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廿二章 都稜鎮(二)

第廿二章都稜鎮(二)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對張仲堅而言,這句話無疑是非常妥帖。本準備著,和李唐決一死戰。可不成想,李言慶一封書信,一副地圖,頓時令張仲堅心中掀起了驚濤駭浪。家國天下,對張仲堅而言,家永遠是第一位。如何能保全家族,是他當務之急要考慮的事情。吳縣張氏和中原門閥不同,有著太濃重的隋室烙印。事到如今,即便他有心歸順,也未必能得到李唐的承認。畢竟,對于中原世冑而言,吳縣張氏,不過是一個地方豪族而已。若沒有隋煬帝楊廣的存在,恐怕至今仍是小門小戶。

比家學傳承,不似中原世冑那般興盛。

比歷史,也不如中原世冑那般久遠;就連家族子弟,也沒有中原世冑那樣名人輩出。

張氏,只能緊緊依附于隋室,別無選擇……

處理完了政務之後,回到家天色將晚。張仲堅草草的吃罷了晚飯,就鑽進書房里,不許任何人來打攪。

書房里,懸掛著李言慶送來的那副地圖。

張仲堅蹙眉沉思,久久沒有言語。

他也許不願意承認這樣一個事實︰李言慶用這麼一副地圖,輕而易舉的動搖了他死戰的決心。

可他又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如果他繼續堅持,結局只可能是家破人亡……

李唐,未必會任由張氏生存下去!

吳縣張氏,沒有中原世冑那般深厚的根基,更沒有那麼多子弟分支。

王世充歸降了李唐,深居簡出,甚至不敢拋頭露面。可結果呢?待中原時局穩定之後,李淵立刻外放王世充。表面上看,是拋棄前嫌,但實際上……王世充在十一月赴任途中,遭遇盜匪襲擊,幾乎是滿門被殺。除了一個王玄恕,因為才學過人,所以留在長安沒有遇害之外,余者上下數十口人,被殺得干干淨淨。

殺人的,正是獨孤武都之子,獨孤修!

其實凶手已經非常清楚,但李淵卻認為是盜匪所為,沒有再追究下去。

由此,王世充一支,算是從歷史的長河中徹底消失……而太原王氏,也沒有過于追究此事。

畢竟王世充只是王氏家族的一個宗房,當年王世充結下的因果,終究需要償還。對王氏而言,王世充的死,算是了結了一樁心事,但太原王家並未受到太大影響。

王家可以這麼做,張氏卻做不得這一點。

如今,李言慶為張仲堅指出了一條出路來,讓張仲堅不得不為之沉思。

篤篤篤……

叩門聲傳入張仲堅耳中。

他抬起頭,有些不快的說︰「不是說過,不要來打攪我嗎?」

「老爺,蕭懷靜蕭國公奉太後之命,前來求見。」

蕭懷靜?

張仲堅不由得一怔。

這蕭懷靜,是蘭陵蕭氏族人,算起來也是蕭太後的族弟。

此人當年曾在滎陽出任監軍一職,和李言慶配合的相當出色。李言慶迅速上位,蕭懷靜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李言慶易幟之前,蕭懷靜隨堯君素一同來到吳縣,並成為朝中重臣,甚得蕭太後的信任。被封為中書令,上儀同,官拜譙國公……

隨著蕭隋在江東坐穩,其朝廷也漸漸變得周全起來。

蕭懷靜作為房彥謙的繼任者,擔負著制約張仲堅的重任。不過,他和張仲堅私交不錯。特別是隨著兩湖局勢漸漸緊張起來,這江東朝廷里,也是齊心協力,並無太多齷齪。

不過,蕭懷靜這時候來找自己……

張仲堅連忙道︰「告訴蕭大人,我馬上過去。」

說罷,他整了整衣衫,站在銅鏡前,看著鏡中的那人。

不知不覺,十數個春秋過去。昔日那個意氣風發的青年,如今也變成了兩鬢斑白。

頜下一部虯髯,依然透著威武雄壯之氣。

可眼眉間,卻露出了幾分疲憊之色……

張仲堅長嘆一聲,轉身邁步走出書房。昔年雄壯體魄,略顯佝僂之態。即便張仲堅不願意承認,也必須要面對這樣一個現實︰歲月不饒人,老了……真的老了!

而昔年垂髻童子,如今正是風華正茂。

所謂一代新人換舊人,大致上就是這麼一個道理吧。

可若這麼輕易讓自己認輸?張仲堅並不願意。

蕭懷靜在客廳里,端坐太師椅上。

第一次來張仲堅家里做客的時候,他還以為是到了李言慶的家里。

兩人家中擺設太相似了,特別是這客廳,一樣的八仙桌,一樣的太師椅,儼然如一。

後來蕭懷靜才知道,這八仙桌和太師椅,就是出自李言慶的手筆。

而張仲堅,就是當時李言慶的合伙人,故而倒也不算奇怪。

看到張仲堅進來,蕭懷靜連忙起身。

「張大人!」

「蕭公,久候了。」

張仲堅一臉笑容,擺手示意蕭懷靜落座。

兩人寒暄一番之後,張仲堅問道︰「蕭公,敢問太後有什麼吩咐?」

蕭懷靜神色一肅,坐直了身子,「張大人,太後今日听說李言慶在駐扎襄州,頗有些不安。」

「哦?」

蕭懷靜苦澀笑道︰「不瞞張大人,其實朝中不少人,對李言慶頗為忌憚。

我曾在他帳下听命,故而對此人也算有幾分了解……李言慶這個人,雖則年輕,可是卻沒有青年人那種沖動。所作所為,無不謀後而動。且心思狡詐詭譎,足智多謀。本來,大家都以為是李世民那小兒主持後梁之戰,可現在看來,卻有些捉模不定。

