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卷 第一百八十二章 朝鮮這個小國很重要

1889年11月,以東海水師環游訪問的名義,胡楚元秘密抵達倫敦,開始會見一些老朋友,其中包括已經提升為英國皇家海軍少將的約翰-阿巴斯諾特-菲舍爾。

中戰爭的馬尾海戰結束後,約翰-菲舍爾的能力和才華得到了整個英國的認可,在國內受到真正的重用,如今是英國海軍部的第一海軍大臣,兼任樸茨茅斯皇家海軍造船廠的總監,負責監管君權級戰列艦的建造。

在約翰,菲舍爾、約翰,布魯克爵士的引薦下,胡楚元陸續以非官方的身份會晤了英國首相兼外交大臣索爾茲伯里侯爵一世,英國海軍大臣理查德,海曼頓爵士,並將俄日即將締結三國協約的情報透露給他們。

事實上英國對此也有一定的預判,但一直沒有正式的情報能夠證實此事。

在有了確鑿無誤的情報後,英國政府應該說是非常憤怒的,他們給予日本支援的本身就有著多重含義,一是扶持日本對抗中國,二是對抗俄國,三是保持日本的獨立性,不讓日本和國走的太近。

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英國外交部很快就向國、俄國、日本國分別進行警告,要求一方停止締結協約,如果該協約通過,英國將會完全偏向中國,對華進行大規模的援助。

另一方面,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侯爵一世私下向胡楚元表示,如果大清帝國同意不再對英國在華特權身份提出抗議,英國將會支持中國對**俄的海軍擴張。

他給出的最大誘餌是英國即將建造的君權級戰列艦,只要胡楚元同意這一條件,英國會出售兩到四艘君權級戰列艦給福州船政,並提供新的技術轉讓,支持福州船政自行生產超過8000噸位排水量的新型戰列艦。

雙方都是有底牌的,中國的實力確實在增長,英國則拿捏住遠東問題,胡楚元同樣相信英國也不可能容忍俄日三國協約組織的誕生。

在短短的一個星期內,胡楚元和索爾茲伯里侯爵三世進行六次會談,最終雙方各自做出一部分讓步,當中國廢除現有的厘金制度,實現新的國際對等稅收政策後,英國將在十年內逐步放棄對華關稅控制權。

在此之前,胡楚元和任何國家簽署關稅貿易協定時,都要和英國駐華公使進行報備批準,雖然大體沒有遇到太多的阻攔,可畢竟是一種很討厭的事情。

其次,英國必須對印度茶葉征收等同國內的農業稅,對華保持生絲、茶葉和麻仿織品的最惠國待遇。其三,英國不再享有獨立的內河航行權,放棄在長江航道上的多個小型租界,中方會按照等同租界面積補償到天津國際公租界。

在這三個基礎上胡楚元同意在為期二十年內不會再就英國在華其他特權問題進行抗議。

達成這一共識後,胡楚元以總理資政大臣暨光緒帝載湉特權欽差大臣的名義和英國海軍部簽署新的《中英海軍合作及軍售協議》,基本是原先《英福協議》的翻版,但又增加了多個新條款。

根據這一協議,英方將向福州船政出售兩艘寧遠級戰列艦、三艘新型的運兵艦船,5艘艦船都將在1892年9月之前完成轉交。

寧遠級戰列艦是在君權級設計方案的基礎上稍加修改的新型戰列艦,一次性建造兩艘,未來還會繼續增購兩艘,做為東海水師未來十年的旗艦和主力戰艦。

最大的改動是將英國最好的四門口徑主炮變更為八門口徑主炮,英國人根本不想出售口徑主炮,而胡楚元實際上也不想要。

按照胡楚元的要求,所有艦船必須使用英國目前能夠提供的最好的冷壓鎳鉻鋼,整套技術和配套的12000噸級船塢設施,一起出售給福州船政,在整個建造過程中福州船政將派出不超過六十人的技術團隊進行實習觀摩。

英國人一貫是坐地起價的行家里手,福州船政的全部開銷自然很驚人,可在這個時候,能花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什麼問題。

