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大同城修建的高大雄偉,堅固險峻,各種城防設施齊備,堪稱大明居安思危的典範,當然,它這個安,還有待商榷。

大同城牆一律用整齊的石條、石板、石方、石柱等為基,牆體用「三合土」逐段逐層夯成,外圍再砌以青磚。中等型號的城磚一塊就重35斤,由此可見城牆的堅固和建築的艱巨。

楊凌來到城下,仰面望去,不由暗嘆一聲︰「雄關,真的是雄關!這樣壯觀的城牆,簡直讓人一看就喪失攻取的勇氣,真不知道前年韃子是怎樣險些攻進這樣一座大城,害得代王一溜煙兒跑回京城去向弘治皇上哭訴委曲。

大同城牆的正牆高三丈,正牆上還有女牆,女牆上再砌磚垛,磚垛間的垛口是守御將士的了望孔和射擊口,城牆上還建有雄偉的城樓、角樓、望樓,間隔而立。樓頂是重檐九脊歇山式,外有廊柱圍繞,下臨馬道。

這些高高低低的建築在城牆上構築了一道立體防線,可以觀察、隱蔽、機動、射擊、接應、制高和供將官居高指揮。

昨日楊凌已派人知會了那位動不動就尋死覓活的大同巡撫胡瓚,守城將官見是欽差的大軍,忙打開城門、放下吊橋,楊凌的鐵騎轟然而出。楊凌居中在火銃營中。

前軍中軍出了大同城門,後軍正源源跟出,楊凌勒馬閃在路旁。回首望向高大巍峨的城牆,特殊地齒輪狀凸凹相間的城牆外邊,還建有四座孤零零的望軍台,下邊沒有通道和樓梯,只在台頂用木板與城牆相搭才能往來,它可以在攀爬城牆的敵軍背後攻擊,策應、了望敵情。

楊凌不禁嘖嘖贊嘆一聲。所謂的銅牆鐵壁,大概也不外乎如此了。城中。三百名佩著長柄包鋼樸刀和利箭長弓的大內侍衛風馳電掣般沖向城門。

自宋以來,軍中兵種劃分明細,已經不象唐朝時軍隊那樣,無論是長槍手短刀手,人人皆佩弓箭,遠近皆攻,而楊凌挑的兵個個馬上地上、遠處近處皆可作戰。是以人手一弓,大內侍衛不但武藝精湛,騎射更不在話下,不但也佩了弓,而且是三石弓。

楊凌大軍後翼帶著從京師運來以及本地采購地犒賞三軍的物品,數十輛大車連綿不絕,速度也慢,所以此時剛剛走出城門。

守城裨將尚未下令關城。便看到又一隊甲冑精良地騎兵擁來,騎隊中有人大呼道︰「勿關城門,後軍未盡」。

未及裨將追問,三百鐵騎已呼嘯而過,馬蹄踏在吊橋上轟然作響。這三百侍衛和其余的官兵一路來到大同,彼此已經熟稔。那些排列在最後的硬弩手不知皇帝在軍中的內情,更不知楊凌令這三百人留守,見他們追來,還道是大帥特意安排在後營押陣的,所以也無人異議。

守城裨將見他們裝備衣著相同,雙方士卒又彼此熟稔,便不再問,待騎兵都沖出城去再升起吊橋,將城門又重重合上。

楊凌渾然不知後陣中悄然又多了三百精兵,消息做的太保密。結果就是反而有時造成更大的疏漏。大軍一路行進。一個多時辰後,來到了鎮羌堡附近。

前軍探馬遞回消息。韃靼伯顏可汗親率鐵騎此時正在關外與楊總制地大軍作戰,楊總制現在無暇回顧,請欽差大人先上關隘觀敵瞭戰。

楊凌听了精神一振,立即指揮大軍加速前進,鎮羌堡也是依山而建的一道關隘,左右是蜿蜒如龍的長城,距關隘兩里路外各有一道增兵口直達山上烽火台。

不及趕至鎮羌關,便听到山外喊殺震天,旁邊出現一道增兵口,攀沿向上直達烽火台,此處修在險要的山峰上,易守難攻,所以韃子並未攻擊這里,但是從這兒已可听到震耳欲聾的廝殺聲。

