我師傅還告訴我說,金山寺就在雷峰塔的旁邊,這不是忽悠我嗎?老不正經的,欺騙我這麼弱小的心靈。」說完還裝作一副受傷的樣子,一看見慧雲,立即道歉,「對不起啊,師兄!嘿嘿,我忘了。」還不好意思的撓撓頭。

「阿彌陀佛!沒什麼對不起的,現在老頭子對你比對我好,我還嫉妒呢,背後說他兩句也沒什麼。」慧雲毫不在意。

勇慧听完顧仁龍的話就陷入了思考,以上官戰的學識不可能不知道金山寺在鎮江啊!而他告訴顧仁龍卻說就在雷峰塔旁邊,難道是另有深意?不管他了,到時候再說吧。

他們驅車將近三個小時,終于趕到了金山寺。

金山,雄峙在鎮江市區西北的長江南岸,原名氐無山,又名金鰲嶺,也稱浮玉山,唐代起通稱金山。金山高60米,周520米,佔地面積10公頃,原系屹立于長江中的江心島嶼,唐張祜曾有詩雲︰「樹影中流見,鐘聲兩岸聞」,即是當年寫照。後因長江水流變遷,清道光年間始與南岸相連。山勢巍峨,風景優美,有「江南諸勝之最」的美譽。歷代以來相繼建成了芙蓉樓、塔影湖、百花洲、鏡天園等諸多景點,景區內陸水相連,泉、湖、洲、園、寺等相得益彰,呈現出一幅"樓台兩岸水相間,江北江南鏡里天"的詩情畫意。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多次游歷金山,與佛印、寶覺、圓通等法師交往甚密。

金山以綺麗著稱,最有名的勝跡是金山寺。據《金山志》載︰「山有佛寺,始建于晉明帝時」,即323-325年間,初名澤心寺;唐時因開山得金,通稱金山寺。宋真宗天禧年間,因皇帝夢游金山寺,賜名龍游寺,清康熙南巡時賜名江天禪寺。南朝梁武帝天監四年(505年),梁武帝令名僧寶志、僧佑在金山舉行盛大水陸法會。成為中國佛教舉行水陸法會之始。金山寺也因此而馳名天下。正由于金山寺在中國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歷代對它都倍加關注。唐代武則天的佷孫靈坦出家後,任金山寺方丈,相國裴休的兒子出家後,也曾任金山寺方丈。宋神宗把高麗金缽賜給金山方丈作佛印。元代皇帝在此舉辦水陸大會,賞賜甚豐。明代釋澈法師任金山方丈時,曾為萬人開堂傳戒,皇帝賜錦袈裟一件。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多次游金山寺,題字作詩,贈送藏經珍品。如今金山寺還珍藏著最為著名的文物「金山四寶」︰蘇東坡的玉帶、諸葛亮的戰鼓、文徵明繪的金山圖以及周鼎。

金山寺依山而建,從山腳到山頂,殿宇樓堂幢幢相餃,階梯成疊,長廊蜿蜒,台閣相接,構成丹碧輝映,絢麗精巧的古建築群︰慈壽塔、江天一覽亭聳立山巔,留玉閣、大小觀音閣圍繞山頂,七峰亭、妙高台、楞伽台聯綴山腰,天王殿、藏經樓、紫竹林等龐大建築傍依山根。通過曲廊、回檐、石級有機串連,形成樓上有樓,樓外有閣,閣中有亭的精巧建築,把整個山密密地包裹起來。遠望金山寺,只見金碧輝煌的寺廟建築群和高聳入雲的慈壽塔,看不見山,素有「金山寺裹山」之稱,形成了一種盛極一時的建築流派,北京頤和園的萬壽山,承德避暑山莊的"天宇咸暢",以及揚州瘦西湖的「小金山」等都借鑒了這「山被寺裹」、「塔拔山高」的建築藝術。

車到金山,紅瓦黃牆,寺廟寶塔都掩映在江南的輕煙薄霧中。順著大道來到盡頭,眼前出現「江天禪寺」四個大字。新建的大雄寶殿既保持了佛教寺廟的建築特色,又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歇山重檐,飛椽斗拱,雕梁畫棟,堅固莊嚴。紅色廊柱,黃色琉璃瓦,內外是精美的彩繪。把殿堂內外裝飾得金碧輝煌。內供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和藥師佛三尊大佛,儀態安詳,端坐在正中的蓮花座上。兩邊是十八羅漢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大佛背後是巨大的海島塑像,十方三世佛、菩薩、護法諸天隱現其間。海面上有十八尊者像,海島觀音獨佔鰲頭,兩側侍立善財、龍女,法像莊嚴。大殿正中懸掛著趙樸初先生題寫的「大雄寶殿」金字匾額。寺內還有天王殿、伽藍殿、祖師殿、華藏樓、枕江樓、觀瀾堂、永安堂、海岳樓等主要殿堂,還有大徹堂、三禁堂、玉鑒堂等。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山之巔的慈壽塔。

慈壽塔最早建于南朝齊梁時代,原為兩座寶塔,南北相對而立,後倒坍。宋哲宗元符年間(1098-1100年)建成一座八角七層塔。明朗隆慶三年(1569年),明了法師重建,清同治、光緒年間加以修葺。現存的塔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磚身木檐,仿樓閣式,七級八面,每級四面開門,每層有走廊和欄桿可憑欄遠眺。

