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六百九十四章 一小步

楊改革听了陳于廷的話,沒有立刻否定陳于廷的話,想了想,道︰「卿家說得也有道理,這一兩百年的積累,確實不能就這樣丟掉了……」

皇帝開口贊成自己的意見,陳于廷眉目彎了起來。

「……不過,朕也覺得,首輔說得沒錯,如果沃兒都司這個地方不佔領,始終是個麻煩,想我大明兩百年,為了防備人,費了多少精力?吃了多少苦?如今好不容易一舉瓦解了人,取得了這個地方,再把這個地方拱手讓回給人,朕覺得,實在是在給自己找麻煩,這些人在這塊土地上,休養生息,日後肯定又要找我大明的麻煩,什麼叩響,什麼打草谷什麼的,如今朕在位,倒是不用怕這些人,可日後又難免形式逆轉,所以,朕覺得,設置衛所、軍堡也是有道理的,從根子上杜絕了讓人休養生息的可能……」楊改革說道。楊改革肯定是贊成不輕易廢棄軍屯衛所制的,當然,也絕不會讓打下的土地白白的又送給別人,如今的抗旱高產作物,除了番薯,還有土豆,玉米等等,隨著這些東西的逐漸推廣,可養人的土地會越來越多,能佔的地盤,楊改革是一個都不會放過的。

陳于廷眉目又彎了回來,皇帝不僅贊同他的,也似乎贊同首輔的……

群臣你看我,我看你。

「韓卿家,你說說吧。」楊改革見群臣猶豫,又問韓爌。

「回稟陛下,臣以為,陝西三邊的衛所,不可輕廢,但,沃兒都司那個地方,也不該輕棄……」韓爌想了想,說道。

「哦,卿家說說為什麼吧。」楊改革道。楊改革和韓爌之間的關系,其實是很微妙的,楊改革又沒有把韓爌完全的接納進帝黨,還不完全屬于自己人。但,楊改革又支持和贊成,甚至扶植韓爌這一系的人,楊改革並沒有讓朝廷成為鐵板一塊的打算。

韓爌也知趣的很好的配合皇帝,並不是唯皇命是從,甚至某些事上,和皇帝有著相悖的動作,但又和皇帝保持著一定的一致,在某些事上,韓爌是不會偏離皇帝的方向的,實在是奇妙得很。韓爌倒是把這個「持中」二字,做到了最足,演繹得淋灕盡致。

「回稟陛下,陝西三邊的軍堡衛所且不說,僅僅就沃兒都司而言,臣以為,此時我朝和東虜決戰,勝負未分,而右翼又是東虜的得力幫手,如放人休養生息,恢復實力,其實是在幫東虜恢復實力,臣以為,且不管兵費的多少,一切當以徹底的困死和解決東虜為先,故此,臣以為,東虜未滅之前,談放棄沃兒都司,實在是不明智……」韓爌表達了自己的意思。

韓爌說起來,也是知曉皇帝很多秘密的,皇帝也沒把他當「外人」很多事都不瞞他,所以,這件事,他是要支持皇帝的。倒是當仁不讓的站出來配合皇帝了。有些事,他可以和皇帝唱唱反調,走走和皇帝不一樣的路,可有些事,韓爌知道,自己不能逾越一步。

韓爌這理由極強,十分中肯的說話,讓在場的大臣們點頭稱是,確實,如今大明上下,都是把東虜當作頭號敵人,都是把東虜當作心月復大患,既然心月復大患未除,為了節約一點兵費而讓東虜恢復元氣,這無疑是無法接受的,幾百萬,上千萬銀子都花了,還會多在乎每年多花幾萬兩銀子?