這份協議于1889年12月3日公開簽署,並向外界公布,對整個歐洲和遠東世界都產生極其巨大的影響力。

隨後,胡楚元迅速造訪德國,就日俄三國簽署協約同盟的可能性及其影響進行交談,德國在華的利益並不大,但還也不可能任由俄在遠東擴張。

在向俄兩國施加外加壓力的情況下,德國也和胡楚元達成了新一輪的合作協議,加快對華援助陸軍技術培訓。

完成英德兩國的訪問後,胡楚元陸續抵達俄美三國,勸說國和俄國放棄和日本締約的決定,這只會給他們帶來新的麻煩,得不償失。

特別是對俄國,胡楚元認為中俄之間沒有什麼問題是不能通過協商解決,如果俄國支持日本侵佔朝鮮,最終真正會和日本開戰的國家,只能是俄國。

最後一站他選擇前往朝鮮。

胡楚元的行程安排的非常緊密,搶在北方海域港口封凍之前,他的艦隊就抵達了漢城,進行最後一項外交公關。

日本不敢和英國完全決裂,俄國不願和英國產生沖突,國更不願意和英國將矛盾擴大,再加上德國和美國的特別反對,在這一階段三國協約基本不可能簽署了。

然而這並不代表俄國、日本、國謀圖東北、遼東半島和到鮮半島的野心就此會消失。

即便日俄都有意要獨自侵佔整個東北,隨著中國經濟和軍事力量的復蘇,雙方在很長時間內都會在國的串聯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合作和諒解備忘,避免兩者之間產生不必要的矛盾和沖突,維持對華的統一陣線。在這種情況下,朝鮮這個小國家就顯得異常重要。

1890年1月6日搶在朝鮮沿海封港之,前胡楚元抵達漢城。

在朝鮮,大清國的最高常駐官員是朝鮮總督暨通商大臣,也就是原先的駐朝全權大臣,胡楚元是總理資政大臣暨特權欽差大臣,這個級別就更高了幾倍。

他的船不過是剛剛抵達漢江港口,朝鮮國主李熙和閔妃就已經帶著文武官員在城外守候著,朝鮮總督暨通商大臣袁世凱更是帶兵相迎。在朝鮮活動的日本人也不少,而且胡楚元的行蹤早已暴露,出于宗藩禮儀,要來朝鮮的行程更是早就定下來的,為防萬一,他並沒有立刻下船。

