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五卷第一章 “隱居”的諸葛亮

在曹袁兩家對峙于官渡的時候,荊州境內還是一片陽城外二十里的隆中,葛亮正在竹林中悠閑地煮茶,身邊陪著的便是新娶的夫人黃月英

黃月英是黃承彥的掌上明珠,長得並不怎麼漂亮,但是很聰明。我很丑但是我很聰明,甭說是放到古代,就算是放到現在這樣的夫人誰敢要?可是諸葛亮不但娶了,而且夫妻琴瑟相合,感情甚好,說起來也是一段佳話。

諸葛亮此時雖然家庭已經敗落,但是他祖上諸葛豐曾擔任過大漢司隸校尉,父親諸葛做過泰山郡丞,新近投奔的叔父諸葛玄也做過豫章太守,稱得上是官宦世家。而且他身長八尺,容貌甚偉,儀表堂堂。自弱冠以來就與友人徐庶等一起學習,後來師從水鏡先生司馬徽,並跟著他認識了不少飽學之士。所以諸葛亮一傳出要擇妻的消息,他家不能說是人頭攢動,也是熱鬧非凡。

當時黃承彥也听說了這個消息,有一天就獨自留下諸葛亮,悄悄問道︰「孔明啊,听說你要擇妻,我家中女兒甚有才華,不知道你瞧不瞧得上啊?」

諸葛亮一听,便起了興趣,他那時還有點曲高和寡的意思,對自己只有幾個老頭子做聊天對象的現象非常不滿,十分渴望找到一個紅顏知己。所以諸葛亮不問相貌,不問女紅,就對黃承彥說道︰「先生的女兒,肯定聰慧過人!我只擔心自己的才華不夠,一直不敢高攀,也不敢向先生提親。既是如此,還請先生將她許配于我。」

黃承彥一听特高興,馬上就點頭同意了。于是幾天後,諸葛亮就把黃月英娶回家中,等到拜堂成親掀起了蓋頭以後,諸葛亮才現她頭干枯、皮膚黝黑,長得也就是中等水平,十分失望。不過當與她攀談過後,諸葛亮卻十分欣喜,兩個人特有共同語言,這才是我的知音良伴!

不過世人又不知道這黃很有才華,只知道諸葛亮娶了一個丑媳婦,紛紛以此做笑話取樂。鄉里閑人甚至做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丑女。」所以說鄉下人見識短,根本就不知道荊州當時的形勢。

那時候天下亂,唯獨荊州一地太平。全國各地的文人儒生都涌向了荊州,襄陽一度成為全國的文化和學術中心。後來鄭玄在並州晉陽講學,才從襄陽分走了部分士子,可是晉陽畢竟遠離中原,大多數人還是願意在襄陽待著。後世有記錄說︰「五載之間,教化大行」、「負書荷器自遠而至三百余人」、「關西、兗州、豫州學士歸蓋有千數」。嘴上無毛的諸葛亮,在這千人之中如何月兌穎而出呢?

諸葛亮深知時在襄陽說話算數的主要有三方面地力量︰一是掌握地方政權的官員,劉表就是他們的;一是當地的豪門望族,主要代表就是蒯家蔡家;還有一股力量就是當地的名士,代表人物就是龐德公、黃承彥、司馬徽等人。

龐德公等名士之所也能夠成為一方面的力量,這是由東漢末年的推舉制度所決定的。當時,曹操、曹鑠那里任人唯賢,劉備那里實行九品中正制,而荊州仍然實行大漢的推舉制,而這個推舉權就掌控在這些名士手中。

誰被這些個名士賞識。誰就會被舉給地方官員。有了做官地進身之階。所以這些名士地分量很重。

諸葛亮是個聰明人。聰明人知道如何能迅速安身立命。他隨從叔父來到襄陽後。很快就和襄陽地這三股力量都建立了聯系。諸葛亮地兩個姐姐先後嫁給了襄陽名士龐德公地兒子龐山民和中廬大戶蒯棋。他自己娶了襄陽名士黃承彥地女兒黃月英。而劉表和黃承彥都是襄陽豪族蔡瑁地姐夫。這樣一來。諸葛家族便搭上了以上述三股力量為線、以姻親關系為緯線地關系網。

諸葛亮有沒有利用這層關系以後地史料並沒有相應地記載。但曹鑠知道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之後才出山地。所以對他地關注也不多。曹心想只要南下新野時注意不中了火攻之計。俘虜諸葛亮只是時間問題。所以看到錦衣衛上報地諸葛亮與名士、權貴往來頻繁地情報只是笑笑。把所有地精力全都集中到官渡之戰中。

(感謝古爾丹之手地月票和打賞。多大家地支持。)