陳于廷泄氣了,局面似乎已經一邊倒了,看群臣的架勢,都是支持韓爌的,他這一次,似乎又沒有獲得什麼成功。

陳于廷很不甘心,準備再爭。皇帝卻又開口說話了。

「韓卿家說得不錯,確實,東虜乃是我朝的心月復大患,而右翼又是東虜的臂膀,是和東虜結盟了的,放任人在那里修養生息,實在是不該……,袁兵部,你是兵部尚書,說說你看法……」楊改革又問袁崇煥。

袁崇煥作為兵部尚書,對于這個事,確實有著極大的發言權。

「回稟陛下,臣以為,幾位大人都說得有理,沃兒都司不可輕易的放棄,如今那地方已經可以養人了,沒有理由陛下的子民不養,反而養我大明的敵人,臣贊成在沃兒都司設置官署、軍堡,將那塊地方納入我大明的疆域;臣也覺得,陝西三邊的軍堡衛所也不可以輕易的廢棄……,再,如我朝要佔領沃兒都司這塊土地,設置官署軍堡,臣諫議陛下,可提拔和任用此次大戰中戰功卓著者,……有功必賞,可以j 烈官軍士氣,其他地方上的官軍看到朝廷如此厚賞,必定努力殺敵,如今正是我朝和東虜決戰的關鍵時刻,以此j 烈士氣,臣以為,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好機會……」袁崇煥實際,知道更加多皇帝的秘密,算是很多事的參與者,這件事上,皇帝的意圖和打算,他很清楚,所以,自然是完全站在皇帝這一邊。

群臣又議論起來,這個說辭,更加的又說服力。不少大臣暗嘆,看來,這座師和學生關系,不是吹的,說的話都是一個套路。

陳于廷原本鼓起勇氣,想再爭一爭斗,可見袁崇煥如此說,心里的那點勇氣,徹底的沒了,這些理由加起來,已經夠強了,如他拿不出什麼更好的理由反對,是沒有辦法再爭的。如果沒有過得去的說辭而繼續爭,就是胡攪蠻纏了,而胡攪蠻纏可不受皇帝待見。皇帝可以容忍你反對,可以容忍你有理有據的反對,但絕不允許你在哪里胡攪蠻纏。

「那位卿家還有話要說?」楊改革點點頭,問道。這個事,袁崇煥是知道的,現在袁崇煥也站在自己這邊說話,楊改革點點頭,覺得沒有出意外。袁崇煥在楊改革的眼里,就是屬于那種忠心有、干勁有,但欠缺眼光和辦事能力的那種人,屬于可以慢慢培養的。

雖然歷史上的袁崇煥做的事有些無頭無腦,可在明末這個時代,更多的官員是選擇了打醬油,把腦袋埋在沙子里,活在夢幻里,相比之下,一個願意做事,勇于做事的人,其實就已經比大多數官員要強了,至于能力和眼光,這個,楊改革覺得可以培養。

群臣又互相看了看,稍稍的議論了一下,不少人把目光看向了陳于廷,覺得陳于廷不反對,怕是沒人反對了。

陳于廷被大家的目光盯著,也難受,不得不出來道︰「啟稟陛下,臣無話可說了……」

「好,既然諸位卿家都無異議,那就按照幾位卿家說的做,三邊衛所軍堡暫且依舊保留不動,沃兒都司那地方,新設軍堡衛所,將之納入我朝的疆域,至于誰去,就依袁卿家的,此次大戰有功者,願意升遷到此地的,升遷到此地,作為戰功的褒獎……」楊改革很快就定下結論。

「陛下聖明!」群臣稱贊道。這真的是一個好皇帝,又什麼事都和大家商量,大家說得有道理,皇帝就依大家的,皇帝確實很聖明。

「……呃,既然此次要以新設堡衛所來獎勵有戰功者,以此j 烈其他官軍,朕以為,此事宜盡快的辦妥,袁兵部,兵部盡快催促盧象升將有功者的名單上報,兵部盡快的定下功勞,盡快的將此事辦妥,大戰在即,早一天完成此事,也早一天j 勵官軍們的士氣……」楊改革說道。