楊凌立即下馬,令大軍原地待命,自已只帶了二百侍衛登關,到了烽火台上,一個守軍把總忙上前匆匆見過欽差。楊凌急急問道︰「戰事如何?」

那把總也是打仗打疲了,雖對欽差很是敬畏,耳邊雖是喊殺聲震天,提起戰事,他卻若無其事地答道︰「欽差大人但請寬心,韃子隔兩日總要來干上一仗,雷聲大雨點小,他們攻不進來的」。

楊凌與張永這才放心,急急來到垛口向下望去,此時太陽高升,陽光直射下來,群山之間白雪皚皚,將鎮羌堡關口前一片平坦的大峽谷映的清楚明朗,從這座山峰望下去一目了然。

空山陷谷間回蕩著連綿不絕地喊殺聲,楊凌和張永不禁被眼前的情景鎮懾住了,不止是他們,那二百名親軍也是悍不畏死的戰士,但是其中有些從未在邊關打過仗的官兵,以及悄然帶著二十名親兵登上山的正德,趴在跺口間全都睜目咋舌。

這就是雷聲大雨點小的戰斗?

長城是蜿蜒曲折沿山修建地,這處險峰前還有一座矮山,再下邊便橫亙一道山谷,前方二里遠便是鎮羌關,相對于此處長城是折向探出的,所以在這里可以清楚看清關前的一切。

喊殺聲和兵器戰馬混和成一股轟天價地的無限巨響,一波又一波的人潮和兵器在相互傾軋著的聲音清晰地注入耳鼓,近在咫尺的一切,由于山勢的原因,在這上邊連滾石投下也無法砸到那些韃子中去,只能看著他們一撥撥沖向右側方的城關。

密密麻麻,成千上萬的人馬前僕後繼地攻打著關隘,兵器地寒芒不時刺入眼簾。楊凌屏著呼吸,注視著這一切,半晌說不出一句話來,連一向習慣佝僂著身子、滿臉諂笑地張永神情也莊重起來。

正德緊握雙拳,心髒幾乎跳出來,他喃喃低語︰「這就是戰爭?」

這一幕,顯然使只在兵書上看到過揮軍百萬這麼威風的詞句地他。單純的心理受到了極劇烈的震動。

那是用鮮血和生命鋪墊出來的輝煌,何等殘酷。數萬人馬在關外的冰雪曠野、峽谷關隘中大戰。

這世界上。只有萬物之靈地人類,才有能力組織這麼多生命,才有能力毀滅這麼多生命,人類是該自豪還是悲哀?

關下喊殺喧天,黑壓壓的騎兵隊縱馬馳騁,利用他們卓絕地箭術,不斷向城頭發射。掩護潮水一般架著雲梯和攻城戰車的人馬向前。

城上城下,旌旗飛舞,韃靼軍用拋石機、弩機等攻城器械,向城上拋射著巨大的石塊、燒燒的火球,砸中城牆發出刺耳的轟然炸響。

城上也向城下還以顏色,遠用拋石、弩箭、火炮,近用滾木、擂石、遙遙望去,不斷有攀援到一半的人體慘呼著墜下城頭。摔成一具具血肉模糊的尸體,殘破地雲梯、燃燒的攻城戰車散落各處。

關隘上,士卒們在不停地來回走動,搬運器械的,游走射箭的,持著鉤鐮推拒雲梯的。向城下不斷投擲滾木擂石的。在這樣火力密集的攻防中,仍有一撥撥悍不畏死的韃子不斷上城頭,在一輪反撲後變成一堆肉醬。

一輛碩大結實地撞門車在數十名士卒的扶持下沖向關門,前端露出一丈多長的尖銳頭端撞擊厚重結實的城門,撞門車上安裝了扇形護頂,石塊砸上去、弓箭射上去都不能傷及下邊的韃子。

那一下下的撞擊,把楊凌地心也提了起來,這時城頭上擲下了一個個陶罐,砸在撞城車護頂上摔的粉碎,隨即一枝火把擲下。整個撞城車轟地一聲燃燒起來。幾個身上濺了油的韃子因為身上都穿著厚厚的棉衣獸袍,頃刻間變成一個火人。嘶吼著滿地打滾,想將烈火壓滅。