如果順著樓梯盤旋而上,到達最高層,環眺四野,果真是風景如畫︰東面焦山如碧玉浮江,南面長山蔥蔥郁郁,西面的魚池波光粼粼。北面的瓜洲古渡在煙波中若隱若現。頭頂是一碧如洗的蘭天,偶爾有幾縷白雲飄過,恍如輕紗霧葛;腳下是金山寺密密層層的殿宇樓閣,香煙繚繞,佛聲入耳,一派虔誠志佛門的景象。不遠處的長江波濤滾滾,那經久不息的濤聲似乎是白娘子水漫金山余怒未息。

如此瑰麗的山光水色,引無數騷人墨客競折腰。從帝王將相到白衣寒士,盡以一覽金山勝景為樂。唐代詩人張祜、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大詩人蘇東坡等都曾多次暢游金山並留下許多詩文,有些成為千古絕唱。王安石《題金山寺》詩雲︰

天日蒼茫海氣深,一船西去此登臨;

丹樓碧閣皆時事,只有江山到古今。

與他同時的大詩人蘇東坡還給金山寺題了一首回文體詩,描寫了金山寺的迷人風光︰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松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晚日晴。

遙望四邊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鷗輕。

出來迎接他們的正是靈隱寺已逝印月方丈的大徒弟——如今金山寺的主持方丈慧智大師,「阿彌陀佛!來者可是勇慧師弟?」

「正是!這位師兄怎麼稱呼?」

「老衲慧智,家師印月,如今勉強位居金山寺主持之職。」

「煩勞慧智大師了,我們也不知道是怎麼安排的,你可知道?」二人年齡差距很大,勇慧可不敢隨桿子爬。

「阿彌陀佛!這個不老師弟操心了,印信師叔早有叮囑,請!」

于是一行幾人快速的進入寺內,一邊行走,慧智一遍介紹金山寺的歷史︰

「如今千年古剎的金山寺正名為清朝康熙題名的‘江天禪寺’,但是民間還是習慣性的稱呼為金山寺,反而正名叫的人少了。就像這慈壽塔,最先叫慈壽塔,後來改名為雷峰塔叫了幾百年,最後因為杭州的雷峰塔名氣太大又改回了慈壽塔的稱呼。改來改去皆為表象,最終還是淹沒在滔滔的江濤水汽之中。阿彌陀佛!」

「哦,原來如此,我說師傅說怎麼金山寺就在雷峰塔旁邊呢,這樣啊!」顧仁龍心里想著。

「金山還有法海洞、白龍洞、朝陽洞和仙人洞‘四大名洞’。其中法海洞最為有名,洞中供奉著法海和尚的石像,神情肅穆,有人說他是在懺悔,在閉門思過;有人說他在悟道,悟佛。二說不一源自對法海的評價︰據史載,法海俗姓裴,是唐宣宗時宰相裴休之子。他初來金山時,寺廟傾毀,雜草叢生,半山崖有一條白蟒蛇經常出來傷人,百姓不敢上山燒香。法海勇敢地與白蟒斗法,將白蟒趕入江里。他燃指一節,立志修復古剎。在僧徒和周圍群眾的支持下,法海修廟蓋屋重續香火,被稱為‘開山裴祖’。法海圓寂後,弟子們在他坐的石洞里雕了這尊法海石像供奉他。現在看來,雖然金山寺不是法海禪師所創建,但是畢竟在他的一手努力下得到了重生,被尊為‘裴祖’也是理所當然了。」此時已經過了金山寺大殿、後院,但慧智並不停留,帶領著三人繼續往後山逶迤而行。邊走邊說,看來是一個頗為健談的人。

而此時一直沒有說話的慧雲開口了︰

「阿彌陀佛!大師所言極是,流傳民間的《白蛇傳》卻使法海和尚成了自恃神通廣大,干涉青年婚姻的千秋罪人,魯迅先生在《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也對法海和尚進行了猛烈抨擊,嘲笑他是蜷縮在蟹殼內的小蟲。二說孰是孰非,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身後是非誰管得,滿場听說蔡中郎’,陸游的嘆惜正好解析了歷史和民間對法海的評價。其實在我國浩如煙海的歷史中,埋沒本來面目,‘享受’世人垢罵‘待遇’的遠不止法海一人︰《琵琶記》中的蔡伯喈,《秦香蓮》中的陳世美,《釵頭鳳》中的趙士程…好在金山寺佛法無邊,面對孰是孰非的矛盾自有化解奇招︰法海洞前看法海,笑罵由人,但須施舍——往洞里擲錢,多多益善——也算是出家人‘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的章法,只要有錢,自可修廟,阿彌陀佛!善哉,善哉。」沒想到慧雲一出口就是長篇大論,而且好像還頗為有理有據。

「哈哈!妙哉,慧雲師弟不但有慧根還有靈性,是妙人一個啊!」眾人大笑,慧智因為慧雲也是慧字輩,理所當然的就認為是同輩。

說著一行人來到了山後的一個石洞口,洞口處正上方刻著三個大字「法海洞」。

「阿彌陀佛!老衲任務到此為止,剩下就看各位的了!」說完,慧智偷偷塞給勇慧一張紙條後告辭而去。

16977小游戲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戲,等你來發現!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