「臣領旨!」袁崇煥立刻答應道,這個是意料之中的事。

群臣看看皇帝,再看看袁崇煥,沒人出來說話,大事已經定下來了,這不過是細節,多說無益。

楊改革解決了這事,準備散了小朝議。正準備開口說話,卻听見施鳳來又開口了,這讓楊改革有些詫異,今日這個施鳳來,倒是有些「異常」。

「啟稟陛下,臣有一事要稟奏,還請陛下定奪。」施鳳來不知道哪里來的勇氣,在群臣都以為要散小朝會的時候忽然來了這麼一句。

「哦,首輔有何事?只管說來。」楊改革道,楊改革有些詫異的問道。今日這個施鳳來,確實有些不一樣。

「回稟陛下,臣以為,朝廷在沃兒都司新設立官署軍堡,這是好事,但這里也畢竟不如關內富庶,算得上荒涼艱苦之地,很難養得起人,臣以為,朝廷應該大力在此地推廣番薯的種植,以盡快的獲得糧食,盡快的扶植起新設立的衛所軍堡,只有衛所軍堡能在此地生存下去了,這個地方也才能安穩,否則,即便是朝廷在此地設立了官署軍堡,也難以維持下去,養不起人又怎麼守得住這個地方!陛下……」施鳳來盡力的提起氣場說道。

這話說完,群臣側目,楊改革也側目,楊改革對施鳳來的感觀變了不少,誰說這面糊一般的首輔沒有雄心大志的?這不在種番薯這事上,也是很執著的,在推廣番薯這事上,可是動了不少心思、想了不少主意的。還真的應了那句話,三句話不離本行,看來,這施鳳來,確實把種番薯當成了自己的一項事業了,是鐵了心在這件事做出一番事業來。

「首輔說得有道理,確實如此,這地方確實荒涼,不然,我朝以前也不會退回來,此事,就依首輔的,朝廷大力支持他們,盡力的扶植他們,讓他們盡快在那地方扎根,這推廣番薯也是首輔負責的,首輔看怎麼扶植,拿個條呈給朕過目一下就行了……」楊改革倒是很大方的答應了。這件事,施鳳來如此堅持,就是要將他自己綁在這一b 擴張的戰車上,他也要從擴張中獲益。楊改革也樂得有人提出這個,和自己原本的打算並不沖突,甚至有不小的助益,楊改革自然不會拒絕。

「謝陛下隆恩!」施鳳來似乎是松了一口氣,謝恩道。誰心里都有一份小九九,做官做到首輔這個位置,要說沒有一番抱負,不想在史書上留個名,那是瞎扯,不過,要在史書上留名,可不是那麼簡單,沒有一點值得一提的功勞和事跡,誰把你往史書上寫?施鳳來知道自己有很大的局限x ng,其他方面要想有所作為也難,也唯有在這個皇帝給他鋪設的道路上找找機會。