而諸葛亮確實沒有用這些關系來為自己換取一個官職。他比較好地利用了這張關系網。拜名師交賢友。但是卻沒有趨炎附勢被它粘住。

他深知雖然愛民養士但是卻沒有霸主之。所

亮在與他保持密切聯系的同時,又保持了一定的距離超然的姿態。諸葛亮不時在劉表與幕僚分析局勢的時候插上一句自己的見解,往往令劉表等人茅塞頓開;但是等劉表問得急切,諸葛亮卻在眾位謀臣嫉羨的眼光中故意結結巴巴說不出話來,時不時用黃月英為他制作的鵝毛扇擋住自己的神情,以防自己鄙夷不屑地表情被劉表等人覺。

時間久了,鵝毛扇便成為了諸葛亮的獨家專利,成了他身份的重要象征。

除了參加時政探討會以外,諸葛亮最重視的還是學習,此時對他影響最大、教誨最多的便是龐德公和司馬徽。

龐德公是荊襄地區六大家族中間一支地家主,也是襄陽城內外名士的公認領。他耕讀于山野,與老妻相敬如賓,悠然自得。而且這龐德公堅決不做官,他深知不做官自己便是德高望重地名士,做了官便是荊州州牧府中的一員老吏而已。所以不但地方征闢他不去,就算是劉表親自來請他,龐德公也百般托辭。

據說有一天,龐德公正在田里勞作,劉表親自來訪,兩個人就在田里交談起來。劉表說道︰「一個人不做官只保全自身,怎麼能夠用自己地學識去保全天下呢?」

龐德公笑了,他回答也很有意思︰「有一種叫鴻鵠地鳥,築巢于高林之上,這樣他到晚上的時候能夠有一個安全的地方來棲息;有一種叫黿龜的動物,掘穴于深淵之下,衛隊就是黃昏的時候能夠有一個地方來休息。物各有所求,人各有其志,保全天下這樣的大事,還是留給您這樣的豪杰吧。」

劉表不甘心就此離開,于又接著問他︰「先生您辛苦地耕種在田間,卻不肯做官領取俸祿,那麼,等到您百年之後,您準備用什麼留給子孫呢?」

龐德公撫須笑,「當官的人都把危險留給子孫,我卻把躬耕苦讀、樂業留給他們。只是所留下的東西不同罷了,不能說我沒有留下什麼東西。」

劉表見勸不他,只好就此離去。龐德公也不再繼續擺樣子留在原地干農活,連忙將這些話語整理成詞句,仔仔細細認認真真書寫下來,擺在自己的客廳里,讓來訪的士子都能夠看到。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龐德公德高望重的形象便深入人心。

司馬徽的水平就差點,他不擅長給自己造勢,只知道和宋忠專心治學,倡導務實的學風,在當時雖然頗具影響,卻比不上龐德公的名聲大。不過司馬徽也有一個強項,他擅長給別人造勢,號稱「清雅而有知人鑒」,再加上龐德公還友情贊助他「水鏡」稱號,于是時人稱他為水鏡先生。

在這樣兩位名師的指導教育下,葛亮的學識突飛猛進,也得到了自己老師的器重和充分肯定︰龐德公稱他為「臥龍」,司馬徽稱他為「俊杰」。不過有了名師並不能夠自滿,諸葛亮還要尋求良友,當時全國各流落到襄陽的學士數以千計,諸葛亮雖然沒有過多接觸,但是為了了解全國各地的局,他接觸的人也為數不少。

從這些人中,諸葛亮找到了自己的知,有屢聞得失的諍友,有遠見啟慧的益友,有處茲不惑的賢友。正是這些人成全了諸葛亮,讓他視野進一步開廣,學識進一步提高,讓他精通儒、道、墨、法、老諸子百家,從這些學說中吸取營養,領會各家學說的精神實質,兼並收。這樣以來,他師古而不拘泥于古,遵從而不盲從,相信而不密信,經世致用,不讀死書,終于學識大成。

就這樣,諸葛亮在隆重躬耕苦讀,他的這種生活不是看破紅塵的隱居,不是去追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逸士生活。他沒有那份超然,也沒有那份浪漫,更沒有那份悠閑。他只是為自己尋求到了一個比較好的學習環境,避開了塵世的干擾,遠離了都市的喧囂,躲避了一切不必要的應酬,潛心鑽研學問,為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積蓄只是與本領。

而隆中正是他選定的地方,此處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坦,林不大而茂盛,正是讀書修身養性的好地方。更重要的是,此處距離襄陽城僅僅二十里地,走出山林不遠便是穿襄陽城而過的漢水,出門訪友非常便利,所以諸葛亮就此「隱居」,等待著自己的機遇,也在不停地為自己創造著機遇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