福衛營約六百人的部隊先下船,兩邊較高的位置都進行盤查,並將圍觀群眾驅散,胡楚元才在徽社四十余名近衛的保護下從板橋上緩步走下來。

身為特權欽差大臣,胡楚元在藩國的禮遇級別就等同光緒帝載湉,見他下船,朝廷官員就在國王李熙的帶領下全體匍伏在地,頭也不敢抬。

朝鮮有朝鮮的最高禮節,具體是什麼樣子看國過韓劇的都知道。

總之是很無聊的。

胡楚元並沒有從中感受到某種神奇的力量,他冷冷冰冰的走下船,遵照儀式取出光緒帝載湉的聖旨親自宣讀,隨後他將聖旨交給李熙這才讓所有人都站起來。

這時候胡楚元很特別在意的看了袁世凱一眼,身穿朝廷三品大員官服的他,三十歲左右顯得很年輕卻又很老成干,練神色肅敬恭謹。

按照朝鮮目前所有的王宮規格,既要符合他的身份又能空置出來的,只有昌德宮和慶熙宮。

昌德宮的級別有點太高了,李熙暗中算計想讓胡楚元住慶熙宮,袁世凱卻听說胡楚元比較喜歡中西合璧的建築格局,恰好只有昌德宮的石造殿,算是西洋風格,他就逼迫李熙讓步。

在胡楚元身在歐洲的時候,袁世凱就已經讓對昌德宮進行重新的整理,並對周邊可能存在的隱蔽地點都安置人員,防止日本人乘隙而入。

胡楚元很快就乘坐馬車前往昌德宮,並在這里正式會見李熙和閔妃,年僅三十一歲的朝鮮總督薦通商大臣袁世凱就在一旁陪同。

袁世凱的官升的可夠快的。

當然人家也是拿命拼過,家里有錢有勢手腕和能力更不簡單。

胡楚元暫時將注意力放在李熙國王和閔妃的身上,這兩人的年紀也不大,一個不到四十歲,看起來倒是很英武,臉上留著看似英氣的黑須,實則只是一個飯桶,性格軟弱。

閔妃倒是一個慈禧般的女強人,早早就將朝政大權都攏在手心里,她比李熙還大一歲,保養的還不錯,肌膚白皙,但也沒有別人傳說的那麼漂亮。

在江南水鄉卻也不知道多少個尤物勝她幾十倍。

一切都不過是場造化而已。這對夫妻看起來也確實就像姐弟,李熙在很多時候都是完全依靠妻子閔妃來處理國家大事,甚至包括外交關系的確定。

在此次來朝之前,胡楚元已經讓鈕玉庚將朝鮮王國主要的資料和現狀情況都收集起來,從美國駛向朝鮮的時候,他就一直在看著這些資料,尋思和推算著各種各樣的可能。

據袁世凱所提供的消息,在清政府加強對朝鮮的控制,將宗藩關系實質化,政務和外交大權都歸袁世凱掌握後,李熙和閔妃逐步偏移了原有的政策,向著俄國傾斜,並將幾名親華意圖明顯的官員裁撤掉。

胡楚元一直沒有說話,坐在宮闈中靜靜的思索著什麼,喝著自己帶來的祁門紅茶。

朝鮮國王李熙和閔妃就無聲無息的匍伏在他的面前,和他隔著一張修飾精美的黑漆矮案,三十歲的袁世凱坐在右側的黑漆矮案後面,神色沉穩眼楮卻閃爍著奇怪而內斂的光芒,像是也在思索著什麼。

中和殿的大門外朝鮮文武官員就那麼默默的守著,一聲不吭,內心里或許都在激憤著,怎麼能讓他們的國王和王妃匍伏這麼久,簡直是羞辱嘛,哪里有這樣的道理。

胡楚元整整沉默了一刻多的時間,將手里的茶喝完,這才和李熙夫婦道︰「起來吧。」

李熙和閔妃松了口氣起答謝,這才起身回到左側的席位上一起坐下。

胡楚元道︰「聖上對你們私下和俄國交好的行徑是很生氣的,所以我才讓你們多敬了一刻鐘的禮,略作懲罰。罰完了,事情過去也就過去了,以後就不用再提了。你們想和外國進行合乎宗藩約定下的來往,這一點聖上沒有反對,也很支持,可和俄國交好這一點就太過分了。希望你們能吸取這個教訓不要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經人翻譯後李熙和閔妃都是大為震驚。

李熙匆忙道︰「多謝欽差大人,本王日後必將謹慎,日俄對大清帝國和我國心懷異志,實在非本王所料之內,還望欽差大人海涵,並將此事稟告給上國皇帝陛下!」

胡楚元微微點頭又道︰「我听說朝鮮的財政狀況不太好,官員們都好些年沒有領餉,軍隊就更別提了。這個事可不妙,官員領不到餉還可以靠貪克來彌補生活開支,軍隊又能怎麼辦呢?」

李熙沉默不語,他倒是沒有想到胡楚元會說這件事。

其實胡楚元在心里權衡的事情多著呢,現在的朝鮮王國也犯有和清政府一樣的問題,官員貪腐,貴族成員太多,以至于王國賦稅的半數都要用于權貴階層的揮霍,整個行政體系和軍事體系都一團混亂。

听著胡楚元的話,閔妃則道︰「臣等正在思索良策對朝政實施改草只是還需天朝支持。」

胡楚元簡單的答道︰「可以。我這些天一直都在考慮,一個貧困的朝鮮不是我們想要的,我這一次來就和你們重新簽訂一份新的宗藩商貿協議,此外對于你們的內政我們不會管的太多,可基本的一些事咱們還是該一起商量個妥善的對策。天朝這些年也在不斷的改變,以應對世界之變遷,很多辦是行之有效的,確實也有好處。我想呢咱們不妨也在朝鮮實施緩解朝鮮的財政問題。」

閔妃當即答道︰「多謝欽差大人的支持臣等無比感激。」

李熙則道︰「是的,確實如此。」

這時候胡楚元已經基本看出苗跡,在很多事情上,真正拿主意,也真正能復之行動的人只有閔妃,李熙這個人是不行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