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卷 砥柱立 第五六章 特別行政區 下

第五六章特別行政區下

自從五月份許用和陳永華組建同盟會福建行省宣政院,到了八月份,在福建全境光復之後,正式以憲歷紀元。首.發同盟會所有的布告文書都以憲歷元年為名發布,這在福建省內頓時引起了軒然** 。特別是三藩使者,更是眾志洶涌,對于同盟會悍然自立之舉,竟以國賊示之。

在那些傳統官紳的眼里,這同盟會的改元之舉,可謂是不倫不類。高旭身為同盟會的總理事長,並沒有登基為帝,同盟也不是他的年號,憲章也不過是同盟會的綱領而已,改元為憲,著實是莫名其妙。要是高旭像李自成、張獻忠那樣自立為帝,改年號為同盟,倒也不落人口柄,但他沒有。

對于這點,作為同盟會的宣傳機構宣政院沒有解釋,會報中華報也沒有解釋,高旭只是以事實來宣示同盟會的自立主張。把憲章作為改元的年號,自古以來,也大約只有同盟會這麼干。

高旭面對三藩使者的口水戰早已煩不勝煩,既然再奉業已不存在的隆武朝廷沒有意義,便把同盟會改元自立的決心昭告天下。現在雖然時機並不完全成熟,但是福建作為同盟軍光復的第一個省份,將成為以後行省光復區的樣本。要是同盟軍每光復一地,就要接收大明朝數百年積存下來的弊政,隨著光復區的擴大,那就更加的積習難返。那還不如趁著現在同盟會的地盤還小的時候,一步一個腳印的把同盟會的新政付以實踐。

福建省,將成為同盟會除江南長三角光復區之外的第一個省級特別行政區。

既然滿清攝政王多爾袞那殘酷的剃發令都能推行,同盟會的新政當然也可以。

對于那些不支持同盟會新政的舊式官紳,高旭也不稀罕,也希望他們去兩廣的永歷與紹武這兩個南明政權去內哄扯皮。要是他們鬧得再歡,有著同盟軍這支強兵,大可以一力降十會。

對于同盟會的改元之舉,在同盟會大本營的崇明島,民眾雖然不理解,但還是無條件地擁護支持的。至于江南的光復區,朱明王朝的威嚴早就形同虛設。事實上,在江南,隨著同盟會的一系列恢復社會生產的措施,民眾已經把同盟會作為一個代明而立的朝廷來看,同盟會改不改元,高旭登不登基,在滿清鐵騎的威脅之下,根本沒有別的選擇。

但是福建剛剛光復,對于同盟會的j 進思ch o還在消化之中,對于同盟會悍然扯去隆武朝廷這塊遮丑布,以憲歷紀元的舉措,在官紳階層之中自然引起了強烈的震動。

對于那些對于朱明宗室中興大明的期待已完全絕望,執意投身于同盟會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事業之中的開明官紳來說,比如劉中藻、張肯堂、曾櫻、路振飛等人,他們是當中沉默的大多數。對于那些有著強烈投機意識的官紳來說,竟是向宣政院上書,勸進高旭稱帝,對于這些人,高旭只是一笑置之。他改元為憲,不過是提高同盟憲章的影響力,至于現在稱帝,那真是不成熟,至少光復了南京、北京這樣的具有政治意義的大城市之後,再可能考慮這種事。

當然,反對同盟會改元為憲的人也有不少,其中就以隆武朝的原大學士朱繼祚為首。

朱繼祚是福建莆田縣人,萬歷四十七年進士,歷任禮部右sh 郎。在隆武朝廷中曾任大學士。當然,在隆武當政的時候,為了收買人心,大學士的名額達到二十多人,像大白菜一樣不值錢。他集聚一批福建的傳統官紳,活躍在桂、唐、魯三藩的使者當中,對于同盟會的改元為憲之舉,言道︰「自古以來,改元之事,從未如此草率而行,毫無章法,簡直是海盜行徑!」

朱繼祚此言直指高旭出身海盜家族,對于國政信手涂鴉。

對于朱繼祚的指控,同盟會會報中華報終于作為正式回應,言稱同盟會改元為憲,只是同盟會內部會政,憲歷紀年為了配合新政,只在同盟會的光復區推行。

明眼人都看出了,歷來只有先稱帝,才有改元之事,而這高旭根本是反其道而行之,先是改元,將來時機成熟的時候,才正式稱帝。至少高旭的出身,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很好麼?所謂竊國者候,到時真的有了問鼎天下的實力,誰還會計較開國者的出身?