楊凌在城關上看的驚心動魄,就在這時,另一支軍隊向正猛烈攻城的韃靼軍隊掩殺過來。這里群山重重,峰巒起伏,群山中有兩條峽谷通向鎮羌關,一條寬敞的多,足有三十丈寬,正是韃韃軍攻向關隘的道路,另一條只有十余丈寬,蜿蜒通向群山深處,遠山上長城起伏,這條路應該是外方通向另一關口的唯一通道。

關內運兵可以直接在長城上移動,原本不必經過積雪皚皚的山谷,但是此刻,那里卻有一支大軍正急速行來,並且迅速形成銳角攻擊陣形。

是大明軍地旗幟,這支軍隊多是步兵,前方只有幾位騎士,面對著人人皆乘馬作戰地韃靼勇士,他們顯然打的是擾敵地主意。陣中一員戰將,擂鼓手、號角手、鳴金手、令旗手皆在身前陣列,背後一桿帥旗,上書一個王字。

守烽火台的把總喜道︰「王副將自青牛嶺來援了」。

楊凌听了心中一動,忙問道︰「哪位王副將?」

把總道︰「回大人,是楊總制帳下副將王守仁,守在青牛關,與此不過三里山路」。

楊凌「哦」了一聲,連忙扶著垛口向那旗下望去,只見一位披甲將軍,身披淡青色斗逢,鎮定地勒馬立在軍中,遠遠的卻看不清相貌。

森立的刀槍,披甲的戰士肅然而立,在巨盾的掩護下弓箭手將一枝枝長箭搭上長弓,巨盾縫隙間猶如探出了一排排狼牙。

發現有明軍自側翼襲來的韃子嚎叫著兜轉馬頭向他們沖去,同時張弓搭箭向他們騎射。

馬上的將軍鎮靜地立在帥旗下,第一批箭到了,篤篤地射在一人高的大盾上,這批明軍騎手不多,步騎隱在這麼高的巨盾下,是很難受到箭襲的,但是騎兵若是接近了那就幾乎是一邊倒的戰局了。

韃子騎兵馳的飛快,第一排騎士距明軍不到兩箭地時,那位將軍忽然狠狠地一揮臂。似乎輕喝了一聲,明軍密密的箭雨就如飛蝗一般撲來,箭疾射、馬疾馳,兩相爭鋒,騎兵馳近一箭地時,恰恰迎上第一輪箭雨,一時人喊馬嘶。缺乏良好防護地韃靼騎兵猶如腳下中了絆馬索一般,頓時僕倒一片。

這時。第二輪箭雨又到了

谷中只有五千明軍,攻擊鎮羌堡的韃靼軍卻至少有三萬人,雖然暫時佔了上風,可是韃子一旦接近,那就是一邊倒的屠戳了,楊凌並未發現軍中有持著數米長巨槍的長槍兵,而且他們匆匆奔來。顯然也不可能在谷中布置拒馬樁、陷馬坑、絆馬索。

嶺上俯瞰四野皆白,罡風浩蕩強烈,峽谷山原上都積了一層雪,看上去也是令人心曠神怡的山舞銀蛇原馳臘象,但是山谷中卻是戰馬嘶鳴、喊殺震天。

一位韃靼首領長槍斜指,胯下戰馬已如電馳而出,一馬當先向明軍沖去,這人將手中槍得旋風一般。將射來的利箭一一撥落,身後的韃軍如同燎原烈火一般席卷狂飆,馬蹄轟隆,大地震顫,沖鋒地騎士發出懾人的呼嘯,聲勢極為駭人。

韃子攻城地陣勢亂了。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士卒向狹窄的谷口涌來,明軍箭手退下,「砰!砰!砰!」一陣濃煙將谷口整個籠罩了起來,盾手分開,密集的火銃聲大作,一桿桿大連珠炮,發出密集的火力,形成一波可怕的密集打擊。

