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一百五十八章 國子監

側改革听著徐米啟講解著明朝版的,教育產業化」。嘴頭子流了一地,這口肥肉可不是一般的肥,如果能恢復到往年的年景,六七千人就學,能輸送的米就可以高達六七百萬石,價值在一千萬兩以上。

這個價值,遠造玻璃,出各種金手指,也不用和官僚們作生死,斗,搶官僚們把持的鹽業之類的。畢一的缺點就是這國子監的名聲現在太臭,沒什麼人願意到國子監讀書,而且,國家不可能給這幾千人都弄個官當當,大部分還得回老家,不能改變這個,這國子監的吸引力就有限了,還得改善一下。

自成化年間之後。這口子就開得收不攏了,至正德年間,這國子監才真正開始泛濫了,到了嘉靖年間,已經不可收拾,到了過爛的地步了,只要交納入監銀,就可以入學,這就連這府、州、縣學斥退者,都可以納捐入監,這下,國子監的水準,嚴重下降」徐光啟說起這國子監的歷史,也是恨鐵不成鋼,這以前好幾千人就讀,都能夠維持,還算得上好,結果到了嘉靖年間一下子就變成爛大街了。這萬人讀書的場面,算是徹底的報廢了,這朝廷想再從這國子監弄銀子,就沒門了。好好的一條財路,就被人玩死蛇了。

「孫師傅是說,這網開始的時候,六七千人就讀,還算好?管理得還算嚴格,這也不用給這些人分配工作的嗎?真正的過濫,還在這嘉靖年間,對嗎?。楊改革的心思,其實還在這分配工作的問題上,如果不分配工作,這國子監的吸引力,未免有點不高,現在听徐光啟一說,又覺得沒問題了。前人都能受得住這沒分配工作的待遇,為何現存就接受不了?這成化年到嘉靖年,可有段時間啊!

「誠然,這才開始,管理得尚嚴格,可是,這後來,到了嘉靖年間,就一下子過濫了,至于陛下所說的「分配工作」這個,陛下可知我朝有歷事的規矩?」徐光啟見皇帝對很多東西都不懂,只得慢慢教授,這也是他這個帝師的本職。

「歷事?這個怎麼說的?。楊改革對這明朝的了解,就听過歷史老師說幾句明朝是黑暗的,明朝很腐朽,然後看過一些穿明的,大致的了解,就只有這些了。對于真正明朝是個什麼樣子,則一點也不了解。

「歷事,就是指國子監學子完成坐堂學業,修完六堂之課,並且合格之後,分配指派到各處衙門,歷練事物。

早在太祖洪武年間就有了,一般有三月,有半年,一年不等,主要還是讓這些國子監優秀的學子,了解和熟悉政務,為日後迅的入下基礎,這咋也在有時候,充吏員不足之事,緩解政務壓力,或者大型的政務如清田畝,清軍目,這些事物,需要大量的人手。也會分配國子監學子去歷卓」徐光啟說把這個事的來有,解釋得很清楚了。

歷事?這不就是實習嗎?我靠,誰說明朝人迂腐的?這政務實習都搞出來了。還用國子監的人去清田畝,清軍目,這個,誰這樣聰明?想出這宗一舉多得的好辦法?不費錢就可以辦好各種事,原本楊改革覺得,明朝政府的那點人手,去清理這天下的田畝,持非常的懷疑態度,這點人,能干好什麼?現在看來,別人也不是傻子,會用這免費的人手去干這事。

「如此,也就是說,歷事,也就是實習咯?如此,倒是善政啊!為何聯就沒听說過呢?還有,徐師傅說這歷事是修完六堂課程,並且合格之後才能去歷事?那要是不合格呢?豈不是不能實習?」楊改革納悶了,這好好的一個政策,怎麼就弄沒了呢?這和現在的學分制度有點像啊!修不滿學分,就不準你畢業,這明朝你不修完課程,不準你歷事,更別說什麼畢業了。

「唉陛下說得不錯,本是善政。早年間,確實為這朝廷輸送了不少的人才,這尚書,閣臣,封疆大吏,不少都是出自國子監的,科舉和國子監,都是正經的出身,不過,這後來,朝廷也就沒有如此之多的職位分派了,這國子監,逐漸的也就出現了淹滯,再加上科舉逐漸的興盛,原本走國子監路子的諸生,開始轉向科舉,這國子監的歷事,也就逐步的荒廢下來了徐光啟對國子監荒廢一事,還是有很多感慨的,就如陛下所說的,多少是個緩解財政壓力的好法子,可惜。被前人給弄得玩不下去了,他徐光啟又不能跳出來大罵以前的皇帝,只能感慨幾句罷了。

