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武俠評論 32、飛鴻雪泥話舊題之梁羽生

許久不讀梁羽生的書,卻還記得當年年少時如同看連環畫般一本接一本看他的全集。身在異地又無意間看起梁書,雖說時光變遷,頗有飛鴻雪泥之感,但讀舊時書卻還能有新的感受,不算懷舊,不作感嘆,只是當作時光的一個印記。

〈一〉梁羽生之顛峰對決︰《聯劍風雲錄》

俠顧名思義有俠還需有武,並且武功是武俠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武俠終歸到底屬于浪漫主義,俠客們行俠仗義傲笑江湖的超能力是人們渴望擺月兌現實的一種寄托和折射。而武功則是俠客們的理想浪漫的重要載體,武功是體現俠客們超越凡人的一個重要元素,所以武俠中的武功不僅是為了獵奇。武功體系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武俠的精彩程度。好比動作電影中,天馬行空,充滿想象力與技擊肢體美的武打動作,既是感官的享受,也是心理上超現實的滿足。當年徐克拍〈〈黃飛鴻〉〉系列的時候,開始的動作設計是「寫實派」的劉家良,但不能滿足徐克對想象力的要求,改用「寫意派」的袁和平,開創了港台動作電影的新時代。武俠亦是如此,舊派武俠的武功趨于寫實,一招一式,不厭其販。舊派名家鄭證因還找了一位精通技擊的合作伙伴進行創作,當然還有還珠樓主接近神話過于光怪陸離的劍仙小說。新派區別于舊派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武功的描寫,新派武俠發展舊派刻板寫實缺乏想象力與意象效果的武功描寫,又完全不月兌離真正的武術技擊走向神話或者劍仙,這就很好滿足了人們超現實的渴望,又不過于神奇飄渺,為俠客們既有超現實的一面又能承載普通人的各種情感提供了平台。于是新派各大家們各顯神通創造了無數華山論劍紫禁決戰的經典江湖對決,成為武俠的一個重要特色。

庸的武功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以致于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來。誠如評論中所說的,金庸將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引入到武功中來,幾乎是重塑了承載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在金庸的武功體系中層次分明,變化萬千,奧妙神奇,並且有很強的意象性,一招一式盡現金庸武功的高超奇妙,使眾多身為武術技擊門外漢的讀者如此如醉,可以說金庸解構了現實中的武術技擊,經過藝術處理後,重組成了充滿想象力又亦真亦幻的金庸武功。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降龍十八掌」中那招「亢龍有悔」,金庸不僅給這種類似「大力金剛掌」的武功起了個很有魅力的名字,並且經過解構重組後增大了武功的威力,深化了武功的含義與意象。「降龍十八掌」招式的名字都來源于〈〈易經〉〉,其中就有〈〈易經〉〉中那種「天行建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如「亢龍有悔」,這句乾卦的爻辭就很好體現了「降龍」天下至剛又含蓄,暗合中庸之道。