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十四章 先行歸國

稍後沒過多久,更加詳盡的戰報也被送了過來,這是由大都督府整理進呈的具體奏章。

『大都督府參謀處同知程翰題為電報德馬吉之戰大獲全勝事。

「據混三旅主官黃泰澤電報,其旅之一營輕裝簡行,強行軍二晝二夜,橫跨四百里崇山峻嶺搶佔德馬吉,阻敵東進之路……

自二十九日起,與六倍之敵鏖戰三晝二夜,斃傷敵軍一千二百余眾、擊毀敵戰車二十一輛、擊落敵機一架、生俘飛官一員,自身亦傷亡過半……

混三旅大部于白馬崗繞行,沿途多遭敵機轟炸,然仍于二日卯時趕至,旋即大軍盡出,趁夜圍攻收縮困守之敵,以求震懾敵膽……

敵五千之眾聚為圓陣,拼死頑抗,我官兵奮勇圍攻,前赴後繼,槍炮齊鳴,夜空為炮火所照,恍如白晝。敵機冒夜前來援救,亦被我防空炮火擊落多架……

戰至辰時,我炮營到位,霎時炮火蔽日,敵陣化作火海,支離破碎。敵將見大勢已去,止率小股兵馬突圍遁逃而走,余者盡數被殲,具體仍在清點中……」

等因。

依臣之見,此酣暢淋灕之大勝也,五千敵軍旦夕之間灰飛煙滅。而那混三旅一營之頑強亦為罕見,值得嘉贊。

至昌三十六年七月二日具題。』

皇帝的心弦被奏章中描述的戰況撩撥得起起伏伏,一口氣看完這份匯報,他只覺得酣暢淋灕。

「好、好,如此才算打出了威風!」然而在滿面欣然的同時,他也心生了一絲後怕——假如真讓英國人的計劃得逞了呢?

那這次邊境戰爭恐怕就要落得失敗了,兩個師只能狼狽突圍,喪師辱國啊。

「活棋下死、死棋下活,陣戰之事實在瞬息萬變吶。」朱士堰不由得感概道。

如此看來,禁軍也不是花架子嘛,當時架不住他們天天請戰,可應允以後卻又忐忑,畢竟縱觀歷朝歷代,常年駐京當看門狗的禁軍往往都是中看不中用的。

對于這次大出風頭、起了關鍵作用的禁衛混三旅,他非常滿意,決意以之做做文章,一來是提振軍民信心,二來是他覺得新黨的人最近勢頭太旺,需要壓一壓。

實際上所謂的新黨和舊黨現在已經不常听聞了,但作為見證者的皇帝卻一直習慣使用這兩個比較籠統的詞。

所謂的新黨就是當年的革命派人士,那時候的新黨可謂名噪一時,一呼百應,且組織起了許多支團練武裝,大有要打進京城奪了這鳥位的架勢。

不過由于他們本質上是個松散的聯盟,內部魚龍混雜、各有所謀,因此在許多關鍵時刻無法同心協力,于是逐漸被分化瓦解。

且因為舊黨、也就是堅決尊護皇帝的那一方實力尚在,最終雙方達成了妥協,沒有更進一步。盡管如此,不可否認新黨人士在推動憲政方面做出的貢獻。

隨著憲律頒行、諮政院成立,新黨人士在入朝參政的同時,他們在大江南北的武裝也被改編。

從番號上很容易辨別如今哪些部隊的前身是新黨武裝,當時大明不含營兵和衛所軍統共有三十個步兵師和六個騎兵師的新軍,改編完成的新黨武裝則有十二個步兵師。

也就是說如今第三十一師到第四十二師的前身均為新黨武裝,比如此次烏斯藏之戰參戰的第三十四師就是。

在西陲之地,一支五百余人的部隊正跋涉在連綿山嶺之中。

在德馬吉之戰結束後,黃泰澤命令周長風率一營先行撤回,由于白馬崗一帶仍然處在英印空軍的威脅下,所以後者認為還是原路返回比較好。

路雖然難走,但卻免去了遭到空襲的風險。

前些天在強行軍趕來的時候,士兵們沿途吃喝拉撒遺留了一路的垃圾,現在只需順著往北走即可。

不分晝夜的強行軍是在挑戰人體極限,前後有十一人因過度勞累而猝死倒在路上,當時因為著急趕路自然沒有余暇將之掩埋。

由于喜馬拉雅山東麓的氣溫不算高,所以即使過了幾天這些遺體都尚未腐敗。

周長風蹲在了一名正兵的遺體旁,輕聲令道︰「把它們抬到擔架上,帶回國去。」

兵分三等,但明軍沒有一等兵、二等兵的叫法,而是由低到高分作列兵、正兵、標兵。

謝萬誠緩緩走到了他的旁邊,提醒道︰「營長,按地理位置來算,咱們現在這腳下就算是國境線了。」

聞言,周長風環視了一下四周,這秀麗的崇山峻嶺,來時匆匆無暇顧及,此刻悠然返程才注意到它的壯美。

在短暫的躊躇後,他改口道︰「都帶到這來,挖個坑埋了,再立個碑吧。」

見周圍幾人有些詫異,他便指了指周圍,嘆道︰「青山處處埋忠骨啊。這里山川秀美,是個長眠的好地方,久居此地,衛戍疆界。」

大家都默默行動起來了,謝萬誠還讓人去問一圈,看看有沒有人會石匠手藝或者凋功。

官兵們找到了一塊比較敦實的花崗岩,同時也挑出了三名會相關手藝的士兵和士官。

望著正在掘土挖坑的十幾名士兵,薛燦忽然開口道︰「營長,想個碑文吧?」

周長風干咳了兩下,回道︰「別,這方面我可沒什麼文化,換個人吧。」

于是在你一言我一語地尋模後,那名軍醫少尉被推了出來。

劉啟冬把他拽了出來,嚷道︰「江寧,听說醫護隊每年的對聯都是你寫的,就你了!」

顯然現在無從推月兌,于是名為江寧的軍醫少尉便頷首答應了。

過了片刻,他沉聲吟道︰

「禁衛第三混成旅一營官兵于此昭告日月山川,我煌煌之師萬里赴戎機,驅逐外敵,衛我上國疆界,堂堂正正。

古雲,天朝疆界、尺度森嚴,即分毫之域、亦不得有失,千軍可折、寸土必爭。今已踐行之,以捷事祗告天地神靈,佑我中華長盛。

謹祝。

至昌三十六年七月四日。」

墓成之後便陸續葬下那十一具遺體,隨後封土堆成,而那三人則開始輪流在石頭上刻字。

因為沒有電磨機,用鑿子手工刻字的速度很慢,而且三人的本事不咋地,所以這項工作進行的很慢,直至次日早上才算告終。

五百余官兵于石碑兩側整齊排好隊,江寧在隊伍的前方將幾支步槍交叉架立在一起,然後把自己的照相機對好焦放在了上面。

在調好了十秒倒計時,他也趕緊跑回了隊伍中。

「曾-曾-曾-卡擦!」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