……

散了小朝議。

楊改革回頭就對王承恩道︰「大伴,讓袁崇煥來乾清宮見朕。」楊改革說道,剛才處理的是政策x ng的東西,實際,還有一些細節需要處理。此事關系重大,楊改革不得不謹慎。

「奴婢遵旨!」王承恩答應道。

……

暖閣。

平台到乾清宮暖閣,實際很近,楊改革前腳進的乾清宮,袁崇煥後腳就到了,楊改革不過是喝口水的功夫。

「臣參見陛下!」袁崇煥行禮道。

「免了……」楊改革放下茶杯,道。

「謝陛下!」袁崇煥道。

「此次沃兒都司的事,事關重大,卿家可得仔細了,不可出了差錯……」楊改革率先說道。

「回稟陛下,臣明白。」袁崇煥道。

「好!……先前在平台里,議論的是三邊的的衛所軍堡不可廢棄,不過,卻也沒說不準升遷這三邊的有功者……」楊改革開始處理細節上的東西。

「……邊軍的情況,朕就不多說了,想必卿家也清楚,邊軍現在是不得不有所改變,否則,這麼糜爛下去,也不是個事……這次大戰,是一個好機會……」楊改革說道。

袁崇煥認真的听著,邊軍的情況,他也知道,邊軍的日子苦,發不出軍餉,這日子過得,可以說豬狗不如,以前他覺得是朝廷發不出軍餉的緣故,覺得只要朝廷能及時發軍餉,這邊軍總會好起來的,不過,現在,他到未必會這樣認為,龐大的軍費開支,即便是袁崇煥這個楞人,也心驚肉跳,實在太龐大了,對比起來,袁崇煥簡直不敢想以前大明朝都是怎麼過來的。完全依靠朝廷發軍餉解決邊軍的問題,實際是不可能的,兩百年下來,邊軍生養了多少代人?可地還是原來那些地,完全靠朝廷養,朝廷的包袱會越來越重,總有背不下去的一天,倒是皇帝說的,新開闢一批土地,給邊軍分流,袁崇煥覺得,倒是不錯,如此邊軍可以過得不錯,可以有不小的戰斗力,還可以節省朝廷的軍費。

「回稟陛下,臣明白。」袁崇煥道。

「嗯,知道就好,此次新設立的衛所軍堡,多從陝西三邊里選吧,只要有戰功的,總旗升百戶,百戶升千戶,千戶升參將,……陝西三邊因升遷出去而空出來的官職,暫且不宜讓人遞進頂上來,空出來的官職倒是可以空著,如今的邊軍,要瘦身了……」楊改革道。

「臣明白,可陛下,如果空出了官職不讓後面的人升遷頂替上來,只怕……」袁崇煥道。

「沒事,這個很好打發,那些邊軍都是世襲的,百戶就是百戶,總旗就是總旗,沒有功勞,如何升遷?如何讓人心服?總不能有戰功的升遷了,他們來撿便宜,要那樣,誰還有心思去打仗?」楊改革道。

「陛下說得有道理,臣明白了……」袁崇煥道。這個主意,還是得皇帝出,他才好執行,不然,還真的是個得罪人的差事。

「……不過,陛下,空出來這麼多的官職,那這差事不是沒人做了?」袁崇煥又問道。

「沒事,原本該百戶做的差事,可以讓總旗做,官品雖然不升,但差事可以做,不然,朕這瘦身,如何瘦得下來……」楊改革道。先前在群臣面前,雖然說不棄三邊,可實際,還是有操作的余地的,兵費,該節省的還是要節省的。

楊改革的目的,就是想把邊軍系統逐漸的向外移,向外擴張,而又保持總體不會過于龐大導致自己無法承受。並且讓官軍的升遷基本只能靠軍功,以此j 烈官軍們打仗的y 望,算是耕戰的一種了。

「回稟陛下,臣明白了。」既然皇帝叫如此操作,袁崇煥也就有了根據了,自然是答應下來。

……

朝廷大肆獎勵作戰有功人員的消息一出,確實讓幾千里的邊牆沸騰起來。整個邊軍的士氣,再次為之一振。

這一下,算是把邊軍們的y 望徹底的j 發出來了。介于皇帝一向的好名聲,既然這事皇帝已經發下了話,那自然是不會假的。

邊軍是世襲,升遷或者挪動地方的可能實在太小,能有一個機會升遷和挪動,可是相當難得。這種機會,一般只有打仗的時候才有。

可打仗這個東西,又是大家希望和不希望的。

希望,自然是希望有仗了,沒仗打,一輩子不會升遷的,一輩子不會出人頭地,但打仗,也要打能贏的仗才好,如果老打輸仗,還談什麼升遷?有命在就不錯了。

而這次無疑是個好機會,既有仗打,貌似打贏的機會不小,只要勇敢一點,說不準可以升遷,可以挪個地方。要知道,在邊軍的世界里,世界的層次是很分明的,百戶是百戶,千戶是千戶,有著難以逾越的鴻溝。

……

遼東。

黃台吉不是沒料到沃兒都司的滅亡。

可接到明朝邊軍一夜之間淹沒沃兒都司的消息,內心還是忍不住抽搐了幾下。對于明朝的內情,黃台吉清楚得很,他可以很清晰的數落出明朝內部的各種優缺點。自然明白幾十萬邊軍被釋放出戰斗y 望是什麼後果。RO!。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