李唐與後梁之戰,究竟是要從夔州發起,還是以襄州為突破口呢?

如若是以襄州為中樞,李言慶的目標究竟是蕭銑,還是朝廷?太後對此頗為擔心。」

張仲堅听完了蕭懷靜的這番話,也是一臉苦澀笑容。

「李唐高明之處,就在于此……」

他嘆了口氣,「勿論李世民還是李言慶,皆為良帥。此二人同時出現,的確是讓人難以琢磨。從目前來看,李唐應該是以李世民為主;但李言慶狡詐無比,喜歡出奇制勝。萬一我們屯兵江水一線,他又突然自荊襄道發動攻擊,著實難辦。

荊襄道如今有李道玄、徐世績和蘇定方三人,都是當時良將啊……」

其實,這個問題也一直在困擾著張仲堅。

本來李世民駐守夔州,局勢非常明朗;可是李言慶突然抵達襄州,名為出使嶺南,可實則……

張仲堅已經明白了蕭太後的意思。

早在他開始向婆羅洲布局時,蕭太後一直沒有真正表態。

是留守江東決一死戰,亦或者退一步海闊天空,另起爐灶?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選擇題,其中還包括了方方面面的利益。不過,今天她既然派人來問,想必已有了傾斜。

蕭懷靜沒有說明白,但張仲堅卻領會到了其中的含義。

蕭太後其實是在問他︰江東能不能守住?若守不住,需早作準備。

「蕭公,請你回稟太後,張某當竭盡所能,護佑太後和陛下周全。

不過……」

張仲堅猶豫了一下,「若事不可為,還請太後能夠見諒。」

蕭懷靜的神色有些復雜了!

他看著張仲堅,片刻後起身道︰「既然如此,我這就去回稟太後。

張大人,一切都拜托你了……如果真的不可以,太後必不會怪你。當務之急,還是以保住先皇血脈為主。」

這句話,其實也是蕭太後的意思。

至少蕭懷靜,沒有這個膽子說出來。

連主帥都動搖了,這勝負早已有了分曉。

如今只看張仲堅能堅持多久……當然了,如果能堅持到來年秋天,說不定會有轉機出現。

但是,能堅持到嗎?

蕭懷靜一肚子的官司,告辭離去。

而張仲堅卻只能暗自苦笑︰言慶啊言慶,未曾想你已經成長到如此地步。只是一個名字,就使得朝廷上下信心動搖……不過,就算你勝了,結果又能如何?

————————————————————————

都稜鎮,準確的說,是一個集市。

距離邕州治所宣化縣,大約有四十里左右,毗鄰郁水畔,是俚僚土著和漢人交易之所。

麥子仲執掌邕州以後,很注意這漢夷之間的關系。

雖說寧長真歸附了朝廷,為各部落俚人做出表率。但他畢竟只代表一部分俚人的利益,這邕、欽、桂治下,俚人何止百萬。大大小小的俚人部落,沒有一千也有八百。

大到幾千人,乃至萬人,小至幾十人不等。

想要這許多俚人和漢人和平相處,麥子仲的確是花費了不少心思。

俚人有很多漢人所需要的財富;而漢人,同樣有俚人需要的生活必需品。比如鹽、鐵、茶等物資,皆為俚人急需之物;而俚人手中有獸皮、藥物以及各種珍奇物品,卻是漢人所喜愛。其他東西還好說,可鹽鐵等物品,卻是朝廷嚴禁買賣的商品。寧長真可以通過朝廷,來滿足需要。但大多數的部落,卻需要想方設法。

邕、欽之地,不能由寧長真一家獨大!

這是麥子仲的想法。

所以,他把早先的軍鎮都稜鎮開放,變成了一個自由貿易港。

嶺南的商人通過都稜鎮,獲取他們所需要的商品,源源不斷輸入中原;同樣,俚人可以通過這里,或許他們想要的東西。于是乎,都稜鎮漸漸成為一個平衡俚僚和漢人矛盾的一個緩沖地,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關市!