韃子又齊刷刷倒下一片,硝煙尚未散盡,只見谷中那數千人馬已在騎馬將軍的帶領下轉身逃向山谷深處。韃靼人氣得發瘋。他們驅馬剛剛沖進山口,看似慌亂逃命地明軍左右一分。攸地趴在了地上。

「轟轟轟!」,震耳欲聾的炮聲響起,二十門盞口將軍每門炮射出百粒鐵砂,這種近程打擊十分可怕,彈雨遮天蔽日,前鋒近四百名韃子,包括那位驍勇之極的持槍將軍,在這一陣炮雨掃過後全然不見,只有幾匹混身浴血尚未死去的戰馬,悲鳴掙扎著,搖晃在鋪滿尸體的戰場上。

鎮羌關上戰鼓雷鳴,關門打開,燃燒未盡的撞城車被推到一邊,騎兵在前,猶如出閘的洪水,輕甲騎兵一輪箭雨,各自射出三矢就緩騎避在一旁,重甲騎兵隨後撲出,與韃子的鐵流匯聚到一齊。

從關上望去,就象錢塘潮兩股巨*匯合地剎那,疾馳、剎那的凝止,然後便是人仰馬翻,血肉橫飛,不時有人被挑落、砍落、刺落,血肉戰場,每一個人都在拚命地揮滅著生命,剛剛還在舍生忘死的屠殺著別人的,可能現在已是馬蹄下的一堆肉泥。

**************************************************************************************

王汗主帳足以容納五六十人盤膝而坐,但是此時里邊卻僅有七八人,就是這七八人,已是整個大漠和草原的最高主宰。駱駝毛地厚地毯上,在大帳角落里架著八個熊熊燃燒的火盆,但是帳中間眾人坐處仍然有些昏暗。

伯顏可汗的雙眼因為憤怒而變的血紅,他坐在主位上,雙手按膝,他頭戴 皮帽、身穿翻皮衣,一雙怒氣沖沖的眼楮狠狠瞪著面前眾人喝道︰「不要再說了,我們的勇士們來到漢人的地方狩獵,喝光了家中的烈酒,吃盡了家中的牛羊,如今沒有打到一件獵物,如果就此撤退,如何去見我們的族人?」

伯顏可汗一雙虎目掃過,面前地人都微微低下了頭,不敢與他對視,只有一個滿面風霜、鷹目凜凜地四旬壯漢盤膝而坐,淡淡的不言不動。

伯顏可汗三十多歲,正是年富力強地時候,碩偉魁梧的身子不耐地抻了抻,不滿地看了那按膝不語的男子一眼,說道︰「明軍人馬和我們相當,他們要分兵把守,我們卻只需攻其一點,他們有險要的關隘可守,攻城的人馬卻是我們多,攻城的地點、時間,卻是我們選。可是我們現在大小數十戰,卻沒有佔到一點便宜!」

那個顯得有些桀驁不馴地鷹目漢子略帶不馴的扭過了頭,伯顏虎目一掃,冷哼道︰「火篩,你有什麼看法?」

鷹目漢子淡淡地道︰「大汗,我的人缺衣少穿,連戰馬都沒了力氣。如何能夠發揮他們的戰力?」

一個低頭不語的漢子馬上抬頭冷笑道︰「明軍與我們交戰,各部落損失慘重。唯有你的人馬沒有受到重挫,好象明軍畏了你火篩勇武之名似的,處處避著你打仗。火篩是恩怨分明地英雄,自然要投桃報李啦」。

火篩勃然大怒道︰「蒙力克,你這是什麼意思,本盟同明軍作戰,從不落于人後。何曾有過私心?」

伯顏惡狠狠地瞪了他半晌,卻爆發出一陣大笑,笑喝道︰「蒙力克,不許胡說,火篩是我們草原的英雄,是本汗最寵信地大將,怎麼會懷有私心、為了自保實力和明軍有所妥協呢?」

那個叫蒙力克的首領只是嘿嘿冷笑不語,火篩氣的臉色鐵青。就在這時,一個身穿皮袍的大漢掀開帳簾,大步走了進來,伯顏看到不禁欣然道︰「乞克農,你回來了,可曾見到他們的人?」

