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二十一章 春雨貴如油(一)

崇禎元年。

二月十六。

太和門早朝。

太和門外的雨紛紛揚揚的一直在下。

太和門大殿內的朝臣們正在熙熙攘攘的議論著。

楊改革一如既往的無視這些。坐在龍椅上發呆。不過眼楮配合得很好,不時的從群臣的額頭上掃過。讓大家都以為皇帝在關注我。

昨天夜里,雨就開始下了,春雨貴如油,淅淅瀝瀝的一直下到現在還沒停。楊改革半夜里忽然心血來潮,讓小太監用銅盆子接雨。

群臣們互相「噴」了半天的口水,很快就發現皇帝陛下正坐在龍椅上發呆,也就沒有了再吵下去的意願。沒有人欣賞的表演,表演者也覺得沒意思啊!就如同沒人看的小說,寫著寫著就太監了。

大殿里終于安靜下來。

「眾愛卿終于吵完了?」楊改革回個神來,問道。

群臣們血噴。心想這皇帝是在是太「壞」了,讓我們白費勁半天,口水都吐干了,還問我們是不是吵完了。

「眾愛卿,爭吵的事暫且就不論了吧,先談點其他事,放松一下心情,我看幾位愛卿爭論的是面紅脖子粗,歇息一下如何?」

群臣一陣無語,心想皇帝又出什麼ど蛾子。每次談點其他的,都搞得我們尷尬不已。

楊改革又已經開口了,說道︰「朕觀這殿外的細雨,從昨日夜里到現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眾愛卿都說說。」

大臣們松了一口氣,心想皇帝還好,沒出什麼ど蛾子,問的是這雨,昨日就是「春分節」,想必是有感而發了。

「啟稟皇上,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這細雨就如油一般金貴,是好事,預兆了我大明朝今年必定是一個五谷豐登之年,可喜可賀啊,陛下。」一位善于拍馬屁的大臣已經想到糧食的豐收了。

「啟稟陛下,這是好事,下了如此多的春雨,想必今年春耕不會缺雨了。是個豐收的吉兆啊!」

……

「啟稟陛下,昨日就是‘春分節’,今日就有雨降下,實在是件可惜可賀的事。」

「啟稟陛下,這是上天降下的吉兆啊!」

「……陛下洪福……」

……

「……」

不盡的馬屁源源不絕,楊改革無視之。

「眾位愛卿先听朕說一句。」楊改革一說話,下面的大臣們就都不說話了,看皇帝又說出什麼來。

「諸位愛卿可知這雨下了多久了?又下了多少?諸位愛卿口口聲聲說這‘春雨貴如油’,說來年必定會豐收。可是,朕問你們,又下了多少雨?你們那一位又能知道呢?」楊改革說出了今天的主題。

「呃……」

「這……」

「啊!」

……

郁悶,一群大臣心里直叫憋屈,我們是干的那執掌大明朝中樞的朝臣,不是那管降幾點雨的龍王,問我們干甚?

一群大臣在下面憋的是耳紅脖子粗,卻有不知道從何說起。

冷場了半響,其中一位老臣才出來奏道︰「啟稟陛下,老臣估模著,這雨從昨日丑時(現代凌晨1時正至凌晨3時正。)就開始下了,到現在已近午時(上午11時正至下午1時正),斷斷續續下了五個時辰了。至于這下了多少雨嘛,老臣也不知道有多少,但是估模不出來,一直都是這樣下這。」

「嗯,不錯,愛卿說得不錯,昨日雨剛下的是時候,朕就醒了,看到這春雨下下來,朕感嘆,這雨確實下的及時,昨日就是‘春分’,今日就降下雨,想必今年能有個好收成,朕——也是這樣想的。」

楊改革話題又一轉,說道︰「既然這是一件好事,可誰又能告訴朕,這地里的禾苗又需要多少雨水?要下多久,才能讓天下百姓的糧食豐收,下多少才算是天降洪福,而不是災禍呢?」

說到這里,就有些冷了。

眾大臣心想,沒想到這皇帝還能關心這事?看來還有幾分心思的。不過這和我們有一毛錢的關系嗎?我們就是收收地租,至于地里能長多少糧食,和我們沒關系,那是佃戶的事,多了,他們也就能多吃幾口白面,少了,就要餓肚子,去啃樹皮,借高利貸,賣兒賣女給我們交租,正好可以放些印子錢出去,另外收幾個小妾,買幾個丫頭伺候著。