這就是李言慶抵達都稜鎮以後,第一個感覺。

「沒想到,老麥那麼個五大三粗的家伙,居然還有這種手段,以前真是小覷了他!」

在都稜鎮安置下來以後,李言慶帶著沈光和柳青,漫步于都稜鎮坊間。

如今,他改名叫做張鶩,字辭仁。如果連在一起,就是‘無此人’,以掩人耳目。

當年他和張家往來密切,故而有張氏的腰牌證明。

憑借這麼一個虛假的身份,從襄州一路過來,倒也是暢通無阻。

畢竟,大家都知道,張氏以商起家,做的就是這行商天下的買賣。而麥子仲和寧長真,又是親隋室的人。所以張家在嶺南的商業往來也很密切,並不值得奇怪。

越是危險的地方,就越是安全。

雖說都稜鎮距離宣化不過四十里的路程,可實際上呢,認識李言慶的人,並沒有多少。

麥子仲?

想來此刻正關注兩湖戰局,無暇理會此地吧……

李言慶大大方方的在都稜鎮坊間行走,不時和沈光發出兩聲感慨。

的確,在李言慶的印象里,麥子仲就是一個純粹的武人。沒想到,他居然能做的如此出色。

此時,天將晚,光線暗了下來。

這嶺南的天氣,就好像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

進入都稜鎮的時候,還陽光明媚。可片刻功夫,就變得烏雲密布。淒冷冬雨,籠罩小鎮,星星點點。

李言慶三人急忙跑進一下商鋪,本想要避雨,卻發現這商鋪,居然是一家琉璃店。

其實,琉璃在中國的歷史,非常久遠。

據傳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範蠡就做出了琉璃制品,並呈獻于越王勾踐。

不過,由于琉璃制品的工藝復雜,幾十道工藝下來,成品非常困難,以至于這琉璃制品,就成為當時權貴們所青睞的東西。此時的琉璃,和後世的玻璃區別很大,也不可能大批量生產。即便是魏晉時期,曾有大月氏人在長安公開了琉璃的制造工藝,使之可以小規模量產,卻也只是緩解了上層對此的需求,而在民間,仍屬貴重物品。

李言慶府中,就收藏有一些琉璃制品。

但沒有想到的是,會在這嶺南蠻荒之地,發現這樣的店鋪。

琉璃由于生產工藝的原因,所以很難出現式樣相同的制品。也就是說,每一件琉璃制品,都是獨一無二。即便外形有相似之處,但細節上,肯定會有幾大差異。

這店鋪中最為醒目的,是一件琉璃浮屠,也就是琉璃佛塔。

李言慶走上前去,剛想仔細觀瞧,就听有人用生硬的漢語道︰「客人,千萬別動。」

扭頭看去,卻是一個須發略顯曲卷,膚色黝黑的異國男子。

「為何不能動?難道你這里的東西,不是買與客人的嗎?」

那異國男子連連搖頭,笑道︰「客人誤會了,小店只負責收貨,並不販賣。」

「哦?」

「上國神物,非等閑人可用。」

這一句話,似乎表明了這異國男子的來歷。

非等閑人可用,豈非專供王公貴族?

「你是何方人氏?」

「小人來自天竺……」

「可是那佛法興盛之國?」

異國男子頓時興奮起來,「上國大人,也知天竺?」

當然知道……我還知道,過幾十年,一個中土和尚說不得會去天竺求經呢……

只是,這天竺人為何會在這偏僻之所開設店鋪呢?

李言慶不由得有些好奇,于是和那天竺人閑聊起來。也許是因為少有人能聊到一處,天竺人顯得很健談。一來二去之下,李言慶從他口中,知道了一個端倪。

原來,這天竺人是專為天竺貴族采買琉璃的商人。

原本是通過西域,在長安進行買賣。可是由于中原戰事頻發,局勢混亂,使得天竺人的生意漸漸困難起來。特別是隨著隋室衰弱,西域又變得混亂,這商路隨之封鎖。

琉璃,起源自會稽地區,能工巧匠,也大多于此。

隋煬帝死後,沈法興作亂,使得江東也陷入戰火之中。

當地許多能工巧匠,開始向嶺南遷移。這天竺人得知消息後,索性也來到了嶺南,開設這麼一家店鋪,專司收購琉璃。他一年出一次貨,所得利潤極其豐盈。

李言慶不禁好奇起來,「西域商路不同,你又如何出貨?」

「哦,小人通過交趾,走真臘國……雖說這路上會多出許多開銷,卻貴在安全。

小人的東家在文單城也有些實力,故而小人只需要把貨物送至文單城,即刻獲得回報。只是這些時日,上國似有些動蕩,以至于小人這生意,也受到些影響。」

「走交趾?」

李言慶和沈光相視一眼。

那不是蕭銑的地盤嗎?

「是啊,從這里到交趾,非常方便。

麥將軍到此後,就設法開通了交趾的商路。沿途有俚人護衛,只需交足了稅賦,即刻順利通行。」

「有很多商人行走交趾嗎?」

「很不少……」天竺人撓頭笑道︰「如今交趾已非常繁華,不禁有陸地行商,還有許多商人從海上過來。都是通過交趾進行交易,一來方便,二來也很安全。」

李言慶隱隱約約,捕捉到了什麼東西。

交趾、欽州、邕州、兩湖……

他不禁陷入了沉思,似是想要從中尋找出一個答案。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