相比金庸充滿了傳統文化色彩注重招式的武功,古龍則是另闢蹊徑,更注重「無招勝有招」,並充滿了西方搏擊色彩,比如古龍的武功非常追求速度,如阿飛的快劍與傅紅雪的快刀。並且古龍描寫武功更多是虛晃一槍,借用其他元素代替,古大俠比的是智商與情商。比如〈〈武林外史〉〉中沈浪與快活王的斗智斗勇,而〈〈白玉老虎〉〉干脆成了間諜競技。就是正規的比武中也多是如此。如〈〈風雲第一刀〉〉中「兵器譜」中前五名的幾次經典對決。李尋歡單挑郭嵩陽更多的還是對手惺惺相惜,孫老先生單挑上官金虹,上官單挑呂奉先玩的都是心理戰,最後的PK轉換為正義對邪惡的必勝。就是最為讀者津津樂道的決戰紫禁之顛,燦爛絕倫的「天外飛仙」還是成了陪襯。相比之下梁羽生的武功要遜色很多,除了能力的因素之外,梁氏卻也是志不在此,「以俠勝武」決定了梁氏武俠中武功不是重點。梁氏武功的缺點羅立群在〈〈古龍全集〉〉的序言中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此外梁氏武功還是很注重招式的描寫缺乏想象力,而且梁氏的武功體系中層次性不強,很少有顛峰對決的高峰之戰,很多的決戰都有些群毆的性質,一場混戰寫的也很熱鬧,讓人看的卻是稀里糊涂。小魚爛蝦之間的死纏爛打也大書特書,缺少華山論劍的決定高手,一浪打一浪就是沒有高潮。比如〈〈江湖三女俠〉〉中關東四老與薩氏雙魔的一場混戰,此類的混戰寫的多了就顯的很沉悶,很多讀者說梁書沉悶拖沓大概也與此有關。

在我印象中〈〈聯劍風雲錄〉〉應該是梁書武功決戰描寫的最好的一部。似乎這部書中梁氏刻意來準備一場武林大對決。故事的情節比較簡單,時間大約在〈〈萍蹤俠影錄〉〉的二十年後,〈〈散花女俠〉〉的七年後,明英宗死後,新皇登基,各省押送貢物進京,綠林英雄劫各省貢物為兩支抗擊外族的義軍籌備軍費。官府與綠林的對抗,引發喬北溟與張丹楓的正邪大戰。整部書主要是圍繞張丹楓與喬北溟兩大絕頂高手展開,武功大戰寫的很有層次感,層層烘托,反復鋪墊,最終將張喬推向顛峰對決的紫禁之巔。開始的押貢劫貢之爭拉開了整場大戰的序幕,蔡福昌韋國清等武師這樣的不入流人物,一招「黑虎掏心」引出了各路神仙,在開始的較低檔次的比武大戰中主要是鐵鏡心張玉虎這樣的二三流選手為故事熱身,隨著官府綠林對抗的加劇,厲抗天,喬少少,霍天都夫婦等準一流一流高手陸續出場。武功的層次也不斷的升級,本來以為鐵鏡心以是不弱,誰知剛一出場就被兩個張玉虎龍劍虹兩個晚輩後生殺得灰頭土臉,年輕人剛得意不久,手持獨腳銅人的厲抗天(此君就是厲勝男的祖先)就開始威風八面。好不容易霍天都凌雲鳳等人壓過厲抗天,才發現厲抗天不過是一家奴而已。青龍峽口,西北各省聯貢進京,貢物之爭達到頂峰,最後的BOSS喬北溟閃亮登場,半身不遂的老喬就已使各路英雄難以抵擋,幸好有霍凌夫婦雙劍力敵喬北溟。

喬北溟無疑是梁氏少有的經典反面人物,作為對抗絕世驚艷張丹楓的邪派天縱之材,極具梟雄本色。不但武功高強,手腕了得,老謀深算,而且作為梁氏筆下出身不好的邪派中人,這次梁氏非常難得地以一種欣賞的角度來刻畫他,頗有宗師氣概。眼高于頂的老喬南下中原只為武林第一人張丹楓,「天下英雄為使君與操耳」的自負溢于言表。最為難得的是,喬北溟不但是邪派梟雄,更是武道上一位偉大的探索者,貨真價實的武學大宗師。梁氏武功鮮有描寫的好,就是天山劍法也顯得缺少想象力,「修羅陰煞功」卻老喬的手中發揚廣大,聞名天下,當然三百年後厲勝男挾此功以生命的代價壓倒天山派為喬北溟雪恥更是錦上天花。按書中交代「修羅陰煞功」歷史上只有一位西藏喇嘛練到過最高的第九重,並且當場走火身亡,而喬北溟則成功地創造了歷史,一舉練到第九重。