乞克農環顧帳內。見都是韃靼各部落的首腦人物,便放心地道︰「是的大汗,我已經見到了他們地護法」。

乞克農上前躬身施禮,然後將彌勒教俞護法的消息細細說了一遍,在場眾人听了都精神一振,伯顏長長吸了口氣,霍地站起,冷峻地道︰「無論如何,我們要堅持下去,如今我們的目標是正德而不在于故守的勝敗!」

「漢人的天子就象一只小雞。看到雄鷹遨翔的影子。就會嚇得發抖,躲到雞媽**懷抱中去」。伯顏仰天發出一陣大笑,一揮手道︰「命令大軍後撤,做出厭戰想要逐步退出戰場返回草原的假象。」。

「花當不是傻瓜,他是不會往明廷地口袋里鑽的,我們要給他們留出一塊可供會明盟的安全地方,放棄鎮羌堡,向平順、壺關一帶移兵」

他笑吟吟地說罷,對火篩道︰「火篩,你們盟的人斷後,一方面阻止明軍的追擊,同時待彌勒教送來消息後,派出小股精兵劫掠糧草,牽制在此駐防的明軍,免得我們兩面受敵!」

火篩暗暗冷笑,伯顏說地冠冕堂皇,分明是已經不太信任他,只不過看樣子他只是疑心自已為了保存實力與明軍有所默契,倒沒有懷疑他投靠明廷,所以才留下他獨對明軍主力,逼他與明軍一戰,否則就不會留他在自已後翼了。

這仗打的窩囊,他也不願再跑去給伯顏打先鋒,火篩一面拱手領命,一面暗暗盤算如何避開與明軍主力決戰,只是趁機掠奪些糧草,喂飽自已那些士兵的肚子。

伯顏又道︰「命令攻擊關隘的人馬立即撤回,就讓明軍再得意幾天吧」。

其他各部落首領听說自已可以避開令人頭疼的楊一清和王守仁,到尚未遭到劫掠的縣份去吃頓飽飯,也喜笑顏開,紛紛起立應命。

待眾人都告辭出去,伯顏臉上的笑意慢慢消失了,輕輕坐回那張毛絨絨的大椅上,疲乏地嘆了口氣。帳側簾兒一挑,一個一襲白衣的窈窕少女悄然走了,帳內有些暗,她踮著腳尖兒走到王座前帳上垂下的兩盞牛油燈前,從縴腰上抽出一柄小小地彎刀,輕輕挑了挑燈花。

火頭高了些,汗帳內亮堂許多,蒙古人大多身材高大健壯,可是她夭嬌地身子卻縴細苗條的多,明亮地燈光映著她的臉頰,光滑而細膩的下頜迎著光,臉頰曲線一側明亮,一側幽暗,輪廓優美清秀。

伯顏身側兩名侍衛忙以手貼胸,恭謹地道︰「察必可敦!」

察必可敦是蒙古語皇後之意,只有大漢或王爺的主妃才可以稱察必可敦,世人都知伯顏七歲時娶了他的遠房叔祖母滿都海斯琴為妻,在她的輔佐和黃金家族直系後裔身份的號召下,才成為草原之王。

然而眼前這個清秀的少女看模樣不滿二十,絕不可能是如今該有六旬地滿都皇後。事實上滿都海斯琴在伯顏成年後就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對于她的下落人們諱避莫深。

「你們下去吧」,伯顏揮手讓兩名伴當退下,親昵地對白衣少女道︰「我的賽里木卓爾,到我懷抱里來」。

白衣少女嫣然一笑,輕盈地走到他的身邊,被他一抱。翩然躍上他有膝蓋。年輕的皇後微笑道︰「我的大汗,戰事不順。我們退回草原就是了,何必煩惱呢?漢人不是被你嚇得不敢出關麼?」

伯顏呵呵一笑,摟住她地縴腰道︰「卓爾,我擔心的從來不是明廷,而是我下邊地那些部落,打了勝仗,擄來牛羊和奴隸時。個個都笑遂顏開,如今打了敗仗,每個酋長都在算計著自已的利益,有異心的何止是火篩一個?」

