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九十六章 回城知青就業壓力【今晚20…

隨著十年的結束,緊接著,上山下鄉運動,于1979年在華國大地上宣告結束了。

隨之而來的是,全國一千多萬上山下鄉知青大回城的序幕,拉開了!

譚媛媛在離開林楠墓地的時候,對劉岩和周海洋說︰「現在,全國知青開始大回城了,很多知青回城後找不到工作。

听我爸說,就拿咱們小小的永峰縣來說,回城知青就將近一千人。這個就業壓力,對永峰縣政府來說可不小。」

劉岩的腦子里隨即出現前世的一幕……沉聲說道︰「這不僅僅是永峰一個縣遇到的困難。

接下來的幾年內,全國各地和各有關部門,都將面臨的一場知青返城就業和城市安全的嚴峻考驗。」

「源平的知青都走了,竹器廠的一些崗位,當地農民社員一時半會兒很難接替。

是否能考慮接收一部分返城的知青?」周海洋說道。

裴曉虹說道︰「那是杯水車薪,恐怕解決不了問題。」

隨著生產規模和銷售的不斷增長,源平竹器廠已經正式改名為天源竹器廠,直接歸屬天源公社管理。

並且根據劉岩當年調研後的規劃,在明陽生長大隊設立了分廠。

根據源平村委會的推選和天源公社革委會的批準,範建國是天源竹器廠廠長了。

範建明和黃金剛,分別是竹器廠分管生產和銷售的副廠長。

「如今天源竹器廠的銷售勢頭是不錯,在永峰縣各個公社里是沒得說了,普通工人每個月就能拿二十塊錢工資。

盡管如此,縣城里的那些回城知青還是不願意到源平。

不要說咱們源平村了,天源公社的整個生活基礎設施都沒建起來。」範建國接著說道︰「不過,倒是解決了一些天源公社鎮上的、找不到工作的中學畢業生就業問題。」

範建明接著說︰「我認為,目前竹器廠的關鍵問題,是生產規模上不去,跟不上銷售進度需求。

省供銷社多次提出,希望我們能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建議我們把竹器廠的總廠搬到永峰縣城。

如果這事能成,不僅能解決竹器廠的問題,同時帶動永鋒縣的其它公社。

更重要的是,能解決一大批永峰縣回城知青的就業問題。」

「媛媛,今晚回到縣城,告訴你爸,讓有關部門盡快統計永峰縣回城知青人員的實際情況。

把竹器廠搬到縣城,是一舉數得的事情。」

劉岩接著對範建國兄弟倆說道︰「一個企業,不能僅僅考慮自身和局部的利益和得失,更應該考慮在創造利潤和進一步發展的同時,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

現在正是國家和社會需要我們出力的時候。」

周海洋接著問道︰「你們仔細算一下?如果在縣城辦廠擴大生產規模後,能解決多少知青就業?」

範建國說道︰「這個問題,我們幾個人想過,如果按照目前省供銷社的銷售需求,新廠建起來之後,第一年能解決400名左右回城知青就業。

如果明年省供銷社的出口外貿項目能拿下來,至少還能增加400多人就業。」

劉岩聞言,興奮的對周海洋說道︰「這件事情,咱們必須干!動員所有從源平走出去的知青一起想辦法。」

隨即,他又轉過身對範建國說︰「大哥,你們盡快拿出一個可行性報告,提交縣里。」

「報告我們早就準備好了。」說著,範建明從包里拿出一大疊的資料︰「這是我們仨加班加點花了一個多月,請大隊的文書幫助整理出來的。一式兩份。

本來就想找機會跟你和海洋商量這事,正好這次你們來源平……」

劉岩接過範建明遞過來的材料,笑著說道︰「真沒想到,當年你們幾個只會打打殺殺拳頭相見的,如今也學會動腦子了。」

「建業和金木都上大學了,我們幾個當哥的,如果還不爭口氣,在源平就抬不起頭了。」黃金剛說道。

劉岩轉身對譚媛媛說︰「媛媛,這個報告你拿一份,今晚回到縣城,立即跟你爸匯報一下這事兒,我也會同時向裴書記匯報。

只要縣委支持這件事情,相信竹器廠的事情能很快解決。」

譚媛媛接過劉岩遞過來的資料,點了點頭。

「劉岩,場地問題,我可以跟我爸說一聲。距離縣供銷社不遠,有一片空地,產權是屬于縣供銷社的。

我有一個想法,天源竹器廠可以跟縣供銷社采用雙方投資合作建廠的形式。那片空地可以折算成縣供銷社的投資股份。」一旁的王強說道。

「縣供銷社用場地入股,這個辦法不錯。這件事情就交給你了l跟你爸溝通一下。

如果沒問題,爭取在國慶節過後,拿出一個初步方案出來。有必要的話,我和海洋可以抽空再回永峰一次。」

周海洋接著說道︰「建國、建明、金剛,你們仨現在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得盡快在源平、明陽,以及整個天源公社,加快尋找和培養當地可用的人才。