而在這個過程中喬北溟武道上天才四溢,想前人之不敢想,做前人之不能做,天才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恐怕連張丹楓都不能不甘拜下風。甫一出場就借與霍凌夫婦比拼內力之機,移花接木為自己的偏癱做理療。身體康復後一戰張丹楓敗北,已練到第七重的老喬專研「修羅陰煞功」最後兩重。其中喬北溟分辨陰秀蘭的解藥一段非常精彩,在並不了解解毒方法的情況下,老喬拿狗作化學實驗,分類排除,汗,老喬的邏輯思維能力好強,還有化學家的潛質,最後在分辨三種性能相近的解藥時靠號脈感受陰秀蘭的心理變化分辨出解藥,再汗,還懂心理學。「修羅陰煞功」走的是陰寒的路子,老喬發明出依靠熱性藥物做保溫劑的方法,成功突破第八重。最後老喬借與霍凌夫婦切磋武功,並與霍天都武學論道,得到正宗心法,正邪合一,由魔入道成為練成「修羅陰煞功」第九重的第一人。並且喬北溟與霍天都武學論道更是成為梁書中極少的武道研討,盡管霍天都不通世務,喬北溟存心不良,但從武道的角度上則是兩位武學大家武道思想的精彩交鋒,兩人以一張桌子為機鋒表達王道霸道之爭則是很難得的,不禁令人聯想起〈〈風鈴中的刀聲〉中丁寧與姜斷弦插花論道的經典。盡管梁氏在這部書中對武功的描寫仍顯拖沓,就是張喬的兩番大戰以純技術的角度看還是寫的略現簡單,但由于人物的成功塑造,當兩人相向而立時就已經意味著顛峰對決的開始。張喬兩番大戰,每次開戰之前張丹楓均贈喬北溟一顆「小還丹」恢復功力,老喬也是梟雄氣十足毫不客氣地接受。喬北溟一戰張丹楓因功夫未成而敗北,二戰張丹楓時魔功大成,貴為天下第一高手的張丹楓也不得不拔出少年成名時的青冥寶劍接戰喬北溟,雖然二人正邪不兩立,武道上又何嘗不是瑜亮相逢的顛峰對決?此戰亦成為梁書最經典的決戰。一番天地為之變色的盤腸大戰終于接近尾聲,喬北溟敗局已定,卻仍未心甘,未心甘他那前無古人的「修羅陰煞功」第九重。電光火石中,張丹楓硬接喬北溟的「修羅陰煞功」,「既生瑜,何生亮?」「張丹楓道︰「喬北溟,你好生去吧。」喬北溟長嘆一聲,僕地便倒。」讀到此處,莫可名狀的悲愴替代了正義戰勝邪惡欣喜。「喬北漠斷斷續續地說道︰「死在你的劍下,死也值得!只、只、只可惜我一生心血……武學失傳……」張丹楓神色黯然,說道︰‘這我可沒有辦法幫助你了。’」梁氏首次出現正邪對手的惺惺相惜,猶如謝曉峰面對燕十三,西門吹雪面對葉孤城,如同方寶玉面對白衣人那句「你永遠不會知道,你我這樣的人活在世上,是多麼寂寞…。」後來喬北溟逃亡海外,長命過百歲,相比之下張丹楓贏得了決戰卻付出更大的代價,折壽四十年。三百年後厲勝男金世遺在石室里看到喬北溟的遺刻「一恨不能與張丹楓再決高下」,是否會想象起當年張喬對決的驚心動魄?

棋逢對手,喬北溟厲害若此,他的宿命對手張丹楓依舊光彩照人。很難說是梁羽生造就了張丹楓還是張丹楓成就了梁羽生,張丹楓從〈〈萍蹤俠影錄〉〉開始,接下來的〈〈散花女俠〉〉,〈〈聯劍風雲錄〉〉,一直持續到〈〈廣陵劍〉〉開頭張丹楓極其光輝的一生的謝幕。從少年出場伊始,都是當仁不讓主角,〈〈聯劍〉〉之中的中年張丹楓也將梁羽生的傳統理想人格進行到底,〈〈萍蹤〉〉中那個詩酒風liu的張郎青春無敵,〈〈散花〉〉中那個驚濤拍岸時于承珠少女情迷心中浮現的亦師亦友的潛意識情人,〈〈聯劍〉〉中既是運籌帷幄,計無遺漏的大國士,又是令霸悍如喬北溟的邪派宗師都心服的大宗師。盡管沒有了少年時酒意斜上眉梢的瀟灑,無酒自狂的銳氣,甚至〈〈聯劍〉〉中竟然沒有見到雲蕾與張丹楓一起出場,但中年張丹楓的成熟飄逸並重更彰顯了梁氏追求的魏晉風liu,將御林高手一網打盡,師徒三人飄然入深宮,談笑自如,處處藏鋒,不動聲色中令皇帝就範,不愧是梁氏筆下的首席名俠。