賽里木卓爾溫柔地環住他的脖子,在他結實粗獷的臉頰上一吻,輕笑道︰「別擔心,我的王,在你這只雄鷹的俯視下。又有誰敢真地做出不馴的事來呢?」

伯顏大笑,一只大手已探進她的懷里,握住那一團豐盈的柔軟,在她耳邊說道︰「說的對,所以不管現在要損失多少人馬、要有那些卑鄙的家伙在背後議論,我都要按照我的主意去做。」

年輕的皇後在他地撫弄下象一條垂死的魚兒。無力地在他懷里掙扎著,喘氣吁吁地說不出話來。兩個人已從大椅上一路滾到厚絨地毯上,衣帶解開,衣衫一件件扔置在地上,很快的,一具古銅色的健碩身軀將一具柔婉香滑、白女敕如雪的**覆壓在身上。

伯顏炙熱的呼吸噴在她飽滿高聳地胸膛上,他低頭望著那柔膩豐盈的聳起,低聲說道︰「殺了正德,得到遼東、甘肅、青海,繼而奪取整個天下。重回大都!我的皇後。陪著我,一路殺回去!」

嚶嚀一聲。兩條豐滿柔膩的大腿夾住了他的腰肢,伯顏在一聲悶哼中狠狠地殺了下去

*************************************************************************************

長城上,楊一清笑吟吟地與楊凌、張永並肩而行,官兵們肅立在長城關隘之上,遠遠的不見盡頭。硝煙尚未散盡,血腥氣仍然清晰可聞,但是士兵們士氣高昂,對于他們來說,能夠打了勝仗、能夠活著就是最開心的一件事了。

楊凌對楊一清道︰「楊總制,皇上听說大軍打了勝仗,甚是欣慰,先頒下聖旨令楊大人總制三邊,又令本官親自押運些物品來勞軍,米面、肉菜、果蔬、魚蛋、被服、防治凍傷、瘟疫時癥、月復瀉肚疼的一應藥丸膏散、防寒取暖的油脂手套柴火石炭等物,我們都運了些來,現在就在關下,還請派人點收」。

張永也笑道︰「還有賞賜三軍的銀兩,撫恤傷殘士卒地銀子,所需多少,也請盡快擬出名冊,請書記官核實後上報,皇上對此次大捷,和消耗韃靼,讓他們偷雞不著地戰策十分開心呢,對了,怎麼不見苗公公?」

張永好兵,苗逵也好兵,這兩人一個掌御馬監、一個掌兵營,倒也性情相投,苗逵初戰不利,戴罪立功,仍任三關監軍,照理來說應該也在關上才對。

不料楊一清听了也是一怔,說道︰「本官將已通過軍驛將消息遞上京去,想必以軍驛的速度,皇上早該收到了,難道皇上沒有通報兩位欽差?」

張永和楊凌面面相覷,楊凌搖頭道︰「這個想是路上耽擱了,我們還不曾接到京中邸報」,他說地有點兒心虛,皇帝就在軍中,奏折進了京也只有三大學士才看得到,正德又是秘密,恐怕除非十萬火急的大事,三大學士也不敢派人將奏折送來呈給皇帝,以免泄露了消息。

楊一清道︰「哦,苗公公和總兵許泰一起」。他說到這兒忽地閉嘴,壓低嗓門道︰「等進了關樓再說,苗公公和許泰所執行的軍務極其機密,不宜太多人知曉」。

楊凌會意地點點頭,關口下扶助傷兵、清理戰場地士卒仍在忙碌,楊凌又道︰「楊總制,分化伯顏、火篩。消耗他們糧草的目的已達,近期應加緊攻勢。將他們趕回去,眼看著再過個把月,春暖雪融,百姓也該耕種了,不可拖著他們在此耗戰」。

楊一清頷首道︰「楊欽差說的是,本官也正在考慮此事,不過暫時還要拖住他們幾天。原因嘛,呵呵,亦與方才那件事有關,我看這幾日消息也該傳回來了。再拖下去我也吃不消呀。

三關數百萬人口,還有十余萬大軍,至于戰馬消耗的糧草更多,備軍屯田如果因為戰事拖延了,僅靠朝廷的輜重糧草。朝廷負擔不起,軍民也要餓肚子,這是大事」。

楊一清身為三關總制,不只要負責戰事,有關軍政、屯田事宜都要負責,官兵屯田每年可以就地解決大量口糧。其重要性不亞于作戰。

楊一清說到這兒不由嘆了口氣,他是三關總制,手下的兵馬由大同、太原、宣府各鎮總兵構成,這些長期鎮守邊陲地驕兵悍將,哪是那麼容易听話听教的?