一旦縣里的工廠建起來,你們仨要月兌身到新建的廠子里。

這也是我們當初在源平辦廠的初衷。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

必須以一個項目,帶動當地老百姓,不斷提高他們的素質和能力。」

範建明說道︰「自從招收了一些天源公社鎮上的中學畢業生後,目前班組的管理問題,已經逐步得到了緩解。

相信等到縣里的工廠辦下來,天源本地兩個廠子的管理,基本能放心交給他們了。」

……

在源平大隊部簡單吃了晚飯後,劉岩一行知青告別了範岩平等人,坐上車子匆匆離去了。

到永峰縣城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九點鐘了。

家在縣城的知青,各回各自的家。

周海洋、莊妍以及家在寧城的知青,直接坐省軍區的車子趕回寧城。

劉岩、範麗莉和裴曉紅三人,則向著縣委大院深處走去。

……

在裴曉虹家里,裴長遠對劉岩和範麗莉︰「自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華國的形勢變化很快。

你倆是學經濟的,對于農村包產到戶的這個問題,是怎麼看的?」

劉岩沉思片刻後說道︰「裴書記,這個問題,我和麗莉在學校,和老師同學討論過多次。

對于包產到戶,我總結了三句話︰完成國家的任務,滿足集體的利益,剩下的歸自己。

這是一個三贏的局面,是一個能積極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最穩定的模式,也是在新形勢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方向。」

範麗莉在一旁接著說道︰「小崗村在1978年底偷偷搞了大包干,第一年就迎來豐收,干了一年夠吃五年。

社員們一下子看到了盼頭,每個人的勞動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

這個事實,就證明了包產到戶的優勢,它讓農民看到了希望。」

裴長遠聞言,沉思片刻後沉聲說道︰「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開放在我國各個領域逐漸開展起來,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就是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起步最早,發展也最快。

其突破點就是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等多種形式的責任制,但也是當前形勢下爭議最大的。」

範麗莉繼續說道︰「繼1978年11月份,小崗村18位村民推行包產到戶責任制以後,全省大約有10%的生產隊實行了這種生產責任制。

到了1979年上半年,全國已經有五個省的一些貧困的生產隊,也搞起了包產到戶。

這說明了什麼?裴書記,這是人心所向。」

劉岩接著說道︰「由于長期以來的思想束縛,不少人對于包產到戶、包干到戶這種形式,還存在著很大的疑慮,擔心這樣做的下去會不會削弱集體經濟……

更有一些人,指責包產到戶是分田單干,失去了集體勞動和統一經營的優越性。這個問題,在燕大的師生之間,爭議都很大」

這個時候,在一旁的裴曉虹插話道︰「秦華在這些問題上,不如燕大的學生那麼關注,尤其是我們物理系。

我突然想起來,其實,當初在源平知青點的時候,在一些農活中,知青點內部也采取了一些形式的生產責任制。

主要形式還是定額定工責任制和聯產到組責任制。

對于個別農活,采取包干到人、包干到組的形式,起到積極的效果。」

「哦!有什麼例子嗎?」裴長遠听女兒這麼一說,頓時來了興趣,問道。

裴曉虹笑著說道︰「最早試行這種方式的,是清理知青點的大糞池。

這份工作不僅是清理,還得負責挑到田里施肥,完成任務之後記一定的工分。

采取包干的方式,工分總額不變。

五個人完成和十個人完成的工分總額一樣。無論是一天完成還是兩天完成……」

︰《1002889+重生1976從知青開始》,是一部與寒門子弟升遷截然不同的長篇連載官場小說……

作品通過主人翁家庭在歷史時期的遭遇、上山下鄉經歷和個人成長歷程,塑造了一代人熱愛祖國、體察國情、體恤民情,關切民族命運,希冀國家穩步發展的政治品格。

作者從與以往官場作品不同的思維和眼界,以親身經歷的事實,帶你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去了解和認識,從七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官場正能量的另一面,以及一代人的胸懷和格局……

希望能繼續得到各位讀者朋友以各種方式給予批評、指點、鼓勵和支持!

歡迎加入讀者交流群︰785890353

謝謝!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