另外一位大臣看不下去,出來奏道︰「啟稟陛下,這事有關天象,得問欽天監的人才知道,我等恐怕也不知。」

很好,推月兌得很有藝術,不過也是事情,古代還就有這樣一個機構,專門管這檔子事就是欽天監了。楊改革點頭道︰「嗯,那好,就宣欽天監的人速來。」

楊改革和眾大臣已經在大殿里「對峙」很久了,沒話說,大家都很尷尬。

還好欽天監的人來了,否則,這尷尬下去,恐怕是連飯都沒得吃了。

……

「臣欽天監…………叩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一群「青袍小官」‘綠袍小官’在地上叩頭。估模著,怕皇帝問,所以把欽天監叫得上的人全叫來了。

「起來吧。朕有事問你們。」

「謝陛下隆恩。」都起來了。在這大殿上,青、綠袍可是正兒八經的「小官」了,在一群紅袍當中相當的顯眼。

「朕今日和眾愛卿討論這場春雨的事,都說春雨貴如油,可朕想知道這雨下了多久,下了多少。眾愛卿推薦欽天監來為朕解惑。你們說說吧。」

欽天監的人傻眼了,這叫什麼事?下雨這是件好事,昨天才是春分,今天就下雨,看樣子今年是個好年成,不過這下多久和下多少……似乎也太那個了。誰沒事半夜里起來拿個盤子去接啊。

欽天監的眾人正猶豫著是不是該回答皇帝的話。

忽然其中一人出列,奏道︰「啟稟陛下,臣也觀察過這場春雨,確實是及時,今年必定是個好收成。至于下了多久可查,下了多少,恕臣無能,實在沒有準備,或許他日有準備,道可以算到接下多少雨來。」

「嗯,你叫什麼名字?」楊改革看還有個「能人」,也來了興趣了。

「啟稟陛下,微臣欽天監歷科李祖白。」

「李祖白?」楊改革心里默念一下,似乎沒印象。也就沒太在意了。

楊改革一看這個人是一副有戲的樣子。想自己本來還想戲弄一番明朝的這些士大夫精英們,沒想到還來一個識貨的。心里頓時就高興起來,道︰「李愛卿,這樣的,朕昨日看到下雨,偶有所思,聯想到我大明朝的糧食收成,才問這下了多少雨,就叫小內官用盆子接了雨,李愛卿快給朕算來,朕是急切的想知道啊……」楊改革高興得很,終于遇到一個看得順眼的人了,不整日拿那些酸腐的東西「浸泡」自己。

楊改革又大喊一聲︰「來人,端盆子上來。」

小太監立刻慢步走過來,手里端了一個盆子,上面用木蓋蓋住。揭開盆蓋,原來是個銅盆,通體黃色,里面的清水大約有一個指節深。

「李愛卿,快快動手,給朕算這盆里有多少水,這雨下了多少?」

其實,楊改革自己好歹也是經歷了新中國的九年義務制教育的,這算面積,算體積重量,然後算降雨量,也是學過的,不過自從當畢業之後,這學的也就交給老師了,要算,就要重新溫習一下才行。

不過,既然來了這大明朝當皇帝,焉有再自己算的道理,皇帝是干什麼的?就是有全天下的人伺候的人,當然是找別人算了。

眾大臣朕的懵了,心里嘀咕著皇帝還真敢想,真敢干,這天上降雨不是玉帝降旨,龍王爺跑腿的事嗎?怎麼我們一屆凡人也要算這東西?

不過這皇帝問的是今年的糧食,也是天經地義,算是勤政愛民了。也不好說什麼。只能伸著脖子看監正李祖白是如何測量這降雨的。

李祖白也不含糊。

又奏道︰「啟稟陛下,臣要測量這銅盆的口徑,大小,需要工具,請允許臣取來。」

楊改革迫不及待,想看看這明朝的人士是如何測量這降雨量的。立刻道︰「大伴,立刻叫人速度取來。」

「是,陛下,老臣這就叫人去取。」王承恩立刻答應道。在這正是的上朝的時候,王承恩自稱了「臣」,楊改革由于沒注意,也沒在意這個。

16977小游戲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戲,等你來發現!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