對喬北溟的兩番決戰中,張丹楓盡顯宗師風範,每次都給喬北溟平等的機會,另其盡之所長,甚至為讓老喬心服口服不惜兩次硬接「修羅陰煞功」,直至喬北溟戰敗身死,亦是死而無怨。梁氏不太追求情節詭奇,因此小說節奏一向比較舒緩,卻能給人一種生活的氣息。如于承珠與張丹楓亦師亦友的微妙關系,梁羽生將其處理的很好,張丹楓對于于承珠無疑是完美男人,甚至是潛意識中的夢中情人,但梁氏將這種類似于「戀父情節」的微妙感情轉化為于承珠生命中的指引,更深沉熱烈的部分卻永遠沉入八百里洞庭與心海之中,偶爾會泛起漣漪,很是細膩動人。書中最後喬北溟追殺于承珠,萬分緊急中,張丹楓及時趕到,依舊的白衣飄飄,從容不迫,人近中年的于承珠竟然喜極而泣,其中的微妙動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張喬兩大高手魅力四射,但還有一人更加耀眼,那自然就是凌雲鳳了。〈〈聯劍〉〉很大程度上延續了〈〈散花女俠〉〉的人物故事,幾乎可以算是講〈〈散花〉〉中的人物中年時的故事。武俠大都講的是少年多情,少女懷春,很少真正去講中年人的人生。少年時血性意氣,理想至性,對人生的孜孜以求,對愛情的生死相許,雖然充滿了激情,但缺少持久的冷靜。而〈〈聯劍〉〉中講了不少人到中年後的對人生的重新認知,比如鐵鏡心,比如凌雲鳳,比如霍天都,雖然看起來很平淡,卻有一種充滿了感情的凝重。而本書中凌雲鳳與霍天都的故事也彌補了〈〈白發魔女傳〉〉中相關內容的空白,這段故事也顯得特別的真實。凌雲鳳與霍天都本是青梅竹馬,又歷經磨難一對有情人方才終成眷屬,隱居天山,武道相伴,過上了只羨鴛鴦不羨仙的幸福生活。幸福中卻也有不如意,恩愛的夫妻卻也存在裂縫。霍天都一心撲在研究隱居清修研究劍法,凌雲鳳卻渴望江湖中行俠仗義。如果在金庸書中,肯定不會有這樣「七年之癢」,楊過就會和小龍女相伴一生,趙敏也會讓張無忌一生畫眉。凌雲鳳與霍天都的裂縫主要原因在于凌的獨立意識太強,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愛情並不是人生的唯一,少年時或許會為了愛情不惜一切,以後就難說了,我不知道溫莎公爵夫婦是否真的幸福,完美的都是愛情,不完美的都是婚姻。凌雲鳳最後的出走無疑是武俠版「娜拉的出走」,女人會不會走出家庭還要時代來證明。有人因此詬病凌雲鳳,認為凌不過是一個沒有感情的革命機器,放著好好的日子不去過,非要去天天鬧革命。我卻認為其實不然,盡管梁書有很重階級斗爭氣氛,但〈〈聯劍〉〉中的兩支義軍都是雖然不滿朝廷腐敗,但卻是抵御外族入侵,並且凌雲鳳不滿丈夫一心修劍堅持出走的原因是認為學武之人應該行俠仗義,保家衛國,為國為民。郭靖義守襄陽,堅守「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為人稱頌不已。而凌雲鳳作為一女子,堅持俠義原則,不惜放棄美好的家庭與恩愛的丈夫,出走江湖更令人敬佩,古往今來印象中只有秋瑾女俠有如此英風。結婚十年的凌雲鳳最動人之處莫過于梁羽生送給她的四字評語︰「天生俠骨」。記得〈〈聯劍〉〉中凌雲鳳出場之時,在敵軍策馬縱橫無人敢阻,單挑驕橫的厲抗天,凶悍之極的厲抗天也不禁心中一凜,說不盡颯爽豪邁。強敵前來山寨挑戰,列座群雄都不禁,惟獨凌雲鳳天生俠骨,仗劍而出。即使與丈夫雙劍合壁力敵喬北溟,霍天都有些畏懼老喬的霸悍,而凌雲鳳雖武功不如丈夫,卻是意氣如虹,激勵丈夫硬撼喬北溟。