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生活中有一個充滿意境的詞叫作「炊煙裊裊」,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灶頭。在這里,有一種溫暖是刻骨銘心的。
臘月二十二潛家做豆腐,楊勇一大早磨完豆,就匆匆出去給鄰村幾戶要宴酒的人家送桔子了。潛小麥沒有跟去,因為她要留在家里燒火。
小廚房里擺了大小高矮好幾個木桶、塑料桶,一大堆做豆腐的工具把原本不大的空間擠了個水泄不通。前兩天,左手屋做豆腐,潛麗琴分別都過去幫忙了。是以,今天兩個舅媽也都過來幫忙。連同潛家爺爺女乃女乃的份兒,潛麗琴今天整整要手工做完三個豆腐,這也意味著將會非常非常忙碌。
此刻,三口鍋齊燒,灶上的鍋里已經嘟嚕嚕翻滾了,霧氣和著香氣彌漫了整個屋子。兩個舅媽合力把滾燙的豆漿倒進大木桶,潛麗琴手持鹵液,正準備點鹵。
透過氤氳的熱氣,潛小麥眼楮睜得老大,一眨不眨地盯著潛麗琴的動作。只見母親拿著葫蘆瓢不緊不慢地轉動著,把鹵水一次次一點點勻入豆漿。起先豆漿慢慢成了羽毛一樣的棉絮,然後慢慢聚攏成了雲朵一樣的棉花,最後合成了一床棉被,密密實實沉入缸底。整個過程不過一刻鐘而已,與其說是「鹵水點豆腐」,潛小麥更喜歡比喻成「曇花一現」。
這麼深刻關注自然是有原因的。潛小麥在第一時間挖到了幾鏟熱騰騰的豆腐腦,伴上小蔥醬油,興沖沖端到了灶前的爐膛邊。柴火 哩啪啦中,紅紅火光映照出兩張垂涎欲滴的小臉兒。
小家伙們吃得很滿足,卻不約而同都是吃著碗里的,看著灶里的。沒錯,他們之所以坐在灶前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可千萬別誤會是來幫忙的。因為今天燒的柴都是楊勇事先收拾好的木排,是以潛小麥一人燒三口鍋,還行有余力做點副業。這不,火鉗上搭著 好的面皮,火堆下的灰里埋著蕃薯和芋艿,正慢慢溢出香味兒,惹得兩個小毛孩直咽口水。
待得他們每人一碗豆腐腦下肚,潛小麥已經利落收拾好微焦的面皮與芋艿放在灶台上。又是一陣秋風掃落葉,吃了個一干二淨,還意猶未盡地想再來點,卻被潛小麥以吃多了容易上火的理由給擋了回去。
潛小茉忽然毫無邏輯,砸巴著嘴說︰「我要永遠跟著姐姐,跟著姐姐就有好東西吃。」
突然來了這麼一段信誓旦旦的深情告白,潛小麥有了一瞬間的呆愣。呵呵,看著潛小海同樣滿是渴望的眼光,一股豪氣就這麼沒頭沒腦地涌上來,很投挑報李地拍了拍潛小茉瘦小的肩頭,道︰「好,就沖你這句話,姐姐今天給你們做個大菜。」
沒成想,這姐妹間的戲言竟被大人們听到了。大舅媽故意拉長了聲音湊熱鬧︰「做啥大菜呢?能不能分點舅媽嘗嘗啊?」
聞言,潛小麥原本就被火映得通紅的臉蛋,直接成了火燒雲,連連不好意思地說︰「只是小菜,只是小菜,舅媽們喜歡的話,當然可以嘗嘗啦。」
現在第一個豆腐剛剛包好,正架在水桶上瀝水,自然是沒豆腐材料可做的。于是,潛小麥拿起盤子,舀了些豆腐渣。又擇了幾根青蒜切成碎末備用。點燃最外邊的小鍋,放入茶油,加入姜末稍炸,又分別倒入豆腐渣、調料和青蒜唏哩嘩啦一陣翻炒。
大人們見她動作利索、一本正經的樣子,隨著香氣的溢出,都收起了打趣的心情,很是好奇地走過來看看。大舅媽奇怪地說︰「我做菜二十年了,都還沒見過吃豆腐渣的,今天要好好嘗嘗。」
潛麗琴吃吃笑了︰「小孩子亂整來著,哪能真吃。隨她搗鼓去了。」
沒了外行專家潛家爺爺的指點,潛小麥的水平算是正常發揮,兩個小家伙撐起肚皮,又津津有味吃了半小碗。大舅媽嘗了不由嘖嘖稱贊;「麗琴,你家小麥真懂事咯。做得一手好菜,雖然還小,但你好歹有個幫手了。哪像我家那三個臭老爺們兒,家事全都一竅不通,可累死我了。早知道當初也生一個女兒來著該多好。」
潛麗琴笑笑地爆料︰「她才不幫我干活呢。是被我爸逼著做的,從寒假開始訓練,一天也就做一頓,回到里屋讓她再踫鍋瓢,想都甭想。」
小舅媽嘗了也道好,還夸張地豎起了大拇指開玩笑道︰「沒想到以前一直棄之不用的豆腐渣,也能做得這麼好吃。小麥,這的確算得上是一道大菜。」
嘎嘎,潛小麥狂冏,這豆腐渣炒蒜苗是專門做給21世紀吃慣大魚大肉的人調口味的,現在農村普通人家連魚肉都難得吃上,誰真會把這些東西當大菜哦。嘿嘿,小舅媽夸人不打草稿,不過自己大概、似乎、好像不介意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