「原來如此,聯到是明白一些了徐師傅還說說,這國子監是如何教學,都有那些課程,這國子監如果要畢業歷事,都需要經過那些經歷?」楊改革心道︰果然不錯,自己沒猜錯,這明朝的正式崗位如此。正常的官,拿國家俸祿的。不討幾個人。眾科舉就能嘲下。這國子監每年輸送幾百人,如何有地方分配?肯定會逐漸的沒落啊!這個看來,自己還得想點辦法,可能要擴大這「國家分配」的範圍。最好把這捕頭,鄉長,各種吏目也逐漸的納入這國家分配的範圍,這樣,這國子監才有出路啊!否則,每年入學幾萬人,就算是松進嚴出,恐怕每年能畢業的學生,也在千人以上,這沒有眾多的職位可以分配,是不可能吸引到別人到國子監來讀書的。嗯,再加上自己這新軍退伍分配村長的待遇,這大明朝上上下下能分配的東西,估計,都給自己包圓了啊!想到這里,楊改革自己也有點膛目結舌了。

「這國子監,分為高、中、初三種班。正義,崇志,廣業為初級,修道,誠心為中級,率性為高級。這通四書的可入初級班,就讀一年半以上,如果文理清楚,就可就讀中級班,再妾堂一年,經史兼通,文理俱優就可升入率性堂讀書,這是太祖洪武時期制定的六堂三級,初級的有十八個班,中級修道,誠心則只有十個班了,這率性,就只有四個班。如果率性堂出來,各門功課都合格了,積分夠了,則就參加歷事,為三月一年不等,再依歷事的成績,推選優秀者入仕」徐光啟把這國子監從入學到入仕的經過,簡單的說了一下。

「這國子監的課程,基本上還是「六藝,範圍,這禮儀,音樂,數學,策論,都在教授範圍內,到最後是歷事。」徐光啟想著少說了點的東西,又添了一句。

「等等,徐師傅,你說這初級班有十八個,這高級班才4個,也就是說,淘汰率相當的高?基本上,會淘汰掉大部分的人?」楊改革現,這明朝初年的班級設置,很有名堂,十八個班淘汰成四個班,這淘汰率,高的驚人,這樣算下來,十個里面,有一個能經過國子監搞到國家分配,都是不容易的事啊!自己如果要開四萬人的大學城,那豈不是說,至少要分配三四千人?楊改革對這個數字,也有點恐懼了。這人數,是在是有點多,大明朝,正式的官,恐怕也就這個數字啊!

「誠然,陛下,這要升入率性堂,靠的是積分,孟月考試一次,仲月考試一次,季月考試一次,每次考試,優秀者得一分,合格者得半分,不合格不得分,每年,積八分以上,就可以升入率性堂了,沒到八分不合格者,仍做堂肆業。

如陛下所說,這淘汰的肯定會相當多的,令缺母濫,這是肯定的一個季度的第一個月叫孟月,第二個月叫仲月,第三個月叫季月」楊改革暈了,這不就是後來的大學積分制度嗎?怎麼這明朝也就有了?還有一分,半分的,每年八分才算通過,不合格的就留級,這是那個穿越者過來出的主意啊?楊改革淚奔了。這個個面,到底是不是真實的歷史位面啊!怎麼听這些事,都這樣熟悉啊!

楊改革麻痹了,這太陽底下無新鮮事,沒說錯,一些人把幾百年前的東西,撿起來,刷一刷,打掃一下,拿過來就用,就算是自己彈精竭慮想出的好主意。得,這個東西反正已經和日後的國際先進水準接軌了,自己直接用就是,還不用費心思,搞出一大堆的二十一世紀的東西來。

楊改革忽然覺得這穿越來明朝,也挺無聊的,自己想揮一下自己穿越者的優勢,搞一些奪人眼球的事,做一些開創時代的事,卻沒料到,明朝很多事,已經和二十一世紀的國際先進水半接軌了。自己白操那個心了。

「國子監也是教投的「六藝,?」楊改革覺得,自己網听徐光啟說過,國子監也是教授六藝的。

「回陛下,是的,入國子監,子,經,史,集都是要學的,還要學習時政,策論,還要學習這,禮儀,音樂,數學,更是要歷事,這些都是不可少的,所以,老臣先前跟陛下說,讓陛下在這國子監里推廣數學,沒一點問題的,這國子監,本來就是要教授數學的,只不過如今的國子監,成不了什麼氣候吼

楊改革繞了一大圈,又回到了自己的原點,自己是準備推廣數學才來找徐光啟的,結果,這「教育產業化」的話題太過于吸引人,談了半天這重開國子監,重開「教育產業化」的話題去了,現在,徐光啟,終于把這話題,又引回了原點,在這國子監里推廣數學完全可行,需要考慮的就是,這國子監,現在的名聲臭大街了,靠他推廣數學,靠不住。

楊改革汗顏,自己是在有點會歪樓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