其實高旭現在並沒有想得這麼多,以他看來,他領著同盟軍拼死拼活地從韃子手中收復漢家河山,到頭來,又是那幫腐朽不堪的士紳階層坐享其成,這是他絕對不允許的。

既然高旭決意奉行重商主義,在驅逐滿清之後,進入大航海時代,那批守舊的、固步自封的、目光短淺的士紳階層恰恰就是攔路虎。推廣同盟憲章,淡化士紳階層的影響力,提高商人、匠人階層的地位,必須從現在就開始做起。

他不會像李自成那樣拷掠這些官紳,因為沒有必要,在閩海光復、鄭氏瓦解之後,同盟會的發展資金,以及同盟軍的錢餉,完全可以通過華商會的商業渠道籌集,海上貿易的巨額利潤,現在足以支撐他的事業。

對于高旭改元為憲的j 進舉措,身在蘇州主持江南抗戰大局的沈廷揚也來信相勸,但是高旭回信道︰「岳父大人,我們要想走得更遠,必須獨樹一幟,必須徹底拋棄這大明朝的數百年積弊。但是光是憑著一面中華旗還不夠,我們還要把同盟憲章的觀念深入人心。因為我們驅逐韃虜之後,不是恢復一個已經腐朽到骨子里的大明朝,而是打造一個煥然一新的大中華!」

::::::

在同盟會把隆武紀元改為憲歷的爭議聲中,隨著許用和陳永華的福建宣政院成立三個月後,在八月上旬,劉中藻的福建行政院正式成立。行政院作為同盟會的省級行政機構,隸屬于同盟會總部中樞的行政司。在行政院之下,又設立吏政、戶政、財政、學政、農政、商政、郵政諸署。

劉中藻作為院理長,負責吏政以及行政院全局統籌;張肯堂負責戶政、農政;為官清廉的曾櫻負責財政、郵政;陳永華的父親陳鼎負責學政,把倡導新學為主的同盟公塾從崇明移植到福建;還有身為華商會福建分會大掌櫃的周福生,兼任商業署理事長。

除了劉中藻的行政院之外,高旭又授權路振飛組建都察院。都察院也就是御史台,作為政f 的監察系統。但是高旭授權都察院的並不是風聞奏事的權力,所謂風聞,不過是浮言而已,要彈劾就要講證據,以品德、傳言為理由發動彈劾的御史會被撤職。

「路院理,如果御史要彈劾一個官吏,必須要以事實與數字說話。比如他貪了多少錢,害了多少人,劫了多少s 。如果無憑無據,御史的彈劾就不成立。」

在都察院成立之初,高旭就如此對路振飛說道。路振飛曾任都察院監察御史、福建巡按御史、河南按察司檢校、上林丞、光祿寺少卿、右僉都御史等職。對于御史彈劾的流程也極為熟悉。面對高旭如此要求,路振飛憂慮道︰「總理事,要收集證據,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光憑著御史的個人能力,萬萬難以做到。」

路振飛的憂慮也不無道理,歷來的御史不乏有正直之人,但他們個人卻沒有辦案能力,除了靠風聞之外,要搜羅證據,著實在他們的能力範圍之外。高旭沉思一番之後,決定把後世的廉政公署這個機構搬過來。有了廉政公署,這樣都察院就有了獨立的調查與會計組織,有收集證據的能力,要對官吏發起彈劾,也就言之有物,而不是全靠風聞辦事。

同盟會的省級執政框架搭建起來之後,接下去就是任命各級官吏。對于劉中藻提ji o上來的名單,高旭在原則上自然是同意了,但高旭提出了三個月的公示期以及試用期,要等通過了三個月後的同盟會會試之後,這些官吏才正式成為同盟會的會務員,成為同盟會的各級執政者。同時,路振飛的都察院廉政公署也開始正式籌建,一旦有了獨立審查能力之後,將對這些官吏進行調查篩選。

要想把福建建設為一個穩固的後方根據地,設官理民,恢復社會生產秩序是必須的。當初李自成為什麼兵敗如山倒,就是因為他的流寇思想在作怪,每佔領一地,就像蝗蟲一樣侵蝕一空,在經濟上完全靠打土豪,抄官紳來維持,而沒有設官理民,恢復生產。但是,高旭因為有了海商階層的支持,憑著巨額的海上貿易利潤以及華商會這個吸金組織,已完全解決了資金問題,也就無需采取李自成那樣極端的政策,從而能得到一部分士紳的支持。

高旭在軍事上,憑著同盟軍的旭衛鎮和安義鎮光復了福建全境;在政治上,又憑著劉中藻、張肯堂、路振飛、曾櫻、陳鼎這批支持同盟會事業的本地官紳穩定了局勢;在經濟上,又憑著華商會接受了宏大的鄭氏商業遺產。然後,就是如何利用福建省豐富的戰略資源。

對于日益擴軍的同盟軍來說,崇明的高氏工坊已滿足不了同盟軍對軍械的需求。而福建有煤,有鐵,有豐富的林業資源,也有豐富的水力資源。無論是軍械制造所需的煤鐵,船舶制造所需的木料,還是高旭倡導的水力機械化戰略所需的水力,福建都有。

明代福建的冶鐵業極其發達,泉州府的安溪,漳州府的龍溪,還有延平府的尤溪縣,都是有名的冶鐵中心。這福建省內為數眾多的冶鐵中心之中,高旭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在位于福建省月復地的延平尤溪縣,開拓一個尤溪基地,作為高氏工坊的補充。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