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七十四章 提防戰後綜合征

「他們對南洋垂涎已久,這兩年越發躁動了,這般下去…勢大難違,眼下這個狀況,兒臣實在是擔心難以遏止這股勢頭。」

「無非是求快與求穩之分。」

同一天的上午時分,在弘德殿前的陰涼下,皇帝與太子二人在一前一後地邊散步邊交談著。

後者儀表出眾、英姿不凡,此刻神情憂慮的沉吟道︰「兒臣認定這是急不得的,不宜求快。我國朝近幾年經濟之增速遠超尋常,勢頭正盛,鋼、煤之產量三年內必定趕超英國,如此大好光景,若是因為備戰而打亂,實在是自毀前路啊。」

經濟危機自然也對大明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不過由于坐擁朝貢圈的內循環,且體量巨大,所以負面影響較小。

至于鋼鐵與煤炭的產能,在超越英國之後,大明就位居世界第三了。

「兵者本就是不得已而用之,戰爭豈能順心如意?」朱士堰目視前方,平靜道︰「誰不想做足準備再應戰?可往往都是突如其來、迫不得已。敵人可不會等你,機遇亦不會。」

「兒臣並不畏戰,只是認定如今並非恰當時機。歐戰的結束只是暫時的,和平至多維持二十年,而現在馬上就要到頭了,佛郎機的混亂就是疾風暴雨的預演。」

「你還是持以往的看法。」

「是,待歐洲諸國再度陷入混亂,分身乏術,那才是大好時機。可若是在那之前出擊,一來我國朝並未做好大戰之準備,二來將會成為眾失之的。」

朱士堰負手而立,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悠悠道︰「不可否認這最為理想與恰當。然而…勢來不可止,有些人在扇風點火,他們早都按耐不住了。」

「所以應該打壓、遏制之啊。」

「打壓?大明本該亡于半個甲子之前,能走到如今已上奇跡,此皆順勢而為之功,逆勢而為會如何……我想你不會不清楚。」朱士堰緩緩說道︰「立鍥,這一點,時刻都忘不得。」

二人的交談至此就告終了,皇帝先行離開,而皇太子朱立鍥則靜靜地注視著旁邊的石獅子。

良久,他才輕嘆了一口氣,轉身離去。

朝中大老們在明爭暗斗,皇帝洞若觀火卻置若罔聞,不過這些都跟周長風沒有關系。

這場記者會圓滿告終,雖然出了些小插曲,然而在康育禮之後就無人再敢發言刁難了。

與康育禮同一類、同為漏網之魚而成功入場的還有另一人,不過他自知再開口提問等于是白給,于是很識相地選擇了提前開 。

參加記者會的周長風在外界看來代表的是大明軍隊的形象,可在內部卻又是另一番意味。

他的凌厲言辭讓南陽侯龐令啟一派的權宦們贊不絕口,非常之滿意。

不過仍在前線的黃泰澤得知此事後卻很不爽,他覺得這麼早早的就把自己看重的小子給推出去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接下來恐怕會有不少矛頭指向周長風。

這不是瞎搞麼?明明找個老油條就能應付的事,非要讓這麼個從未經歷權利紛爭的年輕人去。

黃泰澤決定班師以後要親自去找龐令啟那幾個老家伙講道理,這實在是有點過分!

此刻的周長風並不清楚自己的半只腳已經踏進了大明政治斗爭的旋渦中,但是他已經隱隱的感覺到事情並不簡單。

幾天後的七月十九日,撤回國並班師的一營搭乘軍列抵達了應天府。

佇立在營地門口的周長風看著滿載著士兵們的卡車緩緩駛進來,從他們的神情中,周長風可以看出諸多情感之交織。

對班師回朝的歡喜、對劫後余生的慶幸、對殘酷戰爭的後怕等等。

開拔時總共八百零五人,回來時卻少了足足一百七十人之多。

謝萬誠在走近之後遞給他了一張表,沉聲道︰「營長,這是最新的折損統計。」

由于重傷員存在治療無效身亡的可能,所以後續的減員統計自然也要隨之更新。

戰斗減員總計497人,含負傷312人、死亡171人、失蹤或無法辨認14人;非戰斗減員還有36人,包括事故傷亡、疾病等等。

這個傷亡比例其實有點高,對于這個時代的工業國的軍隊而言,負傷和死亡的比例完全可以控制在2.5-3︰1以內。

可惜這次的作戰地域太偏遠了,嚴重制約了野戰救護體系發揮作用,可以說很吃虧。而且不算空投的話,明軍的飛機和戰車都沒有上過場,實在是讓人郁悶。

周長風瀏覽之後嘆了口氣,「這些天我已經把之前統計的傷亡報上去了,敢死隊的名單也提交了,你看看又新增了哪幾個傷重不治的,盡快遞交給兵部吧。」

謝萬誠點點頭,隨即準備轉身離開,不過周長風卻又叫住了他。

「等等,你先去傳達命令,這些天出營活動嚴禁攜帶任何武器,佩刀也不行,而且如果去玩樂…必須結伴而行,不能少于十人同行。」

「這是為啥?」面露疑惑的謝萬誠不明所以。

「防止出亂子,彼此有個照應。」周長風聳聳肩,意味深長地說︰「否則到時候有的你我頭疼。」

打完仗回來放松一下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放任一幫子剛下火線沒多久的兵去玩樂,天知道最後會惹出多少亂子來。

對于前不久才經歷了殘酷戰爭的人而言,其心緒與精神雖然看上去已經舒緩了下來,可潛意識卻可能還停留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戰場上。

因此非常容易做出過激舉動,平常被打個趣、譏誚幾句可能笑笑就過去了,但現在可不一定,搞不好一動手就會出人命的。

這種心理問題在後世叫做「戰後綜合征」,屬于「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一類,其實是要接受心理干預治療的,人們對之的研究和探尋起始于歐戰。

在二十世紀後,因為大量士兵飽受殘酷的塹壕戰的折磨出現了許多心理疾病,戰後許多退役士兵也有類似癥狀,易怒、焦躁、性格大變、對大聲響反應過激,這就是所謂的「彈震癥」。

這就是戰爭的雙面性了,科學技術決定戰爭形勢、戰爭反過來促進科技的發展,諸如工程學、物理學、化學、醫學等等門類均是如此。

不過歐戰中作壁上觀發戰爭財的大明顯然沒有挨過這一遭,不像英法在戰後存在大量退役士兵,因此對之不怎麼重視。

當年軍事觀察團的考察重點只局限于戰術和兵器,次之才是後勤體系。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