由于張丹楓遠在大理,經常只有凌霍夫婦才能招架喬北溟,霍天都極不願涉足義軍之事,而凌雲鳳俠骨熱腸,無論是義軍有事,還是朋友有難,均是一馬當先,每次都要去說服志不同道不合的丈夫去解困濟難。如此光彩照人的凌雲鳳稱得上梁氏筆下最完美的女人。凌雲鳳終歸是心屬江湖的凌雲一鳳,結局與霍天都的分手也是值得。後來霍天都創立天山派,傳徒晦明禪師,凌雲鳳游俠江湖,收養了一狼孩,即為後來的白發魔女。晦明與白發魔女各自授徒傳業,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天山七劍。」

凌雲鳳一身俠骨,不甘心做籠中鸚鵡,結婚十年重新選擇了自己的人生。而與她的同齡人也各自改變著自己的人生,比如鐵鏡心。梁氏似乎很喜歡寫知識分子的軟弱性,最有名的當屬〈〈白發魔女傳〉〉中的卓一航,卓一航深愛著練霓裳卻沒有勇氣擺月兌師門的束縛,最終誤傷練霓裳,青絲紅顏一夜白頭,玉羅剎變成了白發魔女。〈〈聯劍〉〉中鐵鏡心也是梁氏批判的軟弱的知識份子,但在梁氏充滿階級斗爭味道的批判中,鐵鏡心卻顯得很真實,盡管他有很多缺點。〈〈散花女俠〉〉中鐵鏡心是忠臣之子,師傅是偷盜大內寶劍的劍客,少年時不滿朝廷腐敗,卻頗輕視草莽義軍,儒雅風liu頗有張丹楓的遺風,很愛面子,甚至有些浮華,所以他不成熟,所以也顯得年輕。鐵鏡心愛上于承珠,兩人卻不是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侶。鐵鏡心被官府利用,泄露了義軍的秘密,因此徹底失去了于承珠,後來鐵鏡心為不被情人輕看,冒險幫助義軍突圍。于承珠嫁給葉成林繼續自己的事業,而鐵鏡心則遠赴雲南娶了沐國公之女。〈〈聯劍〉〉則講的十年後鐵鏡心自己的改變,少年時既不滿朝廷腐敗,又認為草莽義軍是烏合之眾,做得了沐國公的乘龍快婿,有嬌妻相伴卻覺得蹉跎了歲月。押解貢物,重出江湖,卻發現江湖不是那個江湖,接連被張玉虎龍劍虹兩個小輩羞辱,看鐵鏡心傷心山水悲歌狂呼,既笑他的酸,也共鳴他的真。也許鐵鏡心是軟弱的知識分子,卻顯得真實,以此人為鏡,能鑒出自己的影子。西湖月夜,拜祭于謙,也懷酹過去的歲月,物是人非,再見于承珠,少年的張狂激動早已褪去,客氣的寒暄中無限惆悵。接下來則去解少年時結的結,押送貢物進京,備受封賞之後,十年前的威逼利誘再次輪回,自斷經脈為了于承珠也是為了自己,假死也是真死,生命又經歷了一次蛻變。也許于承珠終究不會對鐵鏡心再有當年的少女情懷,但每人都自己的路,于承珠可以繼續追求自己的事業,鐵鏡心去走自己的路,無須再感嘆歲月蹉跎。鐵鏡心有很多的缺點,並因為他的缺點而受到挫折教訓,從而不斷成長成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當然〈〈聯劍〉〉在梁書並不出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梁羽生畫蛇添足,其實講述凌雲鳳她們中年人的人生變化與張喬決戰已經足夠了,梁氏非要把大量的筆墨花在張玉虎龍劍虹等人身上,這些年輕人年少無知,矯柔造作,顯示的只有幼稚可笑。最糟糕的是,張玉虎龍劍虹的感情故事沒有任何看點,一對年少張狂卻沒有個性的少男少女,梁氏非要加入一段三角戀,並上演梁氏最惡俗的「讓情」。「**姐姐好可憐,比我更需要**哥哥,我還是成全他們吧。」非常的無聊,很大地削弱了〈〈聯劍〉〉的價值。(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