前些年大同總兵苛待士卒,這群打起仗來悍不畏死,卻不怎麼敬畏權威地官兵就作亂把總兵官給宰了,亂哄哄的一通鬧,回頭朝廷想抓鬧事的人都找不到。

楊一清是文官出身,但久在軍中。早知道軍隊是個相對獨立組織。在軍中最講威望、資歷、地位,要麼戰功卓著、要麼軍中資歷夠老。總之要能鎮得住場面,否則很難如臂使指的調遣軍隊,部署攻守。

帶兵、統兵、調遣、作戰中更講究將士關系和信任、擁戴,一味酷法嚴厲根本鎮不住這些在死尸堆里打過滾的人,要是沒飯吃,那真是比打了敗仗更令軍心煥散的大事。

這次戰事耗時太久,雖說對伯顏來說傷害更大,可是對于大明的錢糧消耗何嘗不是個大問題?

楊一清輕輕一嘆道︰「這里山多地少,田地貧瘠,要是再遇上干旱蝗災,收成極受影響,三關這麼多軍民百姓、戰馬牲畜,一旦缺糧,其心不穩,我正考慮春荒時讓官兵再劈山多開些山田,只是杯水車薪,聊勝于無罷了」。

楊凌心中一動,喜道︰「既然這些貧地有如雞肋,對于備糧並無多大影響,我有幾種極高產地新作物,楊總制可願一試?先在屯田軍所試種,明年豐收,便可將種子贈予百姓,三關亦可成為西北糧倉」。

楊一清動容道︰「有這種作物?」

楊凌頷首道︰「是,本欽差可以擔保,我從西洋引進幾種作物,番薯、馬鈴薯、玉蜀黍,現在一畝沙土瘠薄之地種黍麥,風調雨順老天爺給面子,打破天去也就三五百斤產量,種這種番薯可達三千斤以上,雖說是些粗糧,但用來充饑果月復卻是極佳的作物,而且不與黍麥爭良田,楊總制意下如何?」

楊一清听了聳然動容,說道︰「畝產三千斤?不敢想,不敢想,若是不爭良田、不看老天眼色,畝產一千斤,在這地方便令我謝天謝地了。至于粗糧,去他娘的,人都餓的啃樹皮了,誰還計較那些?」

楊凌听這進士出身的軍中名將居然也冒出一句粗口,不禁啞然失笑,此時三人已走至鎮羌堡關門上方的城樓邊,楊一清停步笑道︰「這里簡陋的很,不過總算能遮擋風雪,二位欽差請進」。

楊凌笑道︰「總制大人客氣了」,他扭過頭來,對二百親軍侍衛道︰「你們不必候在這里,下關隘協助守軍將米面肉食食食」。

人群後一道人影在他一扭身的剎那急急向幾名侍衛後面躲去,只是這人他實在再熟悉不過,只瞧了那一眼,就驚得睜大了眼楮,再也不肯錯開眼珠。

楊凌地異狀讓所有士卒都扭頭望去,城關上一時鴉雀無聲。那名小校尉在一個高個子侍衛後邊站了會兒,慢悠悠地又晃了出來。

楊一清和張永看見了,臉色也一下子變得雪白,三個人直勾勾地看著那,一時還不敢相信自已的眼楮。眾侍衛看到三位大人的目光,刷地一下向兩邊閃開,將那英俊帥氣的小校尉晾在那兒。

正德雖說走到哪兒都是萬眾矚目,可還從來沒有這麼多人敢瞪圓了眼楮這麼死盯著他看,弄得他也不自在起來。

正德很靦腆、很不好意思地向他們笑了笑,慢慢走了過來,忸忸怩怩的象個大姑娘似的,差點兒走成了順拐。

【……0190鎮羌戰事——